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經》,玄奘三藏譯為《說無垢稱經》。現存三譯,以鳩摩羅什三藏所傳之本,流通最廣。 本經基於般若空義闡揚大乘菩薩道,全經以在家居士維摩詰為中心人物,透過與文殊師利等人物共論佛法來宣揚大乘佛理,特別集中在不二法門上,梵文本提到的其中一個經題,就稱作《消除種種兩重對立》。 「維摩詰」為鳩摩羅什的音譯詞,而後玄奘意譯為「無垢稱」。維摩是清淨、無垢,詰是名聲、名望,合起來就是「淨名」、「無垢稱」。
★ 行星能量頌鉢創始人、國際聲音治療師──Peter Effenberger 傾情推薦!開啟頌鉢之旅深入頌鉢之理體證頌鉢之用延展頌鉢之道分享頌鉢之益 在聲音振動裡,平衡整合身心,以頌鉢為器,陪伴支援生命成長。頌鉢(Singing Bowl),最初作為食器和家居用具,在藏印地區廣泛地被使用,隨後因其深沉和極具穿透力的聲音振動,吸引了從西方來到印度、尼泊爾的靈性修行者們的極大興趣,並逐漸發展成為聲音治療的一種獨特方式。現今,頌鉢療癒這種自然療法,受到越來越多現代人的推崇,不僅帶來身體的放鬆和調整,還有認知的改變,以及豐富的情感情緒的探索體驗。本書既有頌鉢入門啟蒙的普及,從頌鉢使用的歷史沿襲、產地、形狀、功能、特點到如何挑選頌鉢;從頌鉢療癒發生的科學原理到儀器呈現到的療癒效果;具體如何運用頌鉢;如何在一對一個案或者團體裡運用頌鉢、帶領場域……再加上行星能量頌鉢療癒師們分享的心得感悟、真實經驗等,可謂不可多得的頌鉢療癒大全及實操手冊。
在二十二大預言中,其中中國古代的很多小型重要預言,都是在貞朝建立之後,聖人主政後結束。別的世界級的預言,比如《推背圖》和外國的一些預言,是在第三次世界大戰後建立更新一個朝代後結束。當然了,特殊的是《藏頭詩》,它預言到了很遙遠的未來。但是總體來看,大多數預言都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周易的運勢就結束了,可能會有替代周易的東西出現。而且從各大預言來看,從現在到第三次世界大戰,預言的頻次非常高。
虛雲和尚,道光二十年(一八四○年)七月二十九日生於泉州。 歿於民國四十八年(一九五九年),凡一百二十歲,生平歷經清朝、民國建立、二次大戰及中共政權統治。 成長於動盪之中,畢生興佛學、訂新規、修佛寺古剎,把亂世中的佛教重新組織、興盛,並全力促成中國佛教會,誠為當代佛教高僧。 他的出生,是一團肉胎;他的出家,單純的只是因為他喜歡聽佛。 三年來,他三跪九叩,一路從浙江走到五台山,靠的全是他想報父母養育之恩的堅定信念。 六年來,一路從中原走到西藏再到印度,憑藉的只是他虔誠的信仰。 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虛雲老和尚的一生,沒有所謂的神蹟,只有一僧一缽一步一腳印,和無比堅定的信心。
虛雲和尚,道光二十年(一八四○年)七月二十九日生於泉州。 歿於民國四十八年(一九五九年),凡一百二十歲,生平歷經清朝、民國建立、二次大戰及中共政權統治。 成長於動盪之中,畢生興佛學、訂新規、修佛寺古剎,把亂世中的佛教重新組織、興盛,並全力促成中國佛教會,誠為當代佛教高僧。 他的出生,是一團肉胎;他的出家,單純的只是因為他喜歡聽佛。 三年來,他三跪九叩,一路從浙江走到五台山,靠的全是他想報父母養育之恩的堅定信念。 六年來,一路從中原走到西藏再到印度,憑藉的只是他虔誠的信仰。 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虛雲老和尚的一生,沒有所謂的神蹟,只有一僧一缽一步一腳印,和無比堅定的信心。
