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有德老師1911年出生,1926年進入臺北師範學校就讀,在校期間師事日本畫家石川欽一郎老師,奠定水彩畫基礎,也養成勤於戶外寫生,從大自然汲取創作靈感的習慣。於學校畢業後,進入教職服務,並曾先後擔任豐原首任與次任鎮長、臺中縣議員等公職。政務繁忙,卻始終不曾間斷創作之路,持續以畫筆記錄生活、抒發情懷,展現對藝術的熱愛與堅持。此次的紀念展,距離林有德老師1988年首次於葫蘆墩文化中心展出之「第一屆臺中縣美術家接力展」已有37年,別具意義。展出作品橫跨林有德老師近75年創作歷程,涵蓋早年探索、中年成熟,至晚年沉潛的各個時期,完整呈現其一生創作的軌跡。林有德老師擅長描繪山水田園與日常風景,筆觸細膩、色調淡雅,作品中流露對家鄉的深厚情感,深具人文溫度與在地韻味。透過本次紀念展,期盼讓觀者走進他的視野,細細品味,感受他對土地的深情與藝術的恆久力量。
臺中市美術家接力展第269棒為水墨畫家吳學孟老師。「靜默無聲,以墨作歌,聽見墨之韻;一片寂靜中,靈思奔湧,以線條、色塊交織飛舞,看見墨之光彩。」吳學孟老師始終堅定水墨能創作旋律、色彩能映照生命之光華。老師的作品中,「孤獨」經常是一個母題。遠山、孤鳥、川溪、獨帆⋯⋯在廣袤無垠的自然山水,每一株生命都是遺世獨立的。遠眺山頭的渺小人影、仰望高山樹木或壯麗山壁的文人、展動翅膀的孤鳥,都是普世中孤獨的縮影。本次接力展,老師將展出歷年來精彩的代表作。面對世道動盪多變、生命無常的衝擊,不斷咀嚼生命的況味、並以最擅長的筆墨來呈現,邀請大家細細品味。
臺中市美術家接力展第270棒為工藝師何堂立老師。此次展覽在於打破工藝實用性的束縛,呈現金屬的可塑性及外在質感多樣性,透過不同的技法讓金屬與其他媒材進行相互碰撞、交融,創造出多元的視覺效果與觸感。金屬不僅僅是一種硬質材料,它在形態上可以展現出柔軟、曲折或流動感,並在不同的工藝手法下產生多樣的表現形式。這些形態在創作中不斷變化演進,造形被幾何化、抽象化,打破固有的視覺認知。讓每件作品在形態上都具有獨特的表現方式。 變奏作為創作的核心概念,意味著每件器物都經歷了一個不斷演變與重組的過程。這系列創作,是工藝與藝術的對話,更是人與自然的共鳴。期待觀者能從作品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絕妙智慧,並帶來不同的觸覺與視覺經驗。
臺中市美術家接力展第268棒呂和謙老師,自幼對藝術創作、空間美學展現濃厚的興趣,於建築室內設計業服務近20年。隨著人生閱歷逐漸豐富,有感生命無常,於不惑之年決心跟隨心之所向,離開穩定的職涯,轉換跑道專職投入創作,進入大葉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進修,並於2015年於臺中成立沐光畫會,致力於推廣藝術教育,同時也定期前往安養院、長照機構等參與公益活動,將藝術的能量帶到更多人的生活中。呂和謙老師擅長將具象風景、心靈情感透過層疊的色彩進行轉譯,作品傳達強烈的生命能量。細觀其畫面,色彩時而奔放,時而內斂,映照著創作時的心境轉折,也是人生歷程的體悟與昇華。
本屆活動即以其作品概念「未來城市 自然共存」為主題,開啟創意思考的議題,融入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概念,在關懷環境、探索未來城市想像的過程中,啟發聯想力及創造力。本次複賽比賽圖形即為象徵城市意象的建築線條圖形,學童必須在短短兩個小時的比賽時間完成聯想、構圖、上色等創作過程,加以心理的調適挑戰,評審委員對於學童的創作成果皆驚艷不已,低年級創作主題明確、色彩活潑大膽、想像力豐富;中高年級則有獨特視角構圖、融入生活的細膩觀察、具備獨立思考突破固定思維,許多作品無奈成為遺珠之憾,但也意味著孩子們潛力無窮,勉勵小小創作者們不要放棄、持續創作,聯想畫將持續提供開放的平臺等你們來發光發熱。
