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簡介【首刷限量附贈】洛克貼運動肌貼(50cm tape X1條[2色隨機出貨])即撕即用、輕巧便攜、品質保證人氣物理治療師林子崴(崴爺),首部巨作!7條肌筋膜經線 × 7大失衡症狀解方 × 3款神器應用筋膜 × 脊椎 × 姿勢解痠止痛新解方,三管齊下最有效! 根據臺灣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iLOSH) 2022年針對4009名受雇勞工進行的《勞動環境安全衛生認知調查》統計, 有高達59.7%的受訪者表示,過去一年曾出現過肌肉骨骼痠痛症狀, 其中又以肩膀及頸部比例最高,占51.2%;後續則為下背部、上背部、上肢、下肢等。 而疼痛主因,極可能源自不健康的筋膜狀態及長期對脊椎不友善的姿勢環境。 本書作者林子崴,江湖人稱崴爺,現為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修復科物理治療師; 擅長透過臺灣人最愛的「諧音梗」,以及輕鬆易懂的解說與實演,協助大眾解痠止痛。 擁有高人氣的他,至今持續與各大醫療院所、學校與企業合作開辦衛教與體適能課程。 執業近20年來,有感於每回課後的Q & A時段,學員們總有問不完的疑難雜症, 而在臨床治療時,亦不乏因脊椎、筋膜病症而前來尋求醫療協助的民眾。 對此,崴爺表示: 「病患總是期待能有『最新的科技、最好的藥物』以解決當下的疼痛。 但殊不知,脊椎與筋膜的問題絕非一朝一夕,而是成年累月所致。 而要『從根源改善』,則必須從日常生活的動作模式做起。」 ★超脊筋膜治痛四步驟:認識、評估、矯正、訓練 全書以四步驟組成,即:認識、評估、矯正、訓練。 首先,在Part 1和Part 2裡,崴爺將帶領讀者「認識」筋膜與脊椎, 並詳細「評估」相關症狀與風險。接著於Part 3逐一「矯正」姿勢與環境; 搭配泡棉滾筒、肌內效貼布與軟拔罐三大筋膜神器,強化解痠止痛的效果。 最後在Part 4透過徒手「訓練」,持續強化筋膜、維持脊椎健康。 無論你是偏靜態的辦公室上班族,例如:文書工作或是程式設計師; 或是偏動態的外勤人員,例如:外送員或是物流業者, 都能從書中找到最適合的調整模式與訓練方法。 ★先評估後保養,別讓筋膜不開心 人體全身上下共有七條肌筋膜經線(Myofascial Meridian),分別是: ►淺背線(Superficial Back Line) ►淺前線(Superficial Front Line) ►側線(Lateral Line) ►螺旋線(Spiral Line) ►功能線(Functional Line) ►深前線(Deep Front Line) ►手臂線(Arm Line) 由於包裹於肌肉外層的筋膜自成系統,猶如牽一髮動全身的緊身衣; 一旦筋膜產生變形且失衡,便會引發諸多疼痛與病症。 崴爺將以人體解剖圖示,搭配臨床真實案例, 詳細說明這七條肌筋膜經線的功能,以及當筋膜變形時可能遭遇的狀況。 大家可先透過「筋膜健康指數自我評估表」了解個人狀態, 後續再從「靜」態姿勢、「動」態活動度,以及肌筋膜「力」線三方面實測, 並依循崴爺獨創的健康筋膜「魅力原則」(C.H.A.R.M.S.)進行保養。 ★你的龍骨「脊」格嗎?善待脊椎這樣做 脊椎與筋膜息息相關,關係可謂亦敵亦友。 平時若長期維持錯誤姿勢,便會造成筋膜緊繃, 除了影響脊椎的位置與排列之外,同時也會限制神經訊息的正常傳導, 這些問題都會造成結構的代償與失衡,逐漸產生活動受限與慢性疼痛。 為此,崴爺整理了「職場脊椎友善量表」, 協助各位以臨床醫療標準,評估自身的龍骨「脊」格與否。 而在善待脊椎方面,崴爺特別強調: 「日常生活中若能透過正確方式規律『伸脊』,筋膜健康也會跟著升級。」 此時需留意伸拉力與擠壓力兩種阻力的作用。 ◎伸拉力:在伸展過程中,來自肌筋膜、肌肉、肌腱、韌帶和關節囊等組織的阻力。 ◎擠壓力:來自身體部位、器官、肌肉之間,甚至關節內、骨頭與骨頭間的軟骨擠壓。 透過獨創S.P.A.伸展技巧:Slow(慢)、Pause(停)、Aware(覺察), 結合以上三要素,便能更安全且有效地進行脊椎伸展。 ★跟著崴爺瞧一瞧,即刻變身「姿」優生: 儘管人人都知道:擺脫痠痛,姿勢要正確。然而,無論是在職場或運動場合, 都有可能因姿勢不良而引發脊椎錯位與筋膜變形,進而導致各種疼痛。 本書完整收錄了七大筋膜失衡症狀與解方,包括: ►現出「猿型」的肩頸痛:上交叉症候群 ►很有事的下背疼痛:下交叉症候群 ►肩膀不舉的慢性疼痛:肩夾擠症候群 ►「腕」事不OK的痛:腕隧道症候群 ►馬達深處的慢性疼痛:深臀症候群 ►步步驚心的足底痛:足底筋膜炎 ►找回你的無痛「膝位」:髕骨外翻 針對這七大筋膜失衡症狀,崴爺提供各類「好記憶、易上手」的最佳解方; 透過與肌筋膜經線相對應的對症伸展運動,搭配真人示範的分解動作圖, 便能將歪斜的姿勢調回「原廠設定」,使相關筋膜回復原本的彈性與功能; 脊椎亦能在正常曲度下發揮支撐、保護、緩衝的功能。 最後,搭配強化筋膜6大徒手訓練,即可找回肌群控制並穩定關節的能力, 就此自然維持良好姿態,動作時亦能發揮最佳效能,有效降低疼痛機率。 現在就和崴爺一起,筋膜 × 脊椎 × 姿勢 三管齊下, 成為「筋」開心、「脊」幸福的「姿」優生!本書特色◎人氣物理治療師林子崴(崴爺),首部巨作!◎筋膜 × 脊椎 × 姿勢,解痠止痛新解方,三管齊下最有效!◎7條肌筋膜經線功能詳解 × 7大筋膜失衡症狀與解方 × 3款筋膜神器解痛應用◎超值收錄「筋膜健康指數自我評估表」與「職場脊椎友善量表」,精準評估、即刻緩解
