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大學出版社知名「小歷史」(Little History)通識系列=== 英國最會說故事的藝評家親自導覽, 以電影般的臨場感, 帶你走進人類十萬年的藝術創造過程 用故事取代術語 ✕ 重現創作現場 ✕ 21世紀多元觀點 =有靈魂、有生命力、活潑親切的藝術的故事 【跟著專家,穿越時空,親近藝術】 ◎簡明精要的入門書 把漫長藝術發展歸納為40個主題,快速導覽具代表性的藝術家與作品,節奏明快,知識含金量高。 ◎以故事鋪陳,解說零術語 聚焦藝術家的創作故事,以生動有趣的細節取代專業術語,零基礎的讀者也能輕易讀懂。 ◎主題策展式的導覽 從不同視角切入,涵蓋藝術與生死、愛欲、情感、權力、戰爭、自由的關係,立體勾勒出藝術的多重樣貌。 ◎新時代的多元詮釋 加入女性、少數族群的藝術創作,包容性強,打破以西方男性為中心的敘事侷限,帶來全新觀點。 ◎強調整體脈絡 重視藝術現象在歷史中扮演的角色,加強藝術與生活的連結。 ◎QR code隨掃即看 精選100+件作品附上QR code,可與文字描述對照觀賞,也能放大觀看細節,有的還可觀看3D影像或影音導覽,拉近與藝術品的距離。 ◎以圖像開啟想像 40個主題,搭配40幅精美木刻版畫,呼應每一章的核心內容,引領閱讀時的想像。 【透過藝術的故事,重新認識世界】 ◎三萬三千年前,拿著火把在洞穴裡看畫的史前人,他們在想什麼? ◎為什麼君王、教宗和現代的有錢人都喜歡收藏藝術品? ◎繪畫的最高境界是逼真寫實?還是人們更喜歡戲劇性的浮誇? ◎歷史記載沒提到的作品,就稱不上是好藝術嗎? ◎藝術和藝術家是怎麼影響這個世界的?又如何形塑人類的生活? 馬林斯邀請你,從世界上最古老的藝術遺跡開始,結束於二十世紀流行天后碧昂絲在羅浮宮拍攝的MV《瘋狂癡迷》,一起來一趟橫跨十萬年的旅行。 【關於藝術,我們了解了什麼?又錯過了什麼?】 ◎米開朗基羅繪製西斯汀大教堂是被陷害的? 當時有位建築師刻意打斷他為教宗建造陵墓的工作,讓他去畫西斯汀教堂天花板,為什麼? ◎《蒙娜麗莎》這幅作品,達文西根本沒有交付給委託人? 達文西一直把這幅畫留在他身邊,直到他死去的那一天。理由是什麼? ◎十四世紀的藝術家,都是靠團隊來應付龐大的案件委託? 喬托就是一個例子。他的團隊成員眾多,他設計原始稿後交由助理繪製,在作品完成前,他再回到現場補上最後的小細節。 ◎傳統藝術史上有哪些被忽略的人?又發生過哪些引發爭議的事? 本書出場的藝術家不侷限於家喻戶曉的名字,其中有些至今仍默默無聞;有些在世時享負盛名,之後卻被埋沒;還有些雖然才華洋溢,卻不為人知。本書也提到傳統藝術史忽略的女性、黑人、亞裔及其他少數族群藝術家,擴展藝術史的面向。 除了藝術的輝煌動人,馬林斯也不避諱藝術史上發生過的偷拐搶騙,以及藝術作品引發的爭議。她認為,藝術不是專屬於精英,也不需要花哨的詞語來形容。就讓她為你展示,藝術有多麼輝煌、感人、引人入勝。 