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 書系 ,共計4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1:日治時期美術團體(1895-1945)

白適銘  著
藝術家  出版
2019/11/05 出版

日治時期以來,隨著殖民政府全面性的現代化建設,臺灣美術界亦產生前所未有的質變,隨著美術教育、展覽等新型態的藝術機制出現,一個具現代文化特質的美術社會誕生,而由民間發起成立的美術團體,亦在美術現代化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1895至1945年間,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的美術團體,不僅參與成員眾多、屬性多元,分布範圍更擴及臺灣各地,發展景況超乎想像。然而有關這些美術團體的研究,卻仍未被清楚認識。本書透過日治時期美術團體的整體考察,發掘出諸多未嘗公開的史料及圖像,藉此再次檢視臺灣近代美術史的「全像」,賦予日治時期臺灣美術團體更為客觀、系統化的意義詮釋。 本書特色 「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出版計畫,邀請國內知名美術史學者進行田野調查、資料收整及編寫,累積近千筆美術團體資料,為臺灣美術研究寫下嶄新里程,出版之四冊專書包括:由白適銘撰稿的《日治時期美術團體(1895-1945)》、黃冬富撰稿的《戰後初期美術團體(1946-1969)》、賴明珠撰稿的《解嚴前後美術團體(1970-1990)》,以及由盛鎧撰寫的《1991年後美術團體(1991-2018)》。以美術團體獨特的發展軌跡及歷史紀錄,反映臺灣豐富多元的創作能量,並為臺灣藝術史的建構,提供更多討論及可運用的研究資源。

9 特價81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2:戰後初期美術團體(1946-1969)

黃冬富  著
藝術家  出版
2019/11/05 出版

戰後初期,在臺日籍人士全部遣返日本,緊接著大批來自大陸各省的藝文菁英,追隨國民政府遷臺,牽動臺灣藝術家的結構變化。於「祖國化.去日本殖民文化」及「反共復國」之時代氛圍下,臺灣發展出不少在政策支持下成立的全國性美術團體;此外,由學校專業美術教育部分菁英所發展、標舉「現代」精神的美術團體,在性質和理念上也有別於日治時期的美術團體。 此時,全省美展和全省教員美展仍為藝術家們視為重要的發表園地,由於創作和審美理念之差異,因而引發了「正統國畫之爭」及強調「現代」的反傳統權威體制之波瀾,「主流」、「正統」和「前衛」,遂成為此一時期臺灣畫壇之重要議題。 本書特色 「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出版計畫,邀請國內知名美術史學者進行田野調查、資料收整及編寫,累積近千筆美術團體資料,為臺灣美術研究寫下嶄新里程,出版之四冊專書包括:由白適銘撰稿的《日治時期美術團體(1895-1945)》、黃冬富撰稿的《戰後初期美術團體(1946-1969)》、賴明珠撰稿的《解嚴前後美術團體(1970-1990)》,以及由盛鎧撰寫的《1991年後美術團體(1991-2018)》。以美術團體獨特的發展軌跡及歷史紀錄,反映臺灣豐富多元的創作能量,並為臺灣藝術史的建構,提供更多討論及可運用的研究資源。

9 特價81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3:解嚴前後美術團體(1970-1990)

賴明珠  著
藝術家  出版
2019/11/05 出版

臺灣從1949年實施戒嚴,直至1987年宣布解嚴。解嚴前,美術團體或受黨國政府之規訓、箝制;或遵從規訓,但在藝術實踐上則追尋創意與自主。此外,亦有創作者及美術團體,在吸納新潮及主體意識逐漸抬頭的環境下,不斷衝撞體制並開拓藝術創新與自主的各種可能性。 本書即是以1970年至1990年創立的臺灣美術團體為分析文本,敘述其創立宗旨、推動歷程及創作實踐的內容,藉此歸納、分析,解嚴前後臺灣美術團體與國家政策、美術機制、賞鑑品味及美術觀念流變的關係。 本書特色 「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出版計畫,邀請國內知名美術史學者進行田野調查、資料收整及編寫,累積近千筆美術團體資料,為臺灣美術研究寫下嶄新里程,出版之四冊專書包括:由白適銘撰稿的《日治時期美術團體(1895-1945)》、黃冬富撰稿的《戰後初期美術團體(1946-1969)》、賴明珠撰稿的《解嚴前後美術團體(1970-1990)》,以及由盛鎧撰寫的《1991年後美術團體(1991-2018)》。以美術團體獨特的發展軌跡及歷史紀錄,反映臺灣豐富多元的創作能量,並為臺灣藝術史的建構,提供更多討論及可運用的研究資源。

9 特價81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4:1991年後美術團體(1991-2018)

盛 鎧  著
藝術家  出版
2019/11/05 出版

臺灣自1987年7月15日解除戒嚴後,憲法保障的人民結社自由隨之開放,美術團體也因而愈加蓬勃發展。除了新的美術團體陸續成立,1991年以後臺灣美術團體在性質上亦出現明顯變化,不僅定位較以往明確,活動型態及作用性更加多元,呈現出分眾化之趨勢:有些團體專注推廣特定媒材;有些耕耘地方,與社區深度聯結;也有的是為推動特定理念而結社,或是經營替代空間,透過據點營運以推廣藝文風氣。 同時,網路使用習慣的普及,也使1991年後的美術團體演變出全然嶄新的運作模式。無論在數量上或質量上,1991年後的臺灣美術團體都較以往更加的自由、豐富、多樣。 本書特色 「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出版計畫,邀請國內知名美術史學者進行田野調查、資料收整及編寫,累積近千筆美術團體資料,為臺灣美術研究寫下嶄新里程,出版之四冊專書包括:由白適銘撰稿的《日治時期美術團體(1895-1945)》、黃冬富撰稿的《戰後初期美術團體(1946-1969)》、賴明珠撰稿的《解嚴前後美術團體(1970-1990)》,以及由盛鎧撰寫的《1991年後美術團體(1991-2018)》。以美術團體獨特的發展軌跡及歷史紀錄,反映臺灣豐富多元的創作能量,並為臺灣藝術史的建構,提供更多討論及可運用的研究資源。

9 特價81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