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1)‧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2)‧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二】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3)‧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三】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4)‧世主妙嚴品第一之四】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5)‧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五】 《華嚴經》所見就見無邊法,也見無際空,是豎窮橫徧,滿一切處。《世主妙嚴品》是講世間主和出世間主種種微妙不可思議的莊嚴境界、莊嚴國土、莊嚴佛刹。有五卷,是序分,也可以視為本經的「序品」。這個序分的「眾海雲集」,有同生眾、異生眾,共41眾:同生眾,是指20位菩薩;異生眾,是指雜類諸神眾、八部眾、欲色界諸天眾。41眾,各有10位,就有410解脫門,就有這麼多的行法。所以,清涼國師在《疏》上說到:「每一句經文就是一個行法,例如世主妙嚴品具無量無邊解脫門,有意修者隨取其一,即受用無盡也。」 《華嚴經》在在處處都顯說著「依住廣大心」,華嚴大教旨趣沖深,猶如大海之沖和深廣;華嚴大法性海圓融,有海印炳現之圓鏡體性。一字一句皆是饒益行,皆是成就眾生的大光明藏。宣化上人說:「這個解脫門,我們想不想入呢?我們要想入也可以入,我們不想入就不能入,一切唯心造。志在諸佛,就成諸佛;志在菩薩,就成菩薩。佛說這個法,就是教眾生依法來修行,能明白這種法門,能入到這種法門的境界裏。」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6)‧如來現相品第二】 「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如實就是一真法界的真理,「如」是諸法的本體。「來」是法的用,從體起用,所以叫如來。如是靜,來是動,而華嚴經的境界,是動靜一如,也就是動不礙靜,靜也不礙動;這種互相無礙的境界,就是如來。現相是佛所示現的相。佛本來是無相的,因為要教化一切眾生的緣故,所以在無相之中現出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這一品在華嚴經裏是屬於第二品,是說明如來因何現相的道理,所以叫如來現相品第二。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7)‧普賢三昧品第三、世界成就品第四】 普賢菩薩所得的這種三昧,是一切三昧之母,能生出一切三昧法。這種三昧,能普徧包含容納十方法界。三世諸佛的智慧光明海,也是從這種三昧中所生出來。十方所有諸佛國土、法門,及一切道場都安立在這三昧中,示現出這種種的境界。這個世界海,是給眾生預備的。眾生能在這世界上生存。眾生有種種無量之多,所以叫眾生海。在這世界,有了眾生,眾生有智慧,便要修行,修行之後,便會成佛。一切諸佛是由眾生所成就的。所有諸佛,猶如大海,故為一切諸佛海。法界不是只有一方,而是在十方,所謂盡虛空徧法界,故為一切法界海。普賢菩薩都能觀察明了這一切的境界。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8)‧華藏世界品第五】 「華藏」,華是蓮華,藏是收藏,又有出生的意思。在這裏有蓮華的種子,所以生出蓮華世界。若是具足來說,應該是「華藏莊嚴嚴具世界海」,簡略為「華藏世界」。因為這個世界,是以蓮華為莊嚴,所以叫華藏世界。華藏莊嚴世界海,為甚麼因緣而成就?這是徧滿一切處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在往昔世界海微塵數劫的時候,都親近世界海微塵數那樣多的諸佛。他在每位佛的道場中,清淨而修行,沒有染汚心。華藏世界海是他淨修世界海微塵數大願之所莊嚴清淨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9)‧毘盧遮那品第六、如來名號品第七、四聖諦品第八】 〈毘盧遮那品第六〉,是講毘盧遮那佛的因緣。在無量無邊諸佛刹海中,經過微塵數劫海那樣長的時間,用種種願力,能圓滿普賢菩薩所發的一切行願。〈如來名號品第七〉,是文殊師利菩薩在普光明殿,承仗諸佛大威神力而演說的,是說在因地修行,必定能得到圓滿的果位。〈四聖諦品第八〉,是講苦集滅道,若能依照四聖諦法去修行,便可以證聖果、入聖流。
《華嚴經》是法界經,在一切經典裏邊是經王,是王中之王,所以攝群經為 眷屬。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 華嚴秘藏,高不可仰,深不可窺,既深且廣,圓融無礙;華嚴境界,重重無盡,無盡重重,是妙中之妙,玄中之玄。所以《華嚴經》這個大法,也唯有極位的十地菩薩才能承受;十地的菩薩就好像大海似的,能承受萬方而來的細流。是故1977年,宣化上人開講〈十地品〉時,這麼說:「十地法門,就包括一切的法門,和一切的法門都有密切的關係。所以我們人想要修行菩薩道,這要『因地而生菩薩道』,要藉著十地法門,來增長我們的菩薩道;想要成熟我們的菩薩道,也要藉著十地法門來成熟;想要得到解脫這種菩薩道,也要依照十地的法門來修行,才能得到這種解脫法門。」此書一套五冊,想要修行菩薩道、增長菩薩道、成熟菩薩道、得到菩薩道,都要依照這十地的法門來修行。 十地法門,每一地都各有其特殊深邃之處。在諸佛的智海中,行者依如來的 根本智,以菩提心利益一切衆生,修習種種的差別智,以具足圓滿菩薩一切的大願。所以這十地都一樣重要,只有修習的次第,沒有優劣的分別;行者既不可顧此失彼,也不宜躐等躁進。所謂「應說諸地勝智道,入住展轉次修習;從行境界法智生,利益一切眾生故。」十地為諸佛智地,屬於證道位。 幾千年後的今天,在美國加州三藩市,上人從1969年開講這部《大華嚴經》,至一九七八年圓滿結經,歷時九年。當時上人每天早晚各講一堂華嚴經,由於有數千講,所以這部大經的出版,編輯部將採用單行本出書。1977年2月27日,上人開始講《華嚴經》卷三十四〈十地品〉第二十六,於當年7月31日圓滿此品,乃有現今單行的《十地品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