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台灣初次發表植物誌以來,120年首度以全中文寫作,全彩攝影紀錄,物種清單最新的完整植物誌! ▓ 本套圖鑑以八大卷收錄台灣4,739種原生植物資料,共15,000張以上清晰照片、生態圖及詳細圖說,依照最新的APG IV植物分類系統設計分冊。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第四卷:大戟科──薔薇科》自黃褥花目的大戟科至堇菜科、豆目的豆科至海人樹科、薔薇目的大麻科至薔薇科為止,包含所有原生及歸化植物,共收錄17科605種。 ▓ 型態多元的大戟科(如太魯閣大戟、巴豆、烏桕等)、絕美的薔薇科(如小金櫻 、霧社山櫻花 、台灣草莓等)、成員繁多的豆科(如魚藤 、濱槐、鳳凰木、相思樹等),在本卷皆有完整收錄介紹。 對台灣植物分類的系統性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愛爾蘭植物學家韓爾禮(Augustine Henry)的著作。1892至1895年間,他以大清皇家海關稅務司醫官的身分,在當時仍是中國國土的台灣各地進行踏查和採集。馬關條約簽訂一年後(1896),他整理採集的成果與西方學者歷來的台灣植物標本,在東京發表了《福爾摩沙植物名錄》(A List of Plants from Formosa),收錄了1,347種植物,是為台灣有史以來的第一本植物誌。從這個時間點起,長達整整120年的時間,台灣經歷了數次歷史更迭,而各時代的植物學家們仍然一脈相承地追尋一套完整的植物紀錄。 在台灣,截至2016年為止,最權威的植物分類出版品為《台灣植物誌》(Flora of Taiwan),是自1960年代起,由政府與美國、日本、荷蘭、澳洲、新加坡與中國總共近百位學者合作完成。收錄物種一版4,220、二版4,339種;最普及的刊物則是行政院農委會發行的《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共收錄約3,000種植物。其中《台灣植物誌》基本上全由英文寫成,圖片全為手繪;《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所收錄的物種略少,且內文與照片分開,參照時較為不便。 本書首次採用2016年4月最新發表、導入分子生物學的APG IV分類法,物種與分冊以精準的物種演化順序為依據,而非傳統以植物形態為主的恩格勒分類法。全書並採用大量的高解析度照片,完整呈現4,739種植物的特徵與生態環境。 本書作者群廣納植物學界研究數十載的專業學者,成果包括許多台灣史上從未有完整圖鑑可供參據的科別,和近年來所有新發表及許多尚未發表的物種。這部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不只呈現出版史上前所未有的台灣植物完整記錄,更代表台灣植物誌將堂堂邁入下一個世代。
1896年台灣初次發表植物誌以來,120年首度以全中文寫作,全彩攝影紀錄,物種清單最新的完整植物誌! ▓ 本套圖鑑以八大卷收錄台灣4,739種原生植物資料,共15,000張以上清晰照片、生態圖及詳細圖說,依照最新的APG IV植物分類系統設計分冊。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第四卷:大戟科──薔薇科》自黃褥花目的大戟科至堇菜科、豆目的豆科至海人樹科、薔薇目的大麻科至薔薇科為止,包含所有原生及歸化植物,共收錄17科605種。 ▓ 型態多元的大戟科(如太魯閣大戟、巴豆、烏桕等)、絕美的薔薇科(如小金櫻 、霧社山櫻花 、台灣草莓等)、成員繁多的豆科(如魚藤 、濱槐、鳳凰木、相思樹等),在本卷皆有完整收錄介紹。 對台灣植物分類的系統性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愛爾蘭植物學家韓爾禮(Augustine Henry)的著作。1892至1895年間,他以大清皇家海關稅務司醫官的身分,在當時仍是中國國土的台灣各地進行踏查和採集。