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時期,氧氣曾對生物是種毒素,直到光合作用出現改變大氣的組成現今,人類則以另種尺度反饋地球,其每日活動的耗能堪比板塊運動這是一部關於生態的社會理論,與人類/非人行動者的大歷史本書讓我們澄清各種疑惑並做好準備,直面新氣候體制!生命不只適應環境,也會調整環境,使環境有利於它們的生存。幾十億年來,生物和環境相互作用,方才塑造出宜居的地球,而這個自我調節的行動網絡,正是「蓋婭假說」震撼學界的創見。然而,自地理大發現起,人類文明對環境的剝削,已讓蓋婭對人類行動變得極度敏感。科學家則紛紛宣稱地球已邁入新的地質年代:人類世。面臨人類世的生態危機,該怎麼理解世界並採取行動,才不至於落入氣候變遷懷疑論的陷阱?本書提出反省「自然vs.文化」二分法的概念框架,並強調氣候治理應跳脫主權國家的框架,以納入「非人類」的行動者,重新開啟一場萬物的議會!本書特色◎否認全球暖化的川普,退出巴黎氣候協定,象徵生態運動近年來最嚴重的挫敗。環保支持者的論述與戰略是哪裡出了錯?問題恐怕出在對「自然」概念的理解,而本書則對此進行最徹底的反省!◎質疑價值與事實截然二分的習見,科學並不完全歸科學,而是與政治息息相關。◎跨學科的討論,自然科學、社會學、哲學、經濟學、政治學,甚至神學,對人類文明的最新階段提供多面向的觀點。▍蓋婭並非巨型恆溫器,也不是什麼超級有機體,可以用來代替神話裡的大地之母。在我眼中,所謂「面對蓋婭」,應該是指以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根據生物跟地球的關係來重新定義牠們,而非乞靈於某個更高或預先決定的自然秩序。▍生命體不能獨立自存,就像細胞、細菌或人,都不是可以各自區別開來的。……生命體就像最近一本新書的書名那樣,「一切糾纏不清」。細胞本身就是多個獨立生命的重疊;我們的身體也一樣,不但需要基因,也要依靠數之不盡的小蟲子,包括那些住在我們腸道裡或皮膚表層的微生物。▍在蓋婭尚未來臨之前,當住在現代工業社會裡的居民重新面向自然,他們看到的是必然的領域;而當他們凝視社會,他們看到的卻是自由的領域——就像哲學家說的那樣。但在蓋婭以後,這兩個領域便無法嚴格區分開來:任何生物、任何活的東西,都不再臣服於某個更高的秩序……畢竟,這些生物都互相糾纏、重疊在一起,而且都是同謀。▍從人類世開始,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兩者已踩在相同的土壤上,亦即我們所共享的臨界區。▍當氣候懷疑派詆毀氣候學者的科學,譴責氣候學者的舉止就像遊說集團,這些懷疑論者自己其實也集結成一個團體。他們重新分派構成世界的成分,諸如「我們能對政治有何期待」,以及「科學應當如何運作」……既然如此,氣候學者為什麼就不能照辦?▍如果有人試圖區別科學和宗教,那麼將會出現一場屠殺,因為科學裡向來有宗教,宗教裡也一直有科學。▍儘管「自然」一詞以不可對它有異議著稱,但這個概念卻是再模糊不過了,無論如何最不可能的便是拿它來終止衝突。▍「自然」才是普世的、分層的、無可置喙的、系統性的、去生動的、全球的,並且對我等命運無動於衷。蓋婭並不如此。我們說過,每一個行動能力(agency)都藉修改周邊環境以追求自身利益,它們造成了錯綜複雜而又無法預料的後果。而蓋婭只是一個名字,我們不過是用它來指出這一切後果。▍希望是行動的敵人,像希望一切會變好,與希望最壞的情況並不總是會發生。……在開始行動前,應當先把希望從我們萬分樂觀的生活領域中根除。這也是為什麼考慮再三後,我決定把這一系列演講放在但丁陰鬱的警語之下:「拋棄一切希望」。小辭典◎蓋婭假說(Gaia hypothesis):1960至1970年代,由發明家兼化學家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所提出,他認為地球表面的生物圈與環境構成了能自我調節的演化系統。有別於達爾文主義,洛夫洛克認為生命除了適應,也有調整環境的能力。隨後,以推動內共生學說聞名的生物學家馬古利斯(Lynn Margulis)也協助蓋婭假說的發展,她強調生命體不能獨立自存,生命體之間必然相互依賴與糾纏,遂顛覆了當時如日中天的新達爾文主義者之想像。不過,由於「蓋婭」之名取自希臘神話的大地女神,使此學說常遭到誤解,被認為帶有宗教、天意的色彩,本書作者拉圖因而試圖證明,蓋婭假說並不包含任何目的論或整體論。