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藝術教父栗憲庭32篇中國當代藝術省思綜觀政治波普、豔俗藝術、八五新潮、新文人畫等風潮遍論黃永砯、周春芽、方力鈞、曾梵志等當代中國藝術家貫穿近三十年來衝撞國家意識形態的中國當代藝術發展1979年改革開放之後,隨著西方思想再度湧入與社會內部急遽變遷,中國藝壇也相應地衍生出一波波新潮。從70年代末反叛文革教條的傷痕美術、尋根熱、生活流,80年代中期全面借鑑現代主義風格樣式的八五新潮,到80年代末因特殊政治事件導致知識分子心靈失落而改以戲謔、調侃姿態面對現實的玩世潑皮、政治波普,乃至進入90年代後不斷出現、反諷集權國家文化與挑弄道德敏感神經的大眾樣板、豔俗藝術、傷害迷戀等。整整三十年的中國當代藝術運動,可說是在不斷衝撞國家意識形態的熱血激昂和風雨飄搖中度過。被譽為中國當代藝術教父的栗憲庭,正是貫穿整個運動歷程最重要的論述者。當新潮被保守勢力壓制、攻擊時,他總是不計個人利害站在第一線以筆桿相挺;但當新潮漸為主流同化,甚至被商業異化時,他亦能清醒地保持冷眼旁觀的距離。也唯有如此,才使得他多年來辛勤筆耕的文字,始終與官方及市場峙立相對,而成為我們了解一個時代的美術風潮最明晰也最鋒銳的證言。
保羅.高更是近代美術史上「後期印象派」中,與梵谷、塞尚齊名的一位重要的代表性畫家。高更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及冒險精神,他為了追尋自己心靈深處的理想境地,以及親身去感受世間不受污染的真實與純淨,他寧可捨棄文明及優渥的生活,遠行至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島嶼,甘願去過一種別人難以想像的簡樸生活;同時,高更以真性情去愛、去探索一種原始、野性的藝術真實內涵,並將之創作在自己的繪畫及雕刻上面。另外,高更還以文字、插圖來記錄內心所感,呈現藝術家另外一種真實與異想的層面。但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高更願意離鄉背井、遠去他鄉呢?還有高更繪畫裡畫過的許多裸女,她們與畫家之間都曾產生過情愫,這些奧祕,在本書中都一一為讀者解開謎底。《解讀高更藝術的奧祕》一書,作者以觀察者的另類角度、抒情而感性的筆調,將高更的一生與藝術按照年代加以分解,共區分為六大篇章:「夢想的啟航」、「初嚐的原始」、「狂野的愛情」、「文明的都會」、「自由的天堂」,以及「死亡的籠罩」。而每一篇章內包含有十項小標題,條理分明地去解讀有關高更每個年代的生平、藝術與人際關係,並佐以藝術家各階段的繪畫作品或圖像照片等,來相互比對印證。讀者可像閱讀傳記般來欣賞本書,進而領悟這位偉大藝術家從誕生到奮鬥,最後完成個人使命的一段艱辛歷史故事。
楊英風全集第13至15卷,收錄楊氏創作自述、評論與序文、規畫、訪談、計畫書與雜論為認識楊英風之創作觀念與演變的最完整文獻楊英風一生相關的出版品很多,除了一九七六年出版的《景觀與人生》收錄了七○年代以前的創作及思想觀外,並無一本完整且全面性的文集問世,而此書則補足了這個缺點,收錄了楊氏所寫的及口述的文章,包括已出版及未出版的文稿,不但具有研究價值,也可使讀者對楊氏的創作觀念、創作思想及創作歷程等有所了解。 楊英風文集為《楊英風全集》的第十三至十五卷,依文章的性質分成六類:創作自述、序‧評論、作品或規畫、訪談、計畫書及其他。此卷收錄「作品或規畫」及「訪談」兩大類。「作品或規畫」包括楊氏為所做的雕塑作品及景觀規畫案所寫的文章,共計三十九篇。〈繼往開來〉、〈紐約東西門〉、〈力量與實質〉等篇,主要表達楊氏的創作理念;〈雕刻與建築的結緣?為教師會館設置浮雕記詳〉、〈一個夢想的完成〉、〈星洲文華工作錄〉等篇,則是敘述創作的過程,具有故事性,無形中讓讀者感覺穿越時空參與楊英風作品的創作;〈太陽與海交會的關島〉、〈孺慕之球〉等篇則是敘述楊英風未實現的規畫構想。「訪談」則是收錄報章雜誌等所舉辦之座談會或專訪楊英風的文章。此類文章的作者不是楊英風,原應收錄至「研究集」,但考量內容多是楊氏與記者或他人之對話錄,且文中楊氏之談話多是以其口吻書寫,表達的是楊氏個人的意見或看法,性質上接近於楊氏所寫之文章,故編者在編輯時則將此類文章另歸納為一類,納入「文集」中,以有別於其他楊氏撰寫或口述的文章。