馬關條約簽訂一年後(1896),他整理採集的成果與西方學者歷來的台灣植物標本,在東京發表了《福爾摩沙植物名錄》(A List of Plants from Formosa),收錄了1,347種植物,是為台灣有史以來的第一本植物誌。從這個時間點起,長達整整120年的時間,台灣經歷了數次歷史更迭,而各時代的植物學家們仍然一脈相承地追尋一套完整的植物紀錄。 在台灣,截至2016年為止,最權威的植物分類出版品為《台灣植物誌》(Flora of Taiwan),是自1960年代起,由政府與美國、日本、荷蘭、澳洲、新加坡與中國總共近百位學者合作完成。收錄物種一版4,220、二版4,339種;最普及的刊物則是行政院農委會發行的《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共收錄約3,000種植物。其中《台灣植物誌》基本上全由英文寫成,圖片全為手繪;《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所收錄的物種略少,且內文與照片分開,參照時較為不便。 本書首次採用2016年4月最新發表、導入分子生物學的APG IV分類法,物種與分冊以精準的物種演化順序為依據,而非傳統以植物形態為主的恩格勒分類法。全書並採用大量的高解析度照片,完整呈現4,739種植物的特徵與生態環境。 本書作者群廣納植物學界研究數十載的專業學者,成果包括許多台灣史上從未有完整圖鑑可供參據的科別,和近年來所有新發表及許多尚未發表的物種。這部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不只呈現出版史上前所未有的台灣植物完整記錄,更代表台灣植物誌將堂堂邁入下一個世代。
1896年台灣初次發表植物誌以來,120年首度以全中文寫作,全彩攝影紀錄,物種清單最新的完整植物誌! ▓ 本套圖鑑以八大卷收錄台灣4,739種原生植物資料,共15,000張以上清晰照片、生態圖及詳細圖說,依照最新的APG IV植物分類系統設計分冊。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第四卷:大戟科──薔薇科》自黃褥花目的大戟科至堇菜科、豆目的豆科至海人樹科、薔薇目的大麻科至薔薇科為止,包含所有原生及歸化植物,共收錄17科605種。 ▓ 型態多元的大戟科(如太魯閣大戟、巴豆、烏桕等)、絕美的薔薇科(如小金櫻 、霧社山櫻花 、台灣草莓等)、成員繁多的豆科(如魚藤 、濱槐、鳳凰木、相思樹等),在本卷皆有完整收錄介紹。 對台灣植物分類的系統性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愛爾蘭植物學家韓爾禮(Augustine Henry)的著作。1892至1895年間,他以大清皇家海關稅務司醫官的身分,在當時仍是中國國土的台灣各地進行踏查和採集。馬關條約簽訂一年後(1896),他整理採集的成果與西方學者歷來的台灣植物標本,在東京發表了《福爾摩沙植物名錄》(A List of Plants from Formosa),收錄了1,347種植物,是為台灣有史以來的第一本植物誌。從這個時間點起,長達整整120年的時間,台灣經歷了數次歷史更迭,而各時代的植物學家們仍然一脈相承地追尋一套完整的植物紀錄。 在台灣,截至2016年為止,最權威的植物分類出版品為《台灣植物誌》(Flora of Taiwan),是自1960年代起,由政府與美國、日本、荷蘭、澳洲、新加坡與中國總共近百位學者合作完成。收錄物種一版4,220、二版4,339種;最普及的刊物則是行政院農委會發行的《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共收錄約3,000種植物。其中《台灣植物誌》基本上全由英文寫成,圖片全為手繪;《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所收錄的物種略少,且內文與照片分開,參照時較為不便。 本書首次採用2016年4月最新發表、導入分子生物學的APG IV分類法,物種與分冊以精準的物種演化順序為依據,而非傳統以植物形態為主的恩格勒分類法。全書並採用大量的高解析度照片,完整呈現4,739種植物的特徵與生態環境。 本書作者群廣納植物學界研究數十載的專業學者,成果包括許多台灣史上從未有完整圖鑑可供參據的科別,和近年來所有新發表及許多尚未發表的物種。這部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不只呈現出版史上前所未有的台灣植物完整記錄,更代表台灣植物誌將堂堂邁入下一個世代。