歡迎「註冊」馬林斯為所有人開設的藝術公開課 加入這場橫跨十萬年的時空旅行 重新認識世界 聯合推薦 Junie Wang(「東西縱橫記藝」版主) 郭怡汝(「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粉專主理人) 曾成德(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講座教授、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客座教授) 謝哲青(作家、旅行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國際好評 馬林斯講述了關於人類創造力的故事,帶領我們環遊世界,穿越廣闊的時間全景。她用清晰的散文介紹每個主題,巧妙地引導我們穿越不斷變化的藝術景觀,讓我們直面藝術家的工作:我們和她一起走進史前的法國洞穴、佛羅倫斯廣場,以及紐約的閣樓。——蘇珊・歐文斯(Susan Owens,《地方精神》作者) 馬林斯以極其生動的風格講述藝術的故事,帶領讀者踏上一段令人興奮的時光旅行,涵蓋了數千年和數百件藝術品。——威爾・岡佩茨(Will Gompertz,《你在看什麼?》作者) 視野宏大,文筆引人入勝。這是一部有著偉大靈魂的「小」歷史。——賈克琳‧賴丁(Jacqueline Riding,《霍加斯:進行中的人生》作者) 馬林斯這本書令人耳目一新,是包容性強、可讀性高的藝術史書。它既博學又通俗易懂⋯⋯我希望這本書在我還是藝術系學生時就已經出版!——Jennifer Higgie(《鏡子與調色板》作者) 這本作品⋯⋯提煉出藝術的故事精華。這個故事涵蓋了世界各地的不同藝術家。我希望它能凸顯藝術持續不斷的力量,它能夠感動我們,超越語言,直接與我們的情感對話,產生影響力。——《歷史新聞網》(History News Network) 富有洞察力,對我們所知的藝術史做出全新詮釋。——凱蒂・赫塞爾(Katy Hessel,《偉大的女性藝術家播客》主持人) 馬林斯在這部精實、有趣的藝術故事重述當中,將藝術史帶入生活。——阿克塞爾・魯格(Axel Rüger,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秘書兼首席執行長)
她們擅長觀察花朵、毛毛蟲、家庭生活, 把瘋狂、疼痛、回憶當成創作主題…… 不知道這些女藝術家的故事,別說你讀過藝術史! 一次認識古今23位偉大女藝術家 看見藝術名作不只是神話與英雄 你或許聽說過這些偉大的女藝術家事蹟,但是你知道的不是她們「真正的名字」:馬奈的繆斯(貝絲.莫里索)、羅丹的情人(卡蜜兒.克羅代爾)、葛飾北齋的女兒(葛飾應為)、波拉克的遺孀(李.克拉斯納)……這本書企圖認真回答一個蠢問題:為什麼沒有偉大的女藝術家? ● 一次認識23位女藝術家與她們所處的時代 從古典主義,遊歷到印象派、達達與超現實主義,本書帶領我們重新看待藝術史上的重要事件與風格流派,並探究女藝術家為什麼在藝術史中消失了。 全書收錄了歷史上代表性的23位古今中外女藝術家,包括:芙列達.卡蘿、喬治亞.歐姬芙、貝絲.莫里索、管道升、葛飾應為等。作者以女性主義觀點來看待藝術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流派,同時展現女藝術家如何突破社會文化中的限制,改寫時代氛圍、創作出令人驚嘆的作品, ● 充滿樂趣、輕鬆易懂的圖文閱讀 全書以幽默的語言和生動的漫畫講解藝術史主題,運用圖解讓資訊更簡單易讀。作者將每位藝術家的時代背景、影響人物、風格,拆解成小單元文字:以繪圖生動再現藝術家的生平和作品特色。即使零基礎的讀者,也能在圖文中快速掌握藝術史的關鍵人事物。 ● 檢視藝術界的權力與金錢規則 透過女藝術家的創作故事,作者解謎歷史與社會如何遮蔽她們的存在,以及女性藝術家在各種條件下突圍和改寫歷史。例如: ——女人只能當畫家的助手或模特兒? ——女人不能進美術學校? ——女人畫裸體會被視為「不道德的女人」? ——女人無法自由外出因此不能寫生? 在女藝術家挑戰規則的過程,作者也幫讀者對藝術史提出大哉問,像是: ——藝術家在創作上會遭遇哪些挑戰? ——藝術家需不需要有商業頭腦? ——藝術家和評論家,誰的意見更值錢? ——藝術贊助人對藝術的發展發揮了什麼作用? 如果你納悶名畫為什麼只有神話與英雄,這本書將讓你¬更深入地了解藝術史的真正全貌。無論你是藝術愛好者,還是美術設計系的相關學生,這本漫畫藝術小史都可以讓你認識藝術家與她們所處的時代,滿足你的好奇與興趣。 [評論] 「這是一本藝術史工具故事書。一方面,讀者可以在書中讀到古今中外女藝術家的故事;另一方面,讀者從這些故事出發,可以去探索更多的藝術作品背後的歷史,了解更多女藝術家的創作和她們所處的時代信息。」——藝術家龍荻 「這本書講述了古今中外女性藝術家的創作、交遊、生活和命運,向讀者說明她們如何在逼仄的世界裡生存下來,並謀求盡情肆意的生活,全書文字活潑又不失深度,插畫可愛極了,兩位作者面對往昔,克制而尊重,但對歷史上的每一個她,都注入了深深的同情。」——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研究員陸蓓容 本書特色 1. 藝術史基本知識視覺化:圖解藝術家的生活與代表作品,與身處的時代潮流,掌握藝術史的點線面。 2. 最全面的藝術史:藝術風格的正統vs.反叛,男性藝術家 vs.女性藝術家,一冊全了解! 3. 拆解藝術家的背景條件:藝術不是一個人的事!藝術家的成功,與社會文化、老師、贊助人、評論家,有著複雜的對話關係。 名人推薦 王春子(插畫家)、黃子佼(跨界王)、德州媽媽沒有崩潰(作家)、JunieWang(東西縱橫記藝)一致推薦
黃、青、白、赤、黑, 是古代中國五種最重要的顏色, 隨著時代演變產生更細微的區分。 本書從歷史文化的角度詳盡考究,帶你走進五彩繽紛的古代色彩世界。 同樣是紅色,原來還有朱、絳、赤、丹、茜、彤、赭、緋、赬、縓……等區別 為什麼美麗的女子叫「紅」顏?為什麼香豔的故事叫「緋」聞? 為什麼古人形容四季是「春綠」、「夏碧」、「秋青」、「冬黑」? 為什麼青色帶有幾分仙氣?為什麼黃色被皇家獨佔? 為什麼黑色讓人反感?為什麼白色引人哀思? 超過200張精緻彩圖,清新可喜的小品美文, 重返古代中國的色彩盛世! 在古代中國,最重要的顏色只有五種:黃、青、白、赤、黑。 五色系統大約形成於春秋時期,與古時盛行的五行理論互為表裡, 滲透到政治、文化、社會生活、藝術審美、男女情感等諸多方面。 本書從人文歷史的角度闡釋色彩,描述色彩與中國古代文化千絲萬縷的聯繫, 包括政治、歷史、文學、民俗、藝術、生活等等。 內容上分五篇,體例上先從色彩的字形切入,追本溯源; 再分門別類講述由此生發出的典故,闡述色彩滲透古代文化方方面面的影響。 本書不拘泥於傳統的考據分析類文章,而是每一篇皆為獨立別致的小品文, 文字清新雋永,亦古亦今。 「本書不僅文化內涵豐厚深邃,色彩搖曳多姿,文字亦是輕盈漂亮,充滿詩情畫意。