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產業的蓬勃發展,也帶動了音樂劇教育的盛行。然而,目前在兩岸地區從事音樂劇教學老師們最大的挑戰,往往是不知從何著手。 本書從各種派別之歌唱法切入,搭配即興劇訓練,然後帶入音樂劇表演的專業訓練。著者於本書中,加入了角色功課表、行為選擇表以及各教學法的示範影像連結,並於附錄中附上一齣適合中小學音樂劇劇本。 本書可以提供願意踏入音樂劇教學的教師們作為教學手冊,有志於踏入音樂劇產業學生們,更能從本書中獲得學習方向的參考。
在資訊科技日新月異,社會快速變遷的二十一世紀,面對多元化的新世代,跨領域能力是當今社會各界在進行人才培育計畫時所強調的要點。年輕學子除了精進自己的學術專業能力與技能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具備進入未來職場所需的跨界、跨領域能力。在此潮流之下,跨領域學習已成為各國教育改革的趨勢,近年來國內教育界也積極地在各級學校推動與跨領域相關的教學計畫與課程發展。在此影響之下,音樂教育的教學目標,也逐漸由以往著重於認知與欣賞能力的培育,擴展到音樂跨領域能力的養成。 音樂美感的內涵不僅是感知、創作與欣賞,還包括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經驗與文化,以及各領域的知識與素養。音樂教育包容廣博,音樂活動本身即具有交叉和跨領域的特性,如何能將音樂與其他學科進行不同層次的整合,引導學生創意發想,而各學科在其專業知識發展中,也皆能與音樂進行橫向連結,達到合作交叉的跨領域精神,是音樂教學者應重視的議題。本書以結合跨領域與音樂教育兩方面的研究理論,彙整出跨領域音樂教學的方法與實行策略,讓身處於二十一世紀的音樂教育工作者,能突破原有的教學框架,建構以跨領域為核心的課程,培養出能尊重多元文化又具備跨領域能力的未來人才,發揮音樂教育的最高價值。
無論島嶼內外,「工藝」自文化範疇中的浮現,都經歷了一段從「名詞」到「動詞」的過程。「工藝」的定義與界限,在當代不斷地被重新修訂。「工藝」,不僅僅指稱名詞、物質的「工藝品」,其動態意涵更而受到強調。所謂動態意涵,包含「人的技術」、「文化承載」的特質,也包含工藝從原料到成品的「過程」(process)。更有甚者,「工藝」也是一種「行動」,在定義範疇協商的過程中,作為行動主體挑戰既有的權力關係,預期造成社會改變。「工藝」的浮現,除了後殖民認同的承載之外,是否能夠翻轉既定的認知,無論是何以為美的權威論述、勞動的人性意涵、資本和生命品質的關聯程度,或者是知識的階層性等,一直以來都提供給所在社會思辨的靈感。本書以「臺灣工藝」為主要探究對象,並以其他區域案例為映照,透過貫時性記憶脈絡的呈現,以理解「臺灣工藝」作為論述主題,在臺灣社會經濟環境及國際場域中浮現的過程。如同「文化遺產」是「現在的過去」(the present past),當代臺灣工藝的面貌,也是其時文化動態過程(cultural process)的產物。而多重記憶層理的清晰化,或將映照出後殖民臺灣工藝獨特的前行路徑。藉由工藝在當代社會所牽動的產業、文化遺產與社群發展、後殖民等課題,期待能夠回饋工藝的思辨性研究視角。
