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物質研究常從人類學考古的角度出發,考掘古代的器物以瞭解時代的變遷;但未來的物質文化研究,則不僅如此。本書即企圖探討人文現象中「物」之各種課題,希望涵括人文學科中歷史、哲學、文學、藝術、語言各範圍,觀照各個時代、各種環境中與生活相關的事物,進而分析其價值觀、審美觀,以至於社會整體的脈動。
如果我們根據泰國的族裔性與文化來重新劃定泰國的邊界,泰國的東北地區與寮國、東南地區與柬埔寨、南部地區與馬來西亞,以及北部地區將與部份的南中國和緬甸北部結合在一起。明顯地,無論在地域上或族裔上,甚至文化上,泰國從來都不是一個高度同質性的國家。
當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遇上中國新史學,究竟會如何?黃進興院士以「真實乃是歷史的靈魂」(語出Pierre Bayle)、「歷史乃是西方的神話」(語出Vincent Descombes)這兩句名言的矛盾,清楚點出後現代主義與新史學之間的衝突。前者旨在顛覆或取代「現代主義」(modernism),而後者卻恰是「現代性」(modernity)所孕育的智識產物,兩者碰撞,自是火花四射。經由黃進興院士循序漸進的導引,即使是不熟悉史學的讀者,亦可從中了解後現代主義對新史學的衝擊。
本文係著名社會學家金耀基院士2014年3月12日在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余光中人文講座」演講稿之增修。金耀基院士分析鴉片戰後150年間的變化,指出三個中國現代化的「主旋律」,分別是:「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器物技能層次)、「從帝制到共和」(制度層次)、「從經學到科學」(思想行為層次)。金院士認為,正是這三個主旋律使得中國由三千年傳統的農業文明轉為今日現代的工業文明,而中國現代化的終極願景應在締建一個「中國的現代文明秩序」。
華語語系研究自新世紀以來備受注目,海外學者各據一方,已作出不同的立論與回應。各類討論儘管壁壘分明,卻不脫一種對「根」的空間政治的執著。本文試圖回答華語語系研究的若干疑義,同時對目前以後殖民主義或民族主義為基礎的「根」的空間論述,提出建言;其次,對於個人的「後遺民論述」再作檢討,強調「後遺民」是具有強烈批判—以及自我批判—意識的論述;最後提出「勢」的詩學,作?「根」的政治的對應。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裕瑞的《棗窗閒筆》,此書是紅學史上最早的文論專著,但有學者質疑此鈔本的字體頗拙,不似裕瑞所為,且所鈐「淒香軒」一印乃造偽。筆者近在佘嘉惠為裕瑞繪製的《臨羅兩峰鬼趣圖》上,新發現有「思元主人」、「淒香軒」、「鶯思蝶夢」三印亦見於《棗窗閒筆》鈔本,且在比對裕瑞各詩文集中作者「自錄」之字跡後,可確切證明《棗窗閒筆》乃裕瑞的手稿,並進而討論此書對紅學研究之意義。
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余光中人文講座於2014年秋冬,邀請到學貫中西的戲劇藝術家楊世彭導演駐校,系列活動包含了戲劇演出以及三場專題講座。 本專輯收錄了楊導演特稿之〈勤奮與機遇:一個華人舞臺導演在美國奮鬥的歷程〉,由楊導演侃侃而談,道盡二十九年在美國攻讀戲劇,從事戲劇教育,還有多年來在美導演生涯的甘苦經歷。除此之外,還收錄了「余光中人文講座」的精采照片集錦:包含《不要緊的女人》戲劇演出,以及「楊世彭舞臺導演作品展示」講座、「半世紀舞臺導演生涯的回顧」講座、「莎劇《仲夏夜之夢》的鑑賞」講座之精采劇照。 另有《不要緊的女人》戲劇演出影音記錄,以及三場講座現場實況影音記錄,共附錄兩張光碟於本專輯,以饗大眾。
國立中山大學余光中人文講座邀請著名社會學家金耀基駐校講座,第一日以「中國現代化與文明轉型」為題暢談鴉片戰爭後一百五十年來中國現代化轉型歷程; 第二日座談以「大學教育的人文價值」為題討論大學在締建中國的現代文明中具有關鍵性角色的同時,也強調大學教育中人文價值的重要性。此專輯所收錄的兩篇文章是由金院士本人於2014年三月在高雄中山大學所作〈余光中人講座〉二次講演的文檔增刪補充而成。另附上講座影音紀錄光碟。