臺中市美術家接力展第267棒為書法家張志鴻老師。展名「鴻喜雲集」出自《宋史.樂志九》,形容理想抱負得到實現,寓意吉祥,祝福眾人。此次展出除了傳統古典底蘊的書法作品外,有以大筆揮運,表現水墨交融、氣勢酣暢等大字的現代書法;也有以琺瑯釉藥書寫在上底釉的鋼板上,材質特性可介入戶外空間的「琺瑯書藝」,還有在皮革上墨寫,再將字形打凸,呈顯線條體感的「皮革書藝」;以及書法結合雷雕和LED照明的裝裱形式的「藝術科技屏風」。書法創作可展現書者的性情和意趣,張志鴻老師的策展理念是勇於創新書法藝術的表現形式和材質運用,並將書法結合生活科技融入生活之中,形成書藝生活美學,為書法藝術開拓更為寬廣的面向。
臺中市美術家接力展第266棒藝術家曲德華老師1954年出生,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求學期間師承現代主義大師李仲生,畢業後負笈法國、澳洲深造,獲取3D視覺藝術碩士學位。學成歸國後致力於藝術教育,曾任教於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系及東海大學建築系,培育藝術人才無數。今年度獲選臺中市美術家接力展,以「空的流動,光的吟遊」為展覽主題,將20年間作品做一次的呈現。 曲德華老師擅長以不銹鋼網創作幾何立體雕塑,從不同的視角欣賞,可以感受到光影、線條相互交織的層次。鋼網雕塑考驗創作者的耐心和毅力,需經過精密計算、嘗試,並克服媒材本身的剛硬特性,方能塑造出充滿張力與美感的造型。此次接力展將展出曲德華老師<三角系列>、<花系列>、<葉系列>及<天梯系列>等作品,誠摯地邀請觀者在流動的光影間,感受作品與空間的對話。
臺中市美術家接力展第265棒為膠彩畫家鍾麗香老師。生活即藝術、藝術即生活—本次接力展以「繽紛的白」這個主題來呈現,是以老師生活的日常、個性和基督信仰的生命連結,表現在藝術創作上。白色是鍾麗香老師特別喜歡的顏色,由於信仰的緣故,白色的花卉就像個光源般總是最能抓住她的目光,它不像熱鬧繽紛的花朵,有著鮮豔的色彩,總是安靜地綻放。展覽期望將美的事物帶入生活中,讓藝術療癒緊張的生活方式,提升美的視覺饗宴。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葫蘆墩文化中心2024年邀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教授暨有章藝術博物館館長李宗仁老師,以「天地之間」為主題,完整呈現老師蓄積多年的水墨創作成果。李宗仁老師1966年出生,1987年進入國立藝專美術科國畫組(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為精進所學,於1994年赴美國芳邦大學深造,獲藝術創作碩士,學成後返臺任教,長年對水墨教學、推廣不遺餘力,同時也曾多次應邀參與國際美展,先後於韓國、菲律賓、土耳其、約旦等地展出,展現其豐沛的創作能量。李宗仁老師投入水墨創作已近40年,對於當代水
漆藝藝術家陳清輝老師1936年出生於臺中,師承其父親—臺灣漆藝大師陳火慶老師,從七歲起踏上漆藝之路,跟隨父親塗裝教室的黑板、工廠的樂器,漸漸體會到天然漆的美感,而後投入大量心力於漆藝教學、傳習工作,將漆藝發揚光大。漆藝有多樣技法,如蒔繪、脫胎、變塗等等,在長達70多年的漆藝創作歷程中,陳清輝始終保持著活力與創造力,專心於技法的追求,堅持於工藝傳承的重視。此次於葫蘆墩文化中心邀請展將展出老師歷年來的經典之作,歡迎前來欣賞漆藝之美。
