考試書/政府出版品 類別 ,共計4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網路媒體科技時代原住民與客家族群的傳播與認同

李美華  著
韋伯文化  出版
2024/01/05 出版

新興傳播科技與數位媒體匯流為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傳播開啟新局。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的辯證交織與推波助瀾下,台灣的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廣電媒體在本世紀初揭開序幕,如今已開花結果。在全球多文化、多族群、多語言的公共領域傳播環境中,族群媒體扮演復振語言文化、促進族群交流及建構社會認同的重要角色。本書的十個篇章帶大家從在地觀全球,從全球看在地,以跨族群傳播、接收分析、健康傳播、使用與滿足、媒體再現、國際新聞馴化策略、幻想主題、符號學、媒介框架之學理視角,透視全球與在地的原住民與客家人的傳播與認同風貌。

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科技與社會套書

Scott Lash  著
韋伯文化  出版
2019/09/01 出版

1.資訊的批判: 本書提出許多關於當代社會中權力運作之探討,企圖提供一個關於資訊快速流動如何摧毀外在空間的批判性反思。本書主張:不再有一個「外在」於傳播全球流通的空間存在,同時資訊的批判必須在資訊本身中進行。本書的主要任務在於:在全球資訊社會中,文化、政治與理論等各方面產生了如何的變化,又形構出何種未來景象。本書所提出的洞察力相當新穎,頗值得讀者加以玩味。 曾於二○○三年來台參與「文化研究國際論壇」的知名學者拉許(Scott Lash)是倫敦大學文化研究中心社會學教授,長期關注資訊文化的產製,本書《資訊的批判》正是這位學者的嘔心瀝血之作,該書處處可見獨到的洞察力,也引發台灣學術界不少討論。 誠如拉許開宗明義所言,這本書主要討論的問題是:在當代資訊社會中,批判理論是否還合宜?舊有的批判理論為何無法妥切解讀、評判二十一世紀的「網絡社會」(network society)?以及應該用何種方式來理解當代社會?遂成為本書論述的重點。接下來,我們將透過以下五組觀念的討論,藉以勾勒出全書的風貌與重點。 2.網路社會與日常生活: 本書是藉由觀察一般網路使用者日常經驗的方式,來探究網際網路的使用狀況,此外,本書也是一本描寫家庭中非專業的、「平凡」網路使用者之原創性著作。 本書理論架構的獨到之處,在於將許多思想流派的概念整合在一起(包括了社會建構論、批判理論、現象社會學),而提出一種新穎的概念:將網路使用者視為科技發展與新媒體形塑過程中的行動者。 最後,本書對於科技社會學研究、傳播與媒體研究、文化研究、科技哲學以及民族誌學等領域研究者皆有所助益。 3. 思索科技倫理: 人類從事胚胎和動物的複製等倫理上有待商榷的研究,引發科學研究與倫理議題的衝突。本書提供科學家應遵循適當的行為準繩,灌輸讀者體會科學中倫理關懷的重要性。本書探討的主題尚包括研究的客觀性、科學出版方面的倫理議題、實驗中的倫理議題、科學家的社會角色,本書附錄列出五十件科學倫理的爭議性個案,提供讀者進一步的省思和討論。 本書希望能成為科學知識傳播者和學習者在研究倫理議題時的有用工具,使科學家及讀者大眾更清楚瞭解到科學倫理的重要性,使更多科學界的學者知道:倫理的議題是值得進一步分析和探索的領域。 4. 媒介、科技與社會: 本書提出以下的思考: 1.在網際網路上,誰說不可能變得出名? 2.誰說網路廣告無法與廣播電視廣告抗衡? 3.為何我們預測大眾媒介的有所轉變,而非結束? 本書中,作者大衛.賀莫斯針對傳播科技理論提出新的闡述,並與當代生活可說是息息相關。坊間關於傳播與媒介的書籍,大部分依然著重於傳統上的內容、再現、符號學和意識形態。本書將新媒介整合入媒介理論當中,提醒我們重新檢視媒介環境。 本書探討了: 1.對於現在與未來的媒介研究,提供了清晰、簡明的摘要論述。 2.廣播與網路媒介之間相互關係的概括論述。 3.提醒大眾注意,「第二媒介時代」將會遮蔽大眾媒介。 4.檢視媒介如何延伸、替代、再製社會生活的各個面向。 對於當代媒介環境,本書提出精密卻易懂、令人讚嘆的分析,可供所有媒介與傳播領域的學生閱讀。 5. 網路社會的概念: 本書是針對我們身處的數位科技時代所進行系統化研究。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活在大小不同的「網絡」之中;商業、政治和社會關係,都必須透過這些網絡才能互相連結。本書作者不斷強調網路普及在「網絡」社會的重要性;它的影響力無遠弗屆,視國家疆界如無物、改變了經濟體系中資方和勞工的關係、也讓個人有機會與大型機構進行一場資訊發送的競賽。 本書作者透過網絡的「技術」、「經濟」、「政治」、「認同」這四大面向,檢視了當今網絡社會廣泛的實踐和體制。他指出在這個網絡社會裡,「知識」經濟是最重要的核心,人們爭相進入不同的網絡、奮力確保自己在各種社會網絡中的安全地位,目的在於不要讓自己掉出這個資訊交換的流通空間。然而,這代表舊有的政治和社會關係已經全部消失、而我們已經邁入一個「散戶型」的全球虛擬網絡世界了嗎?我們是否正在經歷一場「數位革命」?或者,我們該如何命名現在身處的這個時代?本書十分適合想要進一步瞭解自己與現代全球化數位世界之間的關係的讀者,或是社會學、政治學和媒介研究的學生。  