不僅能讀到源遠流長的歷史、生動優美的詩詞,美輪美奐的書畫,還能瞭解到豐富斑斕的戲曲、民俗、宗教、風尚等種種故事典故……精彩紛呈,美輪美奐。」── 《羊城晚報》書評 女兒之色 女兒施朱脂,著紅裙,點絳唇,幾乎與紅色融為了一體。女兒傷心時,滾過腮邊的淚珠兒染了胭脂,也變作赤色,才有了「心緒淒迷,紅淚偷垂,滿眼春風百事非」。 青青子衿 「青衿」是「學子之所服」,即讀書人穿的衣服。曹操在他的《短歌行》裡,寫下「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把人盡皆知的情詩,翻作了政治號召。 巧妝額黃 愛美的女子們採集花朵的黃色花粉做成顏料,再用其將薄紙片、乾花片、雲母片、蟬翼、魚鱗、蜻蜓翅膀等物染成金黃色,剪成各種花、鳥、魚的形狀,粘貼於額頭、鬢邊等處。 嚴厲正大 包公黑臉的清官形象,表達了人們對於法的多重理解:黑臉無情說明法的公正,不徇私情;黑色顯示憤怒,表現著國家對犯罪行為的譴責和制裁;黑色還象徵著刑罰的嚴酷和不祥。 白花之殤 白色的花朵由於跟白色相聯繫,這些花也被視為不祥之兆。東晉咸康七年,江浙一帶傳說天帝身邊的織女去世了,女子們為了表示哀悼,都在頭上插上白色的茉莉花。
從繪畫小白 到鑑賞行家,一本書全搞定! 10個新奇角度×20餘位畫界奇才×150餘幅傳世名畫 用風趣幽默的語言,領略中國繪畫的脈絡。 讀懂一幅畫,就讀懂了一個時代! ▌硬知識細解,冷知識熱講,有「畫」好好說! 顧愷之生前名氣不算最大,為何成為中國「畫祖」? 為什麼說趙佶是被皇位耽誤的藝術家? 唐朝為何盛行「男友風」穿搭? 古人究竟如何看待骷髏? 中國女畫師為何少之又少? 中國古代畫家的世界影響力為何普遍低於西方同行? 在本書中通通都能找到答案,還能從細節入手,教你鑑賞中國繪畫的方法、一起解開畫作中遺留的千古之謎。 ▌10大獨特賞析視角,發掘豐富多元的中國藝術轉折點 有別以往歷史說書按朝代描述的窠臼,本書以十個嶄新主題為切入點,分別為傳神、素顏、白骨、妹子、龍王、千面、潔癖、逆襲、醜美、洋氣,一一剖析中國繪畫的題材、技藝與時代影響,談畫也談人,聊典故也聊歷史,書中以新穎觀點,揭開中國繪畫的高冷面紗,精彩故事引人入勝。 1.傳神 代表畫家:東晉 顧愷之 經典畫作:《洛神賦圖》 關鍵密碼:以靜寫動中國第一人 #畫壇四祖 #中國工筆畫 #密體畫派 2.素顏 代表畫家:唐 張萱 經典畫作:《虢國夫人遊春圖》 關鍵密碼:一窺時代風尚 #宋徽宗趙佶 #鐵線描 #男裝儷人 3.白骨 代表畫家:宋 李嵩 經典畫作:《骷髏幻戲圖》 關鍵密碼:另類主題的黑色幽默 #澄心堂紙 #絹本 #風俗畫 4.妹子 代表畫家:宋 楊婕妤(楊妹子) 經典畫作:《百花圖》 關鍵密碼:愛畫敢畫的中國妹子們 #女畫家 5.龍王 代表畫家:宋 陳容 經典畫作:《九龍圖》 關鍵密碼:神獸畫的弦外之音 #青龍 #神獸畫 6.千面 代表畫家:金 張瑀 經典畫作:《文姬歸漢圖》 關鍵密碼:中國繪畫的改編神劇 #蔡文姬 #鞍馬畫 #連環畫 7.潔癖 代表畫家:元 倪瓚 經典畫作:《六君子圖》 關鍵密碼:地老天荒式的幽淡畫風 #墨竹畫 #山水畫 #枯淡靜空 8.逆襲 代表畫家:明 仇英 經典畫作:《漢宮春曉圖》 關鍵密碼:匠人畫與文人畫的集大成 #匠人畫 #文人畫 #院體畫 9.醜美 代表畫家:明 陳洪綬 經典畫作:《老蓮撫古圖冊》 關鍵密碼:突破傳統美的反叛精神 #醜畫 #海派人物畫 10.