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書/政府出版品 類別 ,共計26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凌純聲的人類學旅程:從松花江到太平洋

何翠萍  著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25/09/16 出版
95 特價42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臺灣的蕃族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24/01/05 出版

臺灣原住民史與南島社會文化的研究,是戰後臺灣研究的重要課題,並與當代臺灣民主及公民社會發展密切相關。藤崎濟之助《臺灣的蕃族》一書的中譯出版,除了反映臺灣人類學界對於日治時期以來臺灣原住民研究的長期學術關懷,對於臺灣後殖民與轉型正義等當代政治社會課題的討論亦有其現實意義。

95 特價76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老人的話:卑南族卡大地布的歷史敘說

Anton Quack  著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23/01/06 出版

本書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9年出版的《知本卑南族的出草儀式:一個文獻》,以及2022年出版的《祭師、治療者、薩滿?: 卑南族卡大地布之巫pulingaw》,是一系列三本關於卑南族知本╱卡大地布部落的專書,同為安東博士(Anton Quack)整理出版自費道宏神父(Rev. Patrick Veil)及山道明博士(Dominik Schröder)在卡大地布部落所調查蒐集的資料。不同於前兩本書以卡大地布社會文化制度的民族學紀錄及分析為主,輔以儀式禱詞和部落耆老的訪問紀錄。本書是以卑南族卡大地布人的口述歷史為主體,完整轉寫記錄耆老們以族語述說的29篇,關於起源、遷徙、與荷蘭人等外族或與鄰近卑南部落的來往、以及各家族源流等的故事。關於本書的編譯,我們將從語言的角度簡述中文版出版的意義,另結合卑南語的語彙、語法結構分析,補充說明從原著出版至今,我們所觀察到的一些語言改變,並簡要介紹卑南語與其他臺灣南島語之間的關係及卑南語方言之間的差異。若說語言是對於文化瞭解是一把重要的鑰匙,那麼本書的出版極具有學術與應用的意義。

95 特價71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國家、環境治理與原住民族的文化實踐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23/01/06 出版

全書共9章分成兩大單元。第一單元「國家與環境治理」有5章,集中在國家政策與環境治理議題的不同面向。從清代、日治與戰後至今不同時期的國家政策所導致原住民族土地權的移轉,由部落集體所有權轉至國家林地或是個人所有,原住民族的獵場流失導致狩獵文化斷層,山田燒墾型態生業方式轉成小米旱田,繼而是水稻水田。無不牽動到原住民族生態環境的改變與相關傳統文化的轉變。近年拜國家頒布推行的「文化資產保存法」內的「傳統知識與實踐」之賜,蘭嶼的「水源水渠與水芋田系統」或能有幸得以恢復與保存。第二單元「原住民族文化實踐」有4章,關於族群性與當代文化實踐的不同議題。族群內部的年輕一代運用流行音樂與網路音樂,呈現族語傳承並實踐族群性。戰後因土地與環境使用而「被都市化」南勢阿美社群,其傳統生命經驗又如何與當代資源互相結合轉譯,揉雜成為花蓮地區特有的城鄉原住民生活風貌。居住在屏東沿山地區平埔族馬卡道族,清代以來,漢化頗深,近年正名運動之後,恢復許多平埔族飲食、服飾、文化與宗教儀式,儀式實踐引領族人對於傳統文化的認同。煤源部落的傻瓜農夫提供自然生態教育農園,讓來訪者學習泰雅文化以及品嘗泰雅飲食,摸索部落經濟發展的策略。

95 特價33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Food Cultures and Technologies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22/11/14 出版

本書探討了飲食文化和技術之間的複雜關係,其中包括口味、品嚐和分銷等各種問題,因為它們從技術的物質和非物質方面出現並涉及到技術的物質和非物質方面。 這些辯證法對於我們理解食物品質、文化偏好、身份和界限、飲食文化的全球化以及我們創造和生活的所有感官景觀至關重要。This book examine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food cultures and technologies, which encompasses the diverse issues of taste, tasting, and distribution as they emerge from and engage both material and non-material aspects of technology. These dialectics are crucial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food qualities, cultural preferences, identities and boundaries, the globalization of food cultures, and above all the sensescapes we create and live in.

