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寫作是要慶祝1910年在蘇格蘭愛丁堡舉辦的世界宣教會議(World Missionary Conference)一百週年紀念。本書是要呼召基督徒回顧以往先賢的典範,也是要呼召基督徒展望未來,並重新思考蒙召進入世界的意義。
在頻繁搬遷和跨文化經歷中成長。 你聽過「第三文化小孩」(Third Culture Kids,簡稱TCK)嗎?他們因著成長過程中的跨文化經歷和頻繁搬遷,以致產生了一套獨特的行為舉止和對生活的反應。 本書透過深刻的見解與剖析,讓讀者得以一瞥奔波於不同文化之間(無論因著什麼原因搬遷)TCK孩子的內心世界,特別強調現代TCK、科技的影響、文化複雜性、多元性與包容性,以及過渡時期等課題;更收錄了給TCK家長和其他人關於應如何協助TCK面對工作、人際關係、社交場合和個人發展的全新建議,讓讀者知道如何在他們面對環境變遷和人生的轉捩點時,給予關懷、支持與協助。 全書中分為三部分: *為何跨文化的生活背景會導致TCK之間在身分認同和面對失去等議題,產生共同點。 *當前的第三文化小孩和成年的第三文化小孩有何人格特質? *家長、老師、機構、TCK/成年TCK能如何把TCK童年所帶來的優勢最大化,並有效地面對挑戰。
信仰與文化,孰輕孰重? 當宣教士來到一個對基督信仰陌生的地區宣教時,他們在傳福音、建立教會,與培育信徒的過程中,時常會遇到信仰與當地文化的衝突,例如華人社會的祭祖的問題、印度不同種性通婚的問題、東南亞社會的紅包問題,宣教士對當地不公義的政治作為是否該發聲的問題、兩性關係開放與保守的問題等等。 本書即收集一些宣教士在不同的地區與文化宣教的親身經歷,他們碰到的信仰與文化衝突的案例。宣教士們在呈現這些案例時暗示衝突中作抉擇的困難,但沒有說出最後的抉擇,而是邀請讀者在小組中討論,在聖靈的帶領下群策群力貢獻己思,來得出當有的抉擇。讀者透過閱讀本書,思考、討論這些案例時,可再次反思信仰,並對應自己在所處情境中可有的信仰實踐,以及預備自己在傳福音時當具有的態度。
當慚愧受辱的處境令人絕望時,我們可以等待什麼樣的好消息?聖經中古老的福音如何帶領人脫離羞愧的處境,邁向榮美的盼望?本書根植於聖經,整全地教導讀者在思考福音時,如何在當代社會中,適切地融入對榮耀與羞辱的處境所需要的福音動力,這既是西方世界經常錯失的思維,也是信徒對福音認知的關鍵要素。作者不僅闡述宣道策略,也構思一系列符合聖經教導的跨文化交流課程;藉由各式圖表,清楚呈現跨文化福音工作的獨到見解。
何謂處境化?為什麼宣教需要處境化呢?在近代的宣教歷史中,宣教學學者與宣教士用過什麼處境化的模式來宣教呢?本書回答這些問題,簡而言之,處境化是把外來想法譯成當地處境、文化的人能了解的想法;由於這是溝通的基本元素,所以在宣教時,當我們要把福音真理傳給本地人時,就需要知道如何把福音真理處境化。本書同時整理宣教學者與宣教士所使用過的宣教模式,諸如「群體健康布道」、「中東神學」、「植堂運動」、「處境化都市神學」、「批判性及建構性神學」等等。因此,雖然作者帶著理論觀點,但也提供了許多真實世界的範例,讓讀者可以參考模仿。很多教會都認為此時正是台灣的宣教時代,相信這本書必能幫助讀者知道如何預備自己去加入宣教運動,復興台灣的教會。
★ 從聖經觀點出發,介紹宣教工具「共同先祖世界觀」。★ 「共同先祖世界觀」有助於基督徒理解跨文化溝通的要訣。★ 設計反思與討論問題,內化知識並學習應用。「真有一把鑰匙可以打開福音之門嗎?」「如何有效地傳福音給來自不同世界觀的人?」=世界觀的應用與侷限=世界觀(worldview)一詞源自德文Weltanschauung,意為「某人投向世界的目光」。數十年來,各研究領域熱衷於建構不同的世界觀模型。1970年代,基督徒思想家亦發展出數個福音式的模型,但仍侷限於自身的世界觀,無法適用於世上所有民族。=從聖經看「共同先祖世界觀」=穆勒自聖經尋找到三種「共同先祖世界觀」,分別是「羞辱-榮耀」、「罪咎-清白」、「恐懼-權能」。透過定義與舉例,教導我們判斷不同文化傾向何種世界觀。穆勒進一步指出聖經中的三重信息,引導這三種世界觀的人看見福音可以解決他們關於罪的問題。