◎人類世(Anthropocene):或譯人新世,由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克魯岑(Paul Crutzen)及其同僚Eugene Stoermer於2000年提出的分期概念,位於全新世之後,在此時期人類活動對地球造成了劇烈影響。查拉切西奇(Jan Zalaciewicz)則在2012年國際地質學大會提案將人類世納為正式的地質年代。關於人類世開始的時間點,專家意見頗為分歧,有人認為始於原子彈試爆的1945年,亦有人認為可追溯到18世紀末的工業革命。本書則建議將印地安人滅絕、美洲大陸林地再生(使二氧化碳濃度位於低點)的1610年,訂為人類世的起點。
是誰創造「巴斯德」並且站上歷史的舞台?誰又在這洪流中逐漸隱沒? 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 1822-1895),細菌學之父,醫學邁入新時代的象徵,法國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如今以巴斯德為名的街道遍布法國大小城鎮,他的成就無可質疑,然而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卻向這公認的事實提出疑問:為什麼人類生活環境的改善全數歸功於巴斯德的天才? 本書是世界重量級思想家拉圖的經典著作,不以偉人當作一個時代的答案,他將巴斯德放回在普法戰爭中落敗的法國。戰後法國政府力圖振作,而改造國民體質是走向富強的必要項目,在這樣的背景下,拉開了法國十九世紀公共衛生運動的序幕。與此同時,巴斯德在實驗室與細菌交戰,最終掌握細菌的特性,並提出細菌傳染導致疾病的理論,然而這一時一地一個團隊的研究成果竟透過新聞媒體迅速取得社會大眾的認可,讓他成為細菌的代言人。這時衛生專家接手把實驗室的成果導向法國再生的關鍵,將巴斯德高舉為科學精神的象徵,而細菌則是全法國都應該齊心對抗的敵人,使得公衛運動的推展逐步取得正當性,深入各個層面,上至城市下水道開鑿的施政績效,下至不可隨意吐痰的個人道德要求。 有別於偉人獨自改變世界的線性敘事,拉圖呈現一幅紛亂的景像,其中的人物懷抱各自的企圖,彼此結盟、互相利用,為了說服對方而四處奔走,在不斷的角力當中界定社會、創造歷史。 本書特色 ◎認識法國公共衛生的歷史,衛生清潔如何轉變為施政績效與個人的道德約束。 ◎解構偉人敘事,指出時代的變革是眾人為實現各自的目標與利益而持續角力的過程。 ◎拋開抽象的理論語言,學習以一種更深刻的方式來描述這個世界。
1965年,由拉卡托斯搭台,初出茅廬的科學史家孔恩與聲譽卓著的資深科學哲學家波普,在倫敦上演了一場戲劇性的辯論。此次交鋒使得視科學為典範轉移之過程的孔恩聲望大漲,也奠基了《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的歷史地位,而把科學與「開放社會」等民主價值聯繫在一起的波普,則成為歷史的輸家。但這樣的結果是否公允?對科學的發展又是利是弊? 英美學界著名的狂狷之士富勒,解析兩位主角的社會背景、理念起源、學說中的宗教與政治涵義,以及他們在冷戰對峙中的處境與表現,向讀者展演了一場精彩的翻案對決。在富勒眼中,孔恩是個以「不作為」迴避社會責任的狡猾業餘哲學家,而將批判視為通往知識的唯一可靠方法的波普,才是真正堅持原則的反權威主義者。 不論你是否同意富勒的觀點,他的提問與淋漓盡致的分析都提供了極佳的「釣竿」,可供讀者自行琢磨,甚至小試身手。而在這個科學時常成為公共爭議戰場、不同陣營往往相互指責「菁英主義」和「民粹」的時代,透過富勒之眼重新理解經孔恩對決波普而張立的不同科學觀,或許也能帶領我們重新找回科學的批判力量。 本書特色 書末附有作者親自撰寫的詞彙表,列出48個書中常見的學術詞彙並加以說明,有助於讀者理解本書。此表對於STS、科學史及科學哲學領域的研究生來說,也是相當實用的參考資料。
本書展現宏大的企圖心,以科學為切入點, 進而企求全面檢討「現代性」這個核心問題 拉圖重新審視現代性論述中一系列的「大分裂」(自然 vs. 文化、主體 vs. 客體、事實 vs. 價值、現代的我們 vs. 傳統的他者),從而得出「我們從未現代過」這個聳人聽聞,卻又全然不同於後現代主義的重要結論。在孔恩的鉅作《科學革命的結構》出版五十週年的今天,閱讀拉圖的《我們從未現代過》,更可以深切感受到「科技研究」(STS)所走過一段漫長而引人入勝的思想旅程。 《我們從未現代過》的重要性,在於提出理解自然與社會存在關係的新本體論架構,這提供了人們另一種理解歷史與世界的方法。本書法文版自1991年問世以來,迄今已被譯為二十多國語言,在二十年後終於來到中文世界。所謂的經典,是能讓不同世代的人在閱讀後都得到激盪與啟發,而《我們從未現代過》就是這樣一部遲來的經典。