臺中市美術家接力展第263棒為漆藝家崔克英老師。崔克英老師接觸漆藝起源於兒時幫母親鑲嵌貝殼桌子、櫥櫃、梳妝台保養的記憶,後來機緣下接觸漆藝課程,潛心技法研究與創作,持續推動漆藝傳承,曾榮獲磺溪美展、大墩美展等殊榮。漆藝包含多樣技法,有著內斂樸實的風貌,從研磨到髹飾,需慢工出細活,不僅是藝術的呈現,更是內心修為的陶養。此次展覽以「漆彩蓬萊」為題,取材在地美麗的元素,融合螺鈿、變塗、蒔繪等,展現於平面及立體作品上,傳遞漆藝之美。
膠彩畫家彭俞心老師畢業於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曾榮獲全國美展、中部美展等佳績。此次展覽以「心象」為題,創作重心沈浸在自然、宇宙間,藉由意象承載心象,揮灑潛在記憶、情感和想像。作品運用光影、色彩的調和虛實變化,表達個人對於空間、環境的感受,展現幽微靜謐、朦朧詩意的心靈境地,傳達大自然與生命的和諧之美。
臺中市美術家接力展第262棒為油畫家洪俊銘老師。對於洪俊銘老師而言,繪畫是描繪真實、自然、單純的生活風景,沒有太多複雜的想法,也不必運用刻意的鋪陳,純粹透過作品畫面傳遞有溫度的感動。他樂於挑戰不同的油畫技巧,紀錄徒步旅行的日常風景:從車站到海濱、從盛夏到寒冬、從雨天到豔陽,慢慢雕琢當下的畫面,期待透過畫作表達曾經上演的美好時光。
陶藝家羅濟明老師,師承趙勝傑老師及李幸龍老師奠定陶藝美學基礎,而後畢業於國立大甲高中陶瓷科,並成立「土丕匋坊」工作室專職陶藝創作與教學。以透視與重疊技法凸顯陶器的立體感,呈現豐富的生命內涵,作品曾榮獲全省美展、苗栗陶藝獎優選、臺灣國際金壺獎金獎等殊榮。羅濟明老師投入陶藝創作已25年,擅長運用釉料及紋樣創造令人驚豔的色彩效果。他的作品常可見點、線、面等構成形體的基本元素、細緻紋理的壺器,以及對動植物的精湛描繪,蘊含深刻的情感,觸發觀者對環境的省思。
陳炳宏老師1966年出生於臺北市,1989年畢業於國立臺灣藝專科學校,1995年負笈美國芳邦大學專研藝術創作,1997年學成後返台任教於高雄東方設計學院,2010年考取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博士班,並於2012年以副教授資格返回母校任教,並於2014年完成博士學位。曾榮獲全國美展、南瀛美展及吳三連藝術獎等殊榮,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系主任,化育莘莘學子無數。陳炳宏老師投入水墨創作已30年,他擅長透過水墨創作刻劃大眾的生活日常,反思各種社會議題,演繹獨特的人文色彩。創作歷程有描繪勤奮樸實人物的<畫悟人生系列>、反映現今社會女性覺醒的<女性世代系列>、流露對生命關照的<文化尋境系列>,此外更有以臺灣意象「玉山」、「獼猴」等元素為主題的創作,搭配自撰的題畫詩,展現其取材的多樣。陳炳宏老師作品以精準的用色與大幅構圖詮釋眾生百態,觀賞其創作彷彿閱讀著一篇篇的人生故事,靜心品味其中細節總能與自身經歷產生連結,進而獲得不同的啟發。
漆藝能與各種材質結合,具有良好的包容性,來作為異媒材藝術創作。「器」對漆藝家陳永興來說是一種生命觀,將器視爲天地宇宙萬物為載體,人就是載體的一部分,隨著四季轉換而滋長,因此藉由對自然的觀察來創作有關四季系列作品分別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四種意境,表現在平面作品與立體作品上,來傳遞漆藝術之美。
林憲茂老師1955年出生於臺中大里,自小展現對藝術的熱情,於22歲時於臺中美國新聞處舉辦人生首次個展,而後從事專業創作,曾赴歐、美、日、韓等40餘國進行國際交流展,創作歷程極為豐富。作品以造型及光影堆疊呈現內心情感,解構形體的侷限性,透過豐富揮灑的色彩表達所想,建立獨特的創作語彙。林憲茂老師投入油畫創作已50年,此次的個展將呈現多年來蓄積的創作成果,共展出五大主題:<舞魅系列>、<鯉漾系列>、<百花水漾系列>、<耀漾風華系列>及<立體浮雕系列>,作品展現舞者奔放姿態,描繪錦鯉悠遊之美,同時呈現大自然瞬息多變的風貌。