mojocoffee創辦兼主理人.陳俞嘉Scott Pasuya首部巨作! 尋豆 × 採購 × 杯測 × 經營 × 共好, 原汁原味的素人創業,外媒評鑑的最佳咖啡! ◎全臺知名咖啡行腳人陳俞嘉Scott Pasuya首部巨作。 ◎紅點設計得主.外媒評鑑臺灣最佳咖啡館mojocoffee,品牌經營學一次看懂! ◎臺灣莊園咖啡生豆採購完全指南:產區風土×食農教育,敬天愛人的終極關懷。 ◎越在地.越國際!臺灣第一本真實呈現產業樣貌的咖啡專書。 開咖啡館的門檻不算高,因此成為不少年輕人創業時的首選, 然而,這也是人們公認「存活率最低」的創業類型。 不少咖啡館前仆後繼地開,卻總沒多久就掛上招租布條; 幾天後路過發現,接手的業者開的還是咖啡館! 位在臺中的mojocoffee是上述大數據中的關鍵少數, 2003年開業以來,非但沒陣亡,甚至風風光光邁入第20週年, 儼然成為中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咖啡品牌; 更於2020年由外媒Big 7 Travel評為臺中第一、全臺第三的最佳咖啡館。 至今仍持續秉持著越在地.越國際的精神,為城市製造美麗的風景和文化。 而一手打造mojocoffee品牌傳奇的幕後推手, 正是創辦兼主理人陳俞嘉Scott Pasuya。 ★咖啡行腳人陳俞嘉Scott Pasuya的創業起點 mojocoffee創辦兼主理人陳俞嘉Scott Pasuya, 身兼資深咖啡講師、生豆公司採購顧問、臺灣各級生豆評鑑裁判等多重身分, 且勤於上山,足跡遍及全臺灣及中美洲咖啡產區,深入產業鏈第一線展開對話, 從尋豆到出杯無所不包,可謂中臺灣最知名的咖啡行腳人。 臺灣咖啡業界盛傳這麼一句話: 「要找陳俞嘉,他不是在產區,就是在去產區的路上!」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創業之前, 陳俞嘉只在母校逢甲大學附設的咖啡店打過工,除此之外毫無經驗。 話雖如此,工業工程學系出身,擁有紐約佩斯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學位的他, 在養家活口的壓力下,仍憑藉一顆極富人文關懷的理工腦, 硬著頭皮開了自己的獨立咖啡館,並以工程背景打造高品質的咖啡流程, 持續試錯、調整定位、小步前進,一路帶領mojocoffee來到第二十個年頭。 在事業漸漸擴張之下,他一步步將門市、網路、批發、教學等 各式可用資源串聯,並設法與員工、客戶、客人共好。 隨著歷年目標不同,mojocoffee發展出了相應的員工訓練準則, 歷經幾件做對與做錯的事、挺過肆虐全球的COVID-19疫情, 如今的mojocoffee也面臨後疫情時代的缺工挑戰。 創業20年的陳俞嘉,又將如何應對? ★原汁原味,mojocoffee三部曲 本書分為三部分,標示著mojocoffee從創業到茁壯的三部曲。 Part 1:從原點出發 mojocoffee草創之初、沒沒無聞時, 陳俞嘉便知必須透過品質呈現以累積口碑,建立第一批忠實消費者。 即便彼時精品咖啡已逐漸為臺灣大眾所認識,但他很清楚:自己得慢慢來, 不能一次就用太艱澀的語彙與消費者溝通,以免曲高和寡。 為此,陳俞嘉透過精緻化與充滿娛樂風格的美式咖啡飲料 (例如焦糖瑪琪朵)與各式自創飲品,激起消費者對咖啡的興趣, 藉此打造臺階,讓熟客能輕鬆地拾級而上。 為了達到上述理想,並提供穩定的咖啡產品給消費者, 陳俞嘉在開店初期即投入大量設備、研究沖製技術, 並借鑑業界領頭羊,轉譯國外知識。知識與技術的坑洞越挖越大後, 咖啡消費市場也面臨越來越成熟,愛好者選擇越來越多的挑戰。 當時的mojocoffee儘管有著高於市場均數的品質與穩定度, 卻也被更多的新進品牌稀釋了辨識度。為此,大約在創業第十年時, mojocoffee即進入打點外觀的世代,也加碼行銷比重, 藉此擴大知名度,同時避免品牌老化,並積極開發跨界合作。 有了強而有力的品質作為後盾,mojocoffee以設計為語言,持續對外發聲; 藉此避開同業間的低成本搶食。最終以傑出的零售包裝設計, 先後贏得2017年與2019年的德國紅點設計大獎(Red Dot Design Award)。 至此,陳俞嘉期許自己,不要再從既有的同溫層挖掘咖啡同好, 而是力圖將「喜愛生活風格」的族群,逐步教育成咖啡愛好者。 Part 2:同心圓的擴張 mojocoffee穩健發展後,陳俞嘉開始轉移事業重心, 與同業前進中美洲,將視野拉到產業更前端,尋求更穩定與特別的貨源。 因而得以親見許多人好奇,卻無法親臨的產區現場。 海外產區打滾多年後,陳俞嘉於2019年出任嘉義縣咖啡莊園評審, 赫然發現阿里山與梅山等產區的咖啡品質,有著相當不錯的水準, 卻因價格高昂與缺乏行銷因素,無法引起太多咖啡業者的興趣。 深入與農友互動、了解各方潛力後, 陳俞嘉明白咖啡市場有很大的機會接受這些在地商品。 也就是在那一刻,他決心以經營mojocoffee的心態經營臺灣咖啡。 初期,他花了很多心力與農友們建立信任, 以學習杯測技巧為起手式,逐步延伸至烘焙與微批次管理, 共同打造出經得起市場考驗的優質產品。 與此同時,陳俞嘉亦積極透過網路發文、舉辦媒合會等, 告知採購與消費者:一個屬於臺灣,最在地的新興商品正在崛起! 與此同時,他也注意到了臺灣咖啡的產業瓶頸, 諸如返鄉青年銜接、商品專注力短促、過度仰賴補助、兼差型農友等問題。 而他也竭盡自身力量,提供最專業的協助方案。 正因已與農友親如家人,這一切才教他更放心不下。 