95 特價60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馬淵東一著作集第三卷[平裝]

馬淵東一  著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21/12/30 出版

《馬淵東一著作集》全書共四卷,每卷的拿捏比重、編排各具巧思,也都涵蓋了作者馬淵的三個田野地:臺灣、印尼與沖繩,外加對歐美新知學術史介紹、序言或導讀等其他文章。本書第三卷可說是「壓卷之作」,作者馬淵有其特別考量。本卷中,作者交代了學問的傳承脈絡,並以冷眼旁觀兼具熱情投入的方式,分析其一生長跑下來,沿途所見周遭風景與路線軌跡。從中可知馬淵東一這個「人」的學問起家厝與續航力。究竟他是如何連結了臺灣人類學與日本人類學,乃至其晚年與中研院民族所的緣分?讀者在每一卷《著作集》中,都可找到有趣的主題,也可體會到馬淵於他的時代,引領日本社會人類學風潮而自成一家的宏大思想結晶。

95 特價5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馬淵東一著作集第三卷[精裝]

馬淵東一  著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21/12/30 出版

《馬淵東一著作集》全書共四卷,每卷的拿捏比重、編排各具巧思,也都涵蓋了作者馬淵的三個田野地:臺灣、印尼與沖繩,外加對歐美新知學術史介紹、序言或導讀等其他文章。本書第三卷可說是「壓卷之作」,作者馬淵有其特別考量。本卷中,作者交代了學問的傳承脈絡,並以冷眼旁觀兼具熱情投入的方式,分析其一生長跑下來,沿途所見周遭風景與路線軌跡。從中可知馬淵東一這個「人」的學問起家厝與續航力。究竟他是如何連結了臺灣人類學與日本人類學,乃至其晚年與中研院民族所的緣分?讀者在每一卷《著作集》中,都可找到有趣的主題,也可體會到馬淵於他的時代,引領日本社會人類學風潮而自成一家的宏大思想結晶。

95 特價66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同理心、情感與互為主體:人類學與心理學的對話[二版]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20/08/01 出版

繼1972年李亦園、楊國樞主編的《中國人的性格:科際綜合性的討論》出版後,本書是四十年來第一本從跨學科視角,集結人類學與心理學家,兼及精神分析與哲學領域的學者,共同探討文化與心理現象之間,如何相互涵化、相互表述的論文集。透過理論思辨與世界民族誌材料,本論文集的作者分從不同的學術關懷,探討在理解他者,進入他人文化、知識傳承,與內心世界的過程中,所涉及諸如「同理心」、「情感」,與「互為主體」等概念,從中並揭櫫「理解」作為一種對話過程所面臨挑戰,包括知行合一的實踐共做或習藝,觀看的偏誤,聆聽的藝術,敘說的脈絡化,非知自省的觀照能力,情感的展演、擬入與超越,異己之別的差辨框架,權力結構的運作模式,乃至在同理、感知他者之餘,如何不至因之消融自我的主體性,甚至達到相互理解。本書的出版也是對李亦園與楊國樞等人類學、心理學先輩,嘗試探索科際合作視域的禮敬。

95 特價39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關係的心:資本主義過程中的魯凱人觀、情感與家的社群性

鄭瑋寧  著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19/12/01 出版

本書立基於作者二十多年的田野工作,關注台東縣卑南鄉Taromak魯凱人的親屬關係與經濟生活如何在資本主義中彼此交錯、滲透、抗頡、分裂、解構、重新勾連與接合的歷史社會民族誌。是作者理解與研究資本主義在地方社會如何開展、進行的第一步,也是試圖理論化「當代」的實作。

95 特價33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馬淵東一著作集第四卷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19/12/01 出版

