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能夠甄選精彩論文作為紀念賀禮,實在是件值得高興的是。研討會熱烈的討論中,感受到各議題之重要性,以及各發表人努力對國際經貿法律發展所作出之貢獻。
「翻譯」不單是指外文翻譯成中文、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事實上,不同各地的美學,用中文表達出來的時候,它本身就是個「翻譯」。翻譯的現代性,也不只是語言方面而已,還包括從後殖民觀點來看文化。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社會,並非是完全從帝國複製過來,乃是經由殖民地的文化脈絡轉化而成。「翻譯東亞」所欲呈現的,即是從小說、詩、戲劇、電影等各類文學範疇,試圖解讀東亞自身翻譯出的邏輯體系及影響擴散。
在台灣土地上生產出來的殖民地文學與後殖民文學,都帶著強烈的跨界特質。所謂跨界,絕對不是以某種霸權的價值為中心,而是不同帝國文化在島上傳播時所產生的混融現象。跨界是一種對話,也是一種主體重建。收在這本論文集的重要議題橫跨了小說、詩、戲劇、電影,並包括了女性、同志、左翼,以及東亞的文化交流。這樣的議題,正好為台灣文學做了最好的定義──這個小小的海島,既是本土文學的載體,也是東亞國家在文化上相互對話的媒介。
晚明清初由理學轉移至經學之學風變化,是中國近代知識轉型的重要問題。本書綜合學術史、思想史與經學史的解釋模式,提出《易》圖論辨之發展脈絡,是學術轉變的一大關鍵。《易》圖涉及《易》卦起源、儒道之辨和理氣關係等思想爭議,朱熹應用其建構理氣論,成為朱子學的指標性學說。探究黃宗羲、黃宗炎、胡渭、毛奇齡論辨《易》圖之歷程、特色與成果,清初學者透過天文曆算、思想辨別、歷史溯源、文獻考察等方法,廓清圖說與經典不合,其批評程度不盡一致,但皆反對《易》圖代表之形而上學,優位於《周易》經傳的初始涵義。清儒應用曆學、文獻學、古文字等考證手段,駁斥朱熹應用《易》圖建構之超越性思惟,展現多方面的學術活力。
本論文集的關注點是朱熹思維中的心性論與工夫論,期望在前輩學者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一些新觀點,並探討某些尚未完全被釐清的議題。近幾年來,台灣的朱子學研究在中文、歷史與哲學三個學術領域裡皆有不少成果,但仍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因此我們號召了一群青年學者,在兩次工作坊上發表各自對朱熹哲學的提問與解答,盡量達成學術共識,以便使各自的反思激盪出共鳴似的迴響,另闢蹊徑地提出解析朱熹思維的新視角。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全書篇幅達四百五十萬字,書稿內容以著者長年收集之國共史料,記述中國共產主義的生與死,後至轉生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內容完整介紹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背景與政治思潮演變,客觀的分析與論述中國共產黨的崛起的歷史條件,對中國現代史提供了珍貴的研究資料。本書之第一卷及第二卷上曾以《中共興亡史》為名出版四冊,為1970年代以降研究兩岸政治、國共黨史經典之作。政大圖書館與政大出版社合作,結合已出版《中共興亡史》四冊與未出版手稿十一冊,共計十五冊,依照鄭教授之遺願以《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重新編排出版。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全書篇幅達四百五十萬字,書稿內容以著者長年收集之國共史料,記述中國共產主義的生與死,後至轉生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內容完整介紹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背景與政治思潮演變,客觀的分析與論述中國共產黨的崛起的歷史條件,對中國現代史提供了珍貴的研究資料。本書之第一卷及第二卷上曾以《中共興亡史》為名出版四冊,為1970年代以降研究兩岸政治、國共黨史經典之作。政大圖書館與政大出版社合作,結合已出版《中共興亡史》四冊與未出版手稿十一冊,共計十五冊,依照鄭教授之遺願以《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重新編排出版。