台灣120年來首次以全中文寫作、附完整照片的植物全圖鑑! 八大卷收錄台灣4,739種原生植物資料,共15,000張以上清晰照片、生態圖及詳細圖說,依照最新的APG IV植物分類系統設計分冊。 台灣史上未有完整紀錄的禾本科,在本卷完全收錄。 1896年,愛爾蘭醫生韓爾禮(Henry, Augustine)於東京發表《福爾摩沙植物名錄》(A List of Plants from Formosa),總計收錄植物1,347種,是最早系統性記載台灣植物的著作。由日據時代至今,官方和學界從未停止對台灣植物系統性分類與採集的努力。 在台灣,截至2016年為止,最權威的植物分類出版品為《台灣植物誌》(Flora of Taiwan),是自1960年代起,由政府與美國、日本、荷蘭、澳洲、新加坡與中國總共近百位學者合作完成。收錄物種一版4,220、二版4,339種;最普及的刊物則是行政院農委會發行的《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共收錄約3,000種植物。其中《台灣植物誌》基本上全由英文寫成,圖片全為手繪;《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所收錄的物種略少,且內文與照片分開,參照時較為不便。 本書首次採用2016年最新發表、導入分子生物學的APG IV分類法,物種與分冊將以精準的物種演化順序為依據,而非傳統以植物形態為主的恩格勒分類法。這將是台灣植物分類學首度全面性企及世界學術水準。全書並採用大量的高解析度照片,完整呈現4,739種植物的特徵與生態環境。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第三卷:禾本科──溝繁縷科》自單子葉植物中禾本目的禾本科起,依序介紹鴨跖草目、薑目和雙子葉植物的金魚藻目、毛茛目、山龍眼目、昆欄樹目、酢漿草目、黃楊目、虎耳草目、葡萄目、蒺藜目、衛矛目、酢漿草目至黃褥花目的溝繁縷科為止,共計收錄38科620種植物。
台灣120年來首次以全中文寫作、附完整照片的植物全圖鑑! 八大卷收錄台灣4,739種原生植物資料,共15,000張以上清晰照片、生態圖及詳細圖說,依照最新的APG IV植物分類系統設計分冊。 台灣史上未有完整紀錄的禾本科,在本卷完全收錄。 1896年,愛爾蘭醫生韓爾禮(Henry, Augustine)於東京發表《福爾摩沙植物名錄》(A List of Plants from Formosa),總計收錄植物1,347種,是最早系統性記載台灣植物的著作。由日據時代至今,官方和學界從未停止對台灣植物系統性分類與採集的努力。 在台灣,截至2016年為止,最權威的植物分類出版品為《台灣植物誌》(Flora of Taiwan),是自1960年代起,由政府與美國、日本、荷蘭、澳洲、新加坡與中國總共近百位學者合作完成。收錄物種一版4,220、二版4,339種;最普及的刊物則是行政院農委會發行的《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共收錄約3,000種植物。其中《台灣植物誌》基本上全由英文寫成,圖片全為手繪;《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所收錄的物種略少,且內文與照片分開,參照時較為不便。 本書首次採用2016年最新發表、導入分子生物學的APG IV分類法,物種與分冊將以精準的物種演化順序為依據,而非傳統以植物形態為主的恩格勒分類法。這將是台灣植物分類學首度全面性企及世界學術水準。全書並採用大量的高解析度照片,完整呈現4,739種植物的特徵與生態環境。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第三卷:禾本科──溝繁縷科》自單子葉植物中禾本目的禾本科起,依序介紹鴨跖草目、薑目和雙子葉植物的金魚藻目、毛茛目、山龍眼目、昆欄樹目、酢漿草目、黃楊目、虎耳草目、葡萄目、蒺藜目、衛矛目、酢漿草目至黃褥花目的溝繁縷科為止,共計收錄38科620種植物。
