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敘事利器,以更全面視角深入聖經文本!聖經故事中的人物、場景、事件都是經過設計和安排的嗎?當時的作者到底想傳達什麼訊息給讀者呢?今日的讀者又能從中讀出多少線索呢?本書從敘事研究方法入門,帶您用另一種視角來解讀聖經故事,讀出故事敘述者想要傳達的信息……作者鮑威爾在本書中明確區分了文學研究與各種歷史研究方法(如來源研究、形式研究、編修研究等)之間的差異,同時也梳理了不同的文學研究途徑,包括結構分析、修辭研究、讀者反應理論與敘事研究等。不僅如此,在本書中,他還深入介紹並分析敘事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如隱含作者、隱含讀者、敘事者、角色、事件與場景等,並透過豐富的例證予以展示。好評推薦:「二十世紀的聖經研究長期被各種『批判方法』所主導,這些方法往往將聖經文本支解為碎片,忽略其作為整體的文學價值和藝術魅力。敘事批判提醒我們回歸文本,重新發現聖經敘事的豐富性和藝術性。對於希望了解聖經敘事藝術的學者、神學生和普通信徒來說,這本書提供一個很好的入門指南。」——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新約副教授,王學晟 「古人透過朗讀聆聽、今人透過翻冊閱讀,能進入敘事之中,並受其影響。而聖經中記敘文體的書卷,就是故事,就是敘事。本書正是引導我們如何閱讀這些聖經敘事的指南,使讀者不只『讀懂』,更能『進入』聖經的故事之中。」——國際歐華神學院新約教師,汪仁潔「敘事批評為我們提供一套可靠的分析工具,使我們能更清晰地辨識原初作者的寫作意圖。同時,敘事批評也幫助我們察覺不同讀者所採取的閱讀策略及其可能帶出的詮釋結果,進而促使我們思考各種閱讀背後所隱含的預設與處境。對鮑威爾而言,敘事研究是聖經研究中一項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工具。期盼本書能幫助華語讀者掌握這件『利器』,並以更全面的視角深入理解聖經文本。」——中華福音神學院新約副教授,謝樂知
本書集合十餘位海內外神學家的心血而成,「古今中外」是它的特色。 「古」:嘗試闡述新、舊約聖經中的聖靈,與教會歷史裡聖靈的工作(包括早期教父和約翰歐文)。 「今」:回應今日教會所關切的議題(如聖靈的預言、聖經無誤、基督徒生活、聖靈的恩賜、講道的及宣教中扮演的角色)。 「中」:討論包括從華人教會的經驗看靈恩問題,真耶穌教會在中國大環境中的發展與其聖靈觀。 「外」:本書有幾篇文章探討西方神學家對先知的恩賜、先知之言的默示與無誤等等議題的看法,以及本世紀中西方教會的靈恩經驗。
本書作者史密斯(Lewis B. Smedes)為我們在這道德混亂的危機時代,開闢了一條可行的道路。 本書的研討焦點集中在十誡的後六誡,每一章都以神的誡命為核心,來討論人類生活(諸如家庭、婚姻、財產、溝通、生存等)所面臨的種種難題。 希望藉此為人類的生活提供足資參考的聖經準則。 作者在本書尤要強調的是,這些準則並非專屬猶太教或基督教,而是創造者對全人類的期望和要求。 上帝在舊約中所啟示的律法之精義,仍然向今天的社會發出挑戰和審判。 凡事關心神的話語在今日社會的角色與功能的弟兄姊妹,建議您先睹為快。
