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文字會消亡,而數學概念卻不會證明是數學的核心數學不僅是計算,更是一場場思考與邏輯的遊戲破解費瑪提出的數學難題經過三個世紀的挑戰,終於得到證明 《費馬最後定理》之所以經典,不在於它教會了你多少數學,而在於它讓你相信——數學是一場人類精神與想像力的史詩級探險。 故事開始於你我都熟知的一段數學術語──畢達哥拉斯定理:「在一個直角三角形中斜邊的平方等於另外兩邊的平方之和。」亦即,a2+b2=c2。十七世紀時,有「業餘數學家王子」之稱,以數學為業餘興趣的律師皮埃爾‧德‧費瑪(Pierre de Fermat)在研究《算數》(Arithmetica)這本書時,在書的空白處不經意地寫下「an+bn=cn,當n>2 時無正整數解」,並且用拉丁文留下一句話「我有這個命題有絕妙的證明,但這裡空間太小我寫不下」。短短一條公式,加上這一句話,讓後世的數學家們花了足足三百年,想破腦袋,想要破解這個命題。這項迷人的任務,直到1995年才由安德魯‧懷爾斯(Andrew Wiles)完成證明。這項證明堪稱上個世紀最偉大的數學解謎任務。 自費瑪提出最後定理以來,三百年來,數學界宛如接力賽般推進證明的腳步,眾多天才前仆後繼,逐步逼近驗證定理的真相,最終在安德魯‧懷爾斯手上完成終點衝刺,奪得桂冠。 作者以科學記者的敏銳與文學家的筆法,將數學抽象語言轉化為生活與文化圖像,讓讀者即使毫無數學背景,也能隨之進入數論迷宮。 本書生動而完整地描繪了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這是一本不僅談論數學的歷史,而是天才、靈感以及冒險;它觸及的,是完美、輝煌與陶醉。∮為何值得一讀∮ * 若你曾在學生時代畏懼數學,本書會顛覆你對數學的印象; * 若你熱愛推理與知識冒險,它將帶你見證人類智慧對不可能任務的征服。【本書特色】 ● 問題導向敘事,從費瑪的註解出發,重構三百年的數學探索史,張力十足。 ● 用通俗比喻講解模形式、數論等艱澀主題,非理工背景讀者也能輕鬆理解。 ● 聚焦安德魯・懷爾斯的心理歷程與知識突破,結合推理與人物傳記的敘事風格。 ● 呈現數學發展的集體面貌,強調知識共同體的傳承與創新。【內容收錄】 * 十七世紀的數學怪傑費瑪死後,留下了一條再簡單不過的定理,也就是畢達哥拉斯定理的延伸:「xn+yn=zn,當n大於2時沒有整數解。」卻因為證明過程佚失,而成為數學史上最著名的謎團,世界最頂尖的數學家們不斷挑戰,卻人人無功而返。 * 1963年,有位十歲的男孩偶然與費瑪最後定理相遇,他下定決心,就算窮盡一生也要解開這道擊潰眾多聰明腦袋的謎題。30年後,他完成了這項不可能的任務,震驚全世界,他就是英國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 * 這是一段令人著迷的歷史、一趟高潮迭起的冒險旅程,最純粹的好奇心驅動著300年來狂熱的數學解謎,人們憑藉一股對知識的熱情,世代追尋究極的完美。原來,數學的理性如此浪漫;原來,數學是世上唯一不朽的真理。【推薦對象】 ● 對數學史、科學推理、邏輯思維有興趣的一般讀者 ● 中學以上師生,或關注數理教育的教育工作者OPEN精選|經典重啟,閱讀再出發▍書系簡介【OPEN精選】是臺灣商務印書館於2025年推出的全新經典再造書系。本系列從過去廣受好評的【OPEN】叢書中,精挑細選出兼具思想深度與時代意義的代表作,重新編修出版。透過重新修潤譯文、調整開本、重編版面與設計封面,並邀請重量級學者或作家撰寫導讀,賦予經典全新的當代生命力,讓經典不再遙遠,而成為今日社會的思想對話者。▍我們的期望【OPEN精選】讓這些歷久彌新的經典,在2025年以全新姿態再次走入讀者心中,陪伴我們在不確定的世界中,思考人性、尋找價值、重新出發。
選文以有趣、有見解、有啟發性為準則, 篇篇擲地有聲,簡短易讀,不會造成閱讀壓力。 本書分為六類,採取分類體和筆記體混用的方式,每一篇都是獨立存在,隨意披閱,隨時都會帶來驚喜,這是本書最為殊勝之處。 本書作者張之傑先生在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過六本書,其中主編四本,自撰兩本。主編的四本中,《科學史話》和《科學史話Ⅱ》因其精短易讀,寓知識於趣味,最受讀者青睞。本書繼承兩本史話餘緒,堪稱兩書的姐妹作,所不同的是:兩本史話出自多位科學史家之手,本書則為張先生個人著作。 張先生寫作面向廣闊,包括學術論文、專著、科普、散文、雜文、小說、少兒讀物、翻譯作品等,總數尚未統計。治學方面,1980年代初至1990年中曾致力辭書學、民間宗教、民間文學、西藏文學,1996年起專注科學史(2008年起加上科普研究),為兩岸知名科普作家及科學史家。 張先生的科普著作,以文字靈動、學問賅博、妙趣橫生著稱。本書的六十篇科學史札記,皆為不到兩千字短文,最能顯示張先生的兼通文理,以及自行自止的文風。口說無評,請任翻一篇讀讀看吧。 從天燈到熱氣球 天燈是中國發明的。1783年6月4日,法國的蒙哥爾非兄弟首次完成熱氣球升空實驗。本文敘說從天燈到熱氣球的歷史。 虎克的顯微圖繪 虎克發現細胞,盡人皆知。虎克的《顯微圖繪》,是英國皇家學會的第一本重要出版物,也是史上第一部科學暢銷書,具有劃時代意義。 達文西的人體解剖圖稿 很少有人知道,達文西也是解剖學先驅之一。他的解剖圖稿都附有大量註記,故知其繪製目的是為了科學,而不是為了賞心悅目。
