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雲和尚為民國以來,傳法曹洞,兼嗣臨濟,中興雲門,匡扶法眼,延續溈仰,以一身而繫五宗法脈之禪宗大德。綜其一生,凡淨、苦、孝、忍、定、捨、悲、異、方便、無畏、不放逸諸行,無不奉持。因嘆宗風淪墜,道場廢圯,律教無聞,乃發願振興十方叢林,重建古剎,所重建之大小寺院庵堂共八十餘處,每處皆於竣工時,覓一住持任之,然後悄然退隱。虛雲和尚雖為禪宗巨匠,然亦每教人老實念佛,惟其所撰《楞嚴經玄要》、《法華經略疏》、《遺教經註釋》、《圓覺經玄義》、《心經解》等書,於「雲門事變」時,盡被奪去,今僅存法語、開示、書問、詩歌等文字,後人編為《虛雲和尚法彙》一書。
《金剛經講義》是民國時期著名佛教居士江味農(1872-1938)所著的一部關於《金剛經》的深入解讀和注釋作品。江味農自幼學習儒學,後轉向佛教,並在1918年開始信仰佛教,曾赴日本學習東密,歸國後致力於佛學的傳播與研究。這部講義以白話文撰寫,語言平實易懂,適合不同層次的讀者。江味農在講義中逐字逐句地講解《金剛經》,並結合佛教的歷史、制度和基本理論,從「信解行證」四個方面全面闡述了《金剛經》的深奧義理。他的講解不僅注重理論的闡釋,還強調實修的方法,使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佛法。
虛雲和尚為民國以來,傳法曹洞,兼嗣臨濟,中興雲門,匡扶法眼,延續溈仰,以一身而繫五宗法脈之禪宗大德。綜其一生,凡淨、苦、孝、忍、定、捨、悲、異、方便、無畏、不放逸諸行,無不奉持。因嘆宗風淪墜,道場廢圯,律教無聞,乃發願振興十方叢林,重建古剎,所重建之大小寺院庵堂共八十餘處,每處皆於竣工時,覓一住持任之,然後悄然退隱。虛雲和尚雖為禪宗巨匠,然亦每教人老實念佛,惟其所撰《楞嚴經玄要》、《法華經略疏》、《遺教經註釋》、《圓覺經玄義》、《心經解》等書,於「雲門事變」時,盡被奪去,今僅存法語、開示、書問、詩歌等文字,後人編為《虛雲和尚法彙》一書。
成唯識論學記,凡八卷。唐代新羅僧太賢集。收於卍續藏第八十冊。係注釋玄奘所譯《成唯識論》之作。內容包括:(一)顯宗出體門,闡示護法、清辨二師之空、有論爭,而以護法所述唯識中道之境、行、果三者為《成唯識論》之宗旨,並論「出體」等。(二)題名分別門,說明題號、造論者等。(三)解釋文義門,逐次注釋教起因緣分、聖教正說分、結名迴施分等。本書卷首錄有「菩薩藏阿毘達磨古迹記卷第三本」等字,推知其或屬古迹記之一部分。(佛光大辭典)
《大乘起信論》,略稱《起信論》,是大乘佛教的一部論書,法性宗的提綱挈領之作,相傳為馬鳴菩薩依據《楞伽經》所造,依據真諦三藏之弟子曹毘為其所作傳記,此論為真諦於太清四年(公元550年)譯。篇幅凡一卷,是自隋、唐起對漢傳佛教影響很大的一部論著。守培法師不忍佛法滅亡。所以發心疏解《起信論》。希望能「糾正邪正。明白是非。續佛慧命。開人正眼」。本論主要闡述了於大乘佛教生起正信的理論,簡明扼要地概述了如來藏唯識學派思想,體現了漢傳佛教部份宗派所推崇的即身成就見性成佛之宗旨。
金剛經者。如來實相真空之至妙心法也。脫昏迷之滯情。解顛倒之纏縛。掃跡蕩空。絕相超宗。無不以斯金剛妙智。般若真慧。而會歸於摩訶衍。故佛祖迭承。即以此為心印之密旨。如弘忍五祖之囑持誦斯經。能見心明性。六祖慧能之聞無住生心。豁然有省。自古迄今。信奉受持此經。或妙悟心源。或靈跡昭彰。得獲種種勝益者。不知凡幾。
內學年刊為支那內學院發行的佛教研究刊物,相當於該院的學報。據傳共有六輯,然坊間所見,僅有四輯,1975年台灣坊間有流通本(鼎文版),將四輯結集成一冊,即以「內學年刊」之名行世。其中所收諸文之作者,皆為支那內學院成員,亦為當時之著名佛教學者。如歐陽漸、蒙文通、呂澂、王恩洋、湯用彤、聶耦庚、熊十力、梅光羲等人。作者以居士為主,出家人甚為少見。茲列各輯要目如下︰(1)第一輯︰今日之佛法研究、心學大意、中國禪學考、顯揚聖教論大意、成立唯識義、雜阿含經刊定記、釋迦時代之外道等。(2)第二輯︰談內學研究、龍樹法相學、楞伽疏決、雜阿含經蘊誦略釋、攝論大意、西藏傳本攝大乘論、起信論唯識釋質疑、阿毗達磨汎論、南傳小乘部執、經部義、日本相宗古德著述略表等。(3)第三輯︰支那內學院院訓釋、諸家戒本通論、安慧三十唯識釋略抄、入論十四因過解等。(4)第四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敘、南傳念安般經、觀所緣釋論會譯,集量論釋略抄、因明正理門論本證文、因輪論圖解等。