洋氣 代表畫家:清 郎世寧 經典畫作:《百駿圖》 關鍵密碼:立體、光影、透視的中畫西風 #中西合璧 #肖像畫 #吉祥寓意 →例一、歷史上最著名的「素顏」美人,正是虢國夫人,君不見唐代美人圖,莫不是雪白粉底加上猴屁股般的腮紅臉,再掃上兩尾青黑眉,獨獨虢國夫人的遊春圖,頂著素顏外,還扮男裝大佬一馬當前,體現她的高調招搖的個性,並點出唐代男友風的盛行。 →例二、西方有鬼才畢卡索擅長畫支離破碎的臉,中國也有一位明代畫家陳洪綬(小名蓮子)愛畫無處安放的五官,其畫醜得高級,醜出了境界,魯迅大讚:「老蓮的畫,一代絕作!」 →例三、多虧愛畫畫的義大利傳教士郎世寧,因為他學不來最經典的國畫用線技法,居然將西畫常見的立體、光影、透視技巧及構圖融入畫作,硬是將近代歐洲與古典中國完全不同的兩種風格揉在一起,也讓世人得以見到乾隆一家子的真實長相。 ▌走進歷代大師的隱祕人生,20多位畫界奇才共演紙上視覺盛宴 畫界「提姆‧波頓」──李嵩 畫龍專業戶──陳容 人肉複印機──仇英 極簡主義大師──倪瓚 中國畢卡索──陳洪綬…… 透過畫作與歷史對話,感受中國繪畫大師獨特鮮明的個人風格,領略中國繪畫沉澱千百年的優雅之美。除了介紹代表性畫家及作品外,也簡要陳述同一時期、或風格主題相關的多位畫家和畫作,例如:唐代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卷》、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圖》、元代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清代周淑禧《茶花幽禽圖》、遼代耶律倍《騎射圖》、明代唐寅《孟蜀宮妓圖》、明代藍瑛《溪閣清言圖》、清代王致誠《乾隆射箭圖》等,讓讀者綜觀中國繪畫史的百花齊放。 本書特色 1.360餘幅精美彩色插圖,圖文並茂,既有細節炸裂的「局部格放」展示,又有氣勢恢宏的「全景配圖」。 2.淺白有趣的文字解說,輔以說書式的生動對話,直指畫作最精華之處,消除國畫藝術高不可攀的刻板印象。 3.全方位展示中國繪畫多元的主題和特徵,為讀者獻上盛大的紙上視覺饗宴。
書法不只是古代的字體設計,也是漢字DNA的解密之鑰, 不只是書法家個性的展現,更是各個時代的美學風尚。 想要練一手好字, 想要學會欣賞中文字型之美, 想要靈活設計個性獨特的中文字體, 你都需要多懂一點書法~ 你可能聽過新篆體、隸書體、行楷體、魏碑體,但你知道這些電腦裡的字體都是從古代書法字來的嗎? 篆、隸、草、行、楷各有其基本個性與基本長相,歷代書法家不同的書寫風格,又賦予字體獨特的形象氣韻,讓中國書法字有了豐富多樣的面貌。所謂「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每個時代的審美觀都可以在書法中體現。 識演變,讀趣事,賞美學:書法,原來這麼有趣! 多懂一點書法字的身世: 漢代隸書有哪八大名碑、哪八種風格? 為何楷書的發展到了唐代才達鼎盛?篆、隸為何到清代才又流行? 北宋書法名家輩出,徽宗甚至自創瘦金體,為何到了南宋卻無大家? 多懂一點書法家的趣事: 三國鍾繇為收藏蔡邕寫的《筆法》竟掘人墳墓? 唐太宗酷愛王羲之書法,甚至要臣子去騙來〈蘭亭序〉殉葬! 