語言文字會消亡,而數學概念卻不會證明是數學的核心數學不僅是計算,更是一場場思考與邏輯的遊戲破解費瑪提出的數學難題經過三個世紀的挑戰,終於得到證明 《費馬最後定理》之所以經典,不在於它教會了你多少數學,而在於它讓你相信——數學是一場人類精神與想像力的史詩級探險。 故事開始於你我都熟知的一段數學術語──畢達哥拉斯定理:「在一個直角三角形中斜邊的平方等於另外兩邊的平方之和。」亦即,a2+b2=c2。十七世紀時,有「業餘數學家王子」之稱,以數學為業餘興趣的律師皮埃爾‧德‧費瑪(Pierre de Fermat)在研究《算數》(Arithmetica)這本書時,在書的空白處不經意地寫下「an+bn=cn,當n>2 時無正整數解」,並且用拉丁文留下一句話「我有這個命題有絕妙的證明,但這裡空間太小我寫不下」。短短一條公式,加上這一句話,讓後世的數學家們花了足足三百年,想破腦袋,想要破解這個命題。這項迷人的任務,直到1995年才由安德魯‧懷爾斯(Andrew Wiles)完成證明。這項證明堪稱上個世紀最偉大的數學解謎任務。 自費瑪提出最後定理以來,三百年來,數學界宛如接力賽般推進證明的腳步,眾多天才前仆後繼,逐步逼近驗證定理的真相,最終在安德魯‧懷爾斯手上完成終點衝刺,奪得桂冠。 作者以科學記者的敏銳與文學家的筆法,將數學抽象語言轉化為生活與文化圖像,讓讀者即使毫無數學背景,也能隨之進入數論迷宮。 本書生動而完整地描繪了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這是一本不僅談論數學的歷史,而是天才、靈感以及冒險;它觸及的,是完美、輝煌與陶醉。∮為何值得一讀∮ * 若你曾在學生時代畏懼數學,本書會顛覆你對數學的印象; * 若你熱愛推理與知識冒險,它將帶你見證人類智慧對不可能任務的征服。【本書特色】 ● 問題導向敘事,從費瑪的註解出發,重構三百年的數學探索史,張力十足。 ● 用通俗比喻講解模形式、數論等艱澀主題,非理工背景讀者也能輕鬆理解。 ● 聚焦安德魯・懷爾斯的心理歷程與知識突破,結合推理與人物傳記的敘事風格。 ● 呈現數學發展的集體面貌,強調知識共同體的傳承與創新。【內容收錄】 * 十七世紀的數學怪傑費瑪死後,留下了一條再簡單不過的定理,也就是畢達哥拉斯定理的延伸:「xn+yn=zn,當n大於2時沒有整數解。」卻因為證明過程佚失,而成為數學史上最著名的謎團,世界最頂尖的數學家們不斷挑戰,卻人人無功而返。 * 1963年,有位十歲的男孩偶然與費瑪最後定理相遇,他下定決心,就算窮盡一生也要解開這道擊潰眾多聰明腦袋的謎題。30年後,他完成了這項不可能的任務,震驚全世界,他就是英國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 * 這是一段令人著迷的歷史、一趟高潮迭起的冒險旅程,最純粹的好奇心驅動著300年來狂熱的數學解謎,人們憑藉一股對知識的熱情,世代追尋究極的完美。原來,數學的理性如此浪漫;原來,數學是世上唯一不朽的真理。【推薦對象】 ● 對數學史、科學推理、邏輯思維有興趣的一般讀者 ● 中學以上師生,或關注數理教育的教育工作者OPEN精選|經典重啟,閱讀再出發▍書系簡介【OPEN精選】是臺灣商務印書館於2025年推出的全新經典再造書系。本系列從過去廣受好評的【OPEN】叢書中,精挑細選出兼具思想深度與時代意義的代表作,重新編修出版。透過重新修潤譯文、調整開本、重編版面與設計封面,並邀請重量級學者或作家撰寫導讀,賦予經典全新的當代生命力,讓經典不再遙遠,而成為今日社會的思想對話者。▍我們的期望【OPEN精選】讓這些歷久彌新的經典,在2025年以全新姿態再次走入讀者心中,陪伴我們在不確定的世界中,思考人性、尋找價值、重新出發。
人類的過去,與鳥緊密相依 鳥的未來,就是人類的未來 倫敦塔渡鴉、飛鴿傳書、感恩節火雞、達爾文雀、納粹黨之鷹…… 看鳥類如何影響文明進程,甚至改變世界! 2023英國溫萊特自然寫作獎 (Wainwright Prize for Nature Writing) 決選入圍 ------------ 「從來沒有看過一本書,對這些似乎廣為人知的鳥種做這麼仔細的介紹──歷史的,文化的,生物的。令人愛不釋手!」 ──林思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鳥類創世紀》帶領讀者進入一段引人深思的奇幻旅程,從古代神話傳說延伸至近代社會變遷,為我們揭示了人類與鳥類間糾纏且微妙的互動關係。」 ──吳宜蓉,歷史科普作家、教育學博士 「《鳥類創世紀》是一本探討鳥類與人類深刻聯繫的好書,充滿了借鳥鑑人之意,深入揭示了鳥類在人類的神話、日常生活、社會和歷史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巧妙地展現了人類與鳥類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不僅是鳥類學愛好者的珍貴資源,同時也是對自然與文化交織關係有興趣讀者的必讀之選。」 ──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Gene思書齋版主 ------------ 本書講述一段漫長且扣人心弦的故事,跨越了整個人類歷史,介紹來自世界七大洲的主要鳥類。但為什麼是鳥?為什麼不是哺乳動物或飛蛾、甲蟲或蝴蝶、蜘蛛或蛇?這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世界上所有的野生動物中,鳥類是跟我們人類有著最密切、最深刻和最複雜關係的一個群體,加上它們無處不在,地球上沒有任何地方——從兩極到赤道——沒有鳥類的蹤跡。無論什麼季節,白天或黑夜,您都可以看到它們——而且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裡,也能聽到它們的聲音。 作者對鳥類和野生動物充滿熱情,每一個細節和軼事都印證了他的知識深度。書中列舉了十種鳥,按時序排列,從諾亞方舟放出渡鴉開始,接著馴化生活在人類周圍的鴿子,到提供精神和社會寄託的火雞(至今仍是英國和歐洲聖誕盛宴以及北美感恩節的核心),而度度鳥是歷史上第一個被記錄下來、因人類活動而絕種的生物……達爾文從雀鳥身上看見演化,希特勒從老鷹身上鞏固權力;有的鳥靠糞便養活一個國家,有的鳥甚至能戰勝一個國家。這些鳥與我們人類許多基本事物息息相關,涉及神話、溝通交流、食物和家庭、滅絕、進化、農業、保護、政治和氣候變遷等歷史的核心面向。 鳥類與人類之間密切持久的關係,不僅改變了人類歷史的進程,也將為未來提供更好的發展基礎。