Part 3:重回原點 在探索臺灣咖啡的過程中,陳俞嘉發現, 許多消費者對於在地產品興相當陌生。 但這絕非商品不夠好,而是現代人「食之無味、相機先決」的網美文化, 正逐漸將餐飲市場帶往單一化的方向。 越是像這種時候,就越需要透過更多的互動, 為此,陳俞嘉開始投身食農教育, 讓「最真實的味道」重新被體驗;從產區風土出發,直達顧客味蕾。 食物是認識土地最好的方式——前提是食物,本身就值得被認識。 所以mojocoffee利用很多小機會,與客人或學員分享品嘗技巧、開啟感官; 而當感官被開啟後,才會產生「想更進一步了解咖啡」的欲望。 也唯有透過這個過程,人們才有機會重新認識這塊土地發生的事, 具體展現敬天愛人的終極關懷。 以上,是陳俞嘉創業至今的段落小結,也是他此刻仍在前行的路。 無論如何,20年前,透過咖啡這項外來商品創業時, 陳俞嘉從未想過,自己會以這樣的方式重新認識臺灣這片土地。 ★素人創業20年,mojocoffee主理人的深情告白 本書是陳俞嘉入行20年來最深情的告白: 「咖啡是一個看似開放,但是很封閉的產業。 我希望透過這本書,分享我20年來在業界的管理經驗與摸索, 透過真實案例的分享,讓更多築夢的人有更勇敢的後盾。 我也會用這些真實案例, 帶領大家窺見看似『鞏金』的產業,內部脆弱的一環; 我們又是如何透過專業技術,逐漸加強內在的脆弱結構。 期許能讓全臺灣更多咖啡生豆產區,甚至咖啡界以外的文創工作者, 能對這塊有多一些了解。 更重要的是,當我知道自己可以透過參與這些專業的過程, 重新認識臺灣、改變土地,內心充滿無限感動。」 全臺知名咖啡行腳人陳俞嘉Scott Pasuya首部巨作, 越在地.越國際!魔汁原味.mojocoffee! 本書特色 ◎全臺知名咖啡行腳人陳俞嘉Scott Pasuya首部巨作。 ◎紅點設計得主.外媒評鑑臺灣最佳咖啡館mojocoffee,品牌經營學一次看懂! ◎臺灣莊園咖啡生豆採購完全指南:產區風土×食農教育,敬天愛人的終極關懷。 ◎越在地.越國際!臺灣第一本真實呈現產業樣貌的咖啡專書。 專業推薦 家家酒書房主理人、金鐘廣播主持人/潘美緣(天瑜) 專文推薦 咖啡自媒體/AD Cafe 咖啡因的地圖 Map of Caffeine/Elsa Lin 原住民族電視台主播暨主持人/Tanivu Akuayana(陳敏芳) 元食咖啡/王俊元 Aura微光咖啡負責人/余知奇 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吳若權 下鄉的編輯人/李佳芳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林頌恩 9Bar Coffee 主理人、咖啡師的咖啡師/陳秉超 交陪學習於曾文溪流域的多物種研究者/陳冠彰 WCE世界咖啡烘焙賽臺灣冠軍、尋品.旬品咖啡 主理人/黃宥澄 維堤咖啡總經理/楊明勳Frank 虎記商行/寧波東街小霸王 拍胸推薦(按姓名首字筆畫排序) 各界推薦 mojocoffee是阿迪從求學時期就經常造訪的知名咖啡館,如今堂堂邁入20年。Scott以輕鬆且富條理的敘事文筆,深度剖析從開店之初到整個咖啡產業的觀察,並毫不藏私地分享自己在過程中的各項關鍵決策,絕對是想開咖啡店的人必讀的一本書。——咖啡自媒體/AD Cafe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直接在跟Scott聊天,得以一窺他的心法與品牌經營哲學。全書亦以大量篇幅梳理臺灣咖啡產業,尤其在記錄咖啡產區與農友的真實互動更為精彩。而這樣的真誠也是現代社會中,無論哪個產業都最需要的聲音。——咖啡因的地圖Map of Caffeine/Elsa Lin Pasuya擅長以淺顯的語言傳遞咖啡知識,深入解析全球咖啡市場趨勢,及氣候變遷對臺灣咖啡的衝擊。與阿里山及鄒族豆農間的互動合作,體現他對環境、人文和社會責任的深刻反思,也構築了跨文化信任的橋梁。魔粉、咖啡愛好者以及有志於咖啡產業的創業者,都不應錯過!——原住民族電視台主播暨主持人/Tanivu Akuayana(陳敏芳) 開一家咖啡店是許多人的夢想,但實際經營一家店遠不如想像中簡單!走過20年,除了零售與批發皆十分成功,作者更深入臺灣咖啡產區,帶領農友一同成長,可謂相當精彩的咖啡人生。——元食咖啡/王俊元 在獨立咖啡館的時代前期,Scott是咖啡職人中少見具有商管視角的經營者;他也是少數真正擁有從產地到市場端經歷,並長期在現場聆聽的人。坦白說,其實我一直都有偷偷觀察Scott的經營動態,作為風向指標,今日總算能在本書中見他娓娓道來。——Aura微光咖啡負責人/余知奇 陳俞嘉老師(Scott)是咖啡業界專家,也是令人尊敬的教學老師,近年對臺灣咖啡的栽植與烘焙,付出很大的貢獻。期待他透過這本好書,和大家分享自身經驗與才華。——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吳若權 彷彿那天站在特富野閒談,Scott以一貫風趣的口吻寫下咖啡情書,而他打造的美好工作精神,此時此刻正在阿里山發生。看工程魔人如何打造「魔汁」,是無可救藥的理性,也無可救藥的浪漫。正如書中提及:面對難以理解的黑箱,我們仍渴望知道「為什麼」——這,便是魔汁精神!——下鄉的編輯人/李佳芳 因著與咖啡的機緣而與原住民連結,前來向這塊土地的人事物學習,這份在乎讓Scott在阿里山成為那個「做咖啡的Pasuya」。Scott溫暖幽默、對產業具深刻洞見,他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將自己的專業做到最好、與部落分享並前進,即使身分不同,也可以是原住民在乎的家人。