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是中國當代史中最重要的一章。鄭學稼《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全書篇幅達四百五十萬字,書稿內容以著者長年收集之國共史料,記述中國共產主義的生與死,後至轉生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內容完整介紹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背景與政治思潮演變,客觀的分析與論述中國共產黨的崛起的歷史條件,對中國現代史提供了珍貴的研究資料。本書之第一卷及第二卷上曾以《中共興亡史》為名出版四冊,為1970年代以降研究兩岸政治、國共黨史經典之作。政大圖書館與政大出版社合作,結合已出版《中共興亡史》四冊與未出版手稿十一冊,共計十五冊,依照鄭教授之遺願以《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重新編排出版。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是中國當代史中最重要的一章。鄭學稼《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全書篇幅達四百五十萬字,書稿內容以著者長年收集之國共史料,記述中國共產主義的生與死,後至轉生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內容完整介紹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背景與政治思潮演變,客觀的分析與論述中國共產黨的崛起的歷史條件,對中國現代史提供了珍貴的研究資料。本書之第一卷及第二卷上曾以《中共興亡史》為名出版四冊,為1970年代以降研究兩岸政治、國共黨史經典之作。政大圖書館與政大出版社合作,結合已出版《中共興亡史》四冊與未出版手稿十一冊,共計十五冊,依照鄭教授之遺願以《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重新編排出版。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是中國當代史中最重要的一章。鄭學稼《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全書篇幅達四百五十萬字,書稿內容以著者長年收集之國共史料,記述中國共產主義的生與死,後至轉生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內容完整介紹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背景與政治思潮演變,客觀的分析與論述中國共產黨的崛起的歷史條件,對中國現代史提供了珍貴的研究資料。本書之第一卷及第二卷上曾以《中共興亡史》為名出版四冊,為1970年代以降研究兩岸政治、國共黨史經典之作。政大圖書館與政大出版社合作,結合已出版《中共興亡史》四冊與未出版手稿十一冊,共計十五冊,依照鄭教授之遺願以《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重新編排出版。
《民族光影百衲被:政大民族所50話當年》一書囊括了師長、系友以及行政人員的訪談與自撰文稿,精彩內容橫跨邊政學系—邊政研究所—民族社會學系—民族研究所—民族學系。透過師生們的多元視角,展現出民族系所一路走來,多元發展的「百衲被」精神。 本書共分為教師篇、系友篇、行政篇及附錄。教師篇收錄9位老師文稿,暢談在民族系所任教時的點點滴滴;系友篇收錄66位從邊政到民族各個階段校友的訪談稿與自撰文稿,每篇都蘊含著對民族系所的回憶與思念;行政篇收錄4篇文章,訴說行政團隊處理庶務時的甘苦;附錄則收錄了歷屆碩博士論文一覽,讓師長與系友們能重溫過往求學時光。藉著師生共譜的民族光影,讀者能從中回味民族系所的獨特發展,回顧過去50年(1969-2019)的點滴與成長,一起當個跨越世代的見證者。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全書篇幅達四百五十萬字,書稿內容以著者長年收集之國共史料,記述中國共產主義的生與死,後至轉生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內容完整介紹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背景與政治思潮演變,客觀的分析與論述中國共產黨的崛起的歷史條件,對中國現代史提供了珍貴的研究資料。