台灣120年來首次以全中文寫作、附完整照片的植物全圖鑑! 八大卷收錄台灣4,739種原生植物資料,共15,000張以上清晰照片、生態圖及詳細圖說,依照最新的APG IV植物分類系統設計分冊。 台灣史上未有完整紀錄的禾本科,在本卷完全收錄。 1896年,愛爾蘭醫生韓爾禮(Henry, Augustine)於東京發表《福爾摩沙植物名錄》(A List of Plants from Formosa),總計收錄植物1,347種,是最早系統性記載台灣植物的著作。由日據時代至今,官方和學界從未停止對台灣植物系統性分類與採集的努力。 在台灣,截至2016年為止,最權威的植物分類出版品為《台灣植物誌》(Flora of Taiwan),是自1960年代起,由政府與美國、日本、荷蘭、澳洲、新加坡與中國總共近百位學者合作完成。收錄物種一版4,220、二版4,339種;最普及的刊物則是行政院農委會發行的《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共收錄約3,000種植物。其中《台灣植物誌》基本上全由英文寫成,圖片全為手繪;《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所收錄的物種略少,且內文與照片分開,參照時較為不便。 本書首次採用2016年最新發表、導入分子生物學的APG IV分類法,物種與分冊將以精準的物種演化順序為依據,而非傳統以植物形態為主的恩格勒分類法。這將是台灣植物分類學首度全面性企及世界學術水準。全書並採用大量的高解析度照片,完整呈現4,739種植物的特徵與生態環境。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第三卷:禾本科──溝繁縷科》自單子葉植物中禾本目的禾本科起,依序介紹鴨跖草目、薑目和雙子葉植物的金魚藻目、毛茛目、山龍眼目、昆欄樹目、酢漿草目、黃楊目、虎耳草目、葡萄目、蒺藜目、衛矛目、酢漿草目至黃褥花目的溝繁縷科為止,共計收錄38科620種植物。
台灣120年來首次以全中文寫作、完整照片記錄的植物全圖鑑! 八大卷收錄台灣4,743種原生植物資料,共15,000張以上清晰照片、生態圖及詳細圖說,依照最新的APG IV植物分類系統設計分冊。 本書為《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第一卷,APG IV全新增訂版。 收錄蘇鐵科──蘭科(雙袋蘭屬)植物共534種, 並新增5個新物種,更新68物種的分布地,以及8科、18屬、14物種的特徵描述與外來近似種鑑別。 1896年,愛爾蘭醫生暨植物學家韓爾禮(Augustine Henry)於東京發表《福爾摩沙植物名錄》(A List of Plants from Formosa),總計收錄植物1,347種,是最早系統性記載台灣植物的著作。由日據時代結束至今,官方和學界也從未停止對台灣植物系統性分類與採集的努力。 在台灣,截至2016年為止,最權威的植物分類出版品為《台灣植物誌》(Flora of Taiwan),是1960年代起,由政府與美國、日本、荷蘭、澳洲、新加坡與中國等國家,共近百位學者合作完成。收錄物種一版4,220、二版4,339種;最普及的刊物則是行政院農委會發行的《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共收錄約3,000種植物。其中《台灣植物誌》基本上全由英文寫成,圖片全為手繪;《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所收錄的物種略少,且內文與照片分開,參照時較為不便。 本套圖鑑為國內首次採用導入分子生物學的APG分類法,物種與分冊將以精準的物種演化順序為依據,而非傳統以植物形態為主的恩格勒分類法,這將是台灣植物分類學首度全面性企及世界學術水準。全書並採用大量的高解析度照片,完整呈現4,739種植物的特徵與生態環境。 