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於國際上宣揚本縣石滬群遺產之獨特性與重要性,希冀透過國際學術研討會之形式,強化本縣與臺灣本島縣市及國際友人之交流,以汲取潛力點於管理、維護、經營及行銷等相關經驗,進而鞏固本縣文化觀光資源、提升文化治理經驗,並激發澎湖石滬群世界遺產潛力點之行銷效益。本屆研討會以下列4項子題為徵稿範圍,即1)水下文化資產-石滬與沉船;2)海洋聚落、燈塔與硓𥑮石文化;3)文化資產國際交流與國際教育、融入雙語應用;4)海洋永續發展與數位創新、淨零行動。
本書收錄作者描繪故鄉故土因而生感之作品,都80篇。其中充滿對父母、家園的懷念,文筆樸實,情感真切,確有其可觀之處—尤其對孩提生活的描寫,可供現今學子懷想半世紀前菊島之風情,其功能應予肯定。內容豐富,且多與澎湖的自然、人文風景相關,充分彰顯澎湖的特色,著重於澎湖風土民情,行文帶有深厚的情感。
本書為澎湖縣政府文化局辦理112年度「第26屆菊島文學獎」徵文比賽得獎作品專輯,徵文類別包括有社會組現代詩、散文、短篇小說、高中組散文類、高中組及國中組美言金句等。全書共有36篇得獎作品,將澎湖自然人文景觀、生活紀事及風土民情以文字創作的方式呈現,為澎湖譜下豐饒多姿的文本。
靠海吃海,漁業是澎湖一項比較具有發展潛力的產業,自古以來就有相當多的居民以從事漁撈為業。漁獲上岸後,較具經濟價值的會賣給遊走各聚落的小販,再轉賣給沒有捕魚的人家,其他較不具有經濟價值的漁獲大都是經過日曬或鹽製加工處理後,再外銷到臺灣中、南部地區。 為探索今昔澎湖人與自然環境長期互動下的水產加工品與食用之關聯性,本書藉由「澎湖魚乾食用文化調查研究」計畫累積之豐碩成果,透過洪國雄老師帶領的研究團隊彙集成書,期能凝聚更多文化保存之共識。
魚乾,是澎湖島嶼上「人」與「自然環境」應運而生的產物。澎湖魚乾加工製造業曾經風華,時至今日仍有許多村落的居民從事著此項「看天吃飯」的行業,而從其衍生的「魚灶」發展,不僅見證了澎湖水產加工產業的歷程,也看見了此項產業結構的起落。本本出版品藉由「魚灶」與「魚乾」加工業的發展脈絡,探討澎湖人與環境共處的生活智慧與產業興衰,並從創生經營、產品行銷、教育推廣、人才培育、叢書出版等面向,試圖找尋傳統產業的發展契機,再拋出以文化資產身分推動的可能性為引,期能凝聚更多文化保存之共識。
112年美術家聯展,本年主題不拘,由藝術家以多元自由的方式,詮釋各自生命經驗進行創作,並於112年9月3日至9月17日於本縣文化局中興畫廊展出,邀請縣內外優秀藝術家展出,鼓勵新秀踴躍投件徵集,有東方媒材、西方媒材、書法、攝影、立體造型及造型設計等5類約70多件精彩作品,印製成專輯。
本水彩畫集以藝術家黃天富個人系列畫展「澎湖嶋意象π」為名,收錄約80餘件水彩作品。作品可分為自然環境景觀、生物生態、人文景觀及時光歲月等四類別,從蔚藍的海岸線到繁華的市場,從海上日出到老街夜景,一筆一畫皆流露藝術家對家鄉的深刻感情,也能從畫作中,看到澎湖的獨特之處,感受這片土地的生命力和文化的薪傳。
邀請跨世代水墨創作者:洪根深、蔡文汀、陳玫蓁、洪小澎、曾霆羽、陳瑞鴻、陳柏源等7人,透過多元媒材與跨媒介等跨域觀念所形塑一種特有的水墨表現型態,讓台灣的水墨畫在當代藝術的範疇中梳理出另一條脈絡,豐富台灣當代水墨的整體發展內涵。
2022年澎湖學術研討會的主題為荷蘭人在澎湖築城四百年為例,2021年第二十一屆研討會時就針對針路、針路簿、明清之際停靠馬公的荷蘭船等研究做為暖身,並決定和中央研究臺灣史研究所合作,及擬定邀稿名單。本屆研討會旨於系統性地探究澎湖發展史上與海洋、交通議題相關之各個環節,透過與會專家、學者之知識視野,進行文化對話與歷史分析,進而建構澎湖學於臺灣地方學的厚度與深度。