本書之第一卷及第二卷上曾以《中共興亡史》為名出版四冊,為1970年代以降研究兩岸政治、國共黨史經典之作。政大圖書館與政大出版社合作,結合已出版《中共興亡史》四冊與未出版手稿十一冊,共計十五冊,依照鄭教授之遺願以《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重新編排出版。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全書篇幅達四百五十萬字,書稿內容以著者長年收集之國共史料,記述中國共產主義的生與死,後至轉生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內容完整介紹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背景與政治思潮演變,客觀的分析與論述中國共產黨的崛起的歷史條件,對中國現代史提供了珍貴的研究資料。本書之第一卷及第二卷上曾以《中共興亡史》為名出版四冊,為1970年代以降研究兩岸政治、國共黨史經典之作。政大圖書館與政大出版社合作,結合已出版《中共興亡史》四冊與未出版手稿十一冊,共計十五冊,依照鄭教授之遺願以《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重新編排出版。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全書篇幅達四百五十萬字,書稿內容以著者長年收集之國共史料,記述中國共產主義的生與死,後至轉生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內容完整介紹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背景與政治思潮演變,客觀的分析與論述中國共產黨的崛起的歷史條件,對中國現代史提供了珍貴的研究資料。本書之第一卷及第二卷上曾以《中共興亡史》為名出版四冊,為1970年代以降研究兩岸政治、國共黨史經典之作。政大圖書館與政大出版社合作,結合已出版《中共興亡史》四冊與未出版手稿十一冊,共計十五冊,依照鄭教授之遺願以《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重新編排出版。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全書篇幅達四百五十萬字,書稿內容以著者長年收集之國共史料,記述中國共產主義的生與死,後至轉生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內容完整介紹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背景與政治思潮演變,客觀的分析與論述中國共產黨的崛起的歷史條件,對中國現代史提供了珍貴的研究資料。本書之第一卷及第二卷上曾以《中共興亡史》為名出版四冊,為1970年代以降研究兩岸政治、國共黨史經典之作。政大圖書館與政大出版社合作,結合已出版《中共興亡史》四冊與未出版手稿十一冊,共計十五冊,依照鄭教授之遺願以《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重新編排出版。
本書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經濟史,關注的是現代中國如何型塑。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出這段時期是西方新事物進入中國,各領域快速展開現代化的重要時機;在經濟領方面,新式企業、新生產方式以及新生產組織,不僅改變傳統的社經地位劃分,更是構成現代國家社會的重要基礎。過去現代化研究多半指出經濟活動中傳統部門與現代部門的對立,然而對於現代部門如何影響廣大的農村及農民,仍有許多值得注意的地方。本書所探討的江南地區,各種現代化設施已於十九世紀末陸續在城鎮中出現,至二十世紀出開始擴散到周圍農村地區,通過對此時農業史的研究,可以發現許多新事物快速成長,不僅改變農業的生產樣貌,更回過頭來影響了都市工業部門的經營型態,從而為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增添新觀點。
