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內容涉及兩岸、兩代、兩性的互動關係。作者的佛學素養、文學知識和生命關懷,融裁會通在這本莊嚴又好看的小說文本之中,讓佛光山文學更圓滿,讓佛教小說更具人間性,更有啟發性。
人間巧喻,讓您體認人間事,觀照人間情! 此書適合: 喜歡輕鬆看故事/圖畫的人…… 想學習中文優美用字遣詞的人…… 對佛典譬喻有興趣但不太懂文言文的人…… 空中樓閣、瞎子摸象、盲龜浮木、懷珠求乞…… 76則精采譬喻,30幅富含禪意之插圖, 如同一串剔透的水晶琉璃,讓人愛不釋手。 因指見月,權借譬喻之善巧方便, 讓我們每個人都能見到自己的人間菩提。 佛教文學是近來方興未艾的領域,譬喻是佛教寓言文學、兒童文學創作的豐沛素材,作者依空法師以深厚的文學底蘊,呈現優美生動的佛典故事、人間譬喻。原書曾獲全國青少年優秀讀物獎,亦曾適應不同讀者群,以簡體字、客語版發行各地。今重新付梓,編輯收錄完整76則寓言譬喻,並邀請慧人法師繪製插圖,圖文並茂精采呈現。
人間巧喻,讓您體認人間事,觀照人間情! 此書適合: 喜歡輕鬆看故事/圖畫的人…… 想學習中文優美用字遣詞的人…… 對佛典譬喻有興趣但不太懂文言文的人…… 空中樓閣、瞎子摸象、盲龜浮木、懷珠求乞…… 76則精采譬喻,30幅富含禪意之插圖, 如同一串剔透的水晶琉璃,讓人愛不釋手。 因指見月,權借譬喻之善巧方便, 讓我們每個人都能見到自己的人間菩提。 佛教文學是近來方興未艾的領域,譬喻是佛教寓言文學、兒童文學創作的豐沛素材,作者依空法師以深厚的文學底蘊,呈現優美生動的佛典故事、人間譬喻。原書曾獲全國青少年優秀讀物獎,亦曾適應不同讀者群,以簡體字、客語版發行各地。今重新付梓,編輯收錄完整76則寓言譬喻,並邀請慧人法師繪製插圖,圖文並茂精采呈現。
佛光文化新書《中國人的音樂》是一本面向大眾的著作。作者田青老師始終篤信,音樂,是人創造的,是人聆聽的,是人的情感與思想的凝聚與昇華。因樂可知人,你懂得了中國人的音樂,也就懂得了中國人,懂得了中華文化。 為令讀者能夠了解綿延千年、囊括五十六個民族,不可不謂博大精深的中國音樂,知名音樂學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田青老師選擇了二十六個主題、三十五首音樂,娓娓道來,誠如〈引子〉所言:「本書是寫給大家的。」
本書是2024年第十四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人間禪詩、人間佛教散文二類得獎作品的合集,皆收錄前三獎及五篇佳作。人間禪詩首獎〈安靜的力量〉巧妙地從一些日常、細小、平凡的物件,深入觀察思考,進而聯想人生,點出佛理。貳獎〈梅花菩薩〉以寒梅、木魚喻眾生,透過僧人掃地,掃除一切煩惱塵埃,兼顧佛性與人性。?獎〈茶席〉擺茶席,如擺山水,如擺人生體會,從茶起興,對杯具、茶葉特性、品茗、茶色等相關物事的描述,扣合心境,物人互涉,散發哲理。佳作〈學長說〉、〈睡前倒立〉、〈樹本佛號〉、〈浮標.浮木.浮舟.浮島〉、〈聽雨:在人生的黃昏〉,斟酌於詩禪之間,出入於隱顯之際,皆具啟發性。人間佛教散文首獎〈草木本無意〉由拔草破題,也破除妄念,翻轉敘寫草之用、草之韌、草之美,映照自己的傲慢與無知,有無限的啟示。貳獎〈裝籠〉以一對兄弟迥然不同的成長歷程,家庭成員彼此溝通障礙,反思人類在面對抉擇時的脆弱和無可跨越的疏離感。?獎〈掃地僧「吱嘎」〉刻劃一位小僧沉默寡言,勤奮認真,對應一位有著神奇傳說的四十餘歲失智僧人。鏡照多方,畫面感十足。佳作〈灰澹的繽紛的,生或死〉、〈不著花〉、〈玉佛的哭泣〉、〈頂樓之鴿〉、〈雪山調〉等,題材寬廣,視角不同,風格各異,皆有可觀者焉。