人類的過去,與鳥緊密相依 鳥的未來,就是人類的未來 倫敦塔渡鴉、飛鴿傳書、感恩節火雞、達爾文雀、納粹黨之鷹…… 看鳥類如何影響文明進程,甚至改變世界! 2023英國溫萊特自然寫作獎 (Wainwright Prize for Nature Writing) 決選入圍 ------------ 「從來沒有看過一本書,對這些似乎廣為人知的鳥種做這麼仔細的介紹──歷史的,文化的,生物的。令人愛不釋手!」 ──林思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鳥類創世紀》帶領讀者進入一段引人深思的奇幻旅程,從古代神話傳說延伸至近代社會變遷,為我們揭示了人類與鳥類間糾纏且微妙的互動關係。」 ──吳宜蓉,歷史科普作家、教育學博士 「《鳥類創世紀》是一本探討鳥類與人類深刻聯繫的好書,充滿了借鳥鑑人之意,深入揭示了鳥類在人類的神話、日常生活、社會和歷史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巧妙地展現了人類與鳥類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不僅是鳥類學愛好者的珍貴資源,同時也是對自然與文化交織關係有興趣讀者的必讀之選。」 ──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Gene思書齋版主 ------------ 本書講述一段漫長且扣人心弦的故事,跨越了整個人類歷史,介紹來自世界七大洲的主要鳥類。但為什麼是鳥?為什麼不是哺乳動物或飛蛾、甲蟲或蝴蝶、蜘蛛或蛇?這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世界上所有的野生動物中,鳥類是跟我們人類有著最密切、最深刻和最複雜關係的一個群體,加上它們無處不在,地球上沒有任何地方——從兩極到赤道——沒有鳥類的蹤跡。無論什麼季節,白天或黑夜,您都可以看到它們——而且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裡,也能聽到它們的聲音。 作者對鳥類和野生動物充滿熱情,每一個細節和軼事都印證了他的知識深度。書中列舉了十種鳥,按時序排列,從諾亞方舟放出渡鴉開始,接著馴化生活在人類周圍的鴿子,到提供精神和社會寄託的火雞(至今仍是英國和歐洲聖誕盛宴以及北美感恩節的核心),而度度鳥是歷史上第一個被記錄下來、因人類活動而絕種的生物……達爾文從雀鳥身上看見演化,希特勒從老鷹身上鞏固權力;有的鳥靠糞便養活一個國家,有的鳥甚至能戰勝一個國家。這些鳥與我們人類許多基本事物息息相關,涉及神話、溝通交流、食物和家庭、滅絕、進化、農業、保護、政治和氣候變遷等歷史的核心面向。 鳥類與人類之間密切持久的關係,不僅改變了人類歷史的進程,也將為未來提供更好的發展基礎。
法國物理教授講解量子力學 法文直譯台灣繁體中文版本 讓文科生也能看懂微觀世界中的物理學 16張插圖幫助理解抽象的量子力學 還以為量子科技離我們很遠嗎? 量子力學已發展出影響日常生活的半導體、網路科技和通訊工具: GPS、核能、太陽能、磁浮列車、雷射手術、醫學影像等。 微軟、G20、Google、IBM、Intel更競相發展量子電腦, 世界正為未來的量子資訊科學做準備。 在量子的世界裡,萬物只是機率和波動、振動和能量的結合; 貓可以維持半死半活的狀態、物體可以同時存在兩個位置、 輪子能同時順時針與逆時針轉、還能從A點瞬間移動到B點。 量子的不確定性與隨機性,在測量的當下便創造了無數個平行宇宙! 量子力學不僅更新理論與科技, 還有更多未知的領域與應用等著被啟動。 量子力學如何改變我們的世界觀?量子力學誕生於二十世紀初,透過埃爾溫·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 1887-1961)的不死貓思想實驗(薛丁格的貓)而開始普及。薛丁格幾乎參與了所有量子力學發展的關鍵階段。他的方程式描述了物理系統的量子型態,如何隨時間而演化。起初,此方程式遭到愛因斯坦「上帝不擲骰子」的批評,最終卻演變量子力學的基石之一。 量子力學探究無限微觀的奇怪世界,它對我們的影響至今仍遭誤解。從字面上重新創造了現實,打破了我們所有的確定性。量子力學是如此令人驚訝,在量子的世界裡,一切僅是概率和虛波、量子躍遷和短暫振動……如今,量子力學無處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從智慧型手機、GPS、雷射手術到醫學影像等。未來,量子力學將為我們提供如量子電腦、量子遙傳等新工具。 現在,讓我們舒服地坐在沙灘椅上,一起聆聽法國物理教授查爾斯‧安托萬為我們娓娓道來這奇妙的量子世界。不過,在開始這段量子旅程前,如果你看過漫威電影的《蟻人》縮小後進入微觀世界,這裡得先提醒你,恐怕不能毫髮無傷地出來……
生活中處處可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從手機GPS定位到早晚顛倒的出國時差 從時間到空間,整個宇宙都擺脫不了它! 就算不是理科生,也能賣弄一下相對論! 20張插圖讓你秒懂相對論! 自愛因斯坦打破「絕對時間」定律那一刻起,整個二十世紀翻天覆地! 時間與空間不再分家,被愛因斯坦融合成「時空」, 拓展出一個萬物生活在更寬廣無垠的宇宙世界觀, 相對論之後更延伸出黑洞、蟲洞、第五次元等超越現代科學的想像。 法國宇宙學家圖解相對論的科學實驗,簡單又浪漫! 你以為你以為你自己的時間,就是真正的時間嗎? 那你有聽過所謂的「世界時間」嗎? 當我們談論時間:「現在幾點?」、「昨天做甚麼去了?」、「1921年是諾貝爾物理獎…」,自然而然會認定這是一種客觀的存在,而每個人的理解也大同小異。但自從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以來,這種客觀的「時間」概念消失了!對每個人而言時間竟可完全不一樣!在這種時間並非絕對的情況下,如果在宇宙中不同位置發生兩件事情,我們又怎能確認它們究竟哪個先發生、哪個後發生? 「這世界最費解的,是它竟可被理解。」── 愛因斯坦 《沙灘上的愛因斯坦,生活中的相對論》將帶領我們回到20世紀的物理學界,講述以愛因斯坦為首的物理學家先後提出、完善和驗證相對論的歷史。