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臺東富山保育區近20年來海洋保護與管理工作的成果,讓當地的漁業資源漸漸復甦,生物多樣性豐富,並成為臺灣典範的海洋保護區。 為了宣導並推動海洋保護區劃設及海洋保育教育工作,出版本書希望讓更多人瞭解富山保育區,能夠更親近與愛護這個保育區。 書籍內容豐富精彩,涵蓋潮間帶與保育區地形知識、海洋生物介紹、海濱生物圖鑑、保育區相關規定以及海洋生態保育行動等。也期望透過本教育手冊,能夠讓更多人認識並珍惜我們的海洋資源,攜手保護這片美麗的海域。讓我們共同努力,為臺東的未來,為我們的後代,留下這片永續利用的豐饒海洋。 序 對臺東富山保育區近20年來海洋保護與管理工作的成果,讓當地的漁業資源漸漸復甦,生物多樣性豐富,並成為臺灣典範的海洋保護區。 為了宣導並推動海洋保護區劃設及海洋保育教育工作,出版本書希望讓更多人瞭解富山保育區,能夠更親近與愛護這個保育區。
本書內容為包含臺東美術館典藏品作品評析,及臺東美術史調查研究。編者從藝術史、展覽史、人類學角度,針對臺東當地重要之藝術家與策展人進行田野對話,企圖自主述者視角與學術研究視野,凝聚出觀看、書寫臺東美術史的新觀點。
臺東美術館推出「江賢二2022個展」,著眼於江賢二移居台東後在創作上的轉向。身居自然景觀環繞的台東,藝術家的創作卻仍與時事緊密聯繫,近年面對世界性的疫病與戰亂,江賢二試著以藝術的方式去提問與回應,創作的媒材與手法也有了很大的開展。畫冊完整收錄個展作品,呈現江賢二持續突破的作品樣貌,以及其自由多變的風格背後,對「精神性」不變的追尋。
本書出版為引介臺東都蘭藝術聚落在不同文化藝術領域的整體積極貢獻,作者李韻儀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將此區域發展脈絡、創作者等介紹給大眾認識,並同時有助於藝術文化教育推廣與基礎研究,建構屬於臺東另一視角的故事。
「台東食育提案所」集結3年來全台東16鄉鎮的田野調查,和大家一起探索台東飲食的特色,若每個人都能對自己家鄉的食材風土如數家珍,以在地的飲食文化文榮。書中調查員們深入瞭解並記錄食物產地的美好風景,探訪台東各部落、族群的食農達人,發掘食物多樣性、在地食文化及美味達人傳頌的食故事。
讓創意走入生活,不侷限藝術文化創作的報導,讓臺東的人文光景變得豐富並立體化,也更能傳達此時臺東最新的創意氛圍,期待大家在每個故事中,走入臺東,感受這片美好的人文風景。
旭村,位在臺東市現今的大豐地區,是日治時期的移民村,也是戰後西部移民家族的落腳處。從本書可見日治時期的移民生活、西部家族的遷移故事、日本灣生如何尋訪故鄉,以及因應不同世代引入的產業發展,像是日治時期的甘蔗、民國50年代的稻米產業,一直到民國80年代,伴隨著臺灣經濟蓬勃發展而起的綠金荖葉。透過人物訪談、史料研究,以時間軸進行資料整理,以敘事方式,呈現常民生活記憶,期望讀者能透過此書,深入淺出地認識旭村的移民故事與發展。
二0一四年,我們出版「農戶達人慢享臺東」第一集,書中集結了二十位臺東小農腳踩土地的故事,訴說他們在臺東這片好山好水的土地上如何用心地孕育美味且健康的食材。經過了三年,在臺東這片純淨的土地上,依舊有辛勤的小農們努力著,在不同的時令季節提供健康豐富的農產,豐盛我們的餐桌,滿足我們的味蕾。二0一七年,我們再度集結了二十位臺東小農,以臺東特有的農產,分為米、果、飲品、蔬食等四類,包含歲時之穀-米、紅藜;歲時之果-釋迦、枇杷、檸檬、黃金果、梅子、柿子;歲時之飲-茶、咖啡,以及歲時之蔬-蕃茄、蔬菜。聽聽栽種不同作物的他們是如何打造自己的農園,如何用心地栽種作物,以及如何創造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臺東出品的良質米是家喻戶曉的品質保證,今年源天然池上米的羅永昌以黑秈米奪得號稱食品界米其林大獎的「比利時國際風味品質評鑑所(iTQi)」風味標章,同樣栽種稻米的魏其南,堅持有機種植,他們各自以自己的方式讓臺東米形象更加升級。此外,還有栽種有機梅園的何介臣、張忠權、種植黃金果的廖俊盛、枇杷的康崇熙、種植釋迦的謝謹鴻、莊政雄。而同樣獲得食品界米其林大獎的,還有種植有機茶的吳秋伶,此外,玫瑰花茶的張文通以及咖啡的潘明順,都是以有機方式栽種。而在蔬果方面,有牛蕃茄的溫昌寶,曾在二0一五年獲得全國十大產銷班佳譽,他們的努力,讓臺東的農產豐盛且健康。 更值得慶幸的是,在我們的努力下,二代青農返鄉的人數也持續上升中。包括擔任臺灣106年的農業大使的王婉璇,栽種臺東紅寶石「紅藜」的吳正忠,打響金剛米名號的林張凱耀,種植有機蔬菜的林俊維,哈嘎米的吳聲昌,種植甜柿的余典、紅烏龍金牌得主郭敬緯等,這些二代青農的投入,腳踩著孕育自己成長的土地,用心耕種,將專業所學運用於農務工作,不斷精進,為臺東農業帶進創新的思維與進步。 三年前,我力推「臺東健康農業」的品牌,藉此凝聚全縣農業資源與物流系統,並建置「臺東網路農場」平台讓消費者與生產者快速媒合,有效提升小農及周邊產業收益。在推動臺東成為智慧城市的同時,我們也將提供多元化的智慧服務,讓農夫們辛勤耕種的農產,不只透過網路平台擴大市場,也能讓各地的朋友享用最新鮮的農產,落實從產地到餐桌。
