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用科學思維啟動知識變現的創業秘笈 本書具體呈現一位學者從實驗室、學術研究,跨入到產業應用,進而創業求新求變的歷程。 這個過程也具體而微地展現出臺灣生醫科技業這二十多年來一步一腳印,藉由產官學界一起合作,從學習、創新到市場落地,積極打造第二座護國神山的努力和心血。 同時,方旭偉博士也在書中告訴有志於此的年輕學子,學習是自己的選擇,不是別人的要求。要培養獨立思考,不要心智偷懶。要有自主學習的習慣,而非被動地完成交辦任務。老師不會餵你,你要自己挖寶!進實驗室不是來當技術員,而是要訓練「發現問題、思考、設計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要學會運用「以終為始」的思維,做任何事情都要先擬定好目標,根據手邊擁有的時間來規劃並有效率地執行。 科學研究沒有年齡限制,不管是高中生、大學生,甚至博士生,只要有熱情,都可以開始自己的研究旅程!做研究就像爬山,別等條件完美、霧散了,才開始行動!碰壁找方法的痛苦經驗,才是成長的寶藏路徑。 ✽✽✽ 不要擔心起步太小,也不要害怕挑戰太大 生醫新創,不只是技術的挑戰 更是勇氣、策略與世界級視野的挑戰 別缺席這場未來的冒險 生醫領域,是這個時代最需要的力量之一。從材料、器材、醫療系統到健康科技,每一個創新,都是為了解決人類生命中最真實的痛點。而現在,臺灣正站在一次歷史性的轉折點上。 臺灣有最扎實的工程技術,有世界一流的醫療體系,有充滿韌性與創意的人才。但要讓臺灣從代工王國、科技強國,真正升級為「生醫創新國家」,需要更大的視野,也需要更大的勇氣。生醫新創,不只是一項技術的突破,更是臺灣接軌新國際局面、創造第二座護國神山的機會。 臺灣的未來,需要更多敢於挑戰的人。敢於問自己更深的問題,敢於選擇不同的路,敢於不只是複製國際趨勢,而是創造自己的節奏。 臺灣,生醫新創的時代,正在開始。別缺席!
第一本用科學思維啟動知識變現的創業秘笈 本書具體呈現一位學者從實驗室、學術研究,跨入到產業應用,進而創業求新求變的歷程。 這個過程也具體而微地展現出臺灣生醫科技業這二十多年來一步一腳印,藉由產官學界一起合作,從學習、創新到市場落地,積極打造第二座護國神山的努力和心血。 同時,方旭偉博士也在書中告訴有志於此的年輕學子,學習是自己的選擇,不是別人的要求。要培養獨立思考,不要心智偷懶。要有自主學習的習慣,而非被動地完成交辦任務。老師不會餵你,你要自己挖寶!進實驗室不是來當技術員,而是要訓練「發現問題、思考、設計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要學會運用「以終為始」的思維,做任何事情都要先擬定好目標,根據手邊擁有的時間來規劃並有效率地執行。 科學研究沒有年齡限制,不管是高中生、大學生,甚至博士生,只要有熱情,都可以開始自己的研究旅程!做研究就像爬山,別等條件完美、霧散了,才開始行動!碰壁找方法的痛苦經驗,才是成長的寶藏路徑。 ✽✽✽ 不要擔心起步太小,也不要害怕挑戰太大 生醫新創,不只是技術的挑戰 更是勇氣、策略與世界級視野的挑戰 別缺席這場未來的冒險 生醫領域,是這個時代最需要的力量之一。從材料、器材、醫療系統到健康科技,每一個創新,都是為了解決人類生命中最真實的痛點。而現在,臺灣正站在一次歷史性的轉折點上。 臺灣有最扎實的工程技術,有世界一流的醫療體系,有充滿韌性與創意的人才。但要讓臺灣從代工王國、科技強國,真正升級為「生醫創新國家」,需要更大的視野,也需要更大的勇氣。生醫新創,不只是一項技術的突破,更是臺灣接軌新國際局面、創造第二座護國神山的機會。 臺灣的未來,需要更多敢於挑戰的人。敢於問自己更深的問題,敢於選擇不同的路,敢於不只是複製國際趨勢,而是創造自己的節奏。 臺灣,生醫新創的時代,正在開始。別缺席!