楊英風全集第13至15卷,收錄楊氏創作自述、評論與序文、規畫、訪談、計畫書與雜論為認識楊英風之創作觀念與演變的最完整文獻 楊英風一生相關的出版品很多,除了一九七六年出版的《景觀與人生》收錄了七○年代以前的創作及思想觀外,並無一本完整且全面性的文集問世,而此書則補足了這個缺點,收錄了楊氏所寫的及口述的文章,包括已出版及未出版的文稿,不但具有研究價值,也可使讀者對楊氏的創作觀念、創作思想及創作歷程等有所了解。 楊英風文集為《楊英風全集》的第十三至十五卷,依文章的性質分成六類:創作自述、序‧評論、作品與規畫、訪談、計畫書及雜論。 此卷收錄「雜論」及「計畫書」兩大類。「雜論」是收錄無法歸類至其他類別的文章,共計一○四篇。內容雖然多且雜,但仔細閱讀仍可發現其中較多的是對於賞石、雷射藝術、佛教藝術、手工藝和中國美學或中國文化的論述。這些文章依年代編排,大致可以看出楊英風在不同階段所關注的重要議題。 此外,也可在收錄文章中看出楊英風平日除了埋首創作之外,還非常關心與藝術相關的話題,並終身致力於推動景觀藝術,希望用藝術改善生活環境、讓人類生活得更美好而努力。 「計畫書」則包括楊英風所寫的規畫草案、規畫構想和建議書等,並扣除掉與第6-12卷景觀規畫重複的文章,共計十八篇。楊英風一直對創辦藝術相關的學校或科系很熱衷,從〈呦呦藝院構想草案〉、〈輔仁大學文學院美術工程學系規劃草案〉、〈中國雕塑景觀學校擬議〉等篇即可得知,而後來更是致力於美國加州萬佛城法界大學新望藝術學院的規畫,只可惜這些規畫都因種種原因而無法實現,但藉由這些計畫書讓我們得知一位藝術家想要創辦學校,並推廣藝術、作育英才的宏願。 而〈東部生活空間開發的起點〉、〈未來美麗的新加坡〉、〈高雄之愛──洪都山公眾景觀建設之建言〉等篇,則關於地方建設或發展的建議書。此外還收錄一些關於美術館、雕塑公園或藝術中心的建議書。
楊英風全集」第16至20卷研究集,蒐羅50迄90年代之藝評與報導文章 為深入楊英風藝術評論最豐富、完整之文獻全集 楊英風逝世後留下了上萬筆的圖文資料,包括作品圖片、生平照、工作照、證書、公文、藍圖、書籍、書信、文章、報導……等,《楊英風全集》第16卷至第20卷即收錄楊氏生前相關之報導及評論文章,由總主編蕭瓊瑞老師定名統稱為「研究集」。 其實楊英風曾將其所寫之文章及相關報導、評論整理編印成冊,如《牛角掛書──楊英風景觀雕塑工作文摘資料簡輯》、《龍鳳涅盤──楊英風景觀雕塑資料簡輯》等書均是,但是這些書收錄的文章都有其特定的年代,無法概括全部。因此若要較全面且完整的呈現,勢必要重新整理所有的相關文章及報導。首先必須在資料堆中將與楊氏相關的報導及評論文章挑出,其次將每篇文章影印後分別裝入資料袋中,並依年代排列放置於櫃子裡,然後打字,再由工讀生做初步的校對,最後才由分冊主編進行再校對及文章的配圖,如此即完成了出版的前置作業。另外,為了怕還有遺漏的文章,則利用網路搜尋,並至圖書館影印存檔、打字,再收錄至書中。因此,雖不敢言「研究集」收錄了所有與楊英風相關的文章,但可以確定的是為目前收錄楊氏相關文章最豐富之書籍。 本冊為研究集的第一集,收錄的文章年代為一九五○至一九六九年,楊英風一九四八年考入師範學院(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此後開始積極參與各項美展,如師院藝術系美展、台陽美術展覽展會、台灣全省美術展覽會等,因此相關的報導也開始出現,收錄最早的一篇是一九五○年一月間方羽山寫的〈師院藝術系美展觀後〉。編輯時按照日期順序排列,文章的原始出處則列於每篇的文後。而往往同一事件的發生,有些報導式的文章大多雷同,未免重複,則擇一較全面且有代表性的呈現給讀者,其餘均列為相關報導,並記於文後,以便讀者日後找尋相關文章之用。再則,也有些文章重複發表於不同刊物,題名也不盡相同,則擇一較早發表者,其餘的也記於文後。此外,有些報導的內文與實際情形有所出入,編輯時則維持原樣,於文後再用註釋說明。 「研究集」的出版不但可以對研究或想了解楊氏一生事蹟的讀者有所幫助,並可見證一位終生立志為景觀藝術努力的藝術家奮鬥及成功的過程,無形中具有正面的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