從小到大的學習之路,吳國毅秉持對書法的熱愛,廣泛臨帖,並從多年的教學與比賽中奠定紮實的基礎。近十年來積極學習茶道、花藝、陶瓷等領域增加了對美感的體悟。他的作品中印證了「書之功夫,更在書外」,此次個展將結合多樣貌的書法作品、豐富的裱褙形式加上巧妙的空間佈置,來傳達書法、生活、美學。
石雕是減法的藝術,需要時間的累積與不懈的堅持,創作過程中家庭、社會、工作等變化都會影響心境,相互激盪帶來成長,形成密不可分的歷程,展現出獨特的表達方式。張吉龍常以擬人、擬自然為題材,此次展出主題有親情生活、自然環境與生命變化,作品描繪人生成長的各個階段,展現生命的成熟與啟發。
第30屆全國兒童聯想創作畫比賽於111年12月4日舉辦,進入複賽的420位學童中,由評審老師評選出最終72位得獎者,小朋友們在短短2個小時內,獨立由簡單的線條圖形展開聯想創作,並且在色彩、構圖等方面運籌帷幄,創作內容融入生活經驗、故事情節、時事等…,創意的聯想呈現令人驚艷,畫法與呈現跳脫制式,充分展現了創作實力。
吳水沂老師1961年出生於臺中豐原,1981年進入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系就讀,師承林葆家、吳毓棠等陶藝大師,奠定其製陶窯燒的基礎。大學畢業後偶然購得一件來自苗栗漢寶窯的柴燒作品,自此一往情深,開啟專研柴燒之路,並於2010年取得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至今投入陶藝創作已40年,被譽為臺灣柴燒的先行者。此次於葫蘆墩文化中心的「撞擊.吳水沂柴燒陶邀請展」距離老師1998年首次於葫蘆墩文化中心展出之「第11屆美術家接力展」已25年,這次展出的作品為老師蓄積多年的精選之作,期望透過此次展覽,讓大眾深入認識吳水沂老師的創作歷程,同時一起體會柴燒樸實內斂的魅力。
李貞慧老師1961年出生於新北市三峽區,1983年進入東海大學,為該校美術系成立後的第一屆學生,就學期間師承蔣勳、林之助、詹前裕等教授,奠定美學概念與膠彩創作的基礎。為精進所學,於1990年赴日本筑波大學藝術研究所專攻藝術學碩士,學成後返回母校東海大學任教,曾兩度擔任美術系系主任,化育莘莘學子無數。李貞慧老師投入膠彩創作近四十年,此次於葫蘆墩文化中心的邀請展依其多年的繪畫歷程作完整的呈現。從專注於素描寫生、筆法精緻細膩的「萌芽試探系列」、到赴日求學後融合日本現代技法與自身成長底蘊的「試煉嘗試系列」,逐漸轉變為隨心揮灑、虛實交錯的「蛻變系列」,再到近期探討人生歲時體悟的「時光行旅系列」,蓄積多年的各階段經典創作,風格多變,各有特色。李貞慧老師的作品有著寧靜且具生命力的意境,日常生活中的樹、石、藤、山景、光影、草叢是她常見的取材。她擅長透過膠彩富紋理的礦彩特性及銀箔、黑箔的質地轉化及變幻,層層疊染出大自然的美。從細節品味,可看出老師對媒材精確的掌握,從整體畫面欣賞,則能體會到內在心靈及情感的釋放。
藝術家蘇明華老師,曾任台灣陶藝學會理事長,作品曾榮獲全省美展入選、大墩美展優選、台灣國際金陶獎入選等殊榮,今年度入選第12屆臺中市美術家接力展,展覽主題為「行我之間」,透過陶藝展現蘇明華老師眼中大自然之美,以及對內在心靈的探索與體悟。蘇明華老師投入陶藝創作多年,對於自然生態及寫實質感有精確的掌握,並結合人生體悟賦予作品更深的意涵。老師期望藉由創作讓土壤以另一種方式呈現生命,並融合寫實與抽象技法呈現「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的意境,同時也能觸發人們對生活細膩的感受與思考。