身處困境的唐代士人,習從選士制內部道德環節的失落,理解當代士風變化。他們認為士風惡化,「非受性如此」,而是「制法守度使之然」。本書循著唐人觀點,以「政治體系下的行動者」為主軸,將唐代士人的認識、選擇與行動置於宏觀的政治體系下,進行制度與政治史的考察,以期掌握士人群體的動向。本書從古代「核心—四方」國家型態的演變,檢視隋代「五服之內,政決王朝」的國制變動,探究制度變遷下士人性質和處境的變化。身處「士人—鄉里」關係斷裂下的唐代士人,面對「士不飾行」的士風惡化現象,如何重構「為士之道」,強化「士—民」關係;面對鄉里內部「民弱而愚」的變化,如何探求「為政之道」,實踐士人富而教之的淑世職能。
古今中外,凡遇戰爭,和談應運而生,抗日八年戰爭也不例外。日本以和談為謀略,輔成侵略目的。中華民國本於大義,視和談為畏途,對於言和者依法究辦。其實開戰以來,上自達官顯要,下至升斗小民,想望和談者大有人在。惟在抗戰浪頭之下,言和形同賣國漢奸,誰敢公開倡議?縱使如此,仍有操慮國家前途人士,暗地與敵方代表試探和談,包括黨、政、軍、特要員及民間意見領袖。最顯目的就是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出走國境之外,公然倡和,終走向和平建國的不歸路。從公開檔案中,還可知蔣中正、孔祥熙、何應欽、張羣、陳布雷、戴笠、張季鸞等要人,也都直間接涉及祕密和談活動。在反侵略爭戰中,抗戰乃是一道洪潮,和談則為一股潛伏的暗流。然而不分順逆,都構成抗戰史的一環。本書根據中日珍貴文獻,首見較完整地揭開這一幕和談祕史的真相。
本書聚焦於兩位知識分子的傳奇友誼,一位來自中國、一位來自瑞士,他們雖然遙隔兩地,卻共同經歷了劇烈震盪的20世紀。1930年代初,在加拿大魁北克教授法國文學的天主教知識分子奧古斯特‧維雅特(Auguste Viatte),與在法國求學的法律學者丁作韶相遇。丁作韶於1931年返回中國,首先為了抵抗日本侵略而投入軍旅,之後則以孤軍之姿退入中緬邊境對抗共軍。透過兩位主角的通信及檔案,本書得以藉由他們的交流,勾勒出冷戰及去殖民化期間的亞洲歷史事件全貌,同時反思1950-1980年代的臺灣史。此外,20世紀中國及歐洲法語圈之間的文化傳遞軌跡,亦在本書中如實還原。
本書為「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經貿組織暨法律研究中心」所舉辦之第十八屆「國際經貿法學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收錄了貿易便捷化協定「授權營運者」條款初探、投資人與地主國仲裁程序中的地主國反訴與投資人仲裁義務--以Urbaser案為中心、國營事業跨國商業活動之競爭議題與新貿易規範之必要性、巨型區域貿易下「法規一致性」之發展及其界線、論歐盟對我國非法(IUU)捕魚可能之貿易制裁,以及我國之因應以及政策目標的交錯與互動:論我國有機食品管制的特色與WTO規範合致性。除上述專題論文外,本書更收錄會議當日討論實錄,盼能完整呈現與會先進觀點,以饗讀者。
古今中外,凡遇戰爭,和談應運而生,抗日八年戰爭也不例外。日本以和談為謀略,輔成侵略目的。中華民國本於大義,視和談為畏途,對於言和者依法究辦。其實開戰以來,上自達官顯要,下至升斗小民,想望和談者大有人在。惟在抗戰浪頭之下,言和形同賣國漢奸,誰敢公開倡議?縱使如此,仍有操慮國家前途人士,暗地與敵方代表試探和談,包括黨、政、軍、特要員及民間意見領袖。最顯目的就是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出走國境之外,公然倡和,終走向和平建國的不歸路。從公開檔案中,還可知蔣中正、孔祥熙、何應欽、張羣、陳布雷、戴笠、張季鸞等要人,也都直間接涉及祕密和談活動。在反侵略爭戰中,抗戰乃是一道洪潮,和談則為一股潛伏的暗流。然而不分順逆,都構成抗戰史的一環。本書根據中日珍貴文獻,首見較完整地揭開這一幕和談祕史的真相。
本書為政治大學外文中心執行教育部104-105學年度「多元文化語境之英文學習革新課程計畫」之部分成果,以大學英文課裡跨文化能力的培養為主題,由十位校內外作者從不同角度探討教學理念與方法。第一章導論介紹計畫執行理念與本書緣起,其後共十一章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跨文化觀念的發展、教學運用須知及跨國教學合作的實務,第二部分呈現政大教師群的多元教學面貌,共收錄了104學年度執行本計畫的七份英文課跨文化教案,由各授課教師說明教案、闡述設計理念,檢討執行情形。第三部分探討多元文化教學異中求同的方式,提出跨文化能力評量工具,並呈現政大教師群共同製作跨文化主題之線上課程的過程與使用結果。本書試圖結合學術理論與大學英語教育現場實務,探討文化議題融入大學英語教育的方法,藉由實際個案的呈現,希望能提供英語教師實際有用的參考。
