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藝術 「吃的藝術」是劉女士用散文寫的食譜,文筆流暢雋永,以慧心、啟發性及千變萬化的創意寫出本書。 「民以食為天」,蘇東坡有「東坡食譜」、袁子才有「隨園食譜」。 吃得好是學問也是藝術,本書不僅豐富您的吃,也豐富您的生活意境。 作者簡介 劉枋 祖籍山東,長於北平,大學畢業。 著有散文集「斗佛山之戀」、「我及其他」;小說「逝小」、「凶手」;廣播劇「陋巷天使」;傳記「張翠鳳的大鼓生涯」、「顧正秋的舞台生活回顧」等等。素享有文壇「五項全能」之美譽。
我的肚臍眼 別人的肚臍眼有什麼好看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也很愛看別人的肚臍眼。 四十年前的台灣,是純樸美麗的人間樂土,而這份純樸美麗,如今已逐漸消逝,有些難以追尋了,於是本書就成了珍貴的老照片。對中年以上的讀者來說,書中的一些憶往可以勾起自己溫馨的回憶,因為都是這樣走來的,對年輕的讀者來說,這些憶往也是寶貴的歷史。 肚臍眼是人身上最可愛迷人的焦點,否則,時下年輕人怎麼會流行在肚臍上穿洞戴環,以吸引別人的目光呢?而且,本書除了肚臍眼之外,還有一些別的東西可看呢! 作者介紹 殷登國 1950年生於台北,台大歷史研究所畢業,曾任職漢生雜誌社及台視文化公司,並兼職寫作,有民俗掌故、歷史人物傳記、新聞評述專著五十餘冊出版。 興趣廣泛,尤精飲饡、擅刻茶、好藏書,以閱讀銷閒、飲酒自適、慢跑健身。
解讀張愛玲 《張愛玲未完--解讀張愛玲的作品》是水晶先生繼《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後又一力作。 全書剖析了《傳奇》中大多數膾炙人口的精彩小說,如〈沈香屑-第一爐香〉、〈金瑣記〉、〈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留情〉.......等,以及中篇小說《秧歌》。 此書係作者經過二十多年的醞釀酵發,在張愛玲女士逝世後新資訊的刺激下,配戴了廣角鏡的深度書寫,值得向廣大的張迷們推薦。 作者簡介 ◎水晶先生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比較文學博士,現任教於淡江大學西洋文學研究所。在大地出版的書尚有《張愛玲的小說藝術》、《蘇打水集》、《流行歌曲滄桑記》。
張愛玲的愛情故事 本書題名為「張愛玲與賴雅」,不僅因為這是第一本詳敘二人婚姻生活的傳記,司馬新也認為這位美國夫婿乃張愛玲情之所鍾,且支配了她的下半生最具關鍵性的人物。張於一九五五年秋天,從香港乘船抵達紐約。翌年二月搬往NEW HAMPSHIRE州的麥道偉文藝營才同賴雅相識的。二人同年八月結婚,張才三十六歲,而賴雅已是六十五歲、因多次輕微中風而健康受損的老人了。他的創作時代早已過去。賴雅病故時,張愛玲才四十七歲,但人變得更為孤獨,身體也愈來愈壞,不想為豐富自己的生命去作任何努力了。 我們要探究張愛玲自己的愛情故事,更談何容易!作序者在本序裡對這則故事提出了些自己的看法,並無意對司馬新的大前提有所質疑,只是想提高讀者的興趣去細細研討、品賞這段苦多樂少的中美姻緣。 作者簡介 司馬新,上海人,哈佛大學文學博士,目前在加州任股票分析師。曾與張愛玲通訊十餘年,討論論她的創作與生活。為了寫本書,作者曾親訪賴雅的女兒,並參閱賴雅的日記,及張愛玲寫給賴雅的書信等。
一跤絆到邏輯外 「好心的美國人死後,都到了巴黎」,王爾德在小說裡這麼說過。在他的劇本裡,傑克要解決他虛構的弟弟,也非常方便的宣稱他中風死在巴黎。一場荒謬的戲,於是就這樣展開了。 王爾德在劇場裡也反映社會,至少反映當日的上流社會。他天生愛諷刺人世,又特具繡口與妙筆,無論什麼冷嘲熱諷,都會說的乾淨例落,天衣無縫,令人難忘。也就是說,要做的漂亮,做的美。 基於以上的原因,所以王爾德不會成為尖酸刻薄的諷刺家或者是咬牙切齒的宣傳家。他的嘲弄和取笑是多項的,甚至可以說是不分青紅皂白的,只要有機會調侃,絕對不會放過。 不可兒戲在倫敦的首演,選在西洋的情人節當天。那天天氣很冷,滿街都是雪泥,倫敦的市民簇擁在街上,看著名媛淑女進入劇院,當初所造成的轟動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