——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展示教育組副研究員/林頌恩 開咖啡館需要專業技術、經營管理與品牌行銷,能這兼顧這三個面向的店家寥寥無幾,mojocoffee就是其中的經典之一。作者在書裡分享了開店多年的經驗、想法,以及長時間經營之下應對市場的轉型思維,相當適合準備入行或已身在業內的讀者參考。——9Bar Coffee主理人、咖啡師的咖啡師/陳秉超 閱讀本書時,我反覆思考Scott Pasuya於前言提及的「其實,我最愛不是咖啡」意味著什麼。讀完全書後,方知他一直以咖啡為圓心,以咖啡豆、創業、決策、管理、產地、咖啡農友的交陪故事為半徑,動態地繪製一個與咖啡共好的曼陀羅。——交陪學習於曾文溪流域的多物種研究者/陳冠彰 本書述說了Scott對於咖啡的熱愛,更記錄了他為推廣臺灣咖啡,一步一腳印地走入產區、帶著農友透過杯測尋找品質定位、深入臺灣原住民部落文化的經過。而這整段過程,亦可說是近年臺灣咖啡崛起的縮影。所有熱愛咖啡的讀者,必定能從中獲得豐富的咖啡知識。——WCE世界咖啡烘焙賽臺灣冠軍、尋品.旬品咖啡主理人/黃宥澄 或許是不滿精品咖啡的豪奢與賣弄,Scott總踩著褪色的皮靴、叼著老派的煙斗,掛著相機隨時應戰,穿梭在咖啡產區與城市間,悠遊於產業最核心;暢所欲言、熱心交流,對產業觀察更是動見觀瞻,值得朋友們拜讀!——維堤咖啡總經理/楊明勳 Frank 創業是一段充滿挑戰性的旅程,必須珍惜眼前的成果,並為下一個關卡鋪路。我有幸在多年前與Scott一敘,店裡氛圍超棒,門庭草地上還晒著臺灣咖啡豆;討論烘豆心得時,Scott眼裡閃著光芒,令我印象深刻。私心期許哪天能一起做出美味的咖啡配方,擁有共同的作品一定更棒啦!——虎記商行/寧波東街小霸王
mojocoffee創辦兼主理人.陳俞嘉Scott Pasuya首部巨作! 尋豆 × 採購 × 杯測 × 經營 × 共好, 原汁原味的素人創業,外媒評鑑的最佳咖啡! ◎全臺知名咖啡行腳人陳俞嘉Scott Pasuya首部巨作。 ◎紅點設計得主.外媒評鑑臺灣最佳咖啡館mojocoffee,品牌經營學一次看懂! ◎臺灣莊園咖啡生豆採購完全指南:產區風土×食農教育,敬天愛人的終極關懷。 ◎越在地.越國際!臺灣第一本真實呈現產業樣貌的咖啡專書。 開咖啡館的門檻不算高,因此成為不少年輕人創業時的首選, 然而,這也是人們公認「存活率最低」的創業類型。 不少咖啡館前仆後繼地開,卻總沒多久就掛上招租布條; 幾天後路過發現,接手的業者開的還是咖啡館! 位在臺中的mojocoffee是上述大數據中的關鍵少數, 2003年開業以來,非但沒陣亡,甚至風風光光邁入第20週年, 儼然成為中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咖啡品牌; 更於2020年由外媒Big 7 Travel評為臺中第一、全臺第三的最佳咖啡館。 至今仍持續秉持著越在地.越國際的精神,為城市製造美麗的風景和文化。 而一手打造mojocoffee品牌傳奇的幕後推手, 正是創辦兼主理人陳俞嘉Scott Pasuya。 ★咖啡行腳人陳俞嘉Scott Pasuya的創業起點 mojocoffee創辦兼主理人陳俞嘉Scott Pasuya, 身兼資深咖啡講師、生豆公司採購顧問、臺灣各級生豆評鑑裁判等多重身分, 且勤於上山,足跡遍及全臺灣及中美洲咖啡產區,深入產業鏈第一線展開對話, 從尋豆到出杯無所不包,可謂中臺灣最知名的咖啡行腳人。 臺灣咖啡業界盛傳這麼一句話: 「要找陳俞嘉,他不是在產區,就是在去產區的路上!」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創業之前, 陳俞嘉只在母校逢甲大學附設的咖啡店打過工,除此之外毫無經驗。 話雖如此,工業工程學系出身,擁有紐約佩斯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學位的他, 在養家活口的壓力下,仍憑藉一顆極富人文關懷的理工腦, 硬著頭皮開了自己的獨立咖啡館,並以工程背景打造高品質的咖啡流程, 持續試錯、調整定位、小步前進,一路帶領mojocoffee來到第二十個年頭。 在事業漸漸擴張之下,他一步步將門市、網路、批發、教學等 各式可用資源串聯,並設法與員工、客戶、客人共好。 隨著歷年目標不同,mojocoffee發展出了相應的員工訓練準則, 歷經幾件做對與做錯的事、挺過肆虐全球的COVID-19疫情, 如今的mojocoffee也面臨後疫情時代的缺工挑戰。 創業20年的陳俞嘉,又將如何應對? ★原汁原味,mojocoffee三部曲 本書分為三部分,標示著mojocoffee從創業到茁壯的三部曲。 Part 1:從原點出發 mojocoffee草創之初、沒沒無聞時, 陳俞嘉便知必須透過品質呈現以累積口碑,建立第一批忠實消費者。 即便彼時精品咖啡已逐漸為臺灣大眾所認識,但他很清楚:自己得慢慢來, 不能一次就用太艱澀的語彙與消費者溝通,以免曲高和寡。 為此,陳俞嘉透過精緻化與充滿娛樂風格的美式咖啡飲料 (例如焦糖瑪琪朵)與各式自創飲品,激起消費者對咖啡的興趣, 藉此打造臺階,讓熟客能輕鬆地拾級而上。 為了達到上述理想,並提供穩定的咖啡產品給消費者, 陳俞嘉在開店初期即投入大量設備、研究沖製技術, 並借鑑業界領頭羊,轉譯國外知識。知識與技術的坑洞越挖越大後, 咖啡消費市場也面臨越來越成熟,愛好者選擇越來越多的挑戰。 當時的mojocoffee儘管有著高於市場均數的品質與穩定度, 卻也被更多的新進品牌稀釋了辨識度。