《四十二章經》相傳是佛教傳至中國第一部譯出的佛典,內容是把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某一段話稱為一章,一共選錄四十二段話,編集而成。此經來歷,據說是因為漢明帝夜夢金人,大臣告知金人是西方名為佛的神,於是明帝遣使求訪西域,使者於大月支遇沙門攝摩騰得佛經四十二章,譯寫此經後返還洛陽。此經說明早期佛教的基本教義,其內容說明出家、在家應精進離欲,由佈施、持戒、禪定、般若,得證四沙門果。
佛制戒律,祖立清規,是佛教健康發展的制度保障,是寺院建設與管理的重要內容。金山大徹堂由圓悟勤禪師振興以來,提倡宗風,不落筌蹄,而垂鈎四海,只鉤獰龍。仰仗先覺,留此模範,以為入道階漸,後學初機,細心參閱,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若夫竿木隨身,逢場作戲,因時設施,通權達變,規矩是呆,法則是活,所謂大用現前,不存規則可也。有條攀條,無條攀例可也。
內學年刊為支那內學院發行的佛教研究刊物,相當於該院的學報。據傳共有六輯,然坊間所見,僅有四輯,1975年台灣坊間有流通本(鼎文版),將四輯結集成一冊,即以「內學年刊」之名行世。其中所收諸文之作者,皆為支那內學院成員,亦為當時之著名佛教學者。如歐陽漸、蒙文通、呂澂、王恩洋、湯用彤、聶耦庚、熊十力、梅光羲等人。作者以居士為主,出家人甚為少見。茲列各輯要目如下︰(1)第一輯︰今日之佛法研究、心學大意、中國禪學考、顯揚聖教論大意、成立唯識義、雜阿含經刊定記、釋迦時代之外道等。(2)第二輯︰談內學研究、龍樹法相學、楞伽疏決、雜阿含經蘊誦略釋、攝論大意、西藏傳本攝大乘論、起信論唯識釋質疑、阿毗達磨汎論、南傳小乘部執、經部義、日本相宗古德著述略表等。(3)第三輯︰支那內學院院訓釋、諸家戒本通論、安慧三十唯識釋略抄、入論十四因過解等。(4)第四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敘、南傳念安般經、觀所緣釋論會譯,集量論釋略抄、因明正理門論本證文、因輪論圖解等。
佛制戒律,祖立清規,是佛教健康發展的制度保障,是寺院建設與管理的重要內容。金山大徹堂由圓悟勤禪師振興以來,提倡宗風,不落筌蹄,而垂鈎四海,只鉤獰龍。仰仗先覺,留此模範,以為入道階漸,後學初機,細心參閱,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若夫竿木隨身,逢場作戲,因時設施,通權達變,規矩是呆,法則是活,所謂大用現前,不存規則可也。有條攀條,無條攀例可也。
金剛經者。如來實相真空之至妙心法也。脫昏迷之滯情。解顛倒之纏縛。掃跡蕩空。絕相超宗。無不以斯金剛妙智。般若真慧。而會歸於摩訶衍。故佛祖迭承。即以此為心印之密旨。如弘忍五祖之囑持誦斯經。能見心明性。六祖慧能之聞無住生心。豁然有省。自古迄今。信奉受持此經。或妙悟心源。或靈跡昭彰。得獲種種勝益者。不知凡幾。
內學年刊為支那內學院發行的佛教研究刊物,相當於該院的學報。據傳共有六輯,然坊間所見,僅有四輯,1975年台灣坊間有流通本(鼎文版),將四輯結集成一冊,即以「內學年刊」之名行世。其中所收諸文之作者,皆為支那內學院成員,亦為當時之著名佛教學者。如歐陽漸、蒙文通、呂澂、王恩洋、湯用彤、聶耦庚、熊十力、梅光羲等人。作者以居士為主,出家人甚為少見。茲列各輯要目如下︰(1)第一輯︰今日之佛法研究、心學大意、中國禪學考、顯揚聖教論大意、成立唯識義、雜阿含經刊定記、釋迦時代之外道等。(2)第二輯︰談內學研究、龍樹法相學、楞伽疏決、雜阿含經蘊誦略釋、攝論大意、西藏傳本攝大乘論、起信論唯識釋質疑、阿毗達磨汎論、南傳小乘部執、經部義、日本相宗古德著述略表等。(3)第三輯︰支那內學院院訓釋、諸家戒本通論、安慧三十唯識釋略抄、入論十四因過解等。(4)第四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敘、南傳念安般經、觀所緣釋論會譯,集量論釋略抄、因明正理門論本證文、因輪論圖解等。