柳華陽(1736—?),洪都(今江西南昌)之鄉人也。 幼兒好佛,常懷方外想,在皖水雙蓮寺落髮。後遇合伍沖虛傳其秘旨,「豁然通悟,乃知慧命之道即我所本來之靈物」。「夫修煉之道,非實語不足以證真詮,非實語不足辟虛妄」,所以著《慧命經》、《金仙證論》二書,「將佛寶流傳,和盤托出,俾世之學者,睹此《慧命經》即若親口相傳,只須勵志精勤,不必他山求助,則佛果可以立證,此余苦心求師悟道之本願也」。 此派修丹力主清靜修持,仙佛合宗。伍、柳皆不言陰陽男女,強調修丹只用先天,忌用後天,尤重「一點真陽」之先天祖氣的煉養,認為內藥、外藥皆原本先天祖氣,所謂外藥,是指「祖氣從生身時,雖隱藏於丹田,卻有向外發生之時,即取此發生於外者,復返還於丹,是以雖從內生,卻從外來,故謂之外藥」。
伍守陽主張修道之人在修仙道之前,必須先修「人道」。因為修道之人必於人道中先修純德,方如他說:「後來修士,必於人道中先修純德。人道中者,即五倫之事也。君當忠而忠,親當孝而孝,兄長當順而順,朋友當信而信,謂之純德。高真上聖皆言傳得其人身有功者,當傳於有德之人也。」 「天所秘,是秘之不傳無德,以傳有德也。人與天相隔甚遠,人德合天,則與天為一矣。故傳與以如是德之不修以合天,則不能得傳也。」
這是一本認識老子《道德經》基礎入門的參考書籍。 你我同學先讀為快,老少同行後來居上。 因為淺言,所以道理更清晰;因為細語,所以道理更明白。 原來老子《道德經》揭示了人人本來生命與道合一的真實可貴以及證道必經的心路歷程。 讓老子牽著我們的手,全新體驗一下生命之泉的真實。 不必遠行,只在當下;不需費神,自然安心。 幸福快樂也會與我們同行;吉祥豐足一直跟我們相伴。 所以這個白話譯本《我與老子的座談會》,可以作為學校裡面莘莘學子的經典文學基礎參考書籍,或是一般年青人提振精神,積極創新的活力補給站,更是年近半百的社會精英們回顧人生,邁向第二春的最佳跳板,當然,老朽之人也可以選修參考,自得其樂,過著逍遙自在的人生。
本書所解密者為武聖關聖帝君聖籤,全書計一百零一籤,旨在方便讀者藉以決疑,唯吾人應知問籤所得之籤詩非屬通解性質,由於問籤所獲,係至誠所感,當與所問之事旨趣相符方顯決引明確,否則牛頭不對馬嘴式的以一籤而通解萬事,均屬虛妄之用,實不足取,吾人不可不有敬慎之心。
本書所解密者為武聖關聖帝君聖籤,全書計一百零一籤,旨在方便讀者藉以決疑,唯吾人應知問籤所得之籤詩非屬通解性質,由於問籤所獲,係至誠所感,當與所問之事旨趣相符方顯決引明確,否則牛頭不對馬嘴式的以一籤而通解萬事,均屬虛妄之用,實不足取,吾人不可不有敬慎之心。
趙州從諗禪師(778年-897年),俗姓郝,唐代禪師,南泉普願門下,洪州宗傳人。 從諗幼年出家,十八歲時參南泉普願禪師,在其門下二十多年,以「平常心是道」開悟心地。後參訪諸方,行腳不停。八十歲時受請,住趙州城東觀音院,教授後進,名震一時,時人尊稱他為「趙州古佛」。 從諗承襲馬祖道一傳下的洪州宗風,重視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因為常以「喫茶去」來接引學人,有「趙州茶」的稱號,這也啟發了後世的日本茶道。從諗禪師又擅長以機鋒接引學人,留下許多著名公案,常以日常事物作教學手段,對於臨濟宗有很大的影響,後世大慧宗杲常以著名的趙州公案來教導後進。