時值人類學家馬淵東一110歲冥誕之際,《馬淵東一著作集》中文版第四卷的出版,可說別具意義。1974 年《馬淵東一著作集》三卷,由東京社會思想社出版發行之後,當時六十五歲的馬淵,仍舊活躍於學界,甚至還取得文部科學省海外學術研究補助前往印尼進行田野調查。出版社為免遺珠之憾,擬就《著作集》三卷之後,馬淵新發表的日、英文論文,再增添一卷(原書稱「補卷」)。豈料,卻與前三卷相隔了十四年,而且是在馬淵過世的1988年才完成出版。本書分為三部:第一部是「姊妹神研究之回顧與展望」,第二部是「南島的世界觀」,最後第三部是關於「書・人・事」。第一部的「姊妹神」(Onari-gami),乃是指女性具保護其兄弟力量的信仰,主要見於沖繩及其周邊離島區域;此亦是馬淵於戰後1960∼1980年代的研究重點,可說是他著名的研究之一。第二、三部,有數篇西方書籍的介紹,尤其是第二部的《慣習土地法與國有地擬制》及《妖術》介紹得相當詳細。這些介紹凸顯馬淵對於將海外研究引進日本人類學界之貢獻。第三部,有數篇是追悼日本人類學界前輩的文章。可見,馬淵在學術界寬廣的人脈,以及對部分學者的治學風範的感佩。最後,此中文版出版之際,增補了兩篇馬淵生前未發表的文章,即〈分灶:阿美族氏族的初步研究〉及〈高砂族的冠婚喪祭〉。藉此可瞭解馬淵早期在臺灣踏查的開始及其後發展的連續性。馬淵東一的人格和研究風格,如日本學者松澤員子所言,他是個天生的田野工作者擁有卓越的田野調查能力,也有廣泛的學術成就。更重要的是,他還有培養年輕後輩的人類學者胸懷。目前在臺灣或日本,知曉馬淵東一生前種種的人已經非常稀少。不過,他的研究論文依然是臺灣原住民族相關研究必讀的古典之作。希望此著作集的出版,讓世人更瞭解其研究及治學態度。

95 特價42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馬淵東一著作集第四卷(精裝)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19/12/01 出版

時值人類學家馬淵東一110歲冥誕之際,《馬淵東一著作集》中文版第四卷的出版,可說別具意義。1974 年《馬淵東一著作集》三卷,由東京社會思想社出版發行之後,當時六十五歲的馬淵,仍舊活躍於學界,甚至還取得文部科學省海外學術研究補助前往印尼進行田野調查。出版社為免遺珠之憾,擬就《著作集》三卷之後,馬淵新發表的日、英文論文,再增添一卷(原書稱「補卷」)。豈料,卻與前三卷相隔了十四年,而且是在馬淵過世的1988年才完成出版。本書分為三部:第一部是「姊妹神研究之回顧與展望」,第二部是「南島的世界觀」,最後第三部是關於「書・人・事」。第一部的「姊妹神」(Onari-gami),乃是指女性具保護其兄弟力量的信仰,主要見於沖繩及其周邊離島區域;此亦是馬淵於戰後1960∼1980年代的研究重點,可說是他著名的研究之一。第二、三部,有數篇西方書籍的介紹,尤其是第二部的《慣習土地法與國有地擬制》及《妖術》介紹得相當詳細。這些介紹凸顯馬淵對於將海外研究引進日本人類學界之貢獻。第三部,有數篇是追悼日本人類學界前輩的文章。可見,馬淵在學術界寬廣的人脈,以及對部分學者的治學風範的感佩。最後,此中文版出版之際,增補了兩篇馬淵生前未發表的文章,即〈分灶:阿美族氏族的初步研究〉及〈高砂族的冠婚喪祭〉。藉此可瞭解馬淵早期在臺灣踏查的開始及其後發展的連續性。馬淵東一的人格和研究風格,如日本學者松澤員子所言,他是個天生的田野工作者擁有卓越的田野調查能力,也有廣泛的學術成就。更重要的是,他還有培養年輕後輩的人類學者胸懷。目前在臺灣或日本,知曉馬淵東一生前種種的人已經非常稀少。不過,他的研究論文依然是臺灣原住民族相關研究必讀的古典之作。希望此著作集的出版,讓世人更瞭解其研究及治學態度。

