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荀子講義》中,程兆熊先生力闢荀子性惡之非,他認為:「若人之性惡,便即無人性之善的可能。而性情之教,非由內發,即使有其重要性,亦將無其必然性。」也就是說,荀子的性惡論無法解決道德的根源與動力問題。在他看來,假如人性是惡的,這就意味著一個人缺乏足夠的道德動力,即使有外在的禮樂教化,也只會顯得被動與無力。並且,如果聖人對禮樂的創制不是基於人性之善的領悟,而僅僅是對治人性之惡的一套外在化規則,那麼禮樂雖然有其存在的重要性,但是卻並不足以導人向善。故而,程先生一方面雖然承認荀子所講的「性」中的本能性因素,卻認為那不可以稱之為「人性」。另一方面他則著重挖掘荀子思想中的性善論資源。(中國礦業大學中文系 胡可濤教授)
在《荀子講義》中,程兆熊先生力闢荀子性惡之非,他認為:「若人之性惡,便即無人性之善的可能。而性情之教,非由內發,即使有其重要性,亦將無其必然性。」也就是說,荀子的性惡論無法解決道德的根源與動力問題。在他看來,假如人性是惡的,這就意味著一個人缺乏足夠的道德動力,即使有外在的禮樂教化,也只會顯得被動與無力。並且,如果聖人對禮樂的創制不是基於人性之善的領悟,而僅僅是對治人性之惡的一套外在化規則,那麼禮樂雖然有其存在的重要性,但是卻並不足以導人向善。故而,程先生一方面雖然承認荀子所講的「性」中的本能性因素,卻認為那不可以稱之為「人性」。另一方面他則著重挖掘荀子思想中的性善論資源。(中國礦業大學中文系 胡可濤教授)
我人實可以看出孟子的大心靈和大智慧,亦可以看出我整個民族的大心靈和大智慧,而不能不致其無窮之讚嘆。這不忍人之心,就是道心。這道心一方面使肉身成道,一方面又使道成肉身。就肉身成道上說,那是「人皆可以爲堯舜」。就道成肉身上說,那是「以中國爲一人,以天下爲一家」。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那便是「目擊而道存」。不是大心靈,會接觸不到;不是大智慧,會道將不來。而我國家民族之先王,能有此不忍人之心,行「斯有不忍人之政」,以成就其任何國家民族所沒有的全副理性的政治,而讓「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則正完全反映了我整個民族的大心靈,並完全表現出我整個民族的大智慧。同時,孟子本人以及我整個國家民族的大氣概,亦正植基於此大心靈和大智慧之上,以生以長,而可與天地同其久長。這是孟子個人性情上一個絕大無比的肯定,這也是我國家民族精神上一個絕大無比的肯定。只因此一肯定,便端正了歷史的大方向,並掌握了人類的真命運,以使其踏上美妙的途程,而有其真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