草書大家張旭酒酣耳熱後,曾脫帽以頭髮入墨揮灑成書…… 多懂一點內行的書法之美: 甲骨文瘦硬奇崛的古樸之味,金文莊重威嚴的雄渾之氣,是先秦巫覡文化、尚武精神和哲理思維的產物,而小篆的整飭對稱,一絲不苟,則是秦王朝大一統精神的表現。 隸書的橫畫,蠶頭燕尾,使字體向左右擴展,增加了飛動之勢,書家們從此可以在書法中張揚自己的個性。 王羲之的行書,透出的是一種氣韻生動、溫文爾雅的名士風度。〈蘭亭序〉用筆已達爐火純青,中鋒行筆,含而不露、綿裡裹針、柔中有剛、線條輕盈靈動。 專文推薦 張輝誠(中山女高老師) 一致推薦 宋怡慧(翻轉教育創意教師)、周家嵐(大安高工國文老師)、陳世憲(意象書法家)、陳惠玲(靜修女中老師)、謝文靜(花蓮女中老師)、謝玉娟(北港高中國文科兼圖書館主任) (依姓名筆畫排序)
識名家,賞碑帖,讀趣史, 領略前所未見的大唐風采,重現書法的大唐盛世! 帝王宣導、唐楷成熟、狂草出世、書「法」建立、大師輩出, 唐代書法,原來這麼強! 武則天:不只是一代女皇,還留下國寶《萬歲通天帖》 張旭:連拉個肚子都留名書史、雙重人格的書法搖滾王 懷素:最擅長炒作的古代網紅,天下第一明星書僧 顏真卿:「書聖王羲之」當心了,史上最強挑戰者在此 玩轉創意的書壇影帝「唐太宗」、想藏都藏不住的書壇千里馬「褚遂良」、勇立「唐法」的一代醜男「歐陽詢」、心態最好的書法養生達人「虞世南」、行書碑王「李 邕」、柳體書法自成一家的「柳公權」…… 十位名家,帶你體驗從燦爛到衰頹的唐朝書法。 *** ※書法家軼聞 ╳ 唐朝歷史,故事與史料並重,趣味與知識兼具。 ※100餘幅字帖 ╳ 80個單字比較,以圖例一一分析筆法特色 ●你看得出歐陽詢和王羲之寫的「門」,結構有何不同嗎? ●唐代為何出現這麼多書法名家名作? ●張旭寫狂草的創作靈感來自何處? ●武則天如何用書法收買人心? ․․․ 唐代是各種書法字體都有名家輩出的時代,他們留下的碑帖,成為千百年來無數人習字臨摹的範本;他們創立的法度和風格,為後世立下仿效或突破的標竿,影響深遠。 《當書法穿越唐朝》是一部充滿趣味性的唐代書法史話,講述了10位唐代書法大師的傳奇人生,解讀他們的經典作品與筆法特色,以及書法背後的那些軼事。 書中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故事,不僅介紹了各勝擅場的大唐書法,也折射出唐代的歷史文化及審美趣味,讓讀者思接千載,穿越歷史,在書法故事裡體驗一個真實的唐朝。 ★★★ 精采內容: ◎玩轉創意的書壇影帝――唐太宗 唐太宗不僅一生熱愛書法,重視書法,懂得利用書法為政治服務,他也是行書的哥倫布,發現了石碑這塊行書生存的新大陸。 ◎心態最好的書法養生達人――虞世南 古人形容虞世南的書法,有個詞用得最貼切——「君子藏器」。平和內斂,鋒芒不外露。 ◎勇立「唐法」的一代醜男――歐陽詢 蘇軾說歐陽詢書法險勁似刀削,恰如其貌,然而他卻是完成南北書法統一第一人、唐楷創體第一人、「唐人尚法」形象代言第一人。 ◎雙重人格的書法搖滾王――張 旭 張旭創造出充滿叛逆精神的狂草,好像音樂中的重金屬搖滾,他在章法布局中取得「亂中之美」,打破了家傳虞陸書派的儒雅門風。 ●杜萌若博士趣講唐代書法史,扮演導遊角色,召喚你我思接千載,一起穿越回書法唐朝,來一場神遊之旅,這樣有意義的文化旅行不能錯過。――羅振宇(「得到」App&羅輯思維創始人) ●全世界只有中國人在家裡掛書法。在中國人心目中,字有畫的美感,文章的意境,更包含著人度。