李安導演應邀擔任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余光中人文講座,與余光中教授對談「我與電影」。「我與電影」講座前一周,本校舉辦「李安電影回顧展暨映後座談」共四場演講,由國家電影資料館林文淇館長策畫並邀請到電影編導侯季然談《推手》;影展策展人兼影評塗翔文談《飲食男女》;穀得電影公司負責人兼資深影評李亞梅談《色,戒》;編劇兼資深影評曾偉禎談《少年Pi的奇幻漂流》。總計五場演講的逐字稿經編輯出版成冊,附上由公共電視協助拍攝,本校後製數位化的「我與電影」影音紀錄光碟。
《2012台灣公民科學素養概況》專書是有關台灣18歲以上成人科學素養現況描述,現況描述主要是以具體的經驗數據為主,數據來源為科技部委託之2012年科學素養調查計畫,在內容的呈現上,盡可能完整將重要調查結果涵蓋,另外也整理部分國內外相關調查數據,以供比較。科學素養概況書的出版,主要目的在提供一本討論台灣科學文化之專書,作為了解台灣民眾怎麼看待科學的資料。本書提供不同面向訊息用以觀看台灣現代公民對科學之認知、信念、情感、以及實踐。2012概況書,相較於2008年版本,有著更豐富的內容,因為加入了不少新的題目,如民眾對科學參與的興趣、對動物倫理的態度、對核能電廠的態度、以及科學的日常應用等。2012年概況書也包括長期追蹤的議題,提供了兩次調查之比較。 2008年至2012年兩次調查期間,台灣社會本身及其所處環境正悄悄發生改變。台灣本地以及國際上之社會、教育、政治、經濟結構方面都發生不少變化,人類的價值觀也隨之發生變遷;自然科學領域方面也是,電信科技,生物科技以及材料能源科學進展快速,提供人們更多的選擇;自然環境方面也是,人口增加、海嘯、地震、氣候變遷議題威脅著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社會各面向之變化,可能會影響一般民眾個人及社會整體如何看待一般科學以及個別科學議題。 對於台灣目前公民科學素養現況調查結果之解讀,本書從文獻上提供部分解釋,但最主要還是希望開放給讀者,歡迎從各自學術專業角度解讀本書資料。對於科學素養的研究與推動,我們不希望停下腳步,未來,我們將會試著透過研討會,或是規劃徵求與本調查資料有關研究之論文,出版更多研究專書。
Emerging contaminants(ECS) include,but not Iimited to,phthalate esters(PAEs),pharmaceuticals by-products,and nanoscale contaminants.Nowadays,they have been found in surface water bodies,sewage treatment plant effluents,and various stages of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plants and even in finished drinking water.
本書篩選自2010年與2011年國立中山大學國際研討會發表的論文及會後之徵稿。本書分成三個部份:第一部分的主題與旅遊文學相關,收錄耶魯大學講座教授Claude Rawson在2011年國際研討會之主題演講,其中討論殖民帝國的剝削與征服以及種族屠殺的議題;其他論文作者包括Chen Chia Hwan、Lee Melisse、Borim Dario、Rajendra Chetty、Larkosh Christopher、Yokota- Murakami、Kocak Betul Atesci、Kim Won Chung、Mi Jia Yan、Shao Yu Chuan、Barros- Grela Eduardo、Bobadilla- Perez Maria、 第二部份與城市書寫有關,包涵城市美學、帝國與殖民的議題;第三部分以討論地景與空間為主題,包涵台灣當代文學中被遺忘的景觀、海角的空間意象與家在現代中國文學的意義。
這本合輯專書有八篇論文,皆以全球化下語言多元使用為前提,聚焦於二個語言研究的議題。一為以台灣所用的語言或台灣語言使用狀況做為題材,語言涵蓋華語、閩語、雅美語及英語。另一共同關注的議題則是語言研究以跨語言、跨文化、跨歷史為目標。書名所用一詞intercultural and intracultural mediation 旨在媒合語言與文化,彰顯語言使用的雙重面向:既能做為普通的媒介亦是傳遞文化之橋梁
哲學家們總以發現存在的本質為目的,作為主體的我因而總是從認識觀點闡述世界。但日常生活中的我們卻不只是一個認識主體,而同時也是生存者以及以感覺探觸世界的人。在此意義上,傳統哲學要求普遍性的認識觀點與生活似乎存在著某種鴻溝,但此背反生活的哲學如何可能與人、與生命產生聯繫?本書將嘗試產明哲學與生活