《台灣植物原生植物全圖鑑第一卷:蘇鐵科──蘭科(雙袋蘭屬)》依演化順序排列,由裸子植物肇始,依序介紹被子植物基群(睡蓮目、木蘭藤目至胡椒目)。接著介紹單子葉植物(菖蒲目、澤瀉目至天門冬目),至蘭科的雙袋蘭屬為止,共收錄42科534種植物。 本增訂版因應2016年4月最新發表的APG IV分類法,重新編排目次、撰寫總導讀與APG IV分類法介紹。增加收錄在本書初次發表的薄唇無葉蘭、被多數蘭科文獻所忽略的銀蘭,未見於台灣本島的野百合、潺槁木薑子,與歸化種假蒟等5個新物種。此外,書中更新了68種植物目前的分布地,以及8科、18屬、14物種的特徵描述與多種外來近似種鑑別,以最新的植物資訊與更精準的辨識細節供讀者參據。
台灣120年來首次以全中文寫作、完整照片記錄的植物全圖鑑! 八大卷收錄台灣4,743種原生植物資料,共15,000張以上清晰照片、生態圖及詳細圖說,依照最新的APG IV植物分類系統設計分冊。 本書為《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第一卷,APG IV全新增訂版。 收錄蘇鐵科──蘭科(雙袋蘭屬)植物共534種, 並新增5個新物種,更新68物種的分布地,以及8科、18屬、14物種的特徵描述與外來近似種鑑別。 1896年,愛爾蘭醫生暨植物學家韓爾禮(Augustine Henry)於東京發表《福爾摩沙植物名錄》(A List of Plants from Formosa),總計收錄植物1,347種,是最早系統性記載台灣植物的著作。由日據時代結束至今,官方和學界也從未停止對台灣植物系統性分類與採集的努力。 在台灣,截至2016年為止,最權威的植物分類出版品為《台灣植物誌》(Flora of Taiwan),是1960年代起,由政府與美國、日本、荷蘭、澳洲、新加坡與中國等國家,共近百位學者合作完成。收錄物種一版4,220、二版4,339種;最普及的刊物則是行政院農委會發行的《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共收錄約3,000種植物。其中《台灣植物誌》基本上全由英文寫成,圖片全為手繪;《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所收錄的物種略少,且內文與照片分開,參照時較為不便。 本套圖鑑為國內首次採用導入分子生物學的APG分類法,物種與分冊將以精準的物種演化順序為依據,而非傳統以植物形態為主的恩格勒分類法,這將是台灣植物分類學首度全面性企及世界學術水準。全書並採用大量的高解析度照片,完整呈現4,739種植物的特徵與生態環境。 《台灣植物原生植物全圖鑑第一卷:蘇鐵科──蘭科(雙袋蘭屬)》依演化順序排列,由裸子植物肇始,依序介紹被子植物基群(睡蓮目、木蘭藤目至胡椒目)。接著介紹單子葉植物(菖蒲目、澤瀉目至天門冬目),至蘭科的雙袋蘭屬為止,共收錄42科534種植物。 本增訂版因應2016年4月最新發表的APG IV分類法,重新編排目次、撰寫總導讀與APG IV分類法介紹。增加收錄在本書初次發表的薄唇無葉蘭、被多數蘭科文獻所忽略的銀蘭,未見於台灣本島的野百合、潺槁木薑子,與歸化種假蒟等5個新物種。此外,書中更新了68種植物目前的分布地,以及8科、18屬、14物種的特徵描述與多種外來近似種鑑別,以最新的植物資訊與更精準的辨識細節供讀者參據。
台灣120年來首次以全中文寫作、完整照片記錄的植物全圖鑑! 八大卷收錄台灣4,743種原生植物資料,共15,000張以上清晰照片、生態圖及詳細圖說,依照最新的APG IV植物分類系統設計分冊。 本書為《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第一卷,APG IV全新增訂版。 收錄蘇鐵科──蘭科(雙袋蘭屬)植物共534種, 並新增5個新物種,更新68物種的分布地,以及8科、18屬、14物種的特徵描述與外來近似種鑑別。 1896年,愛爾蘭醫生暨植物學家韓爾禮(Augustine Henry)於東京發表《福爾摩沙植物名錄》(A List of Plants from Formosa),總計收錄植物1,347種,是最早系統性記載台灣植物的著作。由日據時代結束至今,官方和學界也從未停止對台灣植物系統性分類與採集的努力。 