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自2004年辦理「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首屆及第二屆(2004及2008年)採「作品競賽」模式,開放全球陶藝創作者報名參賽,得獎及入選作品可於陶博館展出。2010年起,陶博館增設「主題策展」,透過展覽企劃徵件的方式,徵選國際策展人與館方合作策展。此後,陶博館以每兩年舉辦「作品競賽」、「主題策展」雙軌輪替的模式舉辦至今。 「2024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為「作品競賽」年,也是第十屆雙年展,創下歷年最高的競賽徵件數量,共計收到來自66國、1,216件作品報名參賽。本次競賽評審團由7位享譽國際的陶瓷藝術領域專家學者組成。經兩階段專業評選,共選出20件得獎作品,包括首、金、銀、銅獎作品各1件、優選9件、評審推薦獎7件以及入選作品54件。
「2021臺灣陶藝獎」以「見證典範、創造未來、豐富當下」之精神,分別設置「卓越獎」、「創作獎」、「實用獎」與「新銳獎」四大獎項,冀望為臺灣陶藝文化挹注活水、開拓新疆。
「臺灣陶藝獎」於2017年化身夢想推手,首度增設「新銳獎」,透過創作計畫提案拔擢新秀,鼓勵青年從事陶藝創作,透過技術、理念、技法與形式的各方運用,藉以呈現其藝術脈絡與創作精神,展現新世代陶藝工作者的創意。歷經兩年籌畫,兩位得主於本屆推出個展。
「2019臺灣陶藝獎」以「見證典範、創建未來、豐富當下」之精神,分別設置「陶藝成就獎」、「陶藝創作獎」與「陶藝實用獎」三大獎項,冀望為臺灣陶藝文化挹注活水、開拓新疆。
陶博館推出的「飲食物語-陶瓷器皿與文化的日常」特展以生活為基調,透過陶瓷器皿與飲食的日常事物來傳達各式情感與文化。展覽以繽紛的臺灣碗盤、匯聚各地食材的菜市場,及原住民陶揭示多元文化的臺灣,點出飲食與器皿是人們日日所需,可以如美食作家葉怡蘭,將日日三餐過得有滋有味;也可以如名廚江振誠將美食與器皿結合為一門藝術,陶瓷器皿兼具實用與生活之美。
2018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以亞洲當代陶藝為主軸,從陶藝角度切入思索亞洲當代藝術、文化發展脈動,以檢視亞洲當代陶藝之間的互動關係及多重風貌,並同時解析臺灣當代陶藝在地化視角,加深參與民眾對於相關發展脈絡下,亞洲當代陶藝文化的認識,開啟更多亞洲當代陶藝多元對話的可能性。
「2017臺灣陶藝獎」以「見證典範、創建未來、豐富當下」之精神,分別設置「陶藝成就獎」、「陶藝創作獎」與「陶藝新銳獎」三大獎項,冀望為臺灣陶藝文化挹注活水、開拓新疆。
新北市的「陶瓷」和新竹市的「玻璃」早期都是地方特色產業,後來隨著經濟發展,傳統產業面臨轉型。為了讓地方特色進一步對照與交流,新北市政府與新竹市政府合作,期許透過玻璃與陶瓷作品的對照與賞析,讓大家認識此兩種「窯火」創造的工藝藝術的嶄新發展;也希望透過玻璃與陶瓷藝術家的對話,激盪出新時代的創意火花,發展出跨領域藝術交流的新可能性。
「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自2004年首度舉辦,於2008年起以4年為一個區段,開啟策展競賽及作品競賽交替的舉辦模式,衍伸展覽整體的深度與廣度;作品競賽除了提供各獎項外,亦透過個展策畫及駐村計畫,讓得獎者在臺灣延續藝術能量,讓雙方能有實質參與及合作交流。本屆雙年展採作品競賽方式辦理,以「觀」為徵件精神,選出首獎2名、金獎2名、銀獎2名、銅獎2名、優選5名及評審推薦獎7名,共20位獲獎藝術家脫穎而出。本屆雙年展以「陶觀」(Concept)為展覽核心及架構,將展出的119件作品分為「陶器‧非器」、「觀物‧非物」兩大主題,希望能藉題引當代關注議題及作品的視覺展示再現,引領觀者觀賞作品,浸淫在此多元的陶藝美學世界。
「2015陶瓷新品獎」以廣邀各方廠商及陶瓷工作者,展示所研發的新產品,並透過專家評選,達到業界觀摩交流及了解市場反應之功效,提升產業整體開發能力與活力。
「容器」,在一般的定義中,是具內外空間、有承載機能的物件,裝載著有形的具體物,及所謂的實用容器。人類燒陶瓷製作生活實用容器已有長久的歷史,現代陶藝家進一步以藝術表現為目的,讓容器成為個人創作的載體,也引導人們重新省思器物的表現與意義。 容器不僅是容納實體的器皿,也能成為盛裝無形存在的載體,但不論定義如何擴張,大至可歸納出一個通則─「容器」未必有器物的形,但一定有「容」的功能或概念。 本展覽企圖呈現「容器」主題在台灣陶瓷發展史上的演變,包括實用容器的美感表現,以及陶藝家對容器的重新省思與開創性表現,另外再加入戲劇、音樂、建築、設計等領域的創作者,與陶藝創作者一起激盪、互撞出火花,以呈現百般有容、萬物皆器大器思想。