還原物理學家在發現既有的牛頓物理學、伽利略運動學等,卻無法解釋某些物理現象時,如何提出種種新的解釋。直到最後,他們是如何不得不跨出革命性的一步,才能走向更精妙、更簡潔的相對論?自此,人類重新改寫了對於時間、空間、物質、速度、引力的基本認知。 「凡事都應該弄得愈簡單愈好,但是別把它簡化了。」── 愛因斯坦 從狹義相對論到廣義相對論,相對論開創了全新的宇宙學,本書將探討相對論和宇宙學之間的難分難捨。愛因斯坦如何給宇宙學定下基礎的研究框架?而在他之後的科學家又是如何結合實驗觀測、推翻其中的關鍵假設並得到新的結論?例如:宇宙從未停止膨脹,宇宙始於一次大爆炸……神奇的是這些新穎的觀點非但沒有一腳踢開愛因斯坦和他的理論,反而進一步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有效性! 「宇宙中唯獨兩樣事物為無限:宇宙的大小,與人的愚蠢。 而宇宙的大小我卻不能肯定。」——愛因斯坦 最後的章節裡,作者講述了物理學家觀測中子星(脈衝星),以及發現重力透鏡和重力波的故事,解釋他們是如何利用相對論來探測並研究黑洞。當物理學家把廣義相對論的原理丟到宇宙學的研究中,原本備受同行質疑的黑洞理論忽然間變得十分合理,甚至能夠證明黑洞的存在!翻開本書,你可以一一了解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的來龍去脈、回顧相對論對宇宙學產生的革命性影響。揭開宇宙神秘面紗的同時,你也能獲得一份只屬於你自己的時空版本! 本書特色 ★ 物理學家、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研究主任馬克•拉謝茲-雷伊寫給一般大眾的相對論普及讀本! ☆ 燒毀數學公式!文科生一翻開就秒懂的相對論&宇宙史! ★ 20張圖解相對論的概念和實驗,幫你脫離日常時間和空間,一頭栽入愛因斯坦的時空彎曲巷。 ☆ 10顆知識星球,關於以太、光速、哈伯常數……各種內行人才知道的科學小故事! ★ 10句愛因斯坦的經典名言,在喃喃自語中發現宇宙學真諦…… ☆ 本書特別介紹近年來物理學界的熱門話題─重力波的探測過程,一秒理解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價值和意義。
生活中處處可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從手機GPS定位到早晚顛倒的出國時差 從時間到空間,整個宇宙都擺脫不了它! 就算不是理科生,也能賣弄一下相對論! 20張插圖讓你秒懂相對論! 自愛因斯坦打破「絕對時間」定律那一刻起,整個二十世紀翻天覆地! 時間與空間不再分家,被愛因斯坦融合成「時空」, 拓展出一個萬物生活在更寬廣無垠的宇宙世界觀, 相對論之後更延伸出黑洞、蟲洞、第五次元等超越現代科學的想像。 法國宇宙學家圖解相對論的科學實驗,簡單又浪漫! 你以為你以為你自己的時間,就是真正的時間嗎? 那你有聽過所謂的「世界時間」嗎? 當我們談論時間:「現在幾點?」、「昨天做甚麼去了?」、「1921年是諾貝爾物理獎…」,自然而然會認定這是一種客觀的存在,而每個人的理解也大同小異。但自從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以來,這種客觀的「時間」概念消失了!對每個人而言時間竟可完全不一樣!在這種時間並非絕對的情況下,如果在宇宙中不同位置發生兩件事情,我們又怎能確認它們究竟哪個先發生、哪個後發生? 「這世界最費解的,是它竟可被理解。」── 愛因斯坦 《沙灘上的愛因斯坦,生活中的相對論》將帶領我們回到20世紀的物理學界,講述以愛因斯坦為首的物理學家先後提出、完善和驗證相對論的歷史。還原物理學家在發現既有的牛頓物理學、伽利略運動學等,卻無法解釋某些物理現象時,如何提出種種新的解釋。直到最後,他們是如何不得不跨出革命性的一步,才能走向更精妙、更簡潔的相對論?自此,人類重新改寫了對於時間、空間、物質、速度、引力的基本認知。 「凡事都應該弄得愈簡單愈好,但是別把它簡化了。」── 愛因斯坦 從狹義相對論到廣義相對論,相對論開創了全新的宇宙學,本書將探討相對論和宇宙學之間的難分難捨。愛因斯坦如何給宇宙學定下基礎的研究框架?而在他之後的科學家又是如何結合實驗觀測、推翻其中的關鍵假設並得到新的結論?例如:宇宙從未停止膨脹,宇宙始於一次大爆炸……神奇的是這些新穎的觀點非但沒有一腳踢開愛因斯坦和他的理論,反而進一步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有效性! 「宇宙中唯獨兩樣事物為無限:宇宙的大小,與人的愚蠢。 而宇宙的大小我卻不能肯定。」——愛因斯坦 最後的章節裡,作者講述了物理學家觀測中子星(脈衝星),以及發現重力透鏡和重力波的故事,解釋他們是如何利用相對論來探測並研究黑洞。當物理學家把廣義相對論的原理丟到宇宙學的研究中,原本備受同行質疑的黑洞理論忽然間變得十分合理,甚至能夠證明黑洞的存在!翻開本書,你可以一一了解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的來龍去脈、回顧相對論對宇宙學產生的革命性影響。揭開宇宙神秘面紗的同時,你也能獲得一份只屬於你自己的時空版本! 本書特色 ★ 物理學家、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研究主任馬克•拉謝茲-雷伊寫給一般大眾的相對論普及讀本! ☆ 燒毀數學公式!文科生一翻開就秒懂的相對論&宇宙史! ★ 20張圖解相對論的概念和實驗,幫你脫離日常時間和空間,一頭栽入愛因斯坦的時空彎曲巷。 ☆ 10顆知識星球,關於以太、光速、哈伯常數……各種內行人才知道的科學小故事! ★ 10句愛因斯坦的經典名言,在喃喃自語中發現宇宙學真諦…… ☆ 本書特別介紹近年來物理學界的熱門話題─重力波的探測過程,一秒理解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價值和意義。