本書是2024年第十四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類得獎作品集,收錄貳獎〈行者、浪人以及其他〉、?獎〈金珠.哈里斯〉、評審推薦佳作〈拔水而起的南科〉,作者依序為邱瀟君、李佳懷、蔡仲恕。〈行者、浪人以及其他〉寫一群在洛杉磯擔任義工的華人,為缺食的街頭流浪漢提供食物的故事,即使在嚴峻疫情下,仍未放棄。〈金珠.哈里斯〉寫尋找大姑姑的過程中,階級與性別視角融合於歷史敘事之中,個人家族史與時代史巧妙鑲嵌。〈拔水而起的南科〉報導臺灣南部科學園區興建的過程,涉及當地傳統農居、農產及其轉型。主題多元,世界觀寬廣,各具特色,是時代的見證。
本書是2024年第十四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短篇歷史小說類得獎作品集,收錄首獎〈我們都是吹牛大王〉、貳獎〈月下渡海〉、?獎〈長春月明〉,作者依序為秦肇、懋透影、詹雅量。〈我們都是吹牛大王〉以中日戰爭時期上海孤島為背景,探問歷史的真實與人物評價上的忠奸問題;〈月下渡海〉寫文革期間佛寺之難以及青年僧護教與度越之舉;〈長春月明〉寫清末皇族的輾轉流離。雖各有立場,反思的力度亦有強弱,惟共有面對歷史的誠敬之心。
本書是2024年第十四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人間禪詩、人間佛教散文二類得獎作品的合集,皆收錄前三獎及五篇佳作。人間禪詩首獎〈安靜的力量〉巧妙地從一些日常、細小、平凡的物件,深入觀察思考,進而聯想人生,點出佛理。貳獎〈梅花菩薩〉以寒梅、木魚喻眾生,透過僧人掃地,掃除一切煩惱塵埃,兼顧佛性與人性。?獎〈茶席〉擺茶席,如擺山水,如擺人生體會,從茶起興,對杯具、茶葉特性、品茗、茶色等相關物事的描述,扣合心境,物人互涉,散發哲理。佳作〈學長說〉、〈睡前倒立〉、〈樹本佛號〉、〈浮標.浮木.浮舟.浮島〉、〈聽雨:在人生的黃昏〉,斟酌於詩禪之間,出入於隱顯之際,皆具啟發性。人間佛教散文首獎〈草木本無意〉由拔草破題,也破除妄念,翻轉敘寫草之用、草之韌、草之美,映照自己的傲慢與無知,有無限的啟示。貳獎〈裝籠〉以一對兄弟迥然不同的成長歷程,家庭成員彼此溝通障礙,反思人類在面對抉擇時的脆弱和無可跨越的疏離感。?獎〈掃地僧「吱嘎」〉刻劃一位小僧沉默寡言,勤奮認真,對應一位有著神奇傳說的四十餘歲失智僧人。鏡照多方,畫面感十足。佳作〈灰澹的繽紛的,生或死〉、〈不著花〉、〈玉佛的哭泣〉、〈頂樓之鴿〉、〈雪山調〉等,題材寬廣,視角不同,風格各異,皆有可觀者焉。
本書是2024年第十四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短篇歷史小說類得獎作品集,收錄首獎〈我們都是吹牛大王〉、貳獎〈月下渡海〉、?獎〈長春月明〉,作者依序為秦肇、懋透影、詹雅量。〈我們都是吹牛大王〉以中日戰爭時期上海孤島為背景,探問歷史的真實與人物評價上的忠奸問題;〈月下渡海〉寫文革期間佛寺之難以及青年僧護教與度越之舉;〈長春月明〉寫清末皇族的輾轉流離。雖各有立場,反思的力度亦有強弱,惟共有面對歷史的誠敬之心。
本書是2024年第十四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類得獎作品集,收錄貳獎〈行者、浪人以及其他〉、?獎〈金珠.哈里斯〉、評審推薦佳作〈拔水而起的南科〉,作者依序為邱瀟君、李佳懷、蔡仲恕。〈行者、浪人以及其他〉寫一群在洛杉磯擔任義工的華人,為缺食的街頭流浪漢提供食物的故事,即使在嚴峻疫情下,仍未放棄。〈金珠.哈里斯〉寫尋找大姑姑的過程中,階級與性別視角融合於歷史敘事之中,個人家族史與時代史巧妙鑲嵌。〈拔水而起的南科〉報導臺灣南部科學園區興建的過程,涉及當地傳統農居、農產及其轉型。主題多元,世界觀寬廣,各具特色,是時代的見證。