我們應該如何瞭解書法呢?字帖是不夠的,你有《當書法穿越唐朝》這本書就夠了。――張泉靈(「少年得到」App董事長、教育投資人) ●這是一本奇特的混雜著評書和脫口秀風格的唐代書法史話。杜萌若採用充滿現代感和趣味性的寫法,堅定地詮釋了“書為心畫”這樣一個古老而經典的命題。他其實是在「畫心」,地畫出了歐陽詢、虞世南、張旭、懷素、顏真卿、柳公權等人的心靈樣態。――鄧寶劍(北京師範大學書法系、博士生導師)推薦閱讀
以藥讀史,以史記藥, 原來,草藥也能蘊含歷史的天機! 盛大文學首屆全球寫作大展歷史類十強作者 央視《帝國的黎明》大型文史紀錄片撰稿人鄭驍鋒 用中藥書寫歷史! ◎勾踐復國——救荒的魚腥草 清熱解毒的魚腥草,讓越王勾踐的臣民度過饑荒,也改變了一段歷史的走向。 ◎馬革裹屍載誣還——薏苡之謗 「輕身省欲,以勝瘴氣」的薏苡,為何成為告發將軍馬援奏章中的一車珍珠? ◎淝水兩岸--遠志與小草 醫家眼中的遠志與小草本是兩物,桓溫就調侃四十歲才出仕的謝安,像是積年的遠志,到底還是出來做了小草。 ◎「土精」之禍——上黨無人參 人參,堪稱土地之精華。然而明朝末年上黨一地百姓,為何將此神草連根鏟除? ◎將相和以平天下——膃肭臍的功勞 明代首輔張居正,傳說是濫服壯陽的膃肭臍而亡,而這竟是抗倭寇名將戚繼光所獻? 本書作者鄭驍鋒為中國知名文史作家,他將自身的中藥專業背景結合史實軼事,化為24篇字裡行間散發藥香的歷史散文。 書裡的一味味中藥或是催命符,或是救死草,或被拿來喻人,自人類識藥草之性以來,它們見證了一個個歷史人物的興衰起落,在風雲變幻的歷史長河中,留下自身存在的證明。 於是,我們看到但有「遠志」、不在「當歸」的姜維,他的抱負、將才與命運的侷限;看到魏晉名仕以酒和五石散氤氳出一個心靈的臨時避難所;看到蘇東坡以杞菊為糧的艱苦時光,實乃北宋新舊黨爭傾軋造成的仕宦浮沉;也看到《本草綱目》如何靠當時文壇泰斗王世貞的序文打開知名度,甚而揚名海外…… 作者在嚴守史實的基礎上採取情境化的寫法,客觀評述的同時也試圖還原部分歷史場景,讀來既令人印象深刻又倍增想像。 *每章篇末附「相關醫藥知識摘錄」,除了解釋文中提及的相關術語,並講解中藥性味、別名、煎煮法、代表性本草著作等中醫藥學基礎知識。 *收錄30張摹擬真實植物所繪製的藥草彩圖,出自十九世紀初日本植物學專家岩崎常正根據《本草綱目》、《救荒本草》所增補修訂而成的《本草圖譜》。
茶,是世間萬物的復活之草! 一生只寫茶的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王旭烽 以22則豐富生動的茶文化史 揭開茶的前世今生與茶人軼事 關於王旭烽: ★「茶界泰斗」莊晚芳衣缽弟子,1990年開始在中國茶葉博物館從事茶文化研究 ★2000年以「茶人三部曲」小說榮獲茅盾文學獎 ★2006年任職於「浙江農林大學茶文化學院」(該校是首座以茶文化為專業科目的大學) ★2008年獲海峽兩岸茶文化陸羽獎「最佳茶文化作家」 ★2009年獲新中國傑出茶人稱號 ★2013年擔任央視大型茶文化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總撰稿人 ★茶文化學術論著《大象無形──論中國茶藝形式》獲得國際茶文化學術論文二等獎。 ★作品《飲茶說茶》被韓國作為茶文化的大學教材。 有茶,有人,就有故事。 