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故事描述位於台南市安南區的和順國小有一項特別的儀式,那就是在運動會前一晚,由全校的師生、社區居民組成聖火隊,火炬在街頭上一棒傳著一棒,告訴大家:運動會到囉!火炬是和平、也是希望,傳遞著生命的生生不息,也象徵著世代的傳承。
由臺南市新化正新國小師生共同創作。故事內容將傳說故事改編,描寫沉睡百年的蜘蛛,因為一場大地震而甦醒。醒來以後,他決定四處走走看看,並將旅途中所見光景告訴福虎、富鷹、黑蟀。居民們以為動物受到了蜘蛛的蠱惑而出走,卻不曉得這樣的出走為新化帶來更美好的改變。
咦,那是哪裡啊?位在臺南市山上區有一個關於水源的故事,本繪本故事內容從臺南水道煙囪拆下的四塊防火磚,勾起了子中阿公的回憶,一段橫跨兩世代的祖孫情故事,在山仔頂悄悄地展開。咦,自曾文溪低處向上望,那是哪裡啊?
東安戲院關閉後,戲院下的市場仍有店家、攤販營生,它們的故事與東安戲院的交集更為迷人,因此我們挖掘戲院下小人物的故事,將收集的資料轉譯成記憶故事繪本,保存在地記憶文化史料,提供不同世代的共同語言,傳承在地知識學。
永安國小所在地「上茄苳」是後壁區一顆閃耀的明珠,似水龍的嘉南大圳及青瓷般的小南海,如詩如畫的好山好水好景色,造就了寧靜的農家景象,純樸的農家子弟,嚴謹的做事態度、誠懇的待人接物,一一融入在這豐沛的人文繪萃當中。 永興醬油已有百年歷史,經歷五代人的萃練,遵循古法的釀造方式,嚴守著家族傳承,帶著濃濃的鄉下情、醇醇的農村味,烙印在「上茄苳」居民的腦海味道當中。《烏矸仔貯豆油》就在此時空背景下所產生的發想,從人物中的行為對話與時空事件的交錯,在溫馨的家庭氛圍中體會發心、堅持、恆心、毅力與自我挑戰的人性潛能,呈現讀人、識物、認事、遊景的鄉土文化情懷。
臺灣的宗教信仰,「刈香」與「送王」是兩個極具特色的活動。而在臺南西港-玉敕慶安宮不僅將二者結合,更成為全國第二個通過國家認證無形文化資產的廟宇,同時也有著〝臺灣第一香〞之稱。為了讓港東的孩子能深刻認識自己家鄉的歷史、文化與生態,因此決定將相關的刈香藝陣資料編輯成繪本,並發展為學校校訂課程的一部分,我們希望透過在地化的課程教學與體驗活動,除了豐富孩子與自己家鄉的共同生命記憶外,更建立孩子對自己家鄉文化的認同感,以培養港東的孩子能親近家鄉、認識家鄉、進而熱愛自己的家鄉。這本繪本是由學校師生一起進行社區踏查與資料蒐集後,並共同討論發想出的文本主題與內容,讓參與「刈香」與「送王」的所有藝陣陣頭出現在繪本中,使有著〝臺灣第一香〞之稱的「西港刈香」能完整的記載傳承與呈現宗教信仰活動與藝陣文化。
紅祖公是鹽埕民眾崇敬的神明之一,在地流傳「驚紅祖公生,毋驚二九暝」的俗諺,更說明了先民對紅祖公聖誕的重視。然而隨著時代更迭,當傳統逐漸消失之際,日新國小師生創作「紅祖公的滷麵」,除了介紹紅祖公的信仰文化之外,更透過一碗令人垂涎三尺的滷麵,繫起現代與傳統,在地居民與新住民間的情感交流。鹽埕是我們的家,透過紅祖公的滷麵,讓這美好的味覺記憶能夠不分時代、不分國界,代代相傳。
龍眼蜜是東原山城產業的重要一部份,每年三、四月龍眼花開時,常看到穿梭在龍眼樹叢中採花蜜的蜜蜂。故事回到50年前的人、事、時、地、物,從故事主人翁東原傑出校友沈振來董事長童年時期對蜂巢、養蜂、蜜蜂的好奇與探究,啟發其科學研究的態度與精神,對其人生發展與事業成就影響甚鉅。以沈董事長「尋蜜」故事,娓娓道出東原龍眼蜜產業趣味與辛勞一面,更希望激發學弟妹欣賞家鄉之美與愛護家鄉的情懷!
在台灣的西南沿海有豐富的沙洲和潟湖地形,鯤是鯨魚,鯓是鯨魚隆起的背部,鯤鯓乃是比喻沙洲在海上遠觀有如鯨魚背部的意思。清朝的沈葆楨在鯤鯓背上蓋起了城堡、街道,但因為泥沙淤積情況越來越多,拉近鯤鯓的距離,靠著?彼此相互扶持,讓孩子了解鯤鯓的轉變,安平的家鄉歷史,學習如何維護這塊美麗的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