從小生長於書香世家的蔡篤釗,年少時曾學習過雕塑,而後全心投入書法研學,於家鄉清水開設書藝畫廊,為地方藝文發展貢獻諸多心力。蔡篤釗擅長書寫經文、詩詞,字形多變,各體兼擅,行筆穩健,字裡行間充滿真情,表達內在沉靜追求生命真理。此次展出內容多元,涵蓋泥金書法、楚牘帛書、木簡、竹簡、陶器鑄刻等,希望透過書體結合對人生的體悟,帶給觀者新的啟發與感動。
自幼生長於鄉村的吳麗雲,喜愛鄉間風光的自然樸實,無論是山野光影、田園景緻、花草樹林都是她創作的題材。吳麗雲透過巧妙排列各項自然元素,並從腦海中從「心」觀看來產生對美感的體悟。此次展覽希望讓觀者體會「一花一草一世界」,小小生命蘊藏著許多生機和內涵,大自然有其歷盡艱辛的成長,默默承受風吹雨打、日曬雨淋,偶然有隻小小蝴蝶翩然而至,喜歡上這些,不經意的相遇。
藝術家王南人老師,畢業於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創作組,現於豐陽國中擔任美術教職。王南人老師自6歲時開始學習書法、素描及水彩,習畫之路接觸各類不同媒材創作,今年度入選第12屆臺中市美術家接力展,展覽名稱為「終年喃喃自語/中年男難自語」,此次展出距離上回個展已13年之久,希望透過展覽,呈現出老師在奶粉尿布轟炸的日常生活之餘,仍堅持撿拾零碎時間在畫布前耕耘,拼湊出屬於自己的繆思世界。王南人老師作品以精緻的水墨筆法結合衝突美感,搭配魔幻且生動的氣息傳達內心強烈的意志,展現他對生命的體悟,而觀者也會因為不同的人生經歷觸發不同的想像,產生更多互動性,老師的作品充滿想像力,提供非常豐富的藝術樣貌,同時引起大家反思生命本質。
展名「漫慢畫」代表著兒時對動漫的喜愛,也因為這份對創作的熱忱讓賴威帆在藝術之路上堅持不懈。此次接力展為賴威帆的首次個展,作品呈現的類別多元,有水彩、油畫、壓克力、歐洲漫畫、插畫等,以各式媒材技法呈現繪畫的多元性,也將其一路走來的作品及歷程做更具故事性的展示。「漫慢畫」讓創作如同日記一般,除了繪畫更是生活,記錄著創作之路的人生風景。
水彩畫家張麗君老師,畢業於東海大學美術系碩士班,曾榮獲臺陽美展、大墩美展、桃城美展、玉山美展入選、中部美展優選等殊榮,今年度入選第11屆臺中市美術家接力展,同時也是張麗君老師人生第一次個展,於臺中市葫蘆墩文化中心展出與大眾分享創作的感動。作品是藝術家情感、思想與精神的反映,由於喜歡色彩在紙上渲染,奔放不羈、無法預知的驚艷感,張麗君老師選擇以水彩作為創作媒介,以寫實筆法表現景物及光影的絢麗多變。自然光影、人文景觀、城市速寫…,皆為彩筆下的創作靈感。張麗君老師擅長從日常生活中取材,透過水彩豐富的色調及細膩的筆觸,勾勒出令人感動的畫面,並頌讚大自然鬼斧神工之美。
張自強校長1943年生,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而後負笈美國獲北科羅拉多大學教育碩士學位。曾任國立豐原高中、國立臺中啟明學校校長,現任中華弘道書學會榮譽理事長。書法為校長家學淵源,幼承庭訓雅好自習一手好字,並於1976年拜陳其銓為師,成為大師的入室弟子。沉浸書藝世界逾四十載,各體兼擅,創作成果甚豐。校長對於書法界的貢獻豐碩,除了傲人的藝術成果外,對於推動書法教育更是不遺餘力,曾多次邀請國內各家舉辦聯展,並榮獲教育部終身奉獻獎。除此之外,為關懷弱勢團體,與其夫人陳誼芝女士多次籌辦義賣聯展,透過書畫幫助公益團體募款,樂善好施,讓更多人體會藝術的美好力量,也為藝術界樹立良好典範。此次於葫蘆墩文化中心的邀請展—「人老書猶未,老實寫字」,分為奠基源流和創作自運兩大主題,將一次展出校長習書的各種碑帖和歷年來的精選佳作。希望透過本次展覽,能讓更多人認識校長豐厚的藝術造詣,並享受書畫世界的美好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