12位兒童及青少年精神領域的 專業醫師、臨床心理師和教師 針對網路遊戲成癮 提供的臨床心得及醫學新知 給家有迷網青少年的父母的教戰守則 幫助父母和師長一起跟孩子克服網路的誘惑與陷阱 培養青少年正確使用網路、駕馭3C產品的能力 3C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但也因為太貼近人性,造成人類也依賴科技。3C電子產品與網際網路的問世,使得人們的生活型態出現了重大改變。這些發明為人們帶來了便利,但是也產生了許多的困擾。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網路成癮、遊戲成癮或手機成癮等現象。 青少年的心智尚未發展成熟,控制力和判斷力薄弱,容易受網路遊戲聲光刺激和得分晉級的吸引。過度使用這些新的發明,不但造成了青少年的生理與心理的不良影響,更因此導致親子或師生關係緊張,甚至於家庭失和。 本書作者包括了12位國內兒童青少年精神專業領域的專家,包括了醫師、臨床心理師及學校輔導老師,分別就自己的專長撰寫一個章節,可說結合了最新的醫學新知與各專家臨床實務經驗,非常值得閱讀。最後一章加入了關於元宇宙的介紹,希望讀者對於網路虛擬世界的未來發展有所了解,將可更有效的掌握未來科技及有效的與青少年溝通。
12位兒童及青少年精神領域的 專業醫師、臨床心理師和教師 針對網路遊戲成癮 提供的臨床心得及醫學新知 給家有迷網青少年的父母的教戰守則 幫助父母和師長一起跟孩子克服網路的誘惑與陷阱 培養青少年正確使用網路、駕馭3C產品的能力 3C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但也因為太貼近人性,造成人類也依賴科技。3C電子產品與網際網路的問世,使得人們的生活型態出現了重大改變。這些發明為人們帶來了便利,但是也產生了許多的困擾。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網路成癮、遊戲成癮或手機成癮等現象。 青少年的心智尚未發展成熟,控制力和判斷力薄弱,容易受網路遊戲聲光刺激和得分晉級的吸引。過度使用這些新的發明,不但造成了青少年的生理與心理的不良影響,更因此導致親子或師生關係緊張,甚至於家庭失和。 本書作者包括了12位國內兒童青少年精神專業領域的專家,包括了醫師、臨床心理師及學校輔導老師,分別就自己的專長撰寫一個章節,可說結合了最新的醫學新知與各專家臨床實務經驗,非常值得閱讀。最後一章加入了關於元宇宙的介紹,希望讀者對於網路虛擬世界的未來發展有所了解,將可更有效的掌握未來科技及有效的與青少年溝通。
12位兒童及青少年精神領域的 專業醫師、臨床心理師和教師 針對網路遊戲成癮 提供的臨床心得及醫學新知 給家有迷網青少年的父母的教戰守則 幫助父母和師長一起跟孩子克服網路的誘惑與陷阱 培養青少年正確使用網路、駕馭3C產品的能力 3C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但也因為太貼近人性,造成人類也依賴科技。3C電子產品與網際網路的問世,使得人們的生活型態出現了重大改變。這些發明為人們帶來了便利,但是也產生了許多的困擾。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網路成癮、遊戲成癮或手機成癮等現象。 青少年的心智尚未發展成熟,控制力和判斷力薄弱,容易受網路遊戲聲光刺激和得分晉級的吸引。過度使用這些新的發明,不但造成了青少年的生理與心理的不良影響,更因此導致親子或師生關係緊張,甚至於家庭失和。 本書作者包括了12位國內兒童青少年精神專業領域的專家,包括了醫師、臨床心理師及學校輔導老師,分別就自己的專長撰寫一個章節,可說結合了最新的醫學新知與各專家臨床實務經驗,非常值得閱讀。最後一章加入了關於元宇宙的介紹,希望讀者對於網路虛擬世界的未來發展有所了解,將可更有效的掌握未來科技及有效的與青少年溝通。
半導體產業猶如台灣的「護國神山」 它如何點石成金,成為現代工業社會的稻米? ◆法拉第,第一個注意到半導體材料的人 ◆初試啼聲的半導體:貓鬍子偵測器 ◆金屬、絕緣體和半導體的區別 ◆微波偵測器與半導體的發展 ◆發明電晶體並得到諾貝爾獎的三人組:蕭克萊、巴丁、布萊登 ◆怎麼樣才能得到夠純的半導體? ◆積體電路的發明:一種生產技術的革新 ◆兩個決定發展方向的重要因素:半導體記憶器和微處理器 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會碰到許多半導體元件,如電視、電話、電腦、洗衣機、電冰箱、汽車裡都有大量的半導體元件,無時無刻在為我們服務,甚至有些現代科技產品,完全要依靠半導體元件才能作用。