原來廣東的黃大仙信仰,是在1897年間,由一群讀書人在番禺開始的。據記載,他們後來聯集十名「善友」,請黃初平實設箕壇,並於同年農曆十月,得黃大仙賜壇名為「普濟」。此壇後歷經數次破壞,今重建為廣州黃大仙祠,原祠遺跡被列為廣州市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 黃大仙靈籤總共有一百支,按照吉凶可以分為下面五種,每支籤都有其特殊的意義。 上上靈籤三支、上吉靈籤十二支、中吉靈籤三十支、中平靈籤三十七支、下下靈籤十八支。
趙州從諗禪師(778年-897年),俗姓郝,唐代禪師,南泉普願門下,洪州宗傳人。 從諗幼年出家,十八歲時參南泉普願禪師,在其門下二十多年,以「平常心是道」開悟心地。後參訪諸方,行腳不停。八十歲時受請,住趙州城東觀音院,教授後進,名震一時,時人尊稱他為「趙州古佛」。 從諗承襲馬祖道一傳下的洪州宗風,重視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因為常以「喫茶去」來接引學人,有「趙州茶」的稱號,這也啟發了後世的日本茶道。從諗禪師又擅長以機鋒接引學人,留下許多著名公案,常以日常事物作教學手段,對於臨濟宗有很大的影響,後世大慧宗杲常以著名的趙州公案來教導後進。
太虛大師,秉釋迦世尊之行願,現彌勒菩薩之化身,於此風雨淒迷、人心墮落之際,高踞獅座,發行正令,提示平展佛教教理為綱宗,創唱建立人間淨土為歸趣,二十餘年來,靡間一日,作此深大行願之運動。 「故今日之學佛者,應將藥師如來如何發願修行之方法,牢記於心,孤掌難鳴,眾擎易舉,集眾人之力量,方可轉此污濁惡世娑婆,為清淨琉璃也」。太虛大師將個己之扶顛救危之一片婆心,縮寫於此數語中;將十方諸佛自覺覺他之行願,亦揭示於此數語中;久為一般佛弟子所遺忘之「資養現實人生之佛教」,亦活躍於此數語中。
1933年底,王恩洋他的《人生學》完稿,在《海潮音》雜誌上連載。全書共四章,二十八萬字。 第一章「人生學」,用佛學理論闡述人生的謬執矛盾,業果相續無已,總歸於苦多樂少,故須尋求根本解脫之道。 第二章「儒學大義」,認為淑善人生的初步,應以儒家修身立命,成己成人。民胞物與,天地一體之義為準則。 第三章「解脫道論」,認為儒家雖能淑世而不能出世,不能得到究竟的解脫,故須依照佛教的戒、定、慧三無漏學斷除煩惱,才能徹底離苦得樂,超出塵世。 第四章「大菩提論」,認為僅僅追求一己之解脫屬於小乘偏執,應當發菩提心,行大士行,同體大悲,不捨眾生,成就清淨法身,才是人生的最後旨趣。 王氏之糅合儒佛,以佛法為體,以儒學為用;以佛法為究竟,以儒學為過渡的思想體系,集中體現於該書。故此書可說是他的代表作。