「道聽圖說畫湖西」是陳俊元先生、呂澎澤先生以漫畫的手法,陳述湖西鄉 22 村的在地故事,內容豐富而深入淺出,幽默又充滿趣味,湖西鄉的文化、生活、族群、經濟發展、信仰觀念、人際關係、聚落變遷,各個面向的在地特色,在他們的靈思妙想之下,變成一本賞心悅目的書籍。
110年度美術家聯展,以澎湖縣四面環海的「海洋」二字作為策展主題,並於110年12月11日至12月26日於本縣文化局中興畫廊展出,邀請縣內外優秀美術家展出,鼓勵新秀踴躍投件徵集展出,有東方媒材、西方媒材、書法篆刻、攝影影像、立體造型及造型設計類別等5類約70多件精彩作品,印製成專輯。
此畫冊是漆器工藝藝術創作的作品集,此次展覽有數件作品融入菊島文化的元素進行創作,使用在地元素希望能激起民眾興趣,進而推廣漆器工藝,此畫冊內容有平面漆畫系列、立體部分有木胎漆器系列及陶胎系列、生活器物部分有茶道用具系列、樂器尺八漆器系列、漆器技法、材料工具介紹,將分門別類來進行編輯,有助於畫冊收藏、教育參考價值。
「閱讀記憶-莊志輝個展」,在縣府文化局2樓特展室展出,作品將包括藝術家莊志輝年輕時期到近年的代表作品約112件。民國54年出生在澎湖鎖港的莊志輝,近年在歐美巡迴展出,其畫作及雕刻品廣受藝評家及媒體的青睞;身為來自澎湖鎖港的漁村子弟,莊志輝用藝術讓世界看見臺灣,而如今揚名國際藝壇,可謂澎湖之光。此次特展含括莊志輝於2017年在巴黎廣受喜愛並熱烈討論的〈尋找內心的名牌〉、〈彼岸〉等系列作品,以及源自於國中時,在澎湖使用撿得的材料創作獲第1名獎項,深受鼓舞至今的「不是蓋的雕塑系列」作品,而尚含括對青少年時期的海洋記憶系列作品,也將在「閱讀記憶-莊志輝個展」中發表。縣府文化局表示,冀望透過這次特展,能將莊志輝獨特的創作方法與辦展經驗,與各界藝術家交流並傳承給澎湖的學子與民眾,以開啟無限的想像力,獲得心靈愉悅與智慧。
本詩集為作者第二本以澎湖為題材的詩集,共收詩作七十五首,分五輯,以行政區域一市(馬公市)五鄉分輯。本詩集中家、故鄉乃是主意象,而回家、返鄉則為重要主題之一。這本詩集昭晰動人的刻鏤了作者落葉歸根的返鄉情懷與呼之欲出的劍及履及行動。
本畫冊集結於歐宗悅民國100年之後的水彩作品,涵括抽象、天人菊系列、羊、牛和雞的系列,及60張設計卡片,以七大系列作層次編排,皆是充滿對家鄉的念想與人情味。
本書為澎湖縣政府文化局辦理109年度「第23屆菊島文學獎」徵文比賽得獎作品專輯,徵文類別包括有現代詩、散文、短篇小說、美言金句等。
本詩集為方群的第十本詩集,也是第三本專屬的地誌詩集。詩集共分五卷,「卷一:列島采風」收錄詩作10首,為作者旅行澎湖各地所見所感的匯集。「卷二:心潮澎湃」收錄詩作9首,乃日常情緒感思的探求與映現。「卷三:島嶼印象」由8首即景抒情的系列組詩結構而成。「卷四:紅塵纏綿」共有組詩5首,內容則為澎湖的冰品、美食,以及音樂、作家。「卷五:波濤起伏」收錄詩作10首,主題是以海島生活的記憶與感懷為本。本詩集聚焦在澎湖的自然景觀與人文風情,藉由多樣的型式設計與表現技巧,歷經觀察、體驗和想像、創作,組構成這一本具有地方特色與藝術價值的主題類型創作。
本屆研討會旨於以跨學科研究的方式,將建構在地知識體系統尚有努力空間之各面向,進行研究與討論,期望藉此針對地方歷史發展及文史社會脈動進行系統性、全面性整理,並更進一步挑戰過去的研究成果與觀點。此外,除持續匯聚澎湖學相關學術研究成果,豐富澎湖史料之累積外,透過臺灣本島地方學推動與發展之經驗分享,提升澎湖學的價值與格局,以涉入組織人、知識與地方間的積極關係,激發更多的社會主動參與及地方知識的實踐。