無論在經濟、生活、國防上,一個現代的國家都離不開半導體,沒有半導體技術,可以說就沒有現代科技社會。 在台灣,半導體業已經快速成長為主要的支柱工業。台灣要成為科技島,發展半導體工業將是一條不可避免的路。作者在半導體方面工作多年,曾經在美國的半導體工業界服務,也曾在美國和國內的大學任教,深深瞭解到半導體對今天社會的重要性。學習半導體光只是唸課本是不夠的,必須要瞭解到它發展的來龍去脈,才能知道半導體這門科學的源由和它發展的原動力,對於將來在半導體方面更上層樓非常必要。 本書從歷史的角度,詳述半導體如何成為二十世紀改變世界面貌的重要新科技。從半導體是如何發現的,再介紹量子力學和固態物理發展的經過,然後論及電晶體和積體電路發展的情況,最後介紹世界各國的半導體工業,以及半導體業未來的前景。 名人推薦 ◆半導體工業是目前我國最重要的工業之一,半導體也是現代人生活中絕對不可或缺的工業產品,電話、音響、電腦、汽車,甚至玩具和電鍋裡面都會有半導體。我因為是學電機出身的,對半導體還可以稱得上是一知半解,一般人能夠瞭解半導體的大概少得可憐。虧得李雅明教授寫了這麼一本好書,李教授不僅很有學問,而且他的文筆非常好,由他來寫有關半導體的故事,最適宜不過了。──李家同
半導體產業猶如台灣的「護國神山」 它如何點石成金,成為現代工業社會的稻米? ◆法拉第,第一個注意到半導體材料的人 ◆初試啼聲的半導體:貓鬍子偵測器 ◆金屬、絕緣體和半導體的區別 ◆微波偵測器與半導體的發展 ◆發明電晶體並得到諾貝爾獎的三人組:蕭克萊、巴丁、布萊登 ◆怎麼樣才能得到夠純的半導體? ◆積體電路的發明:一種生產技術的革新 ◆兩個決定發展方向的重要因素:半導體記憶器和微處理器 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會碰到許多半導體元件,如電視、電話、電腦、洗衣機、電冰箱、汽車裡都有大量的半導體元件,無時無刻在為我們服務,甚至有些現代科技產品,完全要依靠半導體元件才能作用。無論在經濟、生活、國防上,一個現代的國家都離不開半導體,沒有半導體技術,可以說就沒有現代科技社會。 在台灣,半導體業已經快速成長為主要的支柱工業。台灣要成為科技島,發展半導體工業將是一條不可避免的路。作者在半導體方面工作多年,曾經在美國的半導體工業界服務,也曾在美國和國內的大學任教,深深瞭解到半導體對今天社會的重要性。學習半導體光只是唸課本是不夠的,必須要瞭解到它發展的來龍去脈,才能知道半導體這門科學的源由和它發展的原動力,對於將來在半導體方面更上層樓非常必要。 本書從歷史的角度,詳述半導體如何成為二十世紀改變世界面貌的重要新科技。從半導體是如何發現的,再介紹量子力學和固態物理發展的經過,然後論及電晶體和積體電路發展的情況,最後介紹世界各國的半導體工業,以及半導體業未來的前景。 名人推薦 ◆半導體工業是目前我國最重要的工業之一,半導體也是現代人生活中絕對不可或缺的工業產品,電話、音響、電腦、汽車,甚至玩具和電鍋裡面都會有半導體。我因為是學電機出身的,對半導體還可以稱得上是一知半解,一般人能夠瞭解半導體的大概少得可憐。虧得李雅明教授寫了這麼一本好書,李教授不僅很有學問,而且他的文筆非常好,由他來寫有關半導體的故事,最適宜不過了。──李家同
半導體產業猶如台灣的「護國神山」 它如何點石成金,成為現代工業社會的稻米? ◆法拉第,第一個注意到半導體材料的人 ◆初試啼聲的半導體:貓鬍子偵測器 ◆金屬、絕緣體和半導體的區別 ◆微波偵測器與半導體的發展 ◆發明電晶體並得到諾貝爾獎的三人組:蕭克萊、巴丁、布萊登 ◆怎麼樣才能得到夠純的半導體? ◆積體電路的發明:一種生產技術的革新 ◆兩個決定發展方向的重要因素:半導體記憶器和微處理器 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會碰到許多半導體元件,如電視、電話、電腦、洗衣機、電冰箱、汽車裡都有大量的半導體元件,無時無刻在為我們服務,甚至有些現代科技產品,完全要依靠半導體元件才能作用。無論在經濟、生活、國防上,一個現代的國家都離不開半導體,沒有半導體技術,可以說就沒有現代科技社會。 在台灣,半導體業已經快速成長為主要的支柱工業。台灣要成為科技島,發展半導體工業將是一條不可避免的路。作者在半導體方面工作多年,曾經在美國的半導體工業界服務,也曾在美國和國內的大學任教,深深瞭解到半導體對今天社會的重要性。學習半導體光只是唸課本是不夠的,必須要瞭解到它發展的來龍去脈,才能知道半導體這門科學的源由和它發展的原動力,對於將來在半導體方面更上層樓非常必要。 本書從歷史的角度,詳述半導體如何成為二十世紀改變世界面貌的重要新科技。從半導體是如何發現的,再介紹量子力學和固態物理發展的經過,然後論及電晶體和積體電路發展的情況,最後介紹世界各國的半導體工業,以及半導體業未來的前景。 名人推薦 ◆半導體工業是目前我國最重要的工業之一,半導體也是現代人生活中絕對不可或缺的工業產品,電話、音響、電腦、汽車,甚至玩具和電鍋裡面都會有半導體。我因為是學電機出身的,對半導體還可以稱得上是一知半解,一般人能夠瞭解半導體的大概少得可憐。虧得李雅明教授寫了這麼一本好書,李教授不僅很有學問,而且他的文筆非常好,由他來寫有關半導體的故事,最適宜不過了。──李家同