95 特價52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當代巫文化的多元面貌(精裝)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19/09/01 出版

《當代巫文化的多元面貌》一書為華語世界巫文化研究的田野與理論對話交流,將比較視野從臺灣擴展到鄰近區域的中國南北方及東南亞。十五篇文章的作者各自在不同的田野地點從事長期與深入的調查,提出1990年迄今新的現況調查資料,顯現巫文化當代的多元面貌。本書著重國家與地方社會互動下特有的時空脈絡,強調不同地區巫信仰文化的獨特性,並使用當地的專有詞彙及語言來理解分析。同時採用華語社會普遍慣用的巫概念,對西方shaman理論提出反思,孕育新的研究取向與理論視野,為巫文化的動態民族誌注入新血。

95 特價42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共作: 記「她方的記憶」 —泰雅老物件的部落展示(精裝)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19/04/30 出版

共作,指人類學家與在地社群「共」同合「作」,探討雙方共同關切的公共議題,分享、交流、乃至於衝撞彼此的知識體系,實現多元發聲、對話的追求。本書即是見證人類學博物館與臺灣原住民團體共作展示的一個紀錄。2017年2月19日到4月19日,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與野桐工坊共同策劃「她方的記憶──泰雅女性之婚嫁與日常服飾與用具展」,這是臺灣公立博物館首次跳脫官方對官方借展模式,直接與民間團體一起籌謀規劃,帶原住民文物回部落展示。從博物館到野桐工坊所在的象鼻部落,車程不過短短兩小時,但這條返回之路卻足足走了二十年。《共作》一書所呈現的,正是博物館方如何一步步鬆綁法規,讓文物走出學術機構,深入山野林間,而原住民團體又是如何厚植自身軟硬體條件,迎接老物件的到來。共作展示不僅打破制式策展框架,更努力為文物及其來源相關群體,創造對話空間,開闢傳承場域。透過《共作》,我們看到雙方策展人從相互激盪到聯手擘劃,目睹染織工藝師親炙百年織品的激動與雀躍,更驚艷大安溪流域泰雅學童吸收、聯想之敏銳,聽聞部落耆老的回憶與喟嘆。「她方的記憶」雖然落幕了,但其所締造的對等精神,將繼續引領博物館與原住民團體未來的密切共作。

95 特價46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華人家庭、代間關係與群際認同(精裝)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19/03/01 出版

當代家庭、代間關係、個人認同在空間、時間、文化有著多層次拉扯,傳統與現代並非線型或對立的兩端,人際相處呈現反覆折衝與兼容並蓄的現象。本專書收錄9篇論文,分為家庭傳承與信念、青少年教養與適應、代間照顧與支持,及兒少性傾向與種族偏好四個主題;融合社會與文化心理學的關懷,對未來家庭研究深具重要參考價值。

95 特價28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人類學家的我們、你們、他們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18/10/01 出版

什麼是人類學?人類學家如何思考?人類學又能為當代社會帶來什麼樣「與眾不同」的觀點、見識,和生活態度? 中研院民族所的12位研究同仁,分別從自己的田野經驗出發,和讀者分享人類學帶給他們的啟發:如何從瞭解「他們」的文化習俗中,反觀自身,深一層地認識「我們」自己。他們所參與觀察的田野地點,或遠在他方(所羅門群島、中國的景頗與苗族),或近在咫尺(台灣的阿美、卑南、噶瑪蘭、埔里);他們所探究的議題,或是制度儀禮(母系社會、喪禮的文化展演),或是人群關係(族群互動、禮物交換)、生活慣習(茶文化、人群分類/比較)、流行文化(媽祖進香、霹靂布袋戲),乃至情感意緒(江永女書、緬甸古典音樂大師)等。 透過這12位人類學家的經驗談,你會發現,原來人類學不只是「知識」,更是「見識」;原來人類學不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尊重差異、坦誠對話,反求諸己,從而引動我們探索生命極限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在可能與不可能中,尋求新的感悟與超越。