「我是誰?」乃是人類長久以來不斷尋索而苦無答案的一大問題。拉岡學派精神分析(Lacanian Psychoanalysis)從語言的層面出發,探索人類心靈的結構。拉岡精神分析將人類的心靈結構分為三個界域:想像界、象徵界、真實界,再依據個人處理「缺陷」的不同方式將人分類為強迫型、歇斯底里型、變態型、以及神經病型。這樣的分類說明了拉岡精神分析對人的看法:每個人都有病。這些「病」除了在個人中影響個性外,更擴及到外在的兩性關係以及社會結構,建構起我們周遭的一切。
王陽明是明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他的學說影響了近代中國、韓國及日本,為傳統儒學開出新的內涵。王陽明用生命實踐心學,不僅掀起王學的風潮,也成就了保國衛民的偉大事功。這本書中呈現王陽明的思想歷程,從他的人生際遇、言行舉動、勦匪勘亂及講學論述,舖展出他龍場悟道前的三次蛻變,及悟道後層層轉進的思想內涵。
散文之美,體現在細微的文字,以及裡面的性情、思維和體驗。這本小書嘗試閱讀十二段台灣現代散文作品,引領讀者進入具體的行文脈絡,逐步體會散文的文體格式、修辭策略與藝術風華。先是追溯早期白話散文的基調,及其在台灣的流風餘韻。繼則闡論台灣現代散文追求藝術性的方法及成就,進而展示其多層次的描寫和敘述,如何表達了豐蘊的生命意識。最後則介紹了若干年輕作者的當代試驗,以見散文創作不斷發展變化的契機。
何謂音樂歌舞劇 (Musical)?簡單來說,音樂歌舞劇是融合的音樂、歌曲、舞蹈、與台詞所結合的音樂舞臺劇表演。其性質的核心為文字與表演之間關係的整合,而這是最屬藝術合作 (collaborative art) 類型的戲劇。因此,為了能簡單介紹音樂劇中的戲劇,這本書的用意是涵蓋三個製作了著名且具有代表性類型的音樂劇時代:(一) 敘述音樂歌舞劇時代 (The Book Musical Era),(二) 通俗與流行文化時代 (The Popular and Pop Culture Era),(三) 大型音樂劇時代 (The Megamusical Era) 。
近代海洋研究的幾個重要議題是海洋史、海洋文化、海洋政治與海洋環境;海洋史的範圍除可縱觀人類生活、商業與交通,亦可以區域及斷代方式,尋找海洋在不同時期之商業、政治及戰爭的定位。海洋史與海洋文化研究主題進一步開展,期待藉由知識網絡得以與學術界及讀者分享海洋歷史與文化研究的成果。
描述西子灣在中山大學建校前後的改變,包括:建校前西子灣的風貌、建校後經由地方政府與師生們數十年來辛勤經營與建設,西子灣景觀與設施的變遷情況及師生校友們校園生活憶往與展望。
美國當地音樂元素與歐洲藝術音樂之結合
這本專書收錄七篇論文,探討「語言與跨界」,從不同視野及不同領域,審視語言和語言使用的議題。論文的研究方法及目的亦相當多樣,反映「跨界」的研究視野乃與時俱進,對全面了解語言使用,有推波助瀾之效。這些文章不只涵蓋了跨界的議題,也加強了理論的實證性,以及證明了跨界的可行性。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以來,文學作品中異族文化的呈現代表著不同層次的意義。 由於航海技術的發達、陸路交通的便利、商業和貿易的範圍日益擴大,以及隨著科學知 識的進展和地理空間的認知,歐洲人已經將空間領域的競爭轉移到海上與更遙遠的陸地和島嶼,帝國競爭開始。 歐洲海上霸權興起的重要里程碑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一四九二年;一五五○年代的歐洲人已經和非洲西海岸的幾內亞進行頻繁的貿易,葡萄牙人不僅遠訪格林,並且來到東方的印度、東印度群島、中國和日本。 一五五○年代、一五八一年英國分別與俄羅斯和土耳其建立貿易關係,十七世紀的貿易延展至印度。 一五九九年,英國終於在印度成立東印度公司,而威爾亞當斯也乘著荷蘭商船,在一六一三年到達日本,東方的特使沙利斯更取得日本的許可,在平戶設立工廠。 當時,英國與外國貿易最大的困難是與葡萄牙人的競爭,葡萄牙和西班 牙的商船早在英國之前即搶先取得與中國貿易的機會,將中國的瓷器和絲運銷歐洲。英國近代早期許多劇作家藉由舞台敘說帝國的成長與帝國競爭,《帝國與族裔》即透過英國近代早期十餘部劇本,分析近代早期的帝國與族裔想像。
本書是主題是探討以SBC架構為基礎的軟體架構。軟體架構是未來軟體系統開發最重要的系統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