蟲洞、多維空間、星際旅行、多重宇宙、平行世界有無數的自己? 不只是遐想,現實世界絲毫不亞於最離奇的科幻小說。 加來道雄,世界知名物理學家、暢銷書作者 帶領我們漫遊奇妙的宇宙,將無窮的想像力推向極致。 我們的宇宙正在死亡嗎? 還可能有其他的宇宙嗎? 其他的宇宙看起來會是什麼樣子? 有可能找到通往另一個宇宙的通道嗎? 當天文學家不辭辛勞地分析了從WMAP衛星得到像雪片一樣多的資料之後,一幅新的宇宙圖景顯現了。到目前為止,有關宇宙起源的最重要理論是「暴脹宇宙理論」,對大霹靂理論作了重大改進。在這個理論中,我們的宇宙只不過是眾多宇宙中的一個,像泡泡一樣漂浮在無邊無際的泡沫宇宙之海中,隨時都有新的宇宙在誕生。一個平行宇宙也許就懸浮在我們的頭頂上,相隔不過公釐之遙。 對於平行宇宙這一想法,以及對於解釋平行宇宙存在的弦理論,科學家一度以懷疑的眼光看待,認為它是神秘主義者、假充內行,以及行為怪誕的人所感興趣的領域。但是今天,已有壓倒多數的理論物理學家在支持弦理論和它的最新版本M理論。因為,如果這個理論被證明是正確的話,它將能夠以簡單優雅的方式把宇宙的四種力歸結在一起,同時能夠回答「在大霹靂之前發生了什麼?」這個問題。 加來道雄博士解釋說,世界上最重要的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正利用高度精密的波檢測器、重力透鏡、衛星和望遠鏡來尋找各種方法,以便對多宇宙理論做檢測驗證。M理論的前景非常誘人,其意義難以盡數。如果平行宇宙確實存在,加來道雄博士推測,一萬億年之後,當宇宙變冷變暗,進入科學家所描述的大凍結時,很可能高等文明能找到一種方法乘坐某種「星際救生飛船」逃離我們的宇宙。 探索黑洞、時間機器、另類宇宙、高維空間,這是一次令人難忘的旅程。《平行宇宙》一書講述的是一場席捲宇宙學領域的革命,不可不看。
蟲洞、多維空間、星際旅行、多重宇宙、平行世界有無數的自己? 不只是遐想,現實世界絲毫不亞於最離奇的科幻小說。 加來道雄,世界知名物理學家、暢銷書作者 帶領我們漫遊奇妙的宇宙,將無窮的想像力推向極致。 我們的宇宙正在死亡嗎? 還可能有其他的宇宙嗎? 其他的宇宙看起來會是什麼樣子? 有可能找到通往另一個宇宙的通道嗎? 當天文學家不辭辛勞地分析了從WMAP衛星得到像雪片一樣多的資料之後,一幅新的宇宙圖景顯現了。到目前為止,有關宇宙起源的最重要理論是「暴脹宇宙理論」,對大霹靂理論作了重大改進。在這個理論中,我們的宇宙只不過是眾多宇宙中的一個,像泡泡一樣漂浮在無邊無際的泡沫宇宙之海中,隨時都有新的宇宙在誕生。一個平行宇宙也許就懸浮在我們的頭頂上,相隔不過公釐之遙。 對於平行宇宙這一想法,以及對於解釋平行宇宙存在的弦理論,科學家一度以懷疑的眼光看待,認為它是神秘主義者、假充內行,以及行為怪誕的人所感興趣的領域。但是今天,已有壓倒多數的理論物理學家在支持弦理論和它的最新版本M理論。因為,如果這個理論被證明是正確的話,它將能夠以簡單優雅的方式把宇宙的四種力歸結在一起,同時能夠回答「在大霹靂之前發生了什麼?」這個問題。 加來道雄博士解釋說,世界上最重要的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正利用高度精密的波檢測器、重力透鏡、衛星和望遠鏡來尋找各種方法,以便對多宇宙理論做檢測驗證。M理論的前景非常誘人,其意義難以盡數。如果平行宇宙確實存在,加來道雄博士推測,一萬億年之後,當宇宙變冷變暗,進入科學家所描述的大凍結時,很可能高等文明能找到一種方法乘坐某種「星際救生飛船」逃離我們的宇宙。 探索黑洞、時間機器、另類宇宙、高維空間,這是一次令人難忘的旅程。《平行宇宙》一書講述的是一場席捲宇宙學領域的革命,不可不看。