95 特價25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Birana i Wala Growing up in Langalanga(精裝)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18/07/01 出版

本書是由Wala的文化工作者集體創作而成,記錄當地的風土人情以及傳統,以讓後來的世代得以認識自己的文化,因此本書各章節是以宗教、政治、經濟與社會組織等方面,集合眾人的知識而成。

95 特價42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客家移民與在地發展(精裝)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18/07/01 出版

本書為中央研究院客家文化研究計畫的階段性成果,收錄10篇來自計畫歷年參與成員及會議邀請學者的論文,有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等領域,從族群互動的視野出發,由全球化過程的歷史脈絡觀照客家移民史,以跨學科、跨地域的整合與比較研究,聚焦於客家族群歷史與社會變遷在臺灣、中國大陸及東南亞的區域比較,希望這些討論與思索能進一步擴大現階段研究客家的視野,也為漢人社會研究提供反思的素材。

95 特價28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馬淵東一著作集第一卷(精裝)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17/12/01 出版

《馬淵東一著作集》共有四卷,本書是《馬淵東一著作集》第一卷的中譯本。馬淵東一被公認為日治時期臺灣原住民研究的代表性學者,而且相當早就開始田野調查工作,並逐漸在學術界展露頭角。他於1928年6月進入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系史學科就讀,師從創建土俗人種學研究室的移川子之藏。1929年4月馬淵即與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與鹿野忠雄等人一同前往蘭嶼實地調查,當時他才二十歲。他不僅是極為優秀的田野工作者,更深受英國社會人類學理論的薰陶。他的研究足跡遍及臺灣、沖繩以及印尼等地區,既具有比較性的視野,也在民族誌資料與理論架構的辯證中,展現出他獨特的分析視角與觀點。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是親屬組織,第二部是社會與社會組織,第三部則是社會與文化的研究動向。

95 特價5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馬淵東一著作集第一卷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17/12/01 出版

《馬淵東一著作集》共有四卷,本書是《馬淵東一著作集》第一卷的中譯本。馬淵東一被公認為日治時期臺灣原住民研究的代表性學者,而且相當早就開始田野調查工作,並逐漸在學術界展露頭角。他於1928年6月進入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系史學科就讀,師從創建土俗人種學研究室的移川子之藏。1929年4月馬淵即與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與鹿野忠雄等人一同前往蘭嶼實地調查,當時他才二十歲。他不僅是極為優秀的田野工作者,更深受英國社會人類學理論的薰陶。他的研究足跡遍及臺灣、沖繩以及印尼等地區,既具有比較性的視野,也在民族誌資料與理論架構的辯證中,展現出他獨特的分析視角與觀點。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是親屬組織,第二部是社會與社會組織,第三部則是社會與文化的研究動向。

95 特價47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Religion in Taiwan and China:Locality and Transmission(台灣與中國之宗教:地方性與傳承)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17/04/01 出版

本書由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與澳洲國立大學中華研究中心合編。 中國崛起之後,宗教的變遷與鬆綁,一直是全球學術界關懷的主題之一。宗教現象透露一個社會現代化與信仰自由的程度。因此,此次會議以華人宗教為題,討論主題包括了中國境內,海外與臺灣的宗教發展。不只是注意現狀,也追溯早期宗教面貌,因此除了有人類學者,還有歷史學者,宗教學者。撰述的題目有現代佛教學術與中日佛教交流,清朝地方宗教募款與宗教社群,華北城市宗教,華西伊斯蘭教,台灣原住民宗教,臺灣漢人宗教,一貫道,臺灣新世紀宗教音樂等等題目。作者群除了有民族所同仁之外,有法國學者,日本學者,澳洲學者,中國留學澳洲博士生。可以說是具體而微地呈現華人宗教信仰的不同面貌。