為此,大約在創業第十年時, mojocoffee即進入打點外觀的世代,也加碼行銷比重, 藉此擴大知名度,同時避免品牌老化,並積極開發跨界合作。 有了強而有力的品質作為後盾,mojocoffee以設計為語言,持續對外發聲; 藉此避開同業間的低成本搶食。最終以傑出的零售包裝設計, 先後贏得2017年與2019年的德國紅點設計大獎(Red Dot Design Award)。 至此,陳俞嘉期許自己,不要再從既有的同溫層挖掘咖啡同好, 而是力圖將「喜愛生活風格」的族群,逐步教育成咖啡愛好者。 Part 2:同心圓的擴張 mojocoffee穩健發展後,陳俞嘉開始轉移事業重心, 與同業前進中美洲,將視野拉到產業更前端,尋求更穩定與特別的貨源。 因而得以親見許多人好奇,卻無法親臨的產區現場。 海外產區打滾多年後,陳俞嘉於2019年出任嘉義縣咖啡莊園評審, 赫然發現阿里山與梅山等產區的咖啡品質,有著相當不錯的水準, 卻因價格高昂與缺乏行銷因素,無法引起太多咖啡業者的興趣。 深入與農友互動、了解各方潛力後, 陳俞嘉明白咖啡市場有很大的機會接受這些在地商品。 也就是在那一刻,他決心以經營mojocoffee的心態經營臺灣咖啡。 初期,他花了很多心力與農友們建立信任, 以學習杯測技巧為起手式,逐步延伸至烘焙與微批次管理, 共同打造出經得起市場考驗的優質產品。 與此同時,陳俞嘉亦積極透過網路發文、舉辦媒合會等, 告知採購與消費者:一個屬於臺灣,最在地的新興商品正在崛起! 與此同時,他也注意到了臺灣咖啡的產業瓶頸, 諸如返鄉青年銜接、商品專注力短促、過度仰賴補助、兼差型農友等問題。 而他也竭盡自身力量,提供最專業的協助方案。 正因已與農友親如家人,這一切才教他更放心不下。 Part 3:重回原點 在探索臺灣咖啡的過程中,陳俞嘉發現, 許多消費者對於在地產品興相當陌生。 但這絕非商品不夠好,而是現代人「食之無味、相機先決」的網美文化, 正逐漸將餐飲市場帶往單一化的方向。 越是像這種時候,就越需要透過更多的互動, 為此,陳俞嘉開始投身食農教育, 讓「最真實的味道」重新被體驗;從產區風土出發,直達顧客味蕾。 食物是認識土地最好的方式——前提是食物,本身就值得被認識。 所以mojocoffee利用很多小機會,與客人或學員分享品嘗技巧、開啟感官; 而當感官被開啟後,才會產生「想更進一步了解咖啡」的欲望。 也唯有透過這個過程,人們才有機會重新認識這塊土地發生的事, 具體展現敬天愛人的終極關懷。 以上,是陳俞嘉創業至今的段落小結,也是他此刻仍在前行的路。 無論如何,20年前,透過咖啡這項外來商品創業時, 陳俞嘉從未想過,自己會以這樣的方式重新認識臺灣這片土地。 ★素人創業20年,mojocoffee主理人的深情告白 本書是陳俞嘉入行20年來最深情的告白: 「咖啡是一個看似開放,但是很封閉的產業。 我希望透過這本書,分享我20年來在業界的管理經驗與摸索, 透過真實案例的分享,讓更多築夢的人有更勇敢的後盾。 我也會用這些真實案例, 帶領大家窺見看似『鞏金』的產業,內部脆弱的一環; 我們又是如何透過專業技術,逐漸加強內在的脆弱結構。 期許能讓全臺灣更多咖啡生豆產區,甚至咖啡界以外的文創工作者, 能對這塊有多一些了解。 更重要的是,當我知道自己可以透過參與這些專業的過程, 重新認識臺灣、改變土地,內心充滿無限感動。」 全臺知名咖啡行腳人陳俞嘉Scott Pasuya首部巨作, 越在地.越國際!魔汁原味.mojocoffee! 本書特色 ◎全臺知名咖啡行腳人陳俞嘉Scott Pasuya首部巨作。 ◎紅點設計得主.外媒評鑑臺灣最佳咖啡館mojocoffee,品牌經營學一次看懂! ◎臺灣莊園咖啡生豆採購完全指南:產區風土×食農教育,敬天愛人的終極關懷。 ◎越在地.越國際!臺灣第一本真實呈現產業樣貌的咖啡專書。 專業推薦 家家酒書房主理人、金鐘廣播主持人/潘美緣(天瑜) 專文推薦 咖啡自媒體/AD Cafe 咖啡因的地圖 Map of Caffeine/Elsa Lin 原住民族電視台主播暨主持人/Tanivu Akuayana(陳敏芳) 元食咖啡/王俊元 Aura微光咖啡負責人/余知奇 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吳若權 下鄉的編輯人/李佳芳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林頌恩 9Bar Coffee 主理人、咖啡師的咖啡師/陳秉超 交陪學習於曾文溪流域的多物種研究者/陳冠彰 WCE世界咖啡烘焙賽臺灣冠軍、尋品.旬品咖啡 主理人/黃宥澄 維堤咖啡總經理/楊明勳Frank 虎記商行/寧波東街小霸王 拍胸推薦(按姓名首字筆畫排序) 各界推薦 mojocoffee是阿迪從求學時期就經常造訪的知名咖啡館,如今堂堂邁入20年。Scott以輕鬆且富條理的敘事文筆,深度剖析從開店之初到整個咖啡產業的觀察,並毫不藏私地分享自己在過程中的各項關鍵決策,絕對是想開咖啡店的人必讀的一本書。——咖啡自媒體/AD Cafe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直接在跟Scott聊天,得以一窺他的心法與品牌經營哲學。全書亦以大量篇幅梳理臺灣咖啡產業,尤其在記錄咖啡產區與農友的真實互動更為精彩。而這樣的真誠也是現代社會中,無論哪個產業都最需要的聲音。——咖啡因的地圖Map of Caffeine/Elsa Lin Pasuya擅長以淺顯的語言傳遞咖啡知識,深入解析全球咖啡市場趨勢,及氣候變遷對臺灣咖啡的衝擊。