因為她們,我們存在 新冠狀病毒肆虐,主導新藥研發者為來自台灣的女性科學家, 英國女科學家聲稱已研發出疫苗,正在進行測試! 你不該只知道居禮夫人,更不該只認識愛因斯坦,有更多的女科學家讓我們不再受天花的威脅、了解DNA的重要、能運用抗生素對抗病毒……,她們的堅持才可以推動世界的前進。 本書收納從15世紀至近代的16位女科學家,包括微生物、病理、疫苗、放射線或教育等領域,例如: 美國第一位女醫師依麗莎白.布萊克威爾; 開啟公共衛生學大門的莎拉.貝克; 解開DNA奧秘關鍵的羅莎琳.富蘭克林; 還有引進疫苗概念的孟古塔夫人、 專精細菌性腦膜炎研究的布蘭瀚、 一生致力於鏈球菌的蘭西菲爾德、 生物製劑標準化權威皮特曼、 發現RNA聚合酶的黃詩厚等, 因為她們的努力, 才讓我們得以享有現在的生活和文明。 本書特色 科學家小事典:引領讀者快速抓取主角的重要事蹟與成就。 從歷史中,發掘出鮮為人知的女科學家。她們不僅是科學的創新者,更是性別平權的先驅。 108課綱下,會考、基測國文科作文的最佳範例素材。
因為她們,我們存在 新冠狀病毒肆虐,主導新藥研發者為來自台灣的女性科學家, 英國女科學家聲稱已研發出疫苗,正在進行測試! 你不該只知道居禮夫人,更不該只認識愛因斯坦,有更多的女科學家讓我們不再受天花的威脅、了解DNA的重要、能運用抗生素對抗病毒……,她們的堅持才可以推動世界的前進。 本書收納從15世紀至近代的16位女科學家,包括微生物、病理、疫苗、放射線或教育等領域,例如: 美國第一位女醫師依麗莎白.布萊克威爾; 開啟公共衛生學大門的莎拉.貝克; 解開DNA奧秘關鍵的羅莎琳.富蘭克林; 還有引進疫苗概念的孟古塔夫人、 專精細菌性腦膜炎研究的布蘭瀚、 一生致力於鏈球菌的蘭西菲爾德、 生物製劑標準化權威皮特曼、 發現RNA聚合酶的黃詩厚等, 因為她們的努力, 才讓我們得以享有現在的生活和文明。 本書特色 科學家小事典:引領讀者快速抓取主角的重要事蹟與成就。 從歷史中,發掘出鮮為人知的女科學家。她們不僅是科學的創新者,更是性別平權的先驅。 108課綱下,會考、基測國文科作文的最佳範例素材。
【全國第一本!解開108科技課綱的金鑰匙】 學AI究竟是要學什麼? 您知道「資訊素養」嗎? 如何更能生存在未來AI世代? 進入AI世代的全民科普書 【一本解決「如何閱讀科技」難題的好書】 AI教育的話題沸騰,但學AI究竟是要學什麼? 108課綱特別強調「素養」的培養,但「資訊素養」讓人摸不著頭緒? 人人都必須要會寫程式才能在未來世界生存嗎? 新課綱帶來太多的疑問,不只學生、家長感到恐慌,也引起社會一連串的誤解與不安。 本書為您破解108科技領域課綱,帶您輕鬆理解資訊科技的內涵,是一本人人看得懂的資訊入門書,讓您掌握最實用的資訊科普;陪伴青少年、師長父母及科技門外漢,踏穩AI時代的第一步。 在AI時代即將來臨的現在,其實不只學生,人人都應該理解資訊科技與我們生活的鏈結。學生要趁早打下學習基礎,家長、老師要能陪伴或引領孩子學習,而一般大眾也不能自排在這股潮流之外,這不是需不需要考試的問題,而是網路時代的我們必須面臨的生活問題。 在這本由業界的資訊人所共同撰寫的書中,以108科技領域課綱為基礎範疇,用最平常的語言,介紹最被知曉的案例,用說故事的淺顯方式引領大家理解資訊科技的基礎知識以及資訊素養拗口的意涵,期待讀者能以看故事書,或翻閱新聞資訊的輕鬆心態,閱讀並理解,讓大家都能變身成具有資訊素養的人,並有能力判別解讀網路世代各種現象背後的真相及做好進入AI世代的心理準備。 本書特色 ◎邏輯思維清晰 針對資訊科技的各個面向進行介紹,從資訊基礎的「運算思維」出發,過程中除探討「人工智慧」的發展與現況,也嘗試介紹資訊科技如何以「系統平台」思維解決問題,以及資訊科技要如何「應用」才能帶給人們便利,最後並探討資訊科技如何與「社會」互動。 ◎解構再重新結構 這是一本給青少年、家長與老師的輔助書。解構108課綱,條理其脈絡並抓出基礎重點,帶領大家從起點出發,為往後加深加廣的學習做好起手式。 ◎對應教育部的課綱主題 書中每一章節都對應了課綱主題,讓複雜難解的課綱變得行雲流水,並以「十年之後的未來」作結,勾勒並提問科技的未來,完整呈現。 ◎ 科技課綱課程地圖 獨家收錄「108科技領域課程地圖」,由本書作者群資訊素養聯盟重新解構108科技領域課綱,並依此整理學習脈絡,供學校師生及家長掌握學習重點。 ◎首度業界專家使命執筆 由15位資訊界父母所組成的資訊素養聯盟,有感於學校教育經常與產業脫鉤,這一次,他們站上第一線,帶領讀者在輕鬆、有趣的氛圍中學習並提升資訊素養,協助青少年了解自己的學習方向,而父母師長也能因貼近學習內涵而提供孩子正確的協助。 ◎ 線上補充資料,QR掃描超便利 本書相關補充資料提供QR CODE,數位科技應用化,提供讀者加深加廣的學習資源。 ◎青少年科普學習資源參考,資訊素養聯盟官方網站隨時新增 資訊素養聯盟將市面上有的青少年學習資源分門別類 (短期課程、營隊、工具、免費頻道等) 作一整理,提供給學生、家長參考,大眾亦可根據興趣進行深化學習。
選文以有趣、有見解、有啟發性為準則, 篇篇擲地有聲,簡短易讀,不會造成閱讀壓力。 本書分為六類,採取分類體和筆記體混用的方式,每一篇都是獨立存在,隨意披閱,隨時都會帶來驚喜,這是本書最為殊勝之處。 本書作者張之傑先生在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過六本書,其中主編四本,自撰兩本。主編的四本中,《科學史話》和《科學史話Ⅱ》因其精短易讀,寓知識於趣味,最受讀者青睞。本書繼承兩本史話餘緒,堪稱兩書的姐妹作,所不同的是:兩本史話出自多位科學史家之手,本書則為張先生個人著作。 張先生寫作面向廣闊,包括學術論文、專著、科普、散文、雜文、小說、少兒讀物、翻譯作品等,總數尚未統計。治學方面,1980年代初至1990年中曾致力辭書學、民間宗教、民間文學、西藏文學,1996年起專注科學史(2008年起加上科普研究),為兩岸知名科普作家及科學史家。 張先生的科普著作,以文字靈動、學問賅博、妙趣橫生著稱。本書的六十篇科學史札記,皆為不到兩千字短文,最能顯示張先生的兼通文理,以及自行自止的文風。口說無評,請任翻一篇讀讀看吧。 從天燈到熱氣球 天燈是中國發明的。1783年6月4日,法國的蒙哥爾非兄弟首次完成熱氣球升空實驗。本文敘說從天燈到熱氣球的歷史。 虎克的顯微圖繪 虎克發現細胞,盡人皆知。虎克的《顯微圖繪》,是英國皇家學會的第一本重要出版物,也是史上第一部科學暢銷書,具有劃時代意義。 達文西的人體解剖圖稿 很少有人知道,達文西也是解剖學先驅之一。他的解剖圖稿都附有大量註記,故知其繪製目的是為了科學,而不是為了賞心悅目。