病毒是生物嗎?它是如何控制主導人類的身體? 2020新冠病毒肆虐全球,西醫體系束手無策 中藥及氫氧氣治療成為新冠肺炎重危症患者的救命良方 ✽✽✽ 2020年1月,中國武漢爆發不明原因肺炎,稍後其禍首被確認為是一種以前不曾見過的新品種冠狀病毒。其後此新冠肺炎橫掃全球,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到了2020年9月8日,全球的新冠病毒感染確診總人數為兩千七百多萬人。迄今為止,仍無有效預防之疫苗。 作者從病毒和人類互動的歷史談起,進而全面探討相關的議題,諸如世界衛生組織對於傳染疾病的命名原則、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狀及後遺症、全球執行防疫的爭議及進展、口罩和洗手等防疫的方法、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發前景,最重要的是作者所提出的以氫氧混合氣來治療新冠肺炎的論述,更是讓新冠肺炎的治療有了新的希望和發展。 ✽✽✽ 新冠肺炎「COVID-19」的命名是怎麼來的呢? 世界衛生組織(WHO)、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和糧農組織(FAO)這三個聯合國組織在2015年共同確立了傳染病命名五不原則,就是指有五個類別的字眼最好避免使用,包括: 1. 地方或國家名字(如德國麻疹) 2. 人名或特定類別的動物(如漢生病、豬流感) 3. 食物名字 4. 跟文化、人口、產業或職業有關(例如「退伍軍人症」) 5. 引起不必要恐慌(例如「不明」、「致命」) ✽✽✽ 病毒到底是不是生物呢? 目前,科學家並不把病毒歸類於生物五界(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和動物)之中。 病毒的種類很多,由於它們只是一種外表包覆了油脂的DNA或RNA,無法自行繁殖,只能經由入侵有完整細胞的生物體內(感染),指揮各種生物的細胞幫他們完成繁殖後代的任務。 由於科學的進步,如今人類對於大部分細菌感染都可以使用抗生素來加以殺滅,但是面對病毒感染,人類到了2020年卻還是一籌莫展,科學家至今仍然發明不出來可以100%殺死人體內病毒的藥物,因此病毒可以說是沒有天敵的,唯一最有效的方法,是採用病毒疫苗來加以預防。 ✽✽✽ 隔離檢疫(quarantine)的操作何時開始出現? 發生在十四世紀歐洲的鼠疫,幾乎毀滅了歐洲二分之一的人口。由於死亡患者的皮膚上會出現許多黑斑,所以當時被稱為黑死病(Black Death, Plaque)。在抗生素尚未被發明出來之前,肺鼠疫的病死率為100%,腺鼠疫也高達50~90%。 在前抗生素時代,對付鼠疫的唯一方法就只有隔離檢疫(quarantine)一途。1377年,義大利拉古薩城(Ragusa)為了避免城裡的人被黑死病感染,執行了一個新的措施,就是把從疫區來的旅行者拘留30天(trentini giorni),後來發現沒用,最後延長到拘留40天(quaranti giorni),拉古薩城居民也因此成功躲過了黑死病浩劫,最後產生了quarantine(英文)這個詞。在義大利文中,trenta為30之意,而guaranta則為40,gionri的中文翻譯則是「天」的意思。 英文中的Quarantine這個字,就只是直接指「隔離檢疫」的意思,但並不一定是指隔離檢疫40天,而是要看傳染病的特性而定,例如新冠狀病毒的隔離檢疫期就是14天,也有些地區則係採用28天 ✽✽✽ 中醫治療新冠肺炎的觀點處方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死者的肺部切面出現灰稠液體,氣管腔內見白色泡沫狀黏液,右肺支氣管腔內見膠凍狀黏液附著。正是這些黏稠的液體堵塞了肺泡,堵塞了氣道,堵塞了肺間質,堵塞了支氣管,讓肺臟逐漸喪失換氣功能,讓病人處於缺氧狀態,最後出現呼吸衰竭缺氧而死亡。 即便有氧氣罩、有呼吸機,氧氣卻無法進入血液中。為什麼有呼吸機加壓力及高濃度氧氣的支持,他們還是無法吸進氧氣?因為那些黏稠的液體堵住了氧氣的通路,氧氣無法進入血液裡,最後他們活活被這些黏稠的液體憋死了。 這些黏稠的液體,中醫叫做「痰濕」,在給予患者氧氣之前,必須先用中藥處理掉這些痰濕,不然,氧氣及呼吸機的壓力會將黏液推到肺部的更深處,從而進一步加重患者的缺氧狀態。中醫觀念是認為只要把這些氣道打開,把痰化掉,把濕氣去掉,讓肺泡乾乾淨淨,讓支氣管暢通無阻,患者的肺臟呼吸換氣功能才會恢復。 中藥以清肺排毒湯為主。清肺排毒湯主要包含了四個千古名方,全是醫聖張仲景的方子。張仲景的方子被稱為經方,一千八百年之前有效,如今依然有效。 ✽✽✽ 氫氣對新冠肺炎重危患者的療效 氫原子(H)在化學元素週期表中是排在第一位,因為它的原子量為1,是宇宙中最簡單也是質量最輕的原子。 一直到了1787年,法國化學家拉瓦錫才證明氫是一種單質並將它命名,稱之為Hydrogen,hydro就是「水」的意思,而genes則指「造成」。中文稱之為「氫」,則是因為它是最輕的物質氣體,是屬於新造的形聲字;日語把氫氣稱為「水素」,即生成水的元素,因為氫氣與氧氣燃燒會產生水。 H2氫氣這種大氣中本來就存在的天然物質,也可以把它視為廣義的中藥之一種。