本書處理的是自1935年至1938年,中日戰爭爆發的關鍵期間,南京國民政府及其領導人蔣中正,如何籌維和運用日、蘇、英、美等太平洋列強間的矛盾與連環關係,來因應預期中的中日大戰,以至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些運用,成功地令中日戰爭「國際化」,並使之與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合流。全書分為7章,分別探討1935年中日華北危機深化後,國府對日談判的努力與挫折;同一時間,蔣中正也展開「和共聯蘇」的嘗試,試圖收編中共,來達到爭取俄援的目的。為求在日、蘇、英、美間,維持等距外交,1937年又派孔祥熙出訪,倡導《太平洋公約》及中英同盟。「七七」事變後,國府曾陸續申訴國際聯盟和九國公約會議,也曾接受英、德等國的斡旋,然皆無所成果。最終同意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與兩次易貨協定,始而走上「聯蘇制日」的道路。
中國的多民族國家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國人(包括之後接受中國文化思想的人們)對世界的原初認識,追溯到在這種認識之上的人類與自然之間建立的契約關係,以及為了遵守這種契約關係而形成的關於人與人之間、個人•共同體•社會•國家四者之間、文化與政治之間、權威與權力之間、民族屬性與文化屬性之間關係的認識。只有在這一宏觀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夠正確掌握中國多民族國家的歷史脈絡,理解中國多民族國家思想在各個時代的發展演變,理解各時代的民族關係和各個政權處理民族問題政策的得失,並進而思考近代民族問題發生的原因,找到解構近代民族問題的鑰匙。
2015年,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的「中外關係與近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團隊正式邁入五年。1月30日舉行年會,以「近代中國外交的大歷史與小歷史」為學術研討會主軸,本書即這次研討會精華所在。本書作者均為外交史領域專家,透過對晚清以來、民國乃至當代議題的關懷,開展對於海關、邊防、戰爭、國際談判等面向的研究。不僅關注外交的大範圍性質,又囊括結構面向發乎至微的歷史事件。不僅關注外交的大範圍性質,又囊括結構面向發乎至微的歷史事件。由於不完全鎖定於外交史習用的上層結構論、精英式史觀進行研究與書寫,故本書用大寫H(History)和小寫h(histories)的概念,命名為:《近代中國外交的大歷史與小歷史》。
包馬歇(1732-1799)生於巴黎,他與寡婦德‧包馬歇夫人結婚,而冠上貴族姓氏,然而其妻次年即過世。1767年,包馬歇完成了《尤金妮》(Eugenie)。1770年他又寫了一部描寫商人生活的劇本《兩個朋友》(Les Deux Amis)。1775年上演《賽維爾的理髮師》(Le Barbier de Seville),當時並不叫好,但經修改,將五幕劇改為內容較緊湊的四幕劇,結果大受歡迎,奠定了他劇作家的地位。1777年他還創辦了劇作家協會。1784年本來遭禁演的《費加洛的婚禮》(Le Mariage de Figaro)獲准上演,造成轟動,連續演了68場,且場場爆滿。1792年,以費加洛為主角的第三部曲《犯錯的母親》(La Mere Coupable)完成,但盛況已不如前。1799年在巴黎黯然逝世。
本書以台灣原住民族語言為對象,探討其書面化的歷程,觀察當代原住民族使用族語文字書寫的各項努力,析論原住民族語言的生命力。 族語文字的創制與演進、族語詞書的編纂、族語聖經的翻譯、族語教材的研發,直到最近的族語書面文學的開創,均為族語書面化的重要歷程,累積了豐富的文本,本書為第一次全面整理與整體回顧。 本書發掘第一手材料,根據長期的參與觀察,透過深度訪談、族語文本分析、語料分析等方法,建立基礎史料,提出系統性的論述,從民族語言學的視角,運用訪談與分析成果,回應問題意識。訪談人員約100人,分析文本包括族語詞書、族語聖經譯本、族語教材、族語文學作品等,共約600筆。是為當前研究族語文字化及族語書面化的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