關鍵特色 ★台大前校長李嗣涔先生、台大物理系熊怡教授專文推薦。 ★侯維恕教授以其親身參與理論及實驗研究的心歷路程,並略帶詼諧的語氣帶領大家進入更深層的探討。 ★在上帝粒子─希格子的發現過程中,侯教授不但是參與的科學家之一,還扮演重要的角色。 筆者以錢思亮先生紀念演講的內容為大綱,寫成了這本基本粒子最前沿的科普書籍,以說故事的方式,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近代粒子物理中幾個舉足輕重的重大發現: 一、拉塞福帶領人類看見原子之中還有結構,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 二、藉南木、葛蔓、蕃蔓三個人物的研究,由三個脈絡敘述物理學家如何解構中子與質子,找尋更基本的結構。 三、質子與中子之下有更小的結構,並且顯現出新的規律。本篇主要敘述丁肇中先生,以及小林與益川,在「代」的問題上之突破。 四、從反物質的發現講起,然後從宇稱不守恆講到CP破壞的發現,最後才引入沙卡洛夫的洞察。從這一篇開始真正講述本書的第二主題,也就是宇宙起源。 五、小林自承理論還有不足之處,再介紹雅思考格不變量與「四代」夸克的研究。也在這一篇關聯起本書的兩個主題「夸克」和「宇宙起源」。 六、質量之源與神之粒子……抑或神譴?希格斯粒子是真正的答案,或是我們需要另闢蹊徑?這篇與上一篇皆與侯維恕教授自己的重大研究成果有關。
關鍵特色 ★台大前校長李嗣涔先生、台大物理系熊怡教授專文推薦。 ★侯維恕教授以其親身參與理論及實驗研究的心歷路程,並略帶詼諧的語氣帶領大家進入更深層的探討。 ★在上帝粒子─希格子的發現過程中,侯教授不但是參與的科學家之一,還扮演重要的角色。 筆者以錢思亮先生紀念演講的內容為大綱,寫成了這本基本粒子最前沿的科普書籍,以說故事的方式,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近代粒子物理中幾個舉足輕重的重大發現: 一、拉塞福帶領人類看見原子之中還有結構,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 二、藉南木、葛蔓、蕃蔓三個人物的研究,由三個脈絡敘述物理學家如何解構中子與質子,找尋更基本的結構。 三、質子與中子之下有更小的結構,並且顯現出新的規律。本篇主要敘述丁肇中先生,以及小林與益川,在「代」的問題上之突破。 四、從反物質的發現講起,然後從宇稱不守恆講到CP破壞的發現,最後才引入沙卡洛夫的洞察。從這一篇開始真正講述本書的第二主題,也就是宇宙起源。 五、小林自承理論還有不足之處,再介紹雅思考格不變量與「四代」夸克的研究。也在這一篇關聯起本書的兩個主題「夸克」和「宇宙起源」。 六、質量之源與神之粒子……抑或神譴?希格斯粒子是真正的答案,或是我們需要另闢蹊徑?這篇與上一篇皆與侯維恕教授自己的重大研究成果有關。
本書分成「對化學元素的一些新認識」、「多了解水」、「化學與生活藝術欣賞」、「聚合物」與「認識能源」五個單元。「對化學元素的一些新認識」共七篇,分別介紹氫、氦、稀土金屬與鈾的特性與用途,以及2011年國際化學聯合會(IUPAC)對原子量所下的新定義等。「多了解水」也有七篇,除了水的多種性質,還介紹了水資源以及與永續發展的相關性,並破除「磁化水」等迷思。「化學與生活藝術欣賞」的四篇中則介紹如何留住花香,化學和提琴美音的關係,及串珠綴成化學分子模型之藝術等。「聚合物」之三篇文章乃較為深入介紹一些常用的聚合物,並說明兩年前不肖商人掺入食品的「起雲劑」真相。「認識能源」有四篇,包括〈石油用完了怎麼辦〉,介紹核能與核能發電,及輻射作用等正確知識,並請參看第一個單元中〈蘊藏巨大能量的元素—鈾〉一文。各單元之文章序列依《科學月刊》刊出時序而定。內容只有少數曾予刪節,唯第三單元的「珠璣化學」一篇,特煩原作者補充與增圖,俾使讀者更易了解。 最後要說明,因所輯各篇常為不同作者所寫,難免偶有重複,盼讀者見諒;若對選文內容有意見,請與出版者或編者聯繫。
撰寫本書的目的無非是希望能夠藉以最平實的文字來介紹日常生活所牽涉到的物理理論與工程應用,從而激發讀者對物理與工程方面進一步的認識,却除部分讀者對物理的恐懼感。為了增強可讀性,文中難免使用一些詼諧的語言,也引入了不少對政治與社會現狀的批評。然而,這些批評基本上都是從「物中有理,人間多戲」的角度來評論的。 書中分成二十一篇,每篇的主題都是物理及其應用領域中的重要內容之一;由主題開始逐步引入與主題相關的生活體驗與趣事,使生硬的物理理論與生活細節輕鬆地結合在一起。 本書特色 本書以平實的文字介紹日常生活中與物理及工程方面有關的生活細節,並盡量以幽默的方式闡述各種物理主題與生活細節的關係。書中內容並對時政及社會制度的批評,所以也是有關於物理與社會關係的一本書。
撰寫本書的目的無非是希望能夠藉以最平實的文字來介紹日常生活所牽涉到的物理理論與工程應用,從而激發讀者對物理與工程方面進一步的認識,却除部分讀者對物理的恐懼感。為了增強可讀性,文中難免使用一些詼諧的語言,也引入了不少對政治與社會現狀的批評。然而,這些批評基本上都是從「物中有理,人間多戲」的角度來評論的。 書中分成二十一篇,每篇的主題都是物理及其應用領域中的重要內容之一;由主題開始逐步引入與主題相關的生活體驗與趣事,使生硬的物理理論與生活細節輕鬆地結合在一起。 本書特色 本書以平實的文字介紹日常生活中與物理及工程方面有關的生活細節,並盡量以幽默的方式闡述各種物理主題與生活細節的關係。書中內容並對時政及社會制度的批評,所以也是有關於物理與社會關係的一本書。