與阿里山及鄒族豆農間的互動合作,體現他對環境、人文和社會責任的深刻反思,也構築了跨文化信任的橋梁。魔粉、咖啡愛好者以及有志於咖啡產業的創業者,都不應錯過!——原住民族電視台主播暨主持人/Tanivu Akuayana(陳敏芳) 開一家咖啡店是許多人的夢想,但實際經營一家店遠不如想像中簡單!走過20年,除了零售與批發皆十分成功,作者更深入臺灣咖啡產區,帶領農友一同成長,可謂相當精彩的咖啡人生。——元食咖啡/王俊元 在獨立咖啡館的時代前期,Scott是咖啡職人中少見具有商管視角的經營者;他也是少數真正擁有從產地到市場端經歷,並長期在現場聆聽的人。坦白說,其實我一直都有偷偷觀察Scott的經營動態,作為風向指標,今日總算能在本書中見他娓娓道來。——Aura微光咖啡負責人/余知奇 陳俞嘉老師(Scott)是咖啡業界專家,也是令人尊敬的教學老師,近年對臺灣咖啡的栽植與烘焙,付出很大的貢獻。期待他透過這本好書,和大家分享自身經驗與才華。——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吳若權 彷彿那天站在特富野閒談,Scott以一貫風趣的口吻寫下咖啡情書,而他打造的美好工作精神,此時此刻正在阿里山發生。看工程魔人如何打造「魔汁」,是無可救藥的理性,也無可救藥的浪漫。正如書中提及:面對難以理解的黑箱,我們仍渴望知道「為什麼」——這,便是魔汁精神!——下鄉的編輯人/李佳芳 因著與咖啡的機緣而與原住民連結,前來向這塊土地的人事物學習,這份在乎讓Scott在阿里山成為那個「做咖啡的Pasuya」。Scott溫暖幽默、對產業具深刻洞見,他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將自己的專業做到最好、與部落分享並前進,即使身分不同,也可以是原住民在乎的家人。——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展示教育組副研究員/林頌恩 開咖啡館需要專業技術、經營管理與品牌行銷,能這兼顧這三個面向的店家寥寥無幾,mojocoffee就是其中的經典之一。作者在書裡分享了開店多年的經驗、想法,以及長時間經營之下應對市場的轉型思維,相當適合準備入行或已身在業內的讀者參考。——9Bar Coffee主理人、咖啡師的咖啡師/陳秉超 閱讀本書時,我反覆思考Scott Pasuya於前言提及的「其實,我最愛不是咖啡」意味著什麼。讀完全書後,方知他一直以咖啡為圓心,以咖啡豆、創業、決策、管理、產地、咖啡農友的交陪故事為半徑,動態地繪製一個與咖啡共好的曼陀羅。——交陪學習於曾文溪流域的多物種研究者/陳冠彰 本書述說了Scott對於咖啡的熱愛,更記錄了他為推廣臺灣咖啡,一步一腳印地走入產區、帶著農友透過杯測尋找品質定位、深入臺灣原住民部落文化的經過。而這整段過程,亦可說是近年臺灣咖啡崛起的縮影。所有熱愛咖啡的讀者,必定能從中獲得豐富的咖啡知識。——WCE世界咖啡烘焙賽臺灣冠軍、尋品.旬品咖啡主理人/黃宥澄 或許是不滿精品咖啡的豪奢與賣弄,Scott總踩著褪色的皮靴、叼著老派的煙斗,掛著相機隨時應戰,穿梭在咖啡產區與城市間,悠遊於產業最核心;暢所欲言、熱心交流,對產業觀察更是動見觀瞻,值得朋友們拜讀!——維堤咖啡總經理/楊明勳 Frank 創業是一段充滿挑戰性的旅程,必須珍惜眼前的成果,並為下一個關卡鋪路。我有幸在多年前與Scott一敘,店裡氛圍超棒,門庭草地上還晒著臺灣咖啡豆;討論烘豆心得時,Scott眼裡閃著光芒,令我印象深刻。私心期許哪天能一起做出美味的咖啡配方,擁有共同的作品一定更棒啦!——虎記商行/寧波東街小霸王
mojocoffee創辦兼主理人.陳俞嘉Scott Pasuya首部巨作! 尋豆 × 採購 × 杯測 × 經營 × 共好, 原汁原味的素人創業,外媒評鑑的最佳咖啡! ◎全臺知名咖啡行腳人陳俞嘉Scott Pasuya首部巨作。 ◎紅點設計得主.外媒評鑑臺灣最佳咖啡館mojocoffee,品牌經營學一次看懂! ◎臺灣莊園咖啡生豆採購完全指南:產區風土×食農教育,敬天愛人的終極關懷。 ◎越在地.越國際!臺灣第一本真實呈現產業樣貌的咖啡專書。 開咖啡館的門檻不算高,因此成為不少年輕人創業時的首選, 然而,這也是人們公認「存活率最低」的創業類型。 不少咖啡館前仆後繼地開,卻總沒多久就掛上招租布條; 幾天後路過發現,接手的業者開的還是咖啡館! 位在臺中的mojocoffee是上述大數據中的關鍵少數, 2003年開業以來,非但沒陣亡,甚至風風光光邁入第20週年, 儼然成為中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咖啡品牌; 更於2020年由外媒Big 7 Travel評為臺中第一、全臺第三的最佳咖啡館。 至今仍持續秉持著越在地.越國際的精神,為城市製造美麗的風景和文化。 而一手打造mojocoffee品牌傳奇的幕後推手, 正是創辦兼主理人陳俞嘉Scott Pasuya。 ★咖啡行腳人陳俞嘉Scott Pasuya的創業起點 mojocoffee創辦兼主理人陳俞嘉Scott Pasuya, 身兼資深咖啡講師、生豆公司採購顧問、臺灣各級生豆評鑑裁判等多重身分, 且勤於上山,足跡遍及全臺灣及中美洲咖啡產區,深入產業鏈第一線展開對話, 從尋豆到出杯無所不包,可謂中臺灣最知名的咖啡行腳人。 臺灣咖啡業界盛傳這麼一句話: 「要找陳俞嘉,他不是在產區,就是在去產區的路上!」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創業之前, 陳俞嘉只在母校逢甲大學附設的咖啡店打過工,除此之外毫無經驗。 