寒山子,不知何許人。居天台唐興縣寒巖,時往還國清寺。以樺皮為冠,布裘弊履。或長廊唱詠,或村墅歌嘯,人莫識之。閭丘胤宦丹丘,臨行,遇豐干師,言從天台來。閭丘問彼地有何賢堪師,師曰:「寒山文殊,拾得普賢。在國清寺庫院廚中著火。」閭丘到官三日,親往寺中。見二人,便禮拜。二人大笑曰:「豐干饒舌,饒舌。阿彌不識,禮我何為?」即走出寺,歸寒巖。寒山子入穴而去,其穴自合。嘗於竹木石壁書詩,並村墅屋壁所寫文句三百餘首。
內學年刊為支那內學院發行的佛教研究刊物,相當於該院的學報。據傳共有六輯,然坊間所見,僅有四輯,1975年台灣坊間有流通本(鼎文版),將四輯結集成一冊,即以「內學年刊」之名行世。其中所收諸文之作者,皆為支那內學院成員,亦為當時之著名佛教學者。如歐陽漸、蒙文通、呂澂、王恩洋、湯用彤、聶耦庚、熊十力、梅光羲等人。作者以居士為主,出家人甚為少見。茲列各輯要目如下︰(1)第一輯︰今日之佛法研究、心學大意、中國禪學考、顯揚聖教論大意、成立唯識義、雜阿含經刊定記、釋迦時代之外道等。(2)第二輯︰談內學研究、龍樹法相學、楞伽疏決、雜阿含經蘊誦略釋、攝論大意、西藏傳本攝大乘論、起信論唯識釋質疑、阿毗達磨汎論、南傳小乘部執、經部義、日本相宗古德著述略表等。(3)第三輯︰支那內學院院訓釋、諸家戒本通論、安慧三十唯識釋略抄、入論十四因過解等。(4)第四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敘、南傳念安般經、觀所緣釋論會譯,集量論釋略抄、因明正理門論本證文、因輪論圖解等。
阿底峽(982年—1054年),又譯為阿提沙、阿帝夏,原名月藏,法號燃燈吉祥智,尊稱為阿底峽尊者,生於東孟加拉超越城中,他重新建立了藏傳佛教僧團,開創噶當派,重申戒律,並重新闡明了佛教根本教義,是對西藏後弘期佛教貢獻最大的印度高僧。
寒山子,不知何許人。居天台唐興縣寒巖,時往還國清寺。以樺皮為冠,布裘弊履。或長廊唱詠,或村墅歌嘯,人莫識之。閭丘胤宦丹丘,臨行,遇豐干師,言從天台來。閭丘問彼地有何賢堪師,師曰:「寒山文殊,拾得普賢。在國清寺庫院廚中著火。」閭丘到官三日,親往寺中。見二人,便禮拜。二人大笑曰:「豐干饒舌,饒舌。阿彌不識,禮我何為?」即走出寺,歸寒巖。寒山子入穴而去,其穴自合。嘗於竹木石壁書詩,並村墅屋壁所寫文句三百餘首。
這部《顯密修學法要》的内容,是說明學佛的人,怎樣修學顯密佛法的重點。所有中國與西藏有學問的大師,傳下來的顯密精要,都集中在這部書裏。因此,如果真正想要修學顯教與密宗的人,沒有閱讀這部書《顯密修學法要》,是不可以的。因為說明顯密真學正確的書籍,中文譯本實在太少了。所以廣定法師有鑒於斯,彙輯這部書,發行流通於世,真是修學顯密佛法的補藥,也是救度眾生與發揚佛法的大功德藏。
《大般若經》,全稱《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凡六百卷,唐・玄奘譯。全經共有四處十六會。四處,係指佛陀宣說本經之四個處所,即:王舍城鷲峰山、給孤獨園、他化自在天王宮、王舍城竹林精舍。十六會中,第一、三、五、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等九會為玄奘新譯,共計四八一卷,其餘七會為重譯。「般若波羅蜜」,意即「通過智慧到達彼岸」。全經旨在說明世俗認識及其面對之一切對象,均屬因緣和合,假而不實,唯有通過「般若」對世俗真相之認識,方能把握絕對真理,達於覺悟解脫之境。為大乘佛教之基礎理論,亦為諸部般若經之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