本書呈現對科學大師的崇敬,刊出幾篇文章敘述大師們的言行與思想,尤其發現DNA分子模型之一的大科學家華生教授於2010年4月曾經來過臺灣訪問,給予四場精闢的演講,鋒頭最健,他幾乎是現存於世間最具傳奇性的人物。當然另一位大師克立克也沒被忽視,有許多科學家甚至認為他比華生聰明而且謙虛,人格尤其偉大。薩爾斯頓算是較後輩的分子生物學家,同樣獲得2002年的諾貝爾獎,他是人類基因組計畫英國的領導科學家。另外談到遺傳大師摩根,以果蠅作為實驗動物居然建立現代遺傳學的一片天,令人驚奇;本書書名《現代遺傳學的分子流變》其實是相對於摩根較傳統的遺傳學而定。 本書特色 ★ 將過去四十年中《科學月刊》所刊載的各學科文章按編成專書。 ★ 本書上相關文章是挑選出兼具科學性及知識性、趣味性的專文呈獻給讀者閱讀,主要談及的題目大致是有關現代遺傳學發展過程中所研發出極為重要的技術層面與倫理層面。
本書嘗試由過去十年間(1999~2010),《科學月刊》上所刊載的相關文章挑選出兼具科學性及知識性(最好也有趣味性)的專文呈獻給讀者閱讀,主要談及的題目大致是有關分子生物學發展過程中所研發出極為重要的技術層面與倫理層面,科學是與時俱進的學問,如無關鍵性技術的出現,許多根本問題則無法解決。當然任何新技術的研發,尤其牽涉到人類基因的議題在全世界皆引發醫學倫理的爭論,擔心其不利於人類健康,本書即有四篇專文討論其影響,基因工程中尤其是複製人的技術,讓人產生道德上的不安,技術把人類推向扮演上帝的角色,但基督教基本信念卻是人不該僭越上帝的職權。希望讀者仔細分辨文本之述,以自身的理智來分辨科學與倫理間微妙之平衡,並以中華文化為基礎解釋之。本書特色★將過去四十年中《科學月刊》所刊載的各學科文章按編成專書。
1976年6月,科月總編輯劉源俊策劃專欄「科學新粹」,摘譯科學期刊上的文章,很受讀者歡迎。同年8月,新任總編輯劉兆玄策劃「大家談科學」專欄,刊登科學雜文,是科月最受歡迎的欄目之一。本書針對1970~1999年的科月,以「大家談科學」為主,「科學新粹」為輔,搭配少量其他短文,精選60篇而成。本書殊勝之處至少有三:(1)作者約50位,其中知名科學家或知名科普作家約佔半數,台灣沒有一本科普書有這樣的陣容。(2)初選110篇,再從中選出60篇,選文以有趣、有見解、有啟發性為準則,篇篇擲地有聲。(3)收選文章限500~2000字,亦即少於500字者不收,多於2000字者不收,簡短易讀,不會造成閱讀壓力。語云:眼見為真。只要隨意翻閱本書,就會讓您驚喜連連:原來科學可以這樣談!讓我們舉幾篇和大家分享吧。本書特色★ 將過去四十年中《科學月刊》所刊載的各學科文章按編成專書。
本書選取的文章中有多篇具有讓讀者會感到興趣的議題,有理論、有故事、有電影、有憧憬,胚胎學的研究過程高潮迭起,從1962年代英國劍橋大學戈登教授的複製蛙、經過1997年蘇格蘭羅斯林研究所魏爾麥教授複製出第一隻哺乳動物桃莉羊、到2007年代日本京都大學山中伸彌教授製造出誘發性多能幹細胞,都打破了古典生殖生理學的典範:只有生殖細胞精子與卵的共同參與才能產生後代的理論,這些結果令人眼花撩亂,其間1978年英國愛德華茲教授與史塔普托醫生的插花演出:製造出世界第一個由實驗室受精的嬰兒更是造福人類,目前全世界有超過5百萬個試管嬰兒出生,令不孕的男人與女人獲得自身的骨肉後代,最是現實利益的呈現。其實胚胎學研究在世界各國都遭受多多少少的忽視與阻礙,當然與人類新生命的產生與製造有關,讀者由「誰決定科學不可逾越的邊界」一文中可驗證不同國家對此類研究的不同對應態度,該文以英國與德國為例,值得閱讀與思考。根據英國「Warnock委員會」1984年向英國政府提出的報告,胚胎在受孕後的第14天開始,才在法律上具有「完全人」的地位,但在幾年後,英國的民意卻產生大翻轉,最後以醫療需求作為最重要的訴求重點,不僅符合社會的人道目的,同時也關注到倫理的基本要求,基本上允許將少於14天的胚胎作為實驗用途。德國則完全不同,一直到今天,反對胚胎研究仍是德國的主流民意,胚胎研究的爭議,在德國社會仍是個無法解開的結,而德國對胚胎研究的禁令與懷疑,就建立在產生「完美人類」的恐懼上,得注意的是:在德國的民意塑造過程中,胚胎研究的「醫療論點」幾乎完全被忽略,或者根本不具有說服力。總之本書十分有趣,值得推薦給讀者歡喜閱讀。本書特色★ 將過去四十年中《科學月刊》所刊載的各學科文章按編成專書。★ 學術性的科普圖書,普及型的學術著作。
1997年蘇格蘭羅斯林研究所宣布製造出一隻奇特的綿羊(桃莉),牠的出生代表一個科學知識上的大驚奇,因為打破已有的生物學典範,此現象引起後續有關領域的無數研究,越到現代越發覺這隻羊的誕生啟迪了新生物學大知識的躍進。臺灣對於複製動物的研究也有進展,讀者可由此書中一窺奧妙之處,由於文章多由具實際經驗的科學家執筆,有時會牽涉到實驗層面的細節,希望有興趣的讀者多花時間體會。最後本書談到的是試管嬰兒,此技術在現實層面幫助了全世界幾百萬對夫妻得到自身的骨肉後代,這是科學研究切實地增進了現實人生的幸福;製造試管嬰兒的技術其實與複製技術一脈相傳,都是胚胎學研究的偉大成果,而後續發現之各種幹細胞研究更是傳承香火,形成目前生物學研究上的大熱門題目。本書特色★ 將過去四十年中《科學月刊》所刊載的各學科文章按編成專書★ 桃莉羊、試管嬰兒、幹細胞奧秘之揭開
幾十年來,科學界已經相當清楚大氣、原子核、輻射,接著是輻射的生物效應,這在三十年前並不那麼清楚。通常,科學普及讀物是為了讓人覺得驚豔和受到鼓舞,這很重要。但現在的目標更樸素與務實:讓讀者確實瞭解核子威脅(以正確的科學說明)、到底要怎麼做才能改善我們的環境(這可是關係著我們的存亡)。本書的結論也許和目前的世界輻射規範不同,而讓你大吃一驚,但是,科學文獻上有相當多的近代輻射生物學研究結果,均迥異於目前的世界輻射安全法規,可惜,有興趣的大眾可能不知情。核子科技的成本很高,部分原因在於輻射安全的法規過於嚴苛。若能大幅度放寬,則將助益於建設更多的核能發電廠。近來的這些科學發現和氣候變遷無關,雖然氣候變遷使得現在的能源問題更顯重要。但是為何民眾認為輻射與核子科技非常危險?本書會詳細解釋,也描述現在核子科技提供大量無碳的電力,又幫助提供食物與乾淨用水等。本書特色許多人認為核能有安全顧慮,是嗎?對此簡潔問題的簡潔答案應為「否」;本書志在以易解方式解釋與探討此問答。