大公書信確實提供信仰非常重要的內涵,但也可以看出大公書信彼此之間的關係相當特殊,似乎每卷書都保持著其特有的風貌,但七封書信卻又有一些連貫的主題與傳統,故而本書將嘗試分別論述各卷書的重要場景、神學主題,以及所使用的語言表達。同時分析各卷書的獨特神學,卻又能以找出大公書信神學中,一致的重要論述,重建耶路撒冷使徒神學,也成為研讀保羅書信、使徒行傳時重要的參照。
1643年西敏會議於英國召開,1646年十二月完成了西敏信條,供日後議院及議會之用;其在英、美長老會及北美的公理會與浸信會中是最具影響力的信條。 此信條共有三十三章,其內容完整、精確、整潔、平衡、聖經根據強、對爭論的問題提供溫和而明確的決議,其特色: 1、內容完整、精確、整潔、平衡、聖經根據強、對爭論的問題提供溫和而明確的決議。 2、文中論述的次序為啟示論、神論、人論、基督論、救贖論,教會論、及末世論,成為現代教義神學分段的先驅。 3、而其第一章「聖經論」即被譽為基督教中最完美的聖經論告白。
本書是道學碩士程度的系統神學教科書,作者在處理每個議題時,都會先綜覽各派學說,加以評析,之後才提出自己的見解,如此使本書更兼具了廣度與深度。 內容除有完備的神學理論之外,還有不少的屬靈和牧會的應用,是一套非常實用的工具書。 好評推薦 「《基督教神學》是一本道學碩士程度的系統神學教課書;作者本身的立場是福音派,但在處理每個議題時,通常都會先簡潔地綜覽各派學說,加以評析,然後才提出自己的見解,如此使本書兼具了廣度與深度。本書另一特色是行文清晰流暢,組織條理分明,可讀性很高。此外,它的內容除了神學的理論之外,還有不少屬靈和牧會的應用,主內同道若讀此書,不但可以加強靈命,而且可以豐富講章。」——黃穎航 中華福音神學院神學前碩士科主任 「在過去十年中,Millard J. Erickson的《基督教神學》一書,在現代改革宗基督教真理的綜覽上,已奠定其最普及並最寬廣的使用程度與範圍。濃厚的福音派色彩,重點上的保守,全然地因應現代所需。堅定的浸信會背景,溫和的加爾文派,以及謹慎的後幹禧年派受苦者,書中對所有觀點之公平開放的氣息和一絲不苟的分析,得到眾人持續一致的讚揚。如今本書增訂了最新的觀點與申論,並提供了閱讀指引,作為一本課本,本書對學生、牧師或教會長執的實用性更是大為提高。是一本大師的經典之作。」——J.I.巴刻 加拿大維真神學院
本書是道學碩士程度的系統神學教科書,作者在處理每個議題時,都會先綜覽各派學說,加以評析,之後才提出自己的見解,如此使本書更兼具了廣度與深度。 內容除有完備的神學理論之外,還有不少的屬靈和牧會的應用,是一套非常實用的工具書。 好評推薦 「《基督教神學》是一本道學碩士程度的系統神學教課書;作者本身的立場是福音派,但在處理每個議題時,通常都會先簡潔地綜覽各派學說,加以評析,然後才提出自己的見解,如此使本書兼具了廣度與深度。本書另一特色是行文清晰流暢,組織條理分明,可讀性很高。