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是佛教思想中,非常有名的故事。本書係華嚴經─入法界品的白話譯著,隨著善財童子參訪,引您歷見百多位佛門智者的法門要義,增加您的智慧與喜樂。在佛經中提到學佛者,遊行參訪的故事有兩個。一個是《大般若經》中,一再向東參訪的曇無竭菩薩;另一個是《華嚴經》中,一再向南參訪的善財童子。在五十三參中,化除了種種對立。如化善惡為一體中的勝熱婆羅門、甘露火王、婆須蜜多女等的貪、嗔、癡,皆可轉化為無上菩提。又如內外一體的長者、居士等與比丘、比丘尼皆可為善友,可知五十三參中,處處彰顯圓融的法界性德。
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是佛教思想中,非常有名的故事。本書係華嚴經─入法界品的白話譯著,隨著善財童子參訪,引您歷見百多位佛門智者的法門要義,增加您的智慧與喜樂。在佛經中提到學佛者,遊行參訪的故事有兩個。一個是《大般若經》中,一再向東參訪的曇無竭菩薩;另一個是《華嚴經》中,一再向南參訪的善財童子。在五十三參中,化除了種種對立。如化善惡為一體中的勝熱婆羅門、甘露火王、婆須蜜多女等的貪、嗔、癡,皆可轉化為無上菩提。又如內外一體的長者、居士等與比丘、比丘尼皆可為善友,可知五十三參中,處處彰顯圓融的法界性德。
本書收錄六十八篇「慧心傳道」專欄文章,內容以人間真實事例為主體,援引佛教經典、公案故事,以古鑑今,文筆敘事流暢易讀易懂,將佛法精義融入其中。善意的傳遞,不僅可以改變他人的命運,更能淨化自己的心靈,使我們在喧囂的現代社會中找到心靈的寧靜。
本書收錄2023年第十三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人間禪詩、人間佛教散文二類得獎作品的合集,禪詩類作者為王怡仁、張宇正、王宗仁、王淑美、伊漁、馬晴、傅嘉正、林淵智等,散文類作者為鄭委晉、賴俊儒、潘秉旻、周盈秀、伊漁、黃春美、陳錦雲、曾稔育。 人間禪詩類首獎〈我們談天空〉,以自然景象為底,和人間的生活連結;〈阿兹海默的佛〉寫失智的母親如佛;〈此刻〉寄情於景,探索自我內心。人間佛教散文類首獎〈第五個季節〉,描述妹妹與自閉症哥哥的互動;貳獎〈養貓人家〉,寫人與貓的互動;叁獎〈她在雨裡站,他從霧中來〉寫家暴陰影下,家人互動猶如雨霧罩頂。 十篇佳作,情真意切,字句篇章皆有可觀。書中智慧之光閃閃,生活中四處有愛,而禪,就在冊頁間,在活潑潑的人間。
本書為2023年第十三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類得獎作品集,收錄首獎〈未竟之旅──一隻台灣黑熊的人間啟示錄〉、貳獎〈迷山:獨行者的山林險境〉及叁獎〈阿奇亞〉。 〈未竟之旅〉寫黑熊生態保育議題,〈迷山〉報導登山意外事件,〈阿奇亞〉挖掘馬來西亞先住民文化。主題具社會關懷意義,文章布局和架構層次分明,文詞表達條理清晰,情節鋪陳引人入勝,讓我們藉此深入了解:在世界某個角落,正在發生一些要緊的事。
本書為2023年第十三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短篇歷史小說類得獎作品集,收錄貳獎〈刀筆吏〉、參獎〈平戶啼血〉及評審推薦佳作〈海上生明月〉。 〈刀筆吏〉以班超為中心,寫漢代班、竇等世家的故事,質疑和反省史實;〈平戶啼血〉寫1657年越南崑崙島外海發生的布魯克倫號劫掠事件,理性與感性兼具;〈海上生明月〉以一個移民家庭的小歷史對照眾多華人的遷移史,再現海上絲路。在我們這個時代,以新的觀點重看歷史。