距今七八千萬年前誕生的茶,五千年前與人類遭遇,從此相伴相生,直到今天。究竟什麼時候人類開始真正喝茶?飲用方式又是如何從煮、點、演變成沖泡?從古至今,又有哪些人的生命歷程和茶密不可分? 本書作者王旭烽為著名茶文化學者,她數十年來沉浸茶世界、癡迷茶事、致力於茶文化的探尋、研究與傳承,以其豐富學識旁徵博引,娓娓道來茶的前世與今生。從古老茶樹誕生之始、茶與人的初遇開始,到各種中外文獻的茶事記載、飲茶習俗的流傳、飲用方式的轉變,不只記述了古今茶人生平、文人與茶的軼事、影響品茶風氣的帝王皇后,更兼談與茶相關的水與茶具、茶馬古道的歷史,進而細數六大茶類,茶聯、茶諺、茶壺銘文題識等茶文學…… 在22篇文章中,茶器、茶道、茶藝,在她的筆下得以細細鋪陳;茶葉、茶人、茶事,在她的講述下得以生動展現。讀者可跟着她追溯茶葉歷經萌芽、綻放、枯萎、重生的漫長生命旅程,傾聽茶與人相遇的故事,品飲飄散在字裡行間的芬芳茶香…… ※時代茶人 ◆傳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人類與茶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是以茶對人類的拯救和維護人類生存繁衍的方式開始的。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是世上第一部茶學專著,他如何從一個長於寺院的棄嬰、到戲班伶人,最後成為一代茶學大師? ◆清代書畫篆刻名家陳曼生酷愛紫砂壺,他首創將詩、書、畫、印同時集中在精心創製的壺身,把功能與審美完美結合於紫砂壺這會唱歌的泥土上。 ※茶事文化 ◆儒生飲茶而精行儉德,文士品茶清談玄學,道人視茶為仙露,僧侶吃茶以靜心修行。而茶的特質,就在於它的「素」精神。 ◆南宋時官府差役兵丁會拎著茶水跑到市鋪中,強要人喝茶以乞覓錢物,謂之「齪茶」。和尚道士也會挨家挨戶地點茶分茶,以其為進身之階。 ◆到了唐代,飲茶用器才逐漸從酒器和食器中分離了出來,茶托子也開始流行。宋代流行的鬥茶要求茶色白,黑瓷茶盞成為茶具大宗。元代青花瓷異峰突起。明代則是紫砂茶具的時代。清代茶具與唐之華貴、宋之純淨迥然不同,傾向於富麗濃豔、纖細繁縟。 ◆《紅樓夢》中,鳳姐曾對林妹妹說: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麼不給我家做媳婦呢?茶是如何成為婚俗禮儀的一部分? ※茶林軼史 ◆晉人王濛特別喜歡茶,不僅自己一日數飲,更喜與客同飲。當時士大夫中大多還不習慣於飲茶,因此,去王濛家時大家總戲稱「今日有水厄」。 ◆日本僧人永忠在中國生活了三十年,正逢唐代文人剛開始那手捧茶經、坐以論道的茶的黃金時代。他回國之後,在寺院接待了天皇嵯峨,奉上一碗煎茶。自此,平安朝的茶煙,便開始彌漫起高玄神祕的唐文化神韻。 ◆「唐煮宋點明沖泡」指的是喝茶方式的演變,今天普遍沖泡茶的喝法,原來和朱元璋「罷進團茶,改進散茶」的政策有關? ◆17世紀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布拉甘扎帶著美洲的食糖、亞洲的香料、中國的茶及瓷器,嫁給英王查理二世,就此掀起了英國王室貴族飲中國茶的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