氫氣可以加速人體達到陰陽平衡,由於氫為陰,氧為陽,O2是一種氧化劑,過度氧化會加劇發炎反應及產生過多自由基,H2是一種還原劑,吸入H2之後可促使氧化還原反應快速達到平衡,也就是陰陽平衡。 依臨床表現看,有一半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在一週後出現呼吸困難的症狀。除了肺纖維化,小氣道裡面有非常黏的黏液,阻礙了氣道的通暢。氣道不通暢,容易導致繼發感染。 《泰唔士報》報導稱:美國紐約多數只使用呼吸機及氧氣的患者病死率偏高。帶正壓的呼吸機及氧有可能對於部分患者的肺部造成損害。而吸入低密度氫氣體,能改善氣道阻力,以氫小分子協助氧分子易於進入肺泡,增加氧氣彌散度和氧流量,改善呼吸困難(急性呼吸窘迫)症狀。同時氫氣還可以抗炎、有效防止氣道重構及肺纖維化、減少杯狀細胞增生、改善肺功能、對抗大劑量使用激素後的副作用,以及清除病毒入侵體內後因對肺部損傷導致大量產生的自由基等作用。它可以緩解患者的呼吸困難,尤其是用於危重症的患者。
病毒是生物嗎?它是如何控制主導人類的身體? 2020新冠病毒肆虐全球,西醫體系束手無策 中藥及氫氧氣治療成為新冠肺炎重危症患者的救命良方 ✽✽✽ 2020年1月,中國武漢爆發不明原因肺炎,稍後其禍首被確認為是一種以前不曾見過的新品種冠狀病毒。其後此新冠肺炎橫掃全球,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到了2020年9月8日,全球的新冠病毒感染確診總人數為兩千七百多萬人。迄今為止,仍無有效預防之疫苗。 作者從病毒和人類互動的歷史談起,進而全面探討相關的議題,諸如世界衛生組織對於傳染疾病的命名原則、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狀及後遺症、全球執行防疫的爭議及進展、口罩和洗手等防疫的方法、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發前景,最重要的是作者所提出的以氫氧混合氣來治療新冠肺炎的論述,更是讓新冠肺炎的治療有了新的希望和發展。 ✽✽✽ 新冠肺炎「COVID-19」的命名是怎麼來的呢? 世界衛生組織(WHO)、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和糧農組織(FAO)這三個聯合國組織在2015年共同確立了傳染病命名五不原則,就是指有五個類別的字眼最好避免使用,包括: 1. 地方或國家名字(如德國麻疹) 2. 人名或特定類別的動物(如漢生病、豬流感) 3. 食物名字 4. 跟文化、人口、產業或職業有關(例如「退伍軍人症」) 5. 引起不必要恐慌(例如「不明」、「致命」) ✽✽✽ 病毒到底是不是生物呢? 目前,科學家並不把病毒歸類於生物五界(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和動物)之中。 病毒的種類很多,由於它們只是一種外表包覆了油脂的DNA或RNA,無法自行繁殖,只能經由入侵有完整細胞的生物體內(感染),指揮各種生物的細胞幫他們完成繁殖後代的任務。 由於科學的進步,如今人類對於大部分細菌感染都可以使用抗生素來加以殺滅,但是面對病毒感染,人類到了2020年卻還是一籌莫展,科學家至今仍然發明不出來可以100%殺死人體內病毒的藥物,因此病毒可以說是沒有天敵的,唯一最有效的方法,是採用病毒疫苗來加以預防。 ✽✽✽ 隔離檢疫(quarantine)的操作何時開始出現? 發生在十四世紀歐洲的鼠疫,幾乎毀滅了歐洲二分之一的人口。由於死亡患者的皮膚上會出現許多黑斑,所以當時被稱為黑死病(Black Death, Plaque)。在抗生素尚未被發明出來之前,肺鼠疫的病死率為100%,腺鼠疫也高達50~90%。 在前抗生素時代,對付鼠疫的唯一方法就只有隔離檢疫(quarantine)一途。1377年,義大利拉古薩城(Ragusa)為了避免城裡的人被黑死病感染,執行了一個新的措施,就是把從疫區來的旅行者拘留30天(trentini giorni),後來發現沒用,最後延長到拘留40天(quaranti giorni),拉古薩城居民也因此成功躲過了黑死病浩劫,最後產生了quarantine(英文)這個詞。在義大利文中,trenta為30之意,而guaranta則為40,gionri的中文翻譯則是「天」的意思。 英文中的Quarantine這個字,就只是直接指「隔離檢疫」的意思,但並不一定是指隔離檢疫40天,而是要看傳染病的特性而定,例如新冠狀病毒的隔離檢疫期就是14天,也有些地區則係採用28天 ✽✽✽ 中醫治療新冠肺炎的觀點處方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死者的肺部切面出現灰稠液體,氣管腔內見白色泡沫狀黏液,右肺支氣管腔內見膠凍狀黏液附著。