話雖如此,工業工程學系出身,擁有紐約佩斯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學位的他, 在養家活口的壓力下,仍憑藉一顆極富人文關懷的理工腦, 硬著頭皮開了自己的獨立咖啡館,並以工程背景打造高品質的咖啡流程, 持續試錯、調整定位、小步前進,一路帶領mojocoffee來到第二十個年頭。 在事業漸漸擴張之下,他一步步將門市、網路、批發、教學等 各式可用資源串聯,並設法與員工、客戶、客人共好。 隨著歷年目標不同,mojocoffee發展出了相應的員工訓練準則, 歷經幾件做對與做錯的事、挺過肆虐全球的COVID-19疫情, 如今的mojocoffee也面臨後疫情時代的缺工挑戰。 創業20年的陳俞嘉,又將如何應對? ★原汁原味,mojocoffee三部曲 本書分為三部分,標示著mojocoffee從創業到茁壯的三部曲。 Part 1:從原點出發 mojocoffee草創之初、沒沒無聞時, 陳俞嘉便知必須透過品質呈現以累積口碑,建立第一批忠實消費者。 即便彼時精品咖啡已逐漸為臺灣大眾所認識,但他很清楚:自己得慢慢來, 不能一次就用太艱澀的語彙與消費者溝通,以免曲高和寡。 為此,陳俞嘉透過精緻化與充滿娛樂風格的美式咖啡飲料 (例如焦糖瑪琪朵)與各式自創飲品,激起消費者對咖啡的興趣, 藉此打造臺階,讓熟客能輕鬆地拾級而上。 為了達到上述理想,並提供穩定的咖啡產品給消費者, 陳俞嘉在開店初期即投入大量設備、研究沖製技術, 並借鑑業界領頭羊,轉譯國外知識。知識與技術的坑洞越挖越大後, 咖啡消費市場也面臨越來越成熟,愛好者選擇越來越多的挑戰。 當時的mojocoffee儘管有著高於市場均數的品質與穩定度, 卻也被更多的新進品牌稀釋了辨識度。為此,大約在創業第十年時, mojocoffee即進入打點外觀的世代,也加碼行銷比重, 藉此擴大知名度,同時避免品牌老化,並積極開發跨界合作。 有了強而有力的品質作為後盾,mojocoffee以設計為語言,持續對外發聲; 藉此避開同業間的低成本搶食。最終以傑出的零售包裝設計, 先後贏得2017年與2019年的德國紅點設計大獎(Red Dot Design Award)。 至此,陳俞嘉期許自己,不要再從既有的同溫層挖掘咖啡同好, 而是力圖將「喜愛生活風格」的族群,逐步教育成咖啡愛好者。 Part 2:同心圓的擴張 mojocoffee穩健發展後,陳俞嘉開始轉移事業重心, 與同業前進中美洲,將視野拉到產業更前端,尋求更穩定與特別的貨源。 因而得以親見許多人好奇,卻無法親臨的產區現場。 海外產區打滾多年後,陳俞嘉於2019年出任嘉義縣咖啡莊園評審, 赫然發現阿里山與梅山等產區的咖啡品質,有著相當不錯的水準, 卻因價格高昂與缺乏行銷因素,無法引起太多咖啡業者的興趣。 深入與農友互動、了解各方潛力後, 陳俞嘉明白咖啡市場有很大的機會接受這些在地商品。 也就是在那一刻,他決心以經營mojocoffee的心態經營臺灣咖啡。 初期,他花了很多心力與農友們建立信任, 以學習杯測技巧為起手式,逐步延伸至烘焙與微批次管理, 共同打造出經得起市場考驗的優質產品。 與此同時,陳俞嘉亦積極透過網路發文、舉辦媒合會等, 告知採購與消費者:一個屬於臺灣,最在地的新興商品正在崛起! 與此同時,他也注意到了臺灣咖啡的產業瓶頸, 諸如返鄉青年銜接、商品專注力短促、過度仰賴補助、兼差型農友等問題。 而他也竭盡自身力量,提供最專業的協助方案。 正因已與農友親如家人,這一切才教他更放心不下。 Part 3:重回原點 在探索臺灣咖啡的過程中,陳俞嘉發現, 許多消費者對於在地產品興相當陌生。 但這絕非商品不夠好,而是現代人「食之無味、相機先決」的網美文化, 正逐漸將餐飲市場帶往單一化的方向。 越是像這種時候,就越需要透過更多的互動, 為此,陳俞嘉開始投身食農教育, 讓「最真實的味道」重新被體驗;從產區風土出發,直達顧客味蕾。 食物是認識土地最好的方式——前提是食物,本身就值得被認識。 所以mojocoffee利用很多小機會,與客人或學員分享品嘗技巧、開啟感官; 而當感官被開啟後,才會產生「想更進一步了解咖啡」的欲望。 也唯有透過這個過程,人們才有機會重新認識這塊土地發生的事, 具體展現敬天愛人的終極關懷。 以上,是陳俞嘉創業至今的段落小結,也是他此刻仍在前行的路。 無論如何,20年前,透過咖啡這項外來商品創業時, 陳俞嘉從未想過,自己會以這樣的方式重新認識臺灣這片土地。 ★素人創業20年,mojocoffee主理人的深情告白 本書是陳俞嘉入行20年來最深情的告白: 「咖啡是一個看似開放,但是很封閉的產業。 我希望透過這本書,分享我20年來在業界的管理經驗與摸索, 透過真實案例的分享,讓更多築夢的人有更勇敢的後盾。 我也會用這些真實案例, 帶領大家窺見看似『鞏金』的產業,內部脆弱的一環; 我們又是如何透過專業技術,逐漸加強內在的脆弱結構。 期許能讓全臺灣更多咖啡生豆產區,甚至咖啡界以外的文創工作者, 能對這塊有多一些了解。 更重要的是,當我知道自己可以透過參與這些專業的過程, 重新認識臺灣、改變土地,內心充滿無限感動。」 全臺知名咖啡行腳人陳俞嘉Scott Pasuya首部巨作, 越在地.越國際!魔汁原味.mojocoffee! 本書特色 ◎全臺知名咖啡行腳人陳俞嘉Scott Pasuya首部巨作。 ◎紅點設計得主.外媒評鑑臺灣最佳咖啡館mojocoffee,品牌經營學一次看懂! ◎臺灣莊園咖啡生豆採購完全指南:產區風土×食農教育,敬天愛人的終極關懷。 ◎越在地.越國際!