這是一本紀錄臺東木工史頁的生命故事,從臺東開枝散葉,在這片土地上努力散發生命光與熱。期盼這些豐盈的生命故事,能拓展孩子對人生更寬廣的想像,看見臺東人的驕傲與使命。
臺東擁有自然風光、富有人情味的人民,除了土生土長的臺東人外,更聚集了四面八方甚至各國的民眾到當地生活、旅遊、體驗,讓此處交匯成多元文化融合之地。從愈來愈多來自臺灣各地及國際的人士不約而同選擇在此停留、聚集的現象觀之,不難看出臺東近年的建設與施政方向,正是朝向改造以人為本的「宜居」而努力。許多從事藝術創作的人,想待在臺東的海邊或山上,感受大自然賦予的創作靈感;也有人為了慢活而來,他們打造結合天然、與眾不同的家,並在臺東找到不同於其他城市的養分。臺東就是這樣一個有著各種可能、充滿能量與活動力的城市,希望藉由這12個移居臺東的故事,讓大家更了解臺東最簡單、樸實卻又獨具風味的一面。
舊香蘭遺址經過搶救發掘及標本整理,歷時10餘年,為讓大眾更親近舊香蘭遺址,辦理出版,希冀藉由出版,使社會大眾從遺址保存的觀點深刻認知舊香蘭遺址精彩的價值,落實推廣教育效益,為本縣文化資產推廣奠定更厚實的基礎。
本書為「2017臺東工藝主題陶藝展-正興陶甕村」之紀錄與作品集。自1995年起,臺東縣金峰鄉正興村當地社區發展協會開始推動學習傳統技藝,從長輩的記憶中挖掘、復興了傳統的古甕,也透過幾次的教學、建立陶藝教室,使當地有了「陶甕的故鄉」名號。老一輩的村民們透過學習製作,傳承了以往的文化記憶,但隨著時間流逝,許多陶藝創作者逐漸凋零,現已少有年輕人具備這項製作技藝了。經由此展,透過策展團隊深入當地長輩及創作者家中,從床底下、櫥櫃裡、及少為人知的私密空間挖掘出滿是灰塵且幾乎快被遺忘的寶物,讓它們得以重見天日。
第14任總統副總統及第9屆立法委員選舉臺東縣選務各項程序作業統計等資料
2014南島國際美術獎,今年邁入第三屆,跳脫以往臺灣各縣市美術獎的傳統徵件形式,台東縣政府大膽嘗試駐村概念與美術獎做結合,希望以多元開放的態度、勇於變革的精神。
一群農夫,腳踩泥土,深耕家園,秉持友善土地的信念,栽種健康的作物;盡一份小農心意,給人們溫飽無虞的一餐。帶著一股憨直,在臺東好山好水之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豐饒的大地、潔淨的山水、純樸的民情,這裡是台東。從土地到餐桌,扮演著串連角色,對土地照顧,對人提供糧食,牽起了「人」與「土地」的連結,他們是在這片土地上認認真真耕耘的農夫。 在這美麗的花東縱谷,種植健康作物的小農,他們的理想與堅持,正如陶淵明「歸園田居」詩中所述的情境: 「種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 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願無違」 以詩為界,帶著崇靜土地的謙卑態度,在臺東這片好山好水,孕育美味、健康的作物,夢想簡單卻偉大;儘管風吹、日曬、雨淋,始終如一的信念成為他們無悔的堅持。
有別於一般的政府宣導品,我們選擇更具有傳染力的圖像繪本為媒介,為讀者引介臺東縣政府社會處所提供的社會福利服務,包含托育及兒少家暴庇護。透過色彩活潑的插圖及易讀的文字,傳達兒少福利服務的資訊與內容,也希望大小朋友都能感受到我們對於推展兒少福利服務工作的重視,更能藉此了解政府親民、便民的公共措施及推展社會福利的努力與方向,進而願意主動關懷弱勢群族,並了解相關的福利及權益。期待這套繪本不僅能促進親子關係的和諧,帶給更多人幸福的感受與快樂的閱讀時光,同時也能為推展兒童及少年福利服務工作注入正向的能量
重建工作是多方位的,除了基礎設施搶修與重建,使人民安居樂業之外,更要產業重建的安心樂業。產業重建是維繫部落族人日後生活的方式,本專輯記錄了產業重建的過程,展望未來,本府仍將持續進行重建區的產業推展工作,期使原鄉部落,在文化創意產業、有機農業及生態旅遊等方面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