1933年底,王恩洋他的《人生學》完稿,在《海潮音》雜誌上連載。全書共四章,二十八萬字。 第一章「人生學」,用佛學理論闡述人生的謬執矛盾,業果相續無已,總歸於苦多樂少,故須尋求根本解脫之道。 第二章「儒學大義」,認為淑善人生的初步,應以儒家修身立命,成己成人。民胞物與,天地一體之義為準則。 第三章「解脫道論」,認為儒家雖能淑世而不能出世,不能得到究竟的解脫,故須依照佛教的戒、定、慧三無漏學斷除煩惱,才能徹底離苦得樂,超出塵世。 第四章「大菩提論」,認為僅僅追求一己之解脫屬於小乘偏執,應當發菩提心,行大士行,同體大悲,不捨眾生,成就清淨法身,才是人生的最後旨趣。 王氏之糅合儒佛,以佛法為體,以儒學為用;以佛法為究竟,以儒學為過渡的思想體系,集中體現於該書。故此書可說是他的代表作。
佛教醫學除了以佛教的生死觀、生命觀為基礎,還一面吸取印度吠陀醫學,一面融合中醫藥學,此外也攝取日本日蓮大聖人的佛法,才綜合成一部紮實的佛教醫學書。 遺憾的是,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佛教醫學的光彩似乎只停留在佛教史和佛經裡,佛教醫學的知見,不能跟佛教與人類的需求並駕齊驅。 近代西醫引起的課題,例如成人病、神經症、精神衰弱等諸多相關症狀,甚至包括醫療倫理及人類的生死倫理課題,紛紛從新觀點來探討,而佛教醫學也很重視這些。 縱使世尊和龍樹當初遇到的問題,跟今天的腦死、植物人、內臟移植、人工受精等無關,殊不知佛教如何解決生老病死等人類苦惱的智慧和慈悲行為,對我們依然扮演指示的角色,不能等閒視之。
本書是胡維銓居士奉弘一法師的囑咐,「不要緊。你照字義去解釋就是了,也不必用什麼新文藝體裁。是預備給工商界人看的,用最淺近通俗的白話去解釋吧!也不要多,越簡單越好」,將整本《地藏菩薩本願經》做白話解釋。 胡居士自述,「在這窮搜極想之間,彷彿似有悟入,然而這書是預備喚醒初機的,所以不敢把高遠的理想盡量的發揮;但既依照字面解釋,也仍舊都采譯原注經文,又須保留原譯經句的章法,所以這裏文句也許有不自然的地方;然而遇到有經注祕晦不顯,原譯句過於不暢達之處,祇好略參私意,使他明暢,好在這也是很少很少的」。
《圓覺經》是大乘,永斷無始幻化無明。《經》裡邊說:見佛性後,六根與一念無明皆變為佛性。 《金剛經》則譬喻絕對佛性,能轉萬物而不為萬物所轉。佛性絕對之義能破一切相對之義,而不為相對義所破。 至於《心經》,乃般若法門之總綱,欲證般若三昧,捨此莫從。
1933年底,王恩洋他的《人生學》完稿,在《海潮音》雜誌上連載。全書共四章,二十八萬字。 第一章「人生學」,用佛學理論闡述人生的謬執矛盾,業果相續無已,總歸於苦多樂少,故須尋求根本解脫之道。 第二章「儒學大義」,認為淑善人生的初步,應以儒家修身立命,成己成人。民胞物與,天地一體之義為準則。 第三章「解脫道論」,認為儒家雖能淑世而不能出世,不能得到究竟的解脫,故須依照佛教的戒、定、慧三無漏學斷除煩惱,才能徹底離苦得樂,超出塵世。 第四章「大菩提論」,認為僅僅追求一己之解脫屬於小乘偏執,應當發菩提心,行大士行,同體大悲,不捨眾生,成就清淨法身,才是人生的最後旨趣。 王氏之糅合儒佛,以佛法為體,以儒學為用;以佛法為究竟,以儒學為過渡的思想體系,集中體現於該書。故此書可說是他的代表作。
《圓覺經》是大乘,永斷無始幻化無明。《經》裡邊說:見佛性後,六根與一念無明皆變為佛性。 《金剛經》則譬喻絕對佛性,能轉萬物而不為萬物所轉。佛性絕對之義能破一切相對之義,而不為相對義所破。 至於《心經》,乃般若法門之總綱,欲證般若三昧,捨此莫從。