此外,它的內容除了神學的理論之外,還有不少屬靈和牧會的應用,主內同道若讀此書,不但可以加強靈命,而且可以豐富講章。」——黃穎航 中華福音神學院神學前碩士科主任 「在過去十年中,Millard J. Erickson的《基督教神學》一書,在現代改革宗基督教真理的綜覽上,已奠定其最普及並最寬廣的使用程度與範圍。濃厚的福音派色彩,重點上的保守,全然地因應現代所需。堅定的浸信會背景,溫和的加爾文派,以及謹慎的後幹禧年派受苦者,書中對所有觀點之公平開放的氣息和一絲不苟的分析,得到眾人持續一致的讚揚。如今本書增訂了最新的觀點與申論,並提供了閱讀指引,作為一本課本,本書對學生、牧師或教會長執的實用性更是大為提高。是一本大師的經典之作。」——J.I.巴刻 加拿大維真神學院
本書是道學碩士程度的系統神學教科書,作者在處理每個議題時,都會先綜覽各派學說,加以評析,之後才提出自己的見解,如此使本書更兼具了廣度與深度。 內容除有完備的神學理論之外,還有不少的屬靈和牧會的應用,是一套非常實用的工具書。 好評推薦 「《基督教神學》是一本道學碩士程度的系統神學教課書;作者本身的立場是福音派,但在處理每個議題時,通常都會先簡潔地綜覽各派學說,加以評析,然後才提出自己的見解,如此使本書兼具了廣度與深度。本書另一特色是行文清晰流暢,組織條理分明,可讀性很高。此外,它的內容除了神學的理論之外,還有不少屬靈和牧會的應用,主內同道若讀此書,不但可以加強靈命,而且可以豐富講章。」——黃穎航 中華福音神學院神學前碩士科主任 「在過去十年中,Millard J. Erickson的《基督教神學》一書,在現代改革宗基督教真理的綜覽上,已奠定其最普及並最寬廣的使用程度與範圍。濃厚的福音派色彩,重點上的保守,全然地因應現代所需。堅定的浸信會背景,溫和的加爾文派,以及謹慎的後幹禧年派受苦者,書中對所有觀點之公平開放的氣息和一絲不苟的分析,得到眾人持續一致的讚揚。如今本書增訂了最新的觀點與申論,並提供了閱讀指引,作為一本課本,本書對學生、牧師或教會長執的實用性更是大為提高。是一本大師的經典之作。」——J.I.巴刻 加拿大維真神學院
本書將神學及教義領域中許多不同的觀點及爭論,做了一個精簡的摘要。 它所採用的方式是:介紹一些重要的神學名詞、立場及其涵義,並列表比較。 本書最主要的貢獻是:重整並整合教科書及課堂上所學習的資料,以供讀者參考。 本社出版的「圖表」系列叢書共下列五本:《舊約背景與年代表》、《新約背景與年代表》、《基督教神學與教義圖表》、《教會歷史背景與年代圖表》、《基督教會歷史年表早期與中世紀教會》。
作者寫作本書的兩個主要目的,一是在救恩論方面闡明神的榮耀,祂憐憫罪人的主權,亦即高舉神無條件的恩典;一是從救恩論的角度思考靈恩運動,為超自然的恩賜提供神學基礎,探討真假靈恩現象的分辨,以減少華人信徒對靈恩的誤用,消除一些不必要的爭執。