「創意生活-2014陶瓷新品評鑑展」圖錄,特色獎作品12件,入選作品54件。「創意生活‧陶瓷新品評鑑展」即是鼓勵陶瓷業者開發具美感創意、使用機能、高技術水準及市場性的商品而舉辦。以鶯歌陶瓷博物館為連結市場與產業的平臺,藉由專家評鑑及在博物館展出的形式,增加陶瓷新品的能見度,建立臺灣優良陶瓷的品牌形象。
「2013鶯歌燒品牌計畫-特色餐具評鑑展」圖錄。 鶯歌特色獎作品5件,入選作品43件。陶瓷餐具一直是人們生活中的好搭擋。二次大戰前的臺灣,陶瓷餐具絕大多數仰賴中國大陸或日本進口,戰後因進口中斷才開始自行生產。1950年代鶯歌有很多以半機械化生產碗盤的窯廠,以貼花裝飾或人工彩繪,豐富的圖案顯線素雅的人文之美。1960年代後,機械化量產的全瓷餐具迅速成為臺灣經濟發展過程中人民的生活首選。1990年代後則逐漸有窯廠與陶藝工作者,強調少量生產、手工質感與個人風格的陶瓷用品,開啟了個性化餐具的商機。
第1屆新北市陶藝獎(陶藝成就獎)圖錄。專文介紹得主蔡榮祐及其相關作品。蔡榮佑起初拜畫家侯壽峰先生習畫,接著進入陶然陶舍與陶林陶坊勤研陶藝。他與其他學生不同之處,在於他課後待在(甚至睡在)陶藝教室,參與研磨釉粉、裝窯、燒窯等吃重的工作。理論與實際併行,於是短期內習得陶藝的精髓,由於這種專注,學完2其半(7個半月)後果決築窯,幾乎立竿見影,燒出一系列頗具自我風格的無光釉作品,在臺中、臺北展出,造成轟動。
第一屆新北市陶藝獎 (陶藝創新獎)競賽圖錄。本屆共收到182件參賽作品,陶藝創新獎分為「創作組」及「實用組」兩種競賽類別,其中包含110件創作組作品及72件實用組作品。經過10位評審嚴謹的討論及篩選後,供選出得獎作品11件入選作品45件。創作組得獎作品6件,入選作品36件。實用組得獎作品5件,入選作品9件。
21世紀,陶瓷文化已成為東亞文化中關鍵性的活動,具體地呈現在當今臺灣、大陸、韓國及日本活躍的現代陶藝發展。今日,透過學校教育,這些國家展現了當代陶藝的新氣象,由於陶藝老師們或是受到西方思潮及現當代藝術洗禮,或是具備留學海外的背景,他們持續栽培對陶藝有熱誠的新世代青年學子,自身也不間斷地創作與提升,在此當下,舉辦聯合四地大學美術院校陶藝相關科系的交流展,展示東亞鄰近國家獨特傳統與現代潮流調和出不同的陶瓷風格,也建構出激盪與拓展亞洲新世代陶藝新視野與美學思維的藝術平臺,具有時代的意義。
2012年鶯歌陶瓷博物館舉辦的「創意生活.陶瓷新品評鑑展」,邀請日用、陳設陶瓷、衛生陶瓷、建築陶瓷、與工業陶瓷等五大類業者參與,並透過每屆不同主題的設計,引領觀眾欣賞陶瓷工藝之美。本屆之推廣精神,激發產業對青瓷工藝的再次提升。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人類進步成長的動力,新品評鑑展作為一個開端,藉由此創意並充滿活力的場域,將富有創意又有趣的作品,推像市場,增加文創產業的豐富性,吸引更多民眾聚焦及更多的創意人才投入,與陶瓷工作者們不斷前進發展,開創臺灣陶瓷文化創意產業的無限可能。
2012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作品圖錄。「臺灣陶藝雙年展」是臺灣是唯一大型的國際陶藝專業展覽,陶博館自2004年首次舉辦雙年展,藉此展覽讓國際當代陶藝作品呈現於臺灣民眾面前,也讓更多國際陶藝人士來到臺灣接觸與瞭解臺灣陶藝文化特色。經過多年累積,「臺灣陶藝雙年展」已逐漸成為臺灣與國際陶藝家交流切磋的最佳平台。 2012雙年展採作品競賽方式選件,徵件期間為2011年1至4月,共有來自全球五大洲、54個國家、651位陶藝家參賽。經過7位評審於2011年7月初審、11月複審兩階段來臺討論及原件評審後,選出111件入選作品呈現於本次展覽中,其中包括首獎1名、金獎1名、銀獎2名、銅獎3名、優選獎5名及評審推薦獎7名等19名獲獎者。 除了以競賽方式選出展覽作品,本次展覽也深入111位作者的作品意涵,從中梳理出清楚的脈絡,以更完整、易理解的方式來呈現展覽全貌。藉由展覽的主軸概念──「陶藝觀象」,以及4個子題──「物象」、「意象」、「紀象」、「變象」的分類引導,使觀看者更容易體會與欣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