本書作者從主控、錨與個別的三種層面,探討形塑一個民族特定世界觀的三個面向:故事、符號和禮儀,以及如何藉著適當形式的傳講福音、開拓教會,真正帶來福音受眾深層世界觀的轉化,避免雞同鴨講或宗教混合主義(Syncretism)的發生,成為本色化的基督門徒。本書是對流行的「口述文化」的補強,加入世界觀的因素,更能因地制宜,而不致又淪為一個隨潮流起舞的蕭規曹隨。
在跨文化植堂的過程中,有時候會落入走一步算一步的情況,也有可能只著重一面,諸如傳福音、聖經教導,或牧養等。本書作者針對這樣的弱點,提出全面的以交棒為導向的五階段植堂模式:1. 進入之前的階段。確定自己的呼召,選擇宣教機構或教會宣教組織,加入宣教團隊。2. 布道前期階段。學習當地語言與文化。3. 布道階段。正確介紹福音,教導聖經。4. 布道後期階段。培養當地教會領導者/植堂同工,運用聖經原則教導當地人。5. 交棒的階段。實踐交棒所需的角色轉換。根據這個模式,跨文化植堂團隊不僅傳福音、教導聖經、建立教會,並能栽培當地領導者,使他們可以管理教會,領導信徒過合乎聖經真理的生活,並能繼續傳福音,開拓新的教會。台灣教會已經成熟,也須負起跨文化宣教的責任,願有心從事跨文化宣教的人都能閱讀此書,了解所需的裝備與策略。
重新連結神與人的故事,延續上帝救恩計畫的宏大傳奇;讓神學在敘事中實踐,使真道在故事裡宣揚。為福音小組建立分享見證的敘事神學;讓當代福音工作與門徒培訓建立綿延的整合概念。本書第一章指出並破除迷思,這些迷思使人不願意在宣教上使用故事。第二章提供扎實的理由,說明為什麼每個基督工人在國內外,都應該成為能說故事的人。第三章調查聖經裡面重要族群的故事環境、傳福音及門徒訓練之對象的故事環境、說故事者本身的故事環境。第四章「故事分析者」,提供在打造故事之前需要分析的基本議題。第五章與第六章呼籲大家注意聖經裡面有很高比例的故事成分,然後我們要特別注意故事中的故事,即耶穌基督的福音,我稱之為「故事主線」。第七章焦點在見證故事的價值(一個人信主和跟隨主的旅程),見證故事是自然、有力的傳福音工具;本章也提出針對文化設計的見證故事和聖經故事該有的性質。第八章強調信仰群體訴說靈命旅程的重要性。最後一章(第九章)說明如何打造故事用於跨文化宣教。每章後面附有問題反思和延伸閱讀,讓讀者增進說故事知識、技能、針對文化的課程;也在書末記載三則與見證和處境分析有關的力證以供讀者參閱;最後,因為本書作者自創了很多用詞,因此本書最後也提供讀者可能會用到的字詞解釋。因為對於故事的迷思,源自一個人的文化背景,而迷思阻礙人相信說故事的力量和效用,所以我們可透過本書從此開展必要的典範轉移。
本書幫助未來的宣教士在諸多改變、選項、不確定性當中,為他們的生活及事工做好準備。包括如何清楚神的呼召,選擇宣教機構,深入何謂文化,做好行前預備,等。其中除了基本原則,也有案例討論,是每一位思考從事短期或長期宣教的人都需要閱讀的一本書。住在自己國家,與同語言、同文化、同信仰的人相處,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但主耶穌基督卻要我們跨出舒適圈,跨出本國、或本族群與本文化,去到外國、或另一個族群與另一個文化,成為一個跨文化的宣教士,向萬民傳福音,直達到地極的族群。要成為一個跨文化的宣教士,不論是短期、長期、兼職,或全職,都需要禱告、回應並預備。本書兩位作者皆是多年的宣教士,願意幫助未來的宣教士在諸多改變、選項、不確定性當中,為他們的生活及事工做好準備。書中提到如何清楚神的呼召,選擇宣教機構,深入何謂文化,做好行前預備等等。其中除了基本原則,也有案例討論,是每一位思考從事短期或長期宣教的人都需要閱讀的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