無論島嶼內外,「工藝」自文化範疇中的浮現,都經歷了一段從「名詞」到「動詞」的過程。「工藝」的定義與界限,在當代不斷地被重新修訂。「工藝」,不僅僅指稱名詞、物質的「工藝品」,其動態意涵更而受到強調。所謂動態意涵,包含「人的技術」、「文化承載」的特質,也包含工藝從原料到成品的「過程」(process)。更有甚者,「工藝」也是一種「行動」,在定義範疇協商的過程中,作為行動主體挑戰既有的權力關係,預期造成社會改變。「工藝」的浮現,除了後殖民認同的承載之外,是否能夠翻轉既定的認知,無論是何以為美的權威論述、勞動的人性意涵、資本和生命品質的關聯程度,或者是知識的階層性等,一直以來都提供給所在社會思辨的靈感。本書以「臺灣工藝」為主要探究對象,並以其他區域案例為映照,透過貫時性記憶脈絡的呈現,以理解「臺灣工藝」作為論述主題,在臺灣社會經濟環境及國際場域中浮現的過程。如同「文化遺產」是「現在的過去」(the present past),當代臺灣工藝的面貌,也是其時文化動態過程(cultural process)的產物。而多重記憶層理的清晰化,或將映照出後殖民臺灣工藝獨特的前行路徑。藉由工藝在當代社會所牽動的產業、文化遺產與社群發展、後殖民等課題,期待能夠回饋工藝的思辨性研究視角。
近年來「室內樂中鋼琴的角色(含二重奏)與其他樂器同等重要」的觀念一再被強調,鋼琴合作藝術家卻仍時常被認為是次要角色,很少享有鋼琴獨奏家般的鎂光燈及優越感;而蕭頌這首《D大調協奏曲》融合了「室內樂合作分享的精隨」以及「獨奏的氣勢與音樂內涵」,演奏時得以淺嘗「獨奏家」所得到的關注與掌聲,又可以與合作夥伴進行更深層的音樂交流,充分享有契合、愉悅與滿足感。 蕭頌這首樂曲出神入化的創作技巧與崇高藝術價值令人讚嘆,而曲中引起共鳴與憾動人心的力量,更使這部作品偉大而巂永。探究蕭頌《D大調協奏曲》的過程就像在深入接近一個人的真實生命,愈深入研究,愈能感觸作曲家本人及作品所蘊含的巨大能量;深入了解樂曲創作的同時,也是更勇敢的與自己對話、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進而奇妙的因用心理解作品而自我省思生命的樣貌、從中獲得鼓舞。
近年來「室內樂中鋼琴的角色(含二重奏)與其他樂器同等重要」的觀念一再被強調,鋼琴合作藝術家卻仍時常被認為是次要角色,很少享有鋼琴獨奏家般的鎂光燈及優越感;而蕭頌這首《D大調協奏曲》融合了「室內樂合作分享的精隨」以及「獨奏的氣勢與音樂內涵」,演奏時得以淺嘗「獨奏家」所得到的關注與掌聲,又可以與合作夥伴進行更深層的音樂交流,充分享有契合、愉悅與滿足感。 蕭頌這首樂曲出神入化的創作技巧與崇高藝術價值令人讚嘆,而曲中引起共鳴與憾動人心的力量,更使這部作品偉大而巂永。探究蕭頌《D大調協奏曲》的過程就像在深入接近一個人的真實生命,愈深入研究,愈能感觸作曲家本人及作品所蘊含的巨大能量;深入了解樂曲創作的同時,也是更勇敢的與自己對話、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進而奇妙的因用心理解作品而自我省思生命的樣貌、從中獲得鼓舞。
作者繼旅居國外一段時間,回國之後這些年來主要以織品與衣飾創意,探索在地生活素材與空間想像,發展成為創作的題材。本著作以作品集結合創作論述的形式呈現,透過檢視創作過程,重新省視創作者與地方場域的連結方式,揭露人性最底層對於家的與家人共同記憶的渴望。作品多以數位攝影或數位處理,表現於布料表面,製作成衣飾造形。衣飾承載了包括古老地圖、高雄城市影像或台南安平巷弄等平凡的日常印象,呈現時尚創作的當代視野與表述。藉由富含溫暖柔軟的素材語彙省視其連結在地元素的內涵與創新價值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