「觀察與好奇」是促使我們發問的動力,布萊克本與葛雷德 (2009年諾貝爾生醫獎) 就曾明確表示,他們由於好奇,想要了解染色體如何維持其完整性,開啟了端粒與端粒(酉每)的研究。然而作研究不單單是要解決問題,重要的是問出好的問題。豐富的知識、邏輯的訓練、紮實的根基,是成為評估與篩選問題的依據。一旦清楚知道「要解決什麼?」,接著是研究的過程,科學家最怕就是被框框限制住,因為創意與突破通常是成功的關鍵,陳長謙院士說:「新分子、新化學」;邱勝賢 教授提到「新思維、新世界」。而原創力是需要不斷的操練,經由觀察、學習、思考、創造的過程,如何從實驗中看到精采的故事,如何將故事的邏輯呈現表達,經由反覆的思考與推敲,讓思路活絡過來,觸類旁通,最終揭開問題的奧秘。當韓殿君 教授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看到螢幕上原子團分佈影像的慢慢隆起,驗證「波色-愛因斯坦凝結」的原子波,霎那間充滿著驚喜與滿足,是旁人無法享受的,這正是科學研究最令人著迷之處。本書涵蓋了從2004年至2009年,科學月刊專訪國內十六位教授的實驗室。內容包括上自登高望遠的天文,下至海中魚蝦的研究;從平息大氣中臭氧層破洞之爭議,到探索細胞老化的奧秘;從核酸自動化定序的挑戰,到揭開雙面原子的面紗;從奈米粒子的研發,到超分子的合成;從看見螢光的秘密,到基因轉殖的螢光魚;從果蠅的嗅神經圖譜,到人類腦神經纖維的解像;共有七篇生命科學與九篇自然科學的訪問報導。不論這些科學家是究理務實,或是翱翔在實驗中,亦或是自我挑戰;他們都具有共同特質,除了都有強烈的興趣與求知慾望;執著、專注與熱情都是從事研究工作不可或缺的。本書特色★藉由文字與圖片紀錄,一窺國內16位知名教授實驗室內的秘密。★內容上自天文,下至海洋,更揭露近來熱門的螢光魚培育經過。
本書繼承《科學史話》餘續,以40篇短文娓娓述說民國至今的科學歷史事件,將近代科學史作出輕鬆且易讀的導引,這些篇章有講述中國化學會成立緣由、蓬萊米的由來等事件,也有講述愛因斯坦預定訪華、蔣夫人的熊貓外交、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的汙點等歷史公案,以及中共發展核武的「596計劃」、抗戰期間貴州溶洞自製飛機與發動機、1948年國人首度完成核分裂實驗等鮮少為人知悉的科學史密辛,這些故事再再都可讓人欷歔吟嘆、低迴不已,並神遊科學與歷史洪流之中。本書特色★ 臺灣商務印書館大受好評之作《科學史話》第二彈。★ 科學史家筆下的現代史。★《科學史話》的姊妹作,收列民國以來科學界軼聞趣事、掌故密辛,勾勒出一幅幅迭宕起伏的畫卷。
研究地球上有多少種動物以及牠的演化、生態及行為模式,除了可滿足人類的好奇心外,更重要的是,能了解人類與其他動物間的互動關係。本書中,先介紹人類可以利用的動物,其中最有意思的是「法醫昆蟲學」,這就好像熱門影集《犯罪現場調查》(CSI: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一樣,也就是說「屍體會說話」!其次是哪些動物會對人類的生活,產生不利的影響。事實上,這類動物不少是人類自己引進的外來種,在沒有天敵及缺乏控管的情形下,變成了危害生態系的「有害物種」。再其次,介紹因人類活動所造成動物在生存上的危脅,其中所舉出的例子,大都是我們最常見,也是討論最多的汙染問題,像是珊瑚礁白化、塑膠等。最後,提到一些對人類而言,是具有存在價值的物種及生態系,其中最有意義的是石蠅,因為牠不引人注意,但卻是非常重要的環境指標動物,這些都在在告訴我們,人類雖然無法使用生態系的多樣性,但維護牠們卻對於我們的存續,有著不可或缺的價值。本書特色在介紹各種動物及其生態的《奇妙的動物世界》,及動物的演化和其行為的《貓為什麼是獨行俠?──動物的行為與演化》之書後,本書將進一步的介紹動物到底對人類有多重要。
★將過去四十年中《科學月刊》所刊載的各學科文章按編成專書。生物多樣性的推手,是物種本身而不是自然環境!繼《奇妙的動物世界》後再度探討動物的演化及行為在物種演化中十分奇妙的一點是,生物多樣性遠大於自然環境的變異,這代表生物多樣性的推手,是物種本身而不是自然環境。這也引發了人們對於物種行為及演化研究的興趣,唯有在了解動物的各種行為及演化的機制後,我們才能進一步的確定生態系的運作情形,及制定適當的保育及經營管理之策略。全球環境變遷是目前一個很夯的議題,而動物如何藉由改變自己的行為,以至於演化出適應新環境的物種,將是決定牠是否能在下一個世代中,繼續活躍在這個地球上的要件。本書是繼《奇妙的動物世界》之後,將有關動物的演化及行為之文章收集成冊,編排的方式是先談動物的演化,好讓讀者對生物多樣性變遷,有一概括性的瞭解,然後再進入迷人的動物行為世界,讓讀者一窺動物如何利用現有的環境資源,達到最佳的生存效果。在演化篇的前半部,先談物種的演化及無脊椎動物如何進入陸地世界,後面半部則討論到動物之間的演化及適應環境的變遷。在動物行為篇的部分,則是先討論動物如何利用現有的環境資源,之後則是論及動物如何利用求偶的行為,達到傳宗接代的目的。然後談到動物的學習及群社行為,最後回到海洋,討論動物與最重要的自然環境—洋流間的關係,以及最大的哺乳類動物與人類之互動情形。
美國科學史之父薩頓(George A. L. Sarton)認為通用的科學教科書有教條的特點,適用於培養初學者和普通人才,對於具有清醒的理論哲學頭腦的人來說,他們需要一種按照歷史順序寫作的教科書。本書不是依照歷史順序寫作,而是依照現階段中學理科五大分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和地科,收集科學月刊曾經刊載介紹過的科學家文章,這些科學家或對該領域科學的翹楚、甚至對整體科學有重大貢獻,或對我國該領域有著領頭啟蒙之功,這些文章當中,可學到平常在課本中所看不到的內容,並為枯燥無味的教科書添加些血肉故事。本書特色將過去四十年中《科學月刊》所刊載的各學科文章按編成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