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能汲取COVID-19防治經驗,以整體改善我國公共衛生體質,邀請公衛醫療、疫苗產業、資訊科技、法制及地方實務的產官學研及醫界專家,以衛生福利部層級,擇定「邊境檢疫」、「疫情監測及預測」、「資訊科技」、「醫療應變」、「疫苗、藥物及快篩試劑」、「口罩及防疫物資」、「校園防疫」及「風險溝通」等,客觀檢視我國COVID-19防疫歷程,協助檢討應變作為的各項不足,並提出符合我國國情的具體改善建議,供政府單位進一步參考研議。
9, 汪!汪!小書和小南去鄉下的阿公家過暑假。阿公有養豬、雞及有個池塘。阿公有做什麼事情來預防「金孫」們不得到日本腦炎嗎?孩子們會帶著很多被蚊子咬的腫包回家嗎?10, 唉呦呦!小喜的好鄰居朋友,小立,終於有了一隻狗狗!流浪狗狗和貓貓都有狂犬病嗎?小立的媽媽,從動物收容所領養了一隻浪浪,當作小立的生日禮物。為了預防狂犬病,他們能做什麼呢?11, 黑狼,謝謝你!看完一場精彩的棒球賽後的小喜及小立,想要苦練來精進他們的棒球技巧,他們決定在公園練習接球及丟球。有什麼隱藏的危險在等著他們呢?黑狼有看到並且先警告他們嗎?12, 阿嬤!小豪的阿嬤, 已經五十年沒和她的小學同學們見面了耶!真的好久呦!啥?阿嬤生病了?阿嬤有結核病?糟了糟了!這該怎麼辦呢?
世界衛生組織於1965年宣布臺灣為瘧疾根除地區,惟在全球尚未完成根除前,氣候與環境變遷、頻繁的國際經貿往來、旅遊、以及外籍勞工與新住民移入等諸多因素,使得瘧疾的威脅仍持續存在,加上國內部分地區有病媒蚊活動,瘧疾發生的機會仍不可忽視。 為提升國內臨床醫師對瘧疾的警覺性,達到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目的,本指引涵蓋疾病介紹、傳染源及瘧原蟲生活史、臨床特徵、鏡檢與實驗診斷、預防與治療以及瘧疾防治業務等相關資訊,本次主要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第三版瘧疾治療指引及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最新資料進行修訂,期望透過這本專業指引,提供醫師臨床處置參考,並協助民眾降低瘧疾感染的機會,以確保國人的健康,遠離瘧疾的威脅。
我國「低收入戶生活狀況調查」由內政部於79年首次創辦,分別於83、90、93及97年賡續辦理。100年7月因政府放寬最低生活費及審核門檻,並將中低收入戶納入社會救助法保障,致102年調查對象增納中低收入戶,爰更名為「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生活狀況調查」,並配合政府組織再造,本調查由內政部辦理前階段訪問作業,本部完成後續整理及分析工作。
面對流感可能對公共衛生構成的危機,我國依循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積極推動國內流感疫苗接種之防疫政策。在流感疫苗接種作業的推動過程當中,醫療及防疫人員不僅是接種服務的提供者,更肩負傳遞民眾疫苗知能的重任,因而極有必要加強其對疫苗知識認知。本局於2010年委請台灣兒科醫學會邀集學者專家及醫師成立編輯委員會完成本疫苗教材書之編訂,本書內容包括流感概論、疫苗原理、種類、效力、安全性、接種對象,以及2009年H1N1新型流感疫苗等共七個章節,俾利醫療及防疫人員閱讀或運用為訓練教材,期能藉以深耕該等人員之流感疫苗知能,並在未來疫苗接種服務的過程中,將更完整且正確的疫苗知識傳遞予民眾。
國內於1997年引入使用高效能抗愛滋病毒治療法(HAART,俗稱雞尾酒療法),降低了感染者之死亡率,也間接提升感染者之生活品質,感染愛滋病毒已被視為一種慢性病。隨著醫療科技之進步與愛滋病治療藥品之日新月異,為使治療程序標準化,有效降低感染者之病毒量,達到防止疫情擴散之目的。本局於2006年開始出版「愛滋病檢驗及治療指引」,並定期進行檢視與修訂,俾使愛滋病治療照護與時俱進。本次特別邀請此一領域之專家學者和本局防疫醫師共同執筆和編審,以國內的臨床經驗為基礎,並參考美國衛生部的指引,完成本次的修訂,提供國內臨床醫療人員參考運用。
臨床微生物電顯圖譜是疾病管制局研究檢驗中心使用本局的電子顯微鏡拍攝的病原體相片集錦,內容以呈現病原體照片為主,並介紹這些病原體的分類學地位、形態特徵的描述、疾病發現的歷史,以及該疾病在台灣的流行概況。本書共分為三章,第一章是介紹13種病毒,第二章介紹24種細菌,第三章介紹2種真菌。本書發表大約一百張病原體的電子顯微鏡照片,包含近年來在國內備受重視的SARS病毒、腸病毒、登革病毒、霍亂弧菌、類鼻疽菌,以及曾經被用來作為生物恐怖攻擊工具的炭疽桿菌,這些圖片為國內出版界與教育界提供良好的素材,我們希望藉由此書讓社會大眾能更容易對傳染病有具體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