95 特價3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身體、主體性與文化療癒-跨域的搓揉與交纏 [軟精裝]

余安邦  著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13/11/01 出版

繼「人觀」與「身體觀」的論述之後,「身體經驗」及「身體感」之研究已引起國內外人文及社會科學界廣泛的重視與關注。而從「意識主體」推移到「身體主體」甚至「氣化主體」的流變,乃環繞在「主體化」與「主體性」的生成與形構(及其不確定性)問題。 在這些問題意識之引導下,本會議專題九篇文章,內容涵蓋臨床哲學對於「養生」的自我技藝操作、人文臨床脈絡下有關人文身體空間的營造、身體與話語如何做為個人技藝與素樸的文化療癒、聆聽感知與身體記憶如何表述集體的離散認同與再現歷史、宗教傳統對於殘障的思考如何回應當代將殘障「異類化」與「問題化」的思維、徒步進香旅程之身體經驗對於過渡或轉化個人生命經驗的影響、「身體靈動」如何成為理解漢人宗教經驗與文化療癒的關鍵觀念、阿美族人的病因觀與儀式治病機制所牽涉的信仰象徵,以及如何回到臺灣「文化處境」來思考精神病主體的建制過程等等。凡此均涉及人的受苦處境和倫理置身所在,以及身體、主體性與文化(宗教)療癒間的錯綜複雜關係。

95 特價5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臺灣阿美族之社會組織及其變化-從招贅婚到嫁娶

未成道男  著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07/10/01 出版

本書的主題為阿美族社會組織及其變化,內容以台東某海岸阿美部落為例, 探討日治時期與光復之後該部落的社會組織、家、親族集團、生活習慣等之變化。  

95 特價42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台灣阿美族的宗教世界

原英子  著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05/05/10 出版

本書田野調查地主要以臺灣花蓮縣吉安鄉的阿美族部落為主,從宗教人類學立場來觀察阿美族的宗教世界。 全書共分兩大部。第一部概論阿美族的宗教,包括阿美族在先住系民族中民族分類之變遷;日治時期與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宗教狀況;現存的宗教工作者—巫師其組織構成,如何藉由神靈的力量,進行治病、獻祭品給神靈、把死者的靈魂送到祖靈地等,以及相關祭儀之種類、內容與程序;再來,探討已消失的祭祀氏族,其在宗教上所扮演的職務,以及其消失的原因理由等。 第二部是闡述阿美族空間區分的原理。首先說明家屋內的方位與性別的關係;其次是神靈世界的方位與性別的關係。作者希望透過這些觀察,來說明阿美族人的空間觀,既是實際的空間,也是超自然靈的空間。

95 特價28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East Asian middle classe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中央研究院 出版
1999/02/01 出版

East Asian middle classe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95 特價3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Discovery of the Middle Chinese in East Asia(精裝)

中央研究院 出版
1993/11/01 出版

Part I: OverviewDiscovering East Asian Middle Classes:Formaton, Differentiation, and PoliticsPartII: South KoreaStudies on the Middle Class in Korea:Some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Character of the Korean Middle ClassesClass Character of Lower White-Collar Workers in Korea: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Market and Work Situations, and Class PracticePartIII: TaiwanMiddle Class and Social and Political Movements in Taiwan:Questions and Some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The Composition and Changes of Taiwan's Petty Bourgeoisie: 1976-1978Democratic Consensus and Social Cleavage: The Role of Middle Classin Polotical Liberalization in TaiwanPartIV: Hong KongWestern Sociological Theories and the Hong Kong New Middle ClassHong Kong's New Middle Class: Its Formation and PoliticsThe New Middle-Class in Hong Kong: Class in Formation?PartV: SingaporeThe Rise of the Singapore Midle Class: An Analytic Framework

95 特價42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Culture, self, and adaptation

中央研究院 出版
1991/05/01 出版

The 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 of two Malayo-Polynesian groups in Taiwan.

95 特價19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