正是這些黏稠的液體堵塞了肺泡,堵塞了氣道,堵塞了肺間質,堵塞了支氣管,讓肺臟逐漸喪失換氣功能,讓病人處於缺氧狀態,最後出現呼吸衰竭缺氧而死亡。 即便有氧氣罩、有呼吸機,氧氣卻無法進入血液中。為什麼有呼吸機加壓力及高濃度氧氣的支持,他們還是無法吸進氧氣?因為那些黏稠的液體堵住了氧氣的通路,氧氣無法進入血液裡,最後他們活活被這些黏稠的液體憋死了。 這些黏稠的液體,中醫叫做「痰濕」,在給予患者氧氣之前,必須先用中藥處理掉這些痰濕,不然,氧氣及呼吸機的壓力會將黏液推到肺部的更深處,從而進一步加重患者的缺氧狀態。中醫觀念是認為只要把這些氣道打開,把痰化掉,把濕氣去掉,讓肺泡乾乾淨淨,讓支氣管暢通無阻,患者的肺臟呼吸換氣功能才會恢復。 中藥以清肺排毒湯為主。清肺排毒湯主要包含了四個千古名方,全是醫聖張仲景的方子。張仲景的方子被稱為經方,一千八百年之前有效,如今依然有效。 ✽✽✽ 氫氣對新冠肺炎重危患者的療效 氫原子(H)在化學元素週期表中是排在第一位,因為它的原子量為1,是宇宙中最簡單也是質量最輕的原子。 一直到了1787年,法國化學家拉瓦錫才證明氫是一種單質並將它命名,稱之為Hydrogen,hydro就是「水」的意思,而genes則指「造成」。中文稱之為「氫」,則是因為它是最輕的物質氣體,是屬於新造的形聲字;日語把氫氣稱為「水素」,即生成水的元素,因為氫氣與氧氣燃燒會產生水。 H2氫氣這種大氣中本來就存在的天然物質,也可以把它視為廣義的中藥之一種。氫氣可以加速人體達到陰陽平衡,由於氫為陰,氧為陽,O2是一種氧化劑,過度氧化會加劇發炎反應及產生過多自由基,H2是一種還原劑,吸入H2之後可促使氧化還原反應快速達到平衡,也就是陰陽平衡。 依臨床表現看,有一半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在一週後出現呼吸困難的症狀。除了肺纖維化,小氣道裡面有非常黏的黏液,阻礙了氣道的通暢。氣道不通暢,容易導致繼發感染。 《泰唔士報》報導稱:美國紐約多數只使用呼吸機及氧氣的患者病死率偏高。帶正壓的呼吸機及氧有可能對於部分患者的肺部造成損害。而吸入低密度氫氣體,能改善氣道阻力,以氫小分子協助氧分子易於進入肺泡,增加氧氣彌散度和氧流量,改善呼吸困難(急性呼吸窘迫)症狀。同時氫氣還可以抗炎、有效防止氣道重構及肺纖維化、減少杯狀細胞增生、改善肺功能、對抗大劑量使用激素後的副作用,以及清除病毒入侵體內後因對肺部損傷導致大量產生的自由基等作用。它可以緩解患者的呼吸困難,尤其是用於危重症的患者。
梅里安迷戀毛毛蟲變態為蝴蝶或蛾的過程 畫下栩栩如生的科學繪圖 成為昆蟲學、博物學的重要開拓者 瑪麗亞.西碧拉.梅里安是一位卓越非凡的女性藝術家,她首度繪出昆蟲和植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展現出博物學藝術中前所未有的嶄新面貌。 她從年輕時就著迷於毛毛蟲,對於觀察大自然和昆蟲有濃厚的興趣。在1660年代,歐洲大學和科學界仍普遍認為昆蟲是從泥土生出的,而她在13歲時,就已經發現蠶蛾的變態過程。 她也是第一位在財務、科學考察上都獨立自主的女性。1699年遠渡重洋,前往荷蘭在南美洲的殖民地蘇利南,在熱帶植物和昆蟲的棲息地進行蒐集、觀察和研究,更自費出版了此行鉅作,使本書成為博物學繪畫之開創性的經典作品。她的昆蟲和植物水彩畫極為注重細節,每件她所描繪的圖畫都非常寫實而能夠辨識,不僅能用於自然科學,更是卓越的藝術作品。 本書初版共有六十件手工著色的銅雕作品,展現了九十種毛蟲、幼蟲和蛆在蛻皮時的顏色和型態變化,以及牠們最終成為蝴蝶、夜蛾、甲蟲、蜂和蠅的變態過程,並將牠們安置於其賴以為生的植物、花朵和果實上。此外,還有她在南美洲發現的蜘蛛、螞蟻、蛇、蜥蜴、蟾蜍和青蛙等,僅有少數是根據印地安人的說法而添加的。後來的新版加入十二幅圖,增添了負子鼠、鱷魚,以及蝌枓變青蛙的過程等,件件都是傑作。本書中文版完整呈現第一、二版共七十二幅作品,由荷蘭文直接翻譯,是中文世界首度出版。 本書特色 ◎博物學繪圖的經典作,也是卓越的藝術作品。 ◎本書完整收錄第一、二版共七十二幅畫作。 ◎由荷蘭文直接翻譯,中文世界首度完整出版。