9 特價127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環境與空間套書

韋伯文化  出版
2019/09/01 出版

1. 人類與環境的權力: 二十世紀後期以來,全球所面對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為了根絕這些環境問題,作者提出兩種環境人權-免於毒污染的權利與享有自然資源的權利。作者不僅去重新定義環境與這兩種權利之間的道德關係與法律關聯,還去檢視環境價值如何被系統地排除在人權論述之外。本書之所以提出這兩項人權主張,是因為這兩者都有益於環境,即在維護人權的同時,也能同時保護環境。本書進一步去證明,為了促進人類利益而導致環境的持續破壞,這種行為是沒有任何根據與效力的,進而提供人們在破壞性的資本主義政治經濟下去保護地球的有利根據。 2. 自然地理學: 概念基礎,並循序漸進地解釋更為複雜的主張 ¬知識百寶箱,解釋術語並提出論點 ¬多元個案研究與實例,支持腳踏實地、拓手可及、可銜接自然實現的論點。 自然地理學呈現嶄新的環境分析:人類和非人類實踐皆與自然息息相關。三者相互交織的過程不斷地形成與修正環境分析。不管你所學是地理學、社會學、政治科學、文化研究、或科學研究,凡對自然、社會理論和太空感興趣,這絕對是你不可或缺的好書。 3. 理解環境議題: 目前社會對於環境問題有著前所未見的關注與興趣,《理解環境議題》則說明了這些問題背後的科學、政治、社會與文化因素,上述因素彼此互動與影響,藉此產製與再製環境問題。 《理解環境議題》運用圖表、學術研究,針對環境議題的科學與社會科學面相,提出易於理解的說明。在第一部分,描述對產製有關的哲學、價值、政治與科技面相。第一部分則運用氣候變遷、食物、廢棄物等實例,證明前一部分的論點,最後關於墨西哥市的一章,則完美的把所有前述的論點、面向,作了整體性的歸結。 清楚易懂,而有著豐富內容是本書的特色,對於鑽研地理學、環境生態學甚至是社會科學的師生,兼顧到教學方法的《理解環境議題》,絕對是課堂使用的首選。 4. 媒介城市:媒介、建築與都市空間: 這是一本具有洞察力且深具說服力的書籍,本書指出城市空間因為流動的、即時的、以及普遍滲透的媒介而被重新定義,因而產生截然不同的生活體驗模式,使得媒介已不再與城市分離。空間化媒介平台不斷地滋生,構成了以媒介為基礎結構的複雜情境,也就是本書所要探討的「媒介城市」。本書對此提出相當深層的批判與歷史分析。特別的是,本書將現代城市的形構與現代影像科技、當代各類重要發展連結在一起,例如數位網絡、數位基礎建設、網路影像、監控社會、實境電視節目等,可以說是一部觀點新穎且具學術價值的著作。此書於二○○八年出版後,已成為媒介與社會、媒介科技等研究領域的重要參考文獻。 本書的價值在於:將學科理論與實際現象適切地結合在一起。過去的文獻對於這兩個面向經常顧此失彼,但本書卻成功地融合兩者,並以嶄新的方式探討公共與私人空間,以及當代城市裡的社會生活,是一本充滿廣泛且引人深思的論著。 5. 空間與權力:政治地理學新風貌: 政治地理學是人文地理學的次學門,本書主要在探討空間與地方以及其政治層面之間的關係,作者一幟之處在於不刻意去定義此學門的範疇,而是客觀呈現各種論述與文獻,由論述來給予解答。除此之外,本書深入淺出地專注於社會與文化層面,並有系統地提供讀者何謂政治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的內容流變又是為何?等多面向的解答。 本書跳脫一般地理學書籍偏重鉅觀的視野,焦點轉以人為本,將更加重視各式社會運動與變遷,對各種社會狀況進行分析與闡述,而如勞工、婦女、女同志和男同志、少數族群的議題,都列入討論範圍,其他探討的主題還包括:國家的生成、工作福利國家、民主選舉與公民身分、政治與城市、認同政治與社會運動、民族主義與區域主義、帝國主義與後殖民主義、地緣政治學與反地緣政治學,本書觀念新穎,可說是為政治地理學研究注入新的活水。  

9 特價150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Free Body Diagram & Basic Mechanics (自由體圖概念與力學基礎)

韋伯文化  出版
2019/01/01 出版

本書是基礎力學的簡介,其中重點介紹自由體圖的概念。此概念是學習力學的第一個最重要的抽像概念。本書的特點是引導讀者經過簡單的例題計算來呈現此概念,而不是直接描述。有了這概念的基礎理解後,我們將細緻化自由體圖的概念,更整理為一套可操作的法則,以按此法則用作更複雜的力學解題。本書可作為雙語學習的參考教材。

9 特價1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