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從農業上談政治,而其根源,則是在從性情上談農業,因此拙著《中國農業與農民之文化的省察》一書,以及其他有關農業與庭園花木之作,原思總名為「中國農書」者,也是很可以合起來一看的。 從性情上談農業,已有不少人士認為不是當今之所宜。而從農業上談政治,更有許多人們譏之為實乃目前之迂語。其實性情之際,自古難言,何況今日?農業之道,不談則已,談則必迂。只不過難言,終不可不言,迂道更大有異於苟道。以言政治,尤須知其難言,而絕不可安於苟道。本此立論,縱使舉世非之,亦不暇顧。然人若果能平心以觀,靜氣以求,究亦不難見出此心此理,實乃古今聖哲之所同然,本書又何敢逞其私見呢?
本書是從農業上談政治,而其根源,則是在從性情上談農業,因此拙著《中國農業與農民之文化的省察》一書,以及其他有關農業與庭園花木之作,原思總名為「中國農書」者,也是很可以合起來一看的。 從性情上談農業,已有不少人士認為不是當今之所宜。而從農業上談政治,更有許多人們譏之為實乃目前之迂語。其實性情之際,自古難言,何況今日?農業之道,不談則已,談則必迂。只不過難言,終不可不言,迂道更大有異於苟道。以言政治,尤須知其難言,而絕不可安於苟道。本此立論,縱使舉世非之,亦不暇顧。然人若果能平心以觀,靜氣以求,究亦不難見出此心此理,實乃古今聖哲之所同然,本書又何敢逞其私見呢?
《大地邊緣人物》所描述的,都是是禪門的大德。我國自晉唐以來,禪門人物,各具風姿,慧光流轉,以啟迪眾生。故本書所述,從達摩的行跡,德山的來勢,雲門的敲門,……以至臨濟的托開,投子的投明,道吾的不道,各有妙諦,各顯神通。 禪師們的棲止,起初僅是一個衷心的嚮往,隨後便是一個絕妙的行踪。他們處身叢林,竹窗留影,蓮池印心,語言動定,皆入三昧。外頭儘是天翻地覆的世界,這裏卻是天清地寧的局面;外頭儘管是吵吵鬧鬧的聲音,這裏卻是諄諄懇懇的言詞。禪師們又各有絕大的本頭,凡疑遇難,著手便判,身心世界,全體放下。 作者以他敏捷的想像力,把握一刻間的意象,又能創造一份得心應手的活言語,給每一位禪師的風姿,點染一些光彩,收到人物表現的恰當效果。
《大地邊緣人物》所描述的,都是是禪門的大德。我國自晉唐以來,禪門人物,各具風姿,慧光流轉,以啟迪眾生。故本書所述,從達摩的行跡,德山的來勢,雲門的敲門,……以至臨濟的托開,投子的投明,道吾的不道,各有妙諦,各顯神通。 禪師們的棲止,起初僅是一個衷心的嚮往,隨後便是一個絕妙的行踪。他們處身叢林,竹窗留影,蓮池印心,語言動定,皆入三昧。外頭儘是天翻地覆的世界,這裏卻是天清地寧的局面;外頭儘管是吵吵鬧鬧的聲音,這裏卻是諄諄懇懇的言詞。禪師們又各有絕大的本頭,凡疑遇難,著手便判,身心世界,全體放下。 作者以他敏捷的想像力,把握一刻間的意象,又能創造一份得心應手的活言語,給每一位禪師的風姿,點染一些光彩,收到人物表現的恰當效果。
《大地人物》一書,作者從《宋明學案》中選出若干突出的人物,運用妙思,塑造成不同人物的類型,引領讀者,同觀先賢風範。 宋明時代的理學家,遭際不遇,時在淒風苦風中過生活;人在風雨裏,心情悲苦,一念及大地生靈,一念及歷史文物,一念及千載之下的未來國家,內心的孤憤幽憂,就化為砥礪志節的力量,激發為偉大人格的光輝了。所以宋明諸儒的德行學問,是從生活實踐中體驗得來的。
一個人的簡單化的入手處,會就是, 一不苛求,二不曖昧,三不猶疑,四不瑣碎。 所謂由狂入聖,就相當於這個意思。 平心而論,每個人的完成,雖不必太過求顯赫膨脹,亦不必奢求建立豐功偉業,人要希聖希賢,總先要從盡性做起。能盡一己之性,就能盡人人之性。因此,一個人的完成,要能面對現實環境,要能面對人生世局,作深度的體驗,從心靈的深處,呈現人性的光輝,就能得到生命的安頓,創造幸福的生活。 本書的內容,從太平的線索說起,接著說到人性的了悟,做人的重量,對人的容量,人情的正軌,內心的均衡,生活的簡單化,歸結到一個人的完成。這一系列的論述,會古今人物於一處,集時空生活於一體,可說是一冊完整的「人學」論著。