本書收錄2023年第十三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人間禪詩、人間佛教散文二類得獎作品的合集,禪詩類作者為王怡仁、張宇正、王宗仁、王淑美、伊漁、馬晴、傅嘉正、林淵智等,散文類作者為鄭委晉、賴俊儒、潘秉旻、周盈秀、伊漁、黃春美、陳錦雲、曾稔育。 人間禪詩類首獎〈我們談天空〉,以自然景象為底,和人間的生活連結;〈阿兹海默的佛〉寫失智的母親如佛;〈此刻〉寄情於景,探索自我內心。人間佛教散文類首獎〈第五個季節〉,描述妹妹與自閉症哥哥的互動;貳獎〈養貓人家〉,寫人與貓的互動;叁獎〈她在雨裡站,他從霧中來〉寫家暴陰影下,家人互動猶如雨霧罩頂。 十篇佳作,情真意切,字句篇章皆有可觀。書中智慧之光閃閃,生活中四處有愛,而禪,就在冊頁間,在活潑潑的人間。
本書為2023年第十三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類得獎作品集,收錄首獎〈未竟之旅──一隻台灣黑熊的人間啟示錄〉、貳獎〈迷山:獨行者的山林險境〉及叁獎〈阿奇亞〉。 〈未竟之旅〉寫黑熊生態保育議題,〈迷山〉報導登山意外事件,〈阿奇亞〉挖掘馬來西亞先住民文化。主題具社會關懷意義,文章布局和架構層次分明,文詞表達條理清晰,情節鋪陳引人入勝,讓我們藉此深入了解:在世界某個角落,正在發生一些要緊的事。
本書為2023年第十三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短篇歷史小說類得獎作品集,收錄貳獎〈刀筆吏〉、參獎〈平戶啼血〉及評審推薦佳作〈海上生明月〉。 〈刀筆吏〉以班超為中心,寫漢代班、竇等世家的故事,質疑和反省史實;〈平戶啼血〉寫1657年越南崑崙島外海發生的布魯克倫號劫掠事件,理性與感性兼具;〈海上生明月〉以一個移民家庭的小歷史對照眾多華人的遷移史,再現海上絲路。在我們這個時代,以新的觀點重看歷史。
世界各地青年團的成立,意味著菩提種子的播撒。不要看輕一粒種子,將來它會茁壯成長;不要看輕一點因緣,將它傳播,也會震動三千大千世界,相信佛教青年的未來,無可限量。──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 佛光青年團成立至今,已走過四分之一世紀。在這九千多個日子裡,一代一代青年薪火相傳,譜出生命精采樂章。 遍及五大洲,影響各階層,無數人因佛光而改變。生命,因學佛而精采;人生,因利他而成就。夢想,就從這裡開始!且看58位青年,心靈壯遊的勇氣之旅。 信仰的步伐未曾停止,佛青的故事還在延續……
世界各地青年團的成立,意味著菩提種子的播撒。不要看輕一粒種子,將來它會茁壯成長;不要看輕一點因緣,將它傳播,也會震動三千大千世界,相信佛教青年的未來,無可限量。──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 佛光青年團成立至今,已走過四分之一世紀。在這九千多個日子裡,一代一代青年薪火相傳,譜出生命精采樂章。 遍及五大洲,影響各階層,無數人因佛光而改變。生命,因學佛而精采;人生,因利他而成就。夢想,就從這裡開始!且看58位青年,心靈壯遊的勇氣之旅。 信仰的步伐未曾停止,佛青的故事還在延續……
本書從人性的觸角,捕捉生命的歌聲,以溫暖的筆,訴說人生的光明,小故事大道理,點點滴滴都是幸福的光。 作者是一個小學教育工作者,明白人間有愛,社會就會減少暴力和衝突,他無私灑下一顆愛的種子,衷心的期盼社會更美好,人與人互動更良善。生命太短、太無常,有時彎下身子就可以避開糾紛,我們不需要撞得頭破血流去換得成長。書中的經驗,可以帶給你正向的思考與快樂的希望。