1933年底,王恩洋他的《人生學》完稿,在《海潮音》雜誌上連載。全書共四章,二十八萬字。 第一章「人生學」,用佛學理論闡述人生的謬執矛盾,業果相續無已,總歸於苦多樂少,故須尋求根本解脫之道。 第二章「儒學大義」,認為淑善人生的初步,應以儒家修身立命,成己成人。民胞物與,天地一體之義為準則。 第三章「解脫道論」,認為儒家雖能淑世而不能出世,不能得到究竟的解脫,故須依照佛教的戒、定、慧三無漏學斷除煩惱,才能徹底離苦得樂,超出塵世。 第四章「大菩提論」,認為僅僅追求一己之解脫屬於小乘偏執,應當發菩提心,行大士行,同體大悲,不捨眾生,成就清淨法身,才是人生的最後旨趣。 王氏之糅合儒佛,以佛法為體,以儒學為用;以佛法為究竟,以儒學為過渡的思想體系,集中體現於該書。故此書可說是他的代表作。
本書是胡維銓居士奉弘一法師的囑咐,「不要緊。你照字義去解釋就是了,也不必用什麼新文藝體裁。是預備給工商界人看的,用最淺近通俗的白話去解釋吧!也不要多,越簡單越好」,將整本《地藏菩薩本願經》做白話解釋。 胡居士自述,「在這窮搜極想之間,彷彿似有悟入,然而這書是預備喚醒初機的,所以不敢把高遠的理想盡量的發揮;但既依照字面解釋,也仍舊都采譯原注經文,又須保留原譯經句的章法,所以這裏文句也許有不自然的地方;然而遇到有經注祕晦不顯,原譯句過於不暢達之處,祇好略參私意,使他明暢,好在這也是很少很少的」。
佛教醫學除了以佛教的生死觀、生命觀為基礎,還一面吸取印度吠陀醫學,一面融合中醫藥學,此外也攝取日本日蓮大聖人的佛法,才綜合成一部紮實的佛教醫學書。 遺憾的是,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佛教醫學的光彩似乎只停留在佛教史和佛經裡,佛教醫學的知見,不能跟佛教與人類的需求並駕齊驅。 近代西醫引起的課題,例如成人病、神經症、精神衰弱等諸多相關症狀,甚至包括醫療倫理及人類的生死倫理課題,紛紛從新觀點來探討,而佛教醫學也很重視這些。 縱使世尊和龍樹當初遇到的問題,跟今天的腦死、植物人、內臟移植、人工受精等無關,殊不知佛教如何解決生老病死等人類苦惱的智慧和慈悲行為,對我們依然扮演指示的角色,不能等閒視之。
〈證道歌〉是中國禪宗很重要的一篇作品,全篇體裁係以詩歌形式來表現,不僅詞句優美易於讀誦,整篇文字更是氣勢磅礴一氣呵成,將禪宗頓教法門的宗旨與精神發揮的淋漓盡至,自來皆名爲〈永嘉證道歌〉,以爲永嘉大師所作。 月溪法師對於此點則有獨到的看法,根據法師所述,他曾於西安臥龍寺獲得一本宋版的〈證道歌〉,其名卻是〈荷澤證道歌〉。於是由此生疑,便將〈證道歌〉和《永嘉集》的內容口吻作一番比較,認爲〈證道歌〉應是出自荷澤神會的手筆,且爲其定宗旨時所作,惟「定宗旨」一事太過激烈,後人爲避免引起北宗門人更多的爭議,便將其易名爲〈永嘉證道歌〉,以避重就輕地保留此文流傳。
大部分的人都聽說過「禪」,也知道有很多人在學禪、參禪,但始終不明白:什麼是禪?為什麼要學禪?又該如何參法?這樣的疑惑,便是走上禪修之路的開始,也就是已經知道自己的懷疑是什麼。 在這個基礎上,如果能找到一個正確的法門來「破解疑惑」,必能證明自己是個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就不會再有痛苦。淨慧法師就是藉著這本書,教你如何克服焦慮並帶來喜悅,從而開悟生命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