「信、望、愛」三樣美德是基督徒生活的原動力。在思想基督教倫理時,不能忽略其中任何一項。準則、處境、動機則是研究倫理的三個角度。 作者以基督徒的三樣美德為範疇、分別從以上三個角度來探討基督教倫理: ● 在信仰的範疇下討論準則觀點 ● 在盼望的範疇下討論處境觀點 ● 在愛心的範疇下討論動機觀點 本書同時也很實際地探討華人所關懷的忠、敬、念、孝、從、恭、恕、慈、真、誠、廉等觀點。全書是以神學為基礎來討論倫理學,所以每一段倫理的討論中,都先介紹神學思想,然後才討論倫理。作者希望讀者都能把倫理問題帶到聖經面前找答案。 這本增訂版主要是增修並收錄了作者夫人周一心博士撰寫的兩篇關於生命倫理議題的文章,一篇是討論「人工生殖科技」,另一篇是討論「胚胎幹細胞研究」。近年來,生物醫療科技的進展帶給整個社會不少倫理的衝擊,納入這兩篇文章,讓本書的內容能追得上時代,更增色不少。
追隨基督的人或多或少都想過相似的問題: 耶穌年少時幫爸爸約瑟做木工,會不會問這個或那個工具是什麼? 基督這位永生神的兒子是否需要禱告? 還是祂禱告只是為信徒立下榜樣? 那麼,祂在世時,是憑信心還是憑眼見行事? 祂行神蹟是出於祂的神性還是聖靈的工作? 祂升天後,還需要保有祂的人性嗎? 耶穌神人二性不應是神學象牙塔內的思想角力。所有敬虔的信仰者,都當藉由聖經思想耶穌的神人二性如何同存一個位格中,不可相混、不可改變、不可切分、不可割離。 祂真是神,也真是人。祂不是超人,與我們一樣凡事受過試探,卻因順服而完成了榮耀的救贖。 本書用清晰明快的分析論述,引導讀者理解聖經清楚的記載,可以除去我們對基督論的一切誤解。 專文推薦 「作者筆下的文字句句深入人心,使人讚嘆神在基督裡的奇妙作為。本書以簡明的文字介紹基督的位格,幫助信徒認識基督,而作者的文字所描繪的基督是又真又活的。」──中華福音神學院系統神學助理教授 曾劭愷 「信心需要理解,愛需要認識所愛的。馬克.瓊斯的這本簡明基督論,使我們受益匪淺。他的書以聖經為本,寫作清晰,建基於改革宗神學。不論是為了個人研讀、教會或學校課程,這本書是極佳的工具。」──美國清教徒改革宗神學院院長 周必克(Joel R. Beeke) 真誠推薦 周功和 前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 康來昌 中華基督教長老會台北信友堂
本書是由相信耶穌的猶太人,為所有猶太及非猶太之耶穌跟隨者所寫,關於妥拉(五經)的意義,及其對於現代信徒生活的應用。 拉比式猶太教視妥拉為一本律法書,隨著時代變遷,許多在妥拉中的律法逐漸顯得不合時宜,因此猶太教發展出大量書籍來討論各種律法的細節;這些書籍集結起來,稱作《塔木德》(Talmud),其分量遠超過希伯來文聖經。然而,新約的作者們則視妥拉為神對以色列的終極目的,而妥拉中的律法、節期、獻祭、故事、族譜和詩歌,全都指向彌賽亞耶穌。 本書作者強調,新約聖經對於妥拉的理解,在釋經上是可辯護的;期待您讀過本書後,會發現作者對於妥拉中彌賽亞信息的支持深具說服力,並且它確實能改變生命!
天啟神學的思辨與對話! 賴特是當今極具影響力的新約聖經學者。本書的作者以其深厚的哲學與神學訓練背景,針對賴特作品中的歷史和神學方法論提出批判性的意見,並深刻的觸及「神的實存」這個重要的議題。 作者敏銳的洞見、清晰的論述,不僅為讀者提供了一個新的神學視角,同時亦激發並挑戰聖經學者們當審視自身的作品,以與基督信仰中所認信的內容相結合。 本書提供了一個具反思且有建設性的神學會遇,值得仔細研讀!
