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十七章,約五十三萬字,呈現西方戲劇的演變,從公元前八世紀開始,至二十世紀末葉結束。主要內容概由以下三方面循序鋪陳:一、戲劇史。呈現每個時代戲劇的全貌,探討其中傑出作家及其