在台灣,截至2016年為止,最權威的植物分類出版品為《台灣植物誌》(Flora of Taiwan),是1960年代起,由政府與美國、日本、荷蘭、澳洲、新加坡與中國等國家,共近百位學者合作完成。收錄物種一版4,220、二版4,339種;最普及的刊物則是行政院農委會發行的《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共收錄約3,000種植物。其中《台灣植物誌》基本上全由英文寫成,圖片全為手繪;《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所收錄的物種略少,且內文與照片分開,參照時較為不便。 本套圖鑑為國內首次採用導入分子生物學的APG分類法,物種與分冊將以精準的物種演化順序為依據,而非傳統以植物形態為主的恩格勒分類法,這將是台灣植物分類學首度全面性企及世界學術水準。全書並採用大量的高解析度照片,完整呈現4,739種植物的特徵與生態環境。 《台灣植物原生植物全圖鑑第一卷:蘇鐵科──蘭科(雙袋蘭屬)》依演化順序排列,由裸子植物肇始,依序介紹被子植物基群(睡蓮目、木蘭藤目至胡椒目)。接著介紹單子葉植物(菖蒲目、澤瀉目至天門冬目),至蘭科的雙袋蘭屬為止,共收錄42科534種植物。 本增訂版因應2016年4月最新發表的APG IV分類法,重新編排目次、撰寫總導讀與APG IV分類法介紹。增加收錄在本書初次發表的薄唇無葉蘭、被多數蘭科文獻所忽略的銀蘭,未見於台灣本島的野百合、潺槁木薑子,與歸化種假蒟等5個新物種。此外,書中更新了68種植物目前的分布地,以及8科、18屬、14物種的特徵描述與多種外來近似種鑑別,以最新的植物資訊與更精準的辨識細節供讀者參據。
台灣120年來首次以全中文寫作、附完整照片的植物全圖鑑! 八大卷收錄台灣4,739種原生植物資料,共15,000張以上清晰照片、生態圖及詳細圖說,依照最新的APG IV植物分類系統設計分冊。 從未有完整圖鑑的莎草科、難以分類的水生植物穀精草科,皆會在本卷一一介紹。 1869年,愛爾蘭醫生奧古斯汀亨利(Henry, Augustine)於東京發表《福爾摩沙植物名錄》(A List of Plants from Formosa),總計收錄植物1,347種,是最早系統性記載台灣植物的著作。由日據時代至今,官方和學界從未停止對台灣植物系統性分類與採集的努力。 在台灣,截至2015年為止,最權威的植物分類出版品為《台灣植物誌》(Flora of Taiwan),是自1960年代起,由政府與美國、日本、荷蘭、澳洲、新加坡與中國總共近百位學者合作完成。收錄物種一版4,220、二版4,339種;最普及的刊物則是行政院農委會發行的《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共收錄約3,000種植物。其中《台灣植物誌》基本上全由英文寫成,圖片全為手繪;《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所收錄的物種略少,且內文與照片分開,參照時較為不便。 本書首次採用2016年最新發表、導入分子生物學的APG IV分類法,物種與分冊將以精準的物種演化順序為依據,而非傳統以植物形態為主的恩格勒分類法。這將是台灣植物分類學首度全面性企及世界學術水準。全書並採用大量的高解析度照片,完整呈現4,739種植物的特徵與生態環境。 本書作者群廣納植物學界研究數十載的專業學者,成果包括許多台灣史上從未有完整圖鑑可供參據的科別,和近年來所有新發表及許多尚未發表的物種。這部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不只呈現出版史上前所未有的台灣植物完整記錄,更代表台灣植物誌將堂堂邁入下一個世代。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第二卷:蘭科(恩普莎蘭屬)──燈心草科》介紹天門冬目中恩普莎蘭屬後所有的蘭科與刺葉樹科、棕櫚目中的棕櫚科、禾本目中的莎草科、穀精草科至燈心草科為止,共收錄7科555種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