一個人的簡單化的入手處,會就是, 一不苛求,二不曖昧,三不猶疑,四不瑣碎。 所謂由狂入聖,就相當於這個意思。 平心而論,每個人的完成,雖不必太過求顯赫膨脹,亦不必奢求建立豐功偉業,人要希聖希賢,總先要從盡性做起。能盡一己之性,就能盡人人之性。因此,一個人的完成,要能面對現實環境,要能面對人生世局,作深度的體驗,從心靈的深處,呈現人性的光輝,就能得到生命的安頓,創造幸福的生活。 本書的內容,從太平的線索說起,接著說到人性的了悟,做人的重量,對人的容量,人情的正軌,內心的均衡,生活的簡單化,歸結到一個人的完成。這一系列的論述,會古今人物於一處,集時空生活於一體,可說是一冊完整的「人學」論著。
《憶鵝湖》一文,係一年前應香港人生雜誌社王社長貫之兄之邀約而寫,並分期發表全文三分之二於其雜誌中。王社長本讀者之要求,原欲於香港印成小冊,惟限於經費,未克如願。今由臺中昌文書局之助,遂獲出版。數月前,王社長為錢院長賓四先生周甲紀念,復向我徵稿,因又寫成﹤香火之聚﹥一文,發表於人生雜誌,此文幾可為憶鵝湖之續,故附刊於內。﹤一封書—有關時代﹥,乃本人於鵝湖信江農專初成立時,親赴重慶向教育部辦理立案手續時所寫,曾在「理想與文化」雜誌發表,實啓《憶鵝湖》之端,故以之代序。至其他附錄,亦皆與憶鵝湖有關。
民國四十四年暑假,程兆熊教授率領教授團七人與學生四十五人,深入當時台中縣和平鄉、南投縣仁愛鄉、信義鄉山地調查園藝作物生長與分布情形,兼及一般地形、土壤、氣候及交通狀況。關於調查的科學研究成果,已於民國四十五年結集為《台灣中部山地園藝資源調查報告》(農復會特刊第十六號)。 本書則為程教授於學術研究之餘,以文學心靈與筆法,將山地踏查過程,依據時間順序與路程,一一記錄臺灣中部山地的人文印象。 尤為可貴的是,當時調查團隊在台中縣行經路線即為日後中部橫貫公路西段的路線;在南投縣仁愛鄉則為今日台14線及力行產業道路;在信義鄉則為台21線中段。在當時僅為山地保留區之部落間道路,程教授文字間所保留的臺灣山林地景、原住民部落生活情形、人文經濟活動實況均為極難得的歷史紀錄,旁及調查過程的艱辛與個人內心感懷,使得全書內容活潑易讀。
民國四十四年暑假,程兆熊教授率領教授團七人與學生四十五人,深入當時台中縣和平鄉、南投縣仁愛鄉、信義鄉山地調查園藝作物生長與分布情形,兼及一般地形、土壤、氣候及交通狀況。關於調查的科學研究成果,已於民國四十五年結集為《台灣中部山地園藝資源調查報告》(農復會特刊第十六號)。 本書則為程教授於學術研究之餘,以文學心靈與筆法,將山地踏查過程,依據時間順序與路程,一一記錄臺灣中部山地的人文印象。 尤為可貴的是,當時調查團隊在台中縣行經路線即為日後中部橫貫公路西段的路線;在南投縣仁愛鄉則為今日台14線及力行產業道路;在信義鄉則為台21線中段。在當時僅為山地保留區之部落間道路,程教授文字間所保留的臺灣山林地景、原住民部落生活情形、人文經濟活動實況均為極難得的歷史紀錄,旁及調查過程的艱辛與個人內心感懷,使得全書內容活潑易讀。
接續中部山地調查之後,民國四十五年暑期,程教授再度率領師生溯蘭陽溪(舊名宜蘭濁水溪),深入宜蘭縣太平鄉(今大同鄉)、南澳鄉進行園藝資源調查。 此次路線大致涵蓋今日中橫公路宜蘭支線、蘇花公路北段。尤其自太平山林場翻越獨立山直抵南澳的路線,至今仍因山林保育因素而未開闢道路,其間的文字紀錄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