玩積木──竟和研究新約神學有關聯!˙堆疊積木的點、線、面淺顯易懂的文字,搭配堆疊積木的點、線、面概念,使我們能夠清楚明白每卷書卷之間的統一性和多樣性,進而能以整全的眼光來解析新約聖經。˙神學論點,難不倒我!用心地在每卷書上,提出其中的基督論、救恩論、聖靈論、教會論、末世論等議題,使我們閱讀同時,能比較不同書卷的差異,探討造成其不同的原因。有時人們會將新約聖經當作一本歷史書來研讀,有時是當作文學教材來研究,本書則是從神學角度切入,使用議題式的方式深入淺出地探討新約的每卷書卷(除了約翰貳書、參書以外)。藉由閱讀本書,不僅能輕鬆、快速地掌握新約神學的焦點,更能從中來探討生活中如何活用新約聖經。
舊約聖經的先知書多處預言神在末後的日子必招聚祂子民回歸本土,以色列國必復闢,耶路撒冷要重建,之後神偕眾聖者降臨,憑藉彌賽亞在耶路撒冷作全地的王,萬民蒙福,普世平安繁榮,然而世上仍有罪惡有死亡。此外,但七預言一王必折磨聖民一載二載半載,之後人子從天而降、得國。但九更指出神為以色列民並聖城定下七十個七,末七的一半有一王使祭祀止息,又行毀壞可憎的。到了新約聖經,啟二十1~6描述殉道者復活、與基督同王一千年;11~15節描述神在白色寶座施行審判,引進永恆。上述預言該如何梳理與整合,基督教兩千年來基於不同的前預設-前理解(尤聖經神學方面的,如接替論、舊約聖經諸約的相互關係、先知預言的文本互涉等)與不同的釋經法(如預表學、預言應驗論、對《啟》的入手法、對啟二十1~6採字面還是寓意解經等)有三個主流看法,史稱前千觀、無千觀、後千觀。本卷的核心就是這三觀各自的發展史、聖經依據、與論證。此外,為要更全面地探討千禧爭論,本卷也深入詮釋15組千禧經段(3.1.3 段),引述的註釋共54本。又把「反論點叢書」《啟示錄四觀》四入手法逐一概述(3.2.3段)。更把「反論點叢書」《千禧年與永恆:三觀》三觀逐一概述;每篇捍衛文之後乃其餘二觀的反駁(3.4段)。本卷也分別解說並評析華人教會賈玉銘與倪柝聲的千禧觀。鑑於倪氏的神學思維採折衷立場,他秉持時代論前千觀之餘,也秉持戈維特、潘頓等人的「更正教煉獄觀」(3.5段)。之後筆者恭謹回應無千觀與後千觀,尤無千觀的接替論、對新約聖經如何用舊約聖經的看法、並預表學(3.6段)。
《基督教科學觀》第一版的出版日期為1976年,距今已四十三年。在1993年與1996年雖曾增添內容,但經作者多年累積和沉澱,本次「增訂版」所增添的內容更多。本書分三部:第一部以新加爾文主義的世界觀為出發點,藉歸納與解釋證據來維護基督教信仰,以鞏固信徒之信心。 第二部則探討「歷代西方科學哲學」,藉歷史回顧反省五種科學哲學,並為新加爾文主義的科學觀之概念預作準備。 第三部是從新加爾文主義建構科學哲學出發,尤其是預設護教學派的科學哲學,並縱覽此學派的貢獻與具體策略。本書最終的目的就是幫助從事科學研究者,能自聖經的真理中更新與啟發,並歸榮耀予創造宇宙萬有的三一神。作者希望華人基督徒知識分子不走盲目信仰的路線,敵視科學,也不要不經批判地接受主流科學的諸典範;乃是按照造物主所賜的恩賜與才能,存喜悅的心與召命感,從事各門科學的研究或應用,同時積極參與福音使命。作者藉著本書把專業學者的研究成果整理出來與讀者分享,並詮釋與應用基督徒學者近來在聖經、神學與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所以本書不僅有文獻縱覽的性質,也包含作者精闢的見解。
繼《耶穌是誰?——簡明基督論》之後,作者馬克・瓊斯更在本書中以基督的宣告、尊嚴、聖約、成為肉身、神性、人性、夥伴、信心、情感、成長、閱讀、禱告、無罪之身、試探、降卑、變像、神蹟、遺言、死、復活、高升、代求、子民、忿怒、榮面、聖名、職分等為題,為我們開啟了27堂認識基督的課程,他的文字簡明清晰,發人省思,文中引用許多清教徒神學家(尤其是約翰・歐文)的觀點,引導人正確認識聖經中關於基督的描述,讀後不禁令人讚嘆神在基督裡的奇妙作為,更加地敬畏神。在當今這標新立異、高舉個人主義的時代,本書以嶄新的形式,向我們發出歷代聖徒無數次奉主的名所發出的偉大邀請:來認識基督!且不要自己來,而是要與基督所愛的教會、歷世歷代的子民一同來認識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