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質圖 書系 ,共計2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說明書.圖幅第二十一號,和平

地質調查  出版
2025/03/18 出版

和平圖幅範圍(以下簡稱本圖幅或本區)屬於中央山脈變質岩區,本區地質圖編繪最早可追溯至日治時代,包括石井八萬次郎(1897)、高橋春吉與市川雄一(1926)以及小笠原美津雄(1933,1936)等,此後有張麗旭(1953)與顏滄波(Yen, 1960)等針對大南澳片岩的調查與探討。顏滄波(Yen, 1954a)首先將本區出露的花崗片麻岩體分為六大岩體,之後的研究者對於本區域的花崗片麻岩體進行岩石學、地球化學以及放射性定年等研究(Fuh, 1962;Yen and Rosenblum, 1964;Lo and Wang Lee, 1981a, 1981b;Yang and Wang Lee, 1981;Wang Lee et al., 1982;Lo, 1988;Lan et al., 1990, 1991, 1992;Lo and Onstott, 1995;Yui et al., 1996, 2012;Li et al., 2012; Chen et al., 2016)。鄰近和平圖幅地區的地質調查工作,包括富田芳郎(1936)、顏滄波等(Yen et al., 1956; Yen, 1960)、陳培源(Chen, 1963)、橋本亙等(Hashimoto et al., 1975)、王執明等人(Wang Lee et al., 1982)、王執明(Wang Lee, 1988)、李春生(1984)、楊昭男與王源(Yang and Wang, 1985)、焦中輝(1991)、羅偉(1993)、林啓文與林偉雄(1994,1995)、林啓文與楊昭男(1999)以及羅偉等(2009),多集中於本圖幅周圍的東澳–南澳地區、立霧溪流域以及本圖幅內局部範圍,此等資料均提供本圖幅測製時的重要參考。 中央山脈變質岩區的岩層受多期變質與變形作用,地質構造複雜,且缺乏化石與定年資料,因而岩層的年代、延伸、上下關係以及岩性地層劃分均有困難。本區地勢險峻,山高水深、峽谷瀑布甚多,許多地層邊界位置難以到達,同時受限天候狀況,以及植被茂密,致使野外調查工作相較更為困難。因此,對於無法到達的區域,參考鄰近地區前人資料,並依據地質圖測製原理推論。本圖幅仍有許多未解決的地質問題,有待日後更詳細的調查與分析作修正與補充。

95 特價5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說明書. 圖幅第六十三號,太麻里

林啓文  著
地質調查  出版
2025/03/18 出版

太麻里圖幅(以下簡稱本圖幅或本區)位於中央山脈南部,主要出露板岩與一部分片岩。這個區域最早的調查是宇佐美衞與松本隆一(1940)的大武山圖幅(比例尺十萬分之一)。光復後,顏滄波(Yen, 1970)曾經進行板岩層的區域地質調查。探勘知本溪至金崙溪的地熱資源,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礦業研究所(1984)也出版一張小比例尺地質圖;之後,本區有一些地質構造相關的研究(Lu et al., 2001;Chang et al., 2009;徐乙君,2008;林啓文等,2010)。另外,有孔蟲的研究結果,圖幅內大多數板

95 特價5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