《海邊抄經》收入2022年全球華文文學星雲奬人間禪詩、人間佛教散文獲獎作品,詩和散文各八篇。 人間禪詩部分,〈在海邊抄經〉情懷自在,生意盎然,詩藝純熟自然,完整而飽滿。〈耳順之年〉描摩母親,寫子女皆離身的獨居母親之日常生活,平凡平靜,卻日日惦記著兒女何時可歸來,孺慕之情令人動容。〈尋佛——騎自行車經東海岸〉取材生活化,文字乾淨清新,意象明朗。〈不在,自在〉語意雙關,深具禪思。〈母親之花〉寫照護重病臥榻的母親的過程,顯現出母愛無我為兒的偉大。〈骨中骨〉談愛、離別、孤獨、慾望、追尋,書寫人生百態,一切我執,放下之後皆可釋然。〈涉世〉討論誕生與死亡,生死雖是必然,卻又互為因果。〈轉心術〉敘寫宗教神山崗仁波齊峰的轉山,文字老練純熟,虔敬之心句句流露。 人間佛教散文部分,〈遺骨〉以一枝有溫度的活筆,透過父親遺骨之示現,觀照生死、親情的議題,啟人深思。〈貴陽街第一夫人〉以活潑語調敘事,寫三姊童年時被收為養女的奮鬥史,是一則在坎坷中活出自我的女性故事。〈茶館內遇兩人〉則娓娓道來,不刻意經營,將閃著淚光與微笑的事件、畫面自然拼貼成文,別有一番韻味。至於五篇佳作,〈食譜〉訴諸味覺,既藉白菜說法、暢敘如何破除我執之道,也帶出兩個好友的雋永情誼。〈離島的離島〉以寫實之筆,配合離島景物、人物與事件,向內心深處挖掘,呈現人性脆弱的同時,更暗示了唯有心頭那點不滅的靈明之光方是人唯一的救贖。〈無花果〉則藉無花果之隱喻,思索疏離的父女關係,寫在愛中有疑惑、抗拒與矛盾的親情,文章底氣夠,多處令人低徊。〈橘子的滋味〉寫母親在宗教信念下視死如歸的執著,以橘子的滋味做為象徵,耐人尋味。〈肉身之途〉從「病」的角度出發,探索生命,敘事從容,具療癒性。(李瑞騰)
本書收入2022年第十二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奬報導文學類獲獎作品。 〈屬於頭城的搶孤大戲〉出入地方民俗檔案與前輩作家李榮春的散文,有生動的場景描寫能力,令人耳目一新;〈日常之遇〉則上溯清代的西藏歷史檔案,文體上接近旅遊文學,對照現代的發展,發人深省。〈聽說那些高雄的石化故事〉擴大探究高雄石化業的發展歷程,人物特寫個別精彩,但敘事觀點不一,為非典型報導文學之作。〈我的癌症狗〉則貼近散文,個人的主觀評價明顯,極富人道關懷。 從作品觀察,無論是地方民俗慶典、公安事故、西藏處境或是動物的關懷與書寫,顯現出報導作者願意蹲在田野,長期關注無人聞問,但關係文化傳承、公民生計與人道精神的重大事件,維繫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奬設立報導文學的初心。
《渡越山河》收入2022年全球華文文學星雲奬短篇歷史小說類獲獎三篇作品。 〈渡〉有長篇規模、架式與潛力,藉由最昌明開化的歐洲人貴族的目光,來看衰敗卻毫不自知的大清帝國及其蒙昧子民,行文特有一種韻味,且鋪陳了宗教經文轉譯、利潤龐大的鴉片生意、中國港口大城巨變前的糜爛與東方西方的緊張伏流,極有看頭。 〈司馬遷凝目注視〉的作者絲毫不閃躲他們的立場與態度,義憤與指控躍然紙上,他對於掌握話語權資源者居然甘於戀殖、遮掩且美化之,氣沖牛斗,奮而為文,成了一支銳利的標槍,意在射向人心麻痺的群體,即使沒射中也要讓大家驚嚇叫嚷。最末節「開卷」以後設手法自我嘲諷,遂讓悲愴意味更深一層。 〈穿越唐納山口〉冷靜自持,以頭包尾、尾包頭的敘述手法,步步為營,結構扎實,為一個半世紀前被美利堅建國神話畜牲化且工具化的豬仔華工發出深沉悲鳴,共鳴與回響恆久在讀者的內心丘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