人工智慧專家松尾豐 v.s. 商業戰略家鹽野誠 以簡單的對談問答,為一般人解答有關人工智慧的各種疑惑。 人工智慧的發展日新月異,以下的未來想像,是否很快就會來臨? 政治→真實的國家消失,由網路國家替代。 經濟→股價與市場準確預測、消費數據透明化。 社會→車子全採用自動駕駛,不再有塞車。事先逮捕可能犯罪的人。 教育→學校和義務教育都消失了,以個別教育為主流。 醫療→遺傳因子分析、預測疾病、拷貝人腦。 勞動→清潔和服務機器人取代了人力。 法律→把調查資料和數據,全部輸入電腦,查出問題和適用法條。 文化→人工智慧代替人類撰寫小說。 由於網際網路的擴張,形成了龐大的資料或數據。各種產業都在談論人工智慧、大數據和演算法,對於今後的商業模式,將會造成重大影響。即使是在經營策略上,數據分析也變得越來越重要。究竟該如何定義「人工智慧」?人工智慧又為何突然變得聰明起來?人工智慧一定要模仿人類外貌嗎?會出現具有創造性的電腦嗎?機械人應該具備感情和壽命嗎? 對於一般人來說,人工智慧的領域牽涉太多高端科技,似乎不太容易理解,也因此不免擔心起來,害怕照這樣發展下去,是否需要開始擔心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會把我們的工作奪走?或者,萬一人工智慧的自我進化,會變得比人類更加優秀,是否可能對人類造成巨大威脅? 在本書中,鹽野先生代表一般人,向人工智慧專家松尾豐提出一些最簡單的疑問,松尾先生盡量以明白易懂的方式回答,並傳達最尖端的人工智慧發展與未來性,以及其有趣之處。 本書特色 ◆一般人對人工智慧的想像,可能都來自科幻小說或電影等,對於機器取代人類的未來,可能會感到害怕和誤解。但真正發展中的機器人,運作上卻不是按照人類腦部的方式,所以也不見得一定要有類似人類的身體。我們的想像和現實中的發展,仍有一定的落差,書中的人工智慧專家松尾豐先生會用簡單易懂的方式,來答覆這些一般人對人工智慧的質疑。 ◆在佈滿監視器的世界,再加上社交軟體、大數據、演算法,我們已漸漸處於一個沒有隱私,任何微小犯罪都無法遁逃的世界。網路資訊獲取容易,教育個人化,但也可能拉大不平等問題。這些都是極可能的未來發展,所以有關的倫理討論,甚至法令規章、國家界線等也不再適用,我們必須思考因應。
數位科技不是萬靈丹,你的大腦正在衰退中 《明鏡周刊》排行第一名 施彼策:德國最重要的腦科學研究者之一,觀點引爆德國正反兩面熱議。 銷售超過25萬冊,佔據德國排行榜長達58週,至今仍在分類榜前十名,售出13國版權。 孩童應該用粉筆、黑板和紙筆,還是用電腦鍵盤來學習? 數位化學習其實不利於腦部發展,且會造成心智衰退: 健忘、注意力缺失、專注力失調、語言和學習障礙、壓力、浮躁、憂鬱症、睡眠障礙、暴力傾向、情緒淡漠、反應遲鈍、喪失自制力、社交能力萎縮…… 我們把大腦給點擊掉了! 數位媒體:電腦、智慧型手機、遊戲機乃至於電視,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 ●電話號碼→儲存在手機 ●開車路線→靠導航系統 ●工作和私人的行程表→放在手機或PDA中 ●想要查什麼→Google搜尋 ●寫報告和作業→複製和貼上 ●照片、信件、電子郵件、書籍和音樂→儲存在雲端 ●安撫孩童→丟給螢幕褓姆 -→你還有自己思考、記憶、判斷和真實的人際互動嗎? 作者以各種實證數據為依據,絕非危言聳聽: ●事情處理得越有深度,對記憶儲存就越好,但數位媒體卻造成了淺薄處理。 ●數位媒體無助於大量資訊下思考和批判能力的培養。 ●三歲以下孩童在螢幕媒體前所花費的時間不僅白費,且有害心智發展。 ●螢幕媒體的暴力場景,對人造成實境感受的遲鈍和麻痺。 ●電腦和網路具有像菸酒一樣的成癮潛力。 ●網路有比真實世界更多的謊言、欺騙和霸凌。 ●社交網路造成社交腦的萎縮,降低社交能力,導致人的孤立和淺交。 ●電子書的學習效率比用印刷書來得差。 ●同時使用多種媒體進行多工處理:注意力受妨礙、喪失自制力 ●數位財團跟菸業集團一樣大力推廣產品,甚至反黑為白,散播假資訊。 腦不僅是我們體內最複雜的、更是最活躍的器官,它會隨著使用而改變。要是不使用它,神經細胞這種硬體就會衰亡。而過度依賴和頻繁使用數位媒體,隱藏著莫大的危害,會造成大腦的衰退。「癡呆」比「健忘」更糟糕,數位癡呆不僅指年輕人似乎越來越健忘,而更牽涉到心智能力、思考和批判能力的喪失。 兒童和青少年花在數位媒體的時間是上課時間的兩倍多,後果是語言和學習障礙、注意力缺失、壓力、憂鬱症和逐漸增加的暴力傾向。更有越來越多的初成年者,有記憶力、注意力、專注力的失調,以及情緒淡漠和反應遲鈍。這種病症就是「數位癡呆症」,我們的社會基礎已經陷入危機。 作者舉出各項實證數據,結果令人警醒:長期使用數位媒體會損害身體,尤其是心智。當我們在搜尋、瀏覽、聊天和張貼時,便疏忽了心智工作。多工作業影響了記憶力和專注力,並養成了淺薄的吸收,欠缺處理深度。尤其是青少年越來越對電腦遊戲上癮。線上社交網路的虛擬友誼,也影響了社交行為並促發憂鬱症。有鑒於這種令人憂心的發展,如果不採取行動,就會有大規模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