109年洪根深美術館開館之際,辦理「墨問-水墨創作風格趨向展」,並舉辦「墨問-台灣水墨藝術研討會」邀請台灣知名美術專業學者來與本縣當地藝術家、民眾共同探討水墨藝術創作領域,以豐富澎湖當地藝文內涵,活絡在地藝術文化氛圍。本書紀錄了美術館策展人蕭瓊瑞教授專題講座及各論文發表人李振明、詹獻坤 (阿卜極)、王文良、蔡文汀、黃芊育等論文內容,以推動台灣當代水墨多元發展面向,豐富台灣當代水墨實踐內涵。
玄武藏-洪根深美術館館藏品錄,為澎湖縣旅台藝術家-洪根深老師反哺故鄉將畢生創作捐贈給澎湖縣政府,縣府以閒置空間歷史建築「澎湖廳憲兵隊」規劃設立「洪根深美術館」館藏作品總集,洪根深是一位不斷努力開拓現代水墨可能性的藝術家,他已成功地將20世紀的中國現代水墨,轉化成21世紀的台灣後現代水墨,這本洪根深美術館館藏作品集,具體展現了大師精采的創作歷程,也是傳世不朽的畫冊。
「墨問」-水墨創作風格趨向展策邀高雄地區當代水墨創作藝術家:盧福壽、洪上翔、石忘塵、李明啟、詹獻坤、蔡文汀、黃法誠、蔡旻芸、李品墨、吳佳軒、陳玫蓁、鄭彥民、張世綸、蔡春萍等老、中、青三代展出多重語彙、多元媒材及錄像、裝置等水墨作品,呈現南臺灣在地因緣創作的複雜面向多元史觀的水墨風格。
「我的家在澎湖灣〡篤行十村的故事」是以溫馨的童話方式,紀錄五O年代澎湖馬公金龍頭「篤行十村」孩子們的日常生活趣事。民國五十六年六月底,故事主人翁岱岱十歲了,是馬公國小三年級的學生,帶著快樂的心情準備放暑假。那時中正國小正準備從馬公國小分出來,新學期開始後,市區內幾個里的小朋友就要到新學校上課,新復里也包含在內。因此岱岱興奮的期待著開學日,成為中正國小四年級的新生。五O年代的眷村,逐漸衍生出台灣發展歷程中很特殊的一種生活方式。隨著政府播遷來台,軍隊將來自中國各省份的人民帶來台灣,眷村收容了大部分的軍人與軍眷,也將各地的方言、飲食、生活習慣、傳統文化、使用器物集中起來,因此在全台澎地區一個個規模不大、百數十戶的眷村裡,可輕易聽到、看到許多來自中國各地的故事和物品。隨著歲月的增長,這一群群生命共同體長時間互動與融合,自然而然培養出共同生活的默契,也孕育出一種特殊的情感與生活型態,成就了所謂的「眷村文化」。在眷村裡成長的孩子們,從小就得適應不同的方言與生活習慣,自己尋找玩伴,在學校裡也必須突破環境,建立能夠與人競爭的空間。在「篤行十村的故事」裡,讀者可以看到岱岱和鄰居、同學們之間的來往與互動,也可以看到那個年代澎湖眷村居民如何適應當地傳統的生活習慣,以及與朋友們融合的歷程。
針對澎湖有形、無形及水下文化資產相關議題進行主題討論;並於中央與地方政府極力推動水下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與教育相關工作氛圍中,提出與生態、環境、文物結合的水下博物館構想;同時亦期望藉由再一次挖掘澎湖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內蘊深藏的意涵,逐步累積、建構澎湖發展軌跡之研究版圖。
寶貝寶貝:澎湖的手工藝品業》,系統性地將澎湖手工藝品產業的行銷,由產地到銷售的整個生物鏈,分為原產地原料供應商、加工製造廠商或個人工作室、零售商、批發商及進出口商等五個層級,鉅細靡遺的記錄下曾經輝煌且獨具特色的澎湖手工藝品產業加工之始末與銷售機制,再度帶領讀者更進一步去認識、了解與欣賞、珍惜這塊土地所孕育出來的海洋產業文化。
本書為澎湖縣政府文化局辦理107年度「第21屆菊島文學獎」徵文比賽得獎作品專輯,徵文類 別包括有現代詩、散文、短篇小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