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的移民村、高雄的鳳梨園,與夏威夷有何關連?美國及日本的帝國間關係,何以影響臺灣的農業發展?日本如何將在美洲的定居移民,轉化為擴張殖民的一體兩面?本書發掘那些高舉「海外發展」大旗,在環太平洋來回移動的日本人移民被湮沒的複雜故事,並藉由追溯這些跨越重重海域的殖民定居者足跡,解開他們的身分認同與主體位置之謎。國家與移民的關連是本書敘事的另一個重要主題。本書闡述二戰前亞太盆地的移民群體、擴張主義思想、殖民專業知識和資本的交流,以探討在美日本移民事業興衰與帝國日本之間的往返與繫結,並牽動著滿洲和臺灣的農業發展。他們運用自身技術、資本及設備,提供至關重要的支援,協助國家推進和平擴張的殖民目標。作者試圖記錄日本帝國主義伸展到其主權與軍力之外,不可或缺卻被遺忘的這一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兼任教授張素玢 專文導讀★ 本書英文版榮獲2020年美國歷史學會費正清獎(John K. Fairbank Prize)
為什麼只有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為什麼只有臺灣值得中國終須一戰?為什麼只有臺灣對中國至關重要?從大清王朝、中華民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在中國近代數百年來政權的地位經常隨著種種因素而變動,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國與外部強權的關係,並始終觸發中國領導人「必須控制臺灣才能保障中國大陸安全」的焦慮。作者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臺灣納入「想像地理」的一部分,且決心併入臺灣的理路並非出自意識型態,而是根植於視臺灣為中國安全保障之樞紐的確信。本書運用多種史料,包括歷史檔案、政府宣言,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分析員和西方學者的各方論著,以追溯中國對臺灣考量的演變過程。首要目標為解釋北京方面何以認為臺灣值得一戰,次要目標是要把中國的軍事化戰略置入歷史脈絡中。第三個重要特點,則是若不考量地緣政治及1949年以前歷史的效應,就無法正確認知臺海紛爭的當前階段。★ 美國戴維森學院東亞政治學教授 任雪麗(Shelley Rigger)|專文導讀
本書梳理高山原住民從「現地保留」到「下山種稻」的轉折過程,並透過41張精細的地圖與社會網絡圖,說明泰雅族、賽德克族、太魯閣族、布農族、排灣族、魯凱族如何在移住過程中被打散重組。全書立基於事件時間性,闡明歷史的路徑依賴、時間異質因果、全局偶連性等特性,並駁斥「強制下山乃歷史進程之必然」與「統治者為了分化原住民而推動移住」這兩種常見解釋。本書附錄的「原社沿革表」完整考訂1931年526個原社後來九十年之沿革,並銜接至當代部落;「部落索引表」則可從當代部落查詢其源頭的舊社。此二表也是今後相關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礎資料。★ 本書附有5頁拉頁,詳細標示1931年泰雅族、賽德克族、太魯閣族、布農族、排灣族、魯凱族各原社的社會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