本書把西方科哲發展區分成前孔恩、孔恩與歷史取向、後孔恩三個時期,這三個時期也標誌了議題、方法和理論重心的轉移。前孔恩時期包括邏輯經驗論和波柏的否證論。在孔恩與歷史取向時期,本書先以專章討論孔恩,隨後對準拉卡托斯和費耶阿本關於理性方法的爭論,再討論勞丹和蘭吉諾對於進步與價值的分析。後孔恩的科哲,則著重三大議題:科學實在論與反實在論的爭論、社會建構論與其燃起的「科學戰爭」大爭論、科學結構與發展的模型與演化觀。本書最後對台灣本土科哲發展的歷史作一個回顧與展望。 一本在台灣出版、以中文寫作的科哲教科書,應該反映出台灣科哲本身的發展進程,反映出台灣本地科哲學者的關懷重心和討論重點。因此,本書內容大量引用台灣科哲學者對於西方科哲家、議題、概念和理論的分析、討論、批評與解答。 本書特色 暨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傅大為教授2005年鉅著《亞細亞的新身體》後,台灣科技與社會學界又一重量級著作! 科學哲學,在當前呈現為一深具傳統且創新不斷的學術領域,若缺乏一位經驗豐富的引水人,感興趣的讀者或許迷航在廣袤學海上。本書即扮演引人入港且令人信任的重要角色。本書綜合了優秀教科書的多項條件:論題廣泛、深入淺出,以思想家為經、學術思潮為緯,清晰而具條理地爬梳英美學界科學哲學的老幹新枝。作者試圖勾勒出一幅知識圖譜,既點明科哲思想家在整個科哲譜系中的定位,也細述他們承接與開啟的學思風潮。本書另一重要特色在於呈現台灣戰後近60年來科學哲學的發展歷史,讓讀者第一次能透過教科書,系統性地認識台灣科哲社群,以及其所積累的學術資產。
很多人覺得,科學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及所有的事情,但事實並非如此。像大家熟知的環境保護、防颱防震、核四爭議、膽固醇與愛滋、賀爾蒙療法等等,都曾投入許多金錢及科技人才參與研發,但仍然不能解決台灣社會最急切、而且跟科技有關的這些問題。作為現代社會公民的我們應該思考:這些研發費用都是納稅人的錢,但是誰享受了那些利益?又是誰享受了那些成果?本書用STS、性別與科學哲學三個角度,來分析科學與科技,期盼大家都能具備判斷能力,進而瞭解「科學是什麼」。使得科技與社會二者,能夠互相協調與制衡,才能真正為社會大眾創造有願景的未來。 本書特色 本書的開本設計為精巧的口袋書,非常適合搭乘捷運時閱讀。作為一本「另類」的科普書,閱讀過程可充分享受偵探小?的樂趣,因為隨著作者一步一步揭開醫療、科學及科技的黑盒子,意想不到潘朵拉驚奇紛紛躍然紙上。
台灣的環境運動已經20歲了,從1986年的鹿港反杜邦運動以迄晚近的蘇花高爭議。本書完整記錄了保護台灣環境的這段實踐歷史,並剖析政治轉型過程中環境運動所扮演的角色。 環境運動不只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品質,還涉及社會正義此一根本價值:誰來決定社區的共同願景?哪些人從開發中獲利,哪些人需要承擔惡果?這些問題,環境運動者無從迴避。就此而言,環境運動所追求的其實就是環境的民主化。本書回顧過去的環境運動路線,包括國會遊說、參選、組黨、公投等,進而揭示未來的「陣地戰」策略,我們可優遊於多元自主的市民社會領域,分別在專業、勞動、消費、投資等議題上推動環境的民主化。
在全球化的情境裡,各種我們習以為常的邊界,可能都在溶解、互滲、交融,隨處都可以聽到看到所謂的「跨界」、「越界」、「離散」、「放逐」等等表態用語。社會學家Z. Bauman甚至形容這個新世界是流動的。 一個流動的世界,在後現代主義的解構下,又怎麼能積極而正面地凝視、怎麼觀看、怎麼理解?譬如當人類學原有的分析基本單位都在溶解,人類學怎麼自存?作者透過跨界與歷史學、區域研究等的對話,在本書中呈現他對於人類學前景的思考,人類學需要怎樣的視野? 本書另一個沉思的對象是台灣;新世代文化創造力的社會根源,以及台灣史的「圖像」,藉之我們可以為各種分歧並列的文化景象「定位」。這種宏觀的視野及尖銳的提問,毋寧是當下台灣諸多人文社會科學最為迫切需要的一種前瞻性的自省。 因為:你看得到,你就有可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