臺灣第一本真實呈現產業樣貌的咖啡專書。 專業推薦 家家酒書房主理人、金鐘廣播主持人/潘美緣(天瑜) 專文推薦 咖啡自媒體/AD Cafe 咖啡因的地圖 Map of Caffeine/Elsa Lin 原住民族電視台主播暨主持人/Tanivu Akuayana(陳敏芳) 元食咖啡/王俊元 Aura微光咖啡負責人/余知奇 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吳若權 下鄉的編輯人/李佳芳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林頌恩 9Bar Coffee 主理人、咖啡師的咖啡師/陳秉超 交陪學習於曾文溪流域的多物種研究者/陳冠彰 WCE世界咖啡烘焙賽臺灣冠軍、尋品.旬品咖啡 主理人/黃宥澄 維堤咖啡總經理/楊明勳Frank 虎記商行/寧波東街小霸王 拍胸推薦(按姓名首字筆畫排序) 各界推薦 mojocoffee是阿迪從求學時期就經常造訪的知名咖啡館,如今堂堂邁入20年。Scott以輕鬆且富條理的敘事文筆,深度剖析從開店之初到整個咖啡產業的觀察,並毫不藏私地分享自己在過程中的各項關鍵決策,絕對是想開咖啡店的人必讀的一本書。——咖啡自媒體/AD Cafe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直接在跟Scott聊天,得以一窺他的心法與品牌經營哲學。全書亦以大量篇幅梳理臺灣咖啡產業,尤其在記錄咖啡產區與農友的真實互動更為精彩。而這樣的真誠也是現代社會中,無論哪個產業都最需要的聲音。——咖啡因的地圖Map of Caffeine/Elsa Lin Pasuya擅長以淺顯的語言傳遞咖啡知識,深入解析全球咖啡市場趨勢,及氣候變遷對臺灣咖啡的衝擊。與阿里山及鄒族豆農間的互動合作,體現他對環境、人文和社會責任的深刻反思,也構築了跨文化信任的橋梁。魔粉、咖啡愛好者以及有志於咖啡產業的創業者,都不應錯過!——原住民族電視台主播暨主持人/Tanivu Akuayana(陳敏芳) 開一家咖啡店是許多人的夢想,但實際經營一家店遠不如想像中簡單!走過20年,除了零售與批發皆十分成功,作者更深入臺灣咖啡產區,帶領農友一同成長,可謂相當精彩的咖啡人生。——元食咖啡/王俊元 在獨立咖啡館的時代前期,Scott是咖啡職人中少見具有商管視角的經營者;他也是少數真正擁有從產地到市場端經歷,並長期在現場聆聽的人。坦白說,其實我一直都有偷偷觀察Scott的經營動態,作為風向指標,今日總算能在本書中見他娓娓道來。——Aura微光咖啡負責人/余知奇 陳俞嘉老師(Scott)是咖啡業界專家,也是令人尊敬的教學老師,近年對臺灣咖啡的栽植與烘焙,付出很大的貢獻。期待他透過這本好書,和大家分享自身經驗與才華。——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吳若權 彷彿那天站在特富野閒談,Scott以一貫風趣的口吻寫下咖啡情書,而他打造的美好工作精神,此時此刻正在阿里山發生。看工程魔人如何打造「魔汁」,是無可救藥的理性,也無可救藥的浪漫。正如書中提及:面對難以理解的黑箱,我們仍渴望知道「為什麼」——這,便是魔汁精神!——下鄉的編輯人/李佳芳 因著與咖啡的機緣而與原住民連結,前來向這塊土地的人事物學習,這份在乎讓Scott在阿里山成為那個「做咖啡的Pasuya」。Scott溫暖幽默、對產業具深刻洞見,他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將自己的專業做到最好、與部落分享並前進,即使身分不同,也可以是原住民在乎的家人。——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展示教育組副研究員/林頌恩 開咖啡館需要專業技術、經營管理與品牌行銷,能這兼顧這三個面向的店家寥寥無幾,mojocoffee就是其中的經典之一。作者在書裡分享了開店多年的經驗、想法,以及長時間經營之下應對市場的轉型思維,相當適合準備入行或已身在業內的讀者參考。——9Bar Coffee主理人、咖啡師的咖啡師/陳秉超 閱讀本書時,我反覆思考Scott Pasuya於前言提及的「其實,我最愛不是咖啡」意味著什麼。讀完全書後,方知他一直以咖啡為圓心,以咖啡豆、創業、決策、管理、產地、咖啡農友的交陪故事為半徑,動態地繪製一個與咖啡共好的曼陀羅。——交陪學習於曾文溪流域的多物種研究者/陳冠彰 本書述說了Scott對於咖啡的熱愛,更記錄了他為推廣臺灣咖啡,一步一腳印地走入產區、帶著農友透過杯測尋找品質定位、深入臺灣原住民部落文化的經過。而這整段過程,亦可說是近年臺灣咖啡崛起的縮影。所有熱愛咖啡的讀者,必定能從中獲得豐富的咖啡知識。——WCE世界咖啡烘焙賽臺灣冠軍、尋品.旬品咖啡主理人/黃宥澄 或許是不滿精品咖啡的豪奢與賣弄,Scott總踩著褪色的皮靴、叼著老派的煙斗,掛著相機隨時應戰,穿梭在咖啡產區與城市間,悠遊於產業最核心;暢所欲言、熱心交流,對產業觀察更是動見觀瞻,值得朋友們拜讀!——維堤咖啡總經理/楊明勳 Frank 創業是一段充滿挑戰性的旅程,必須珍惜眼前的成果,並為下一個關卡鋪路。我有幸在多年前與Scott一敘,店裡氛圍超棒,門庭草地上還晒著臺灣咖啡豆;討論烘豆心得時,Scott眼裡閃著光芒,令我印象深刻。私心期許哪天能一起做出美味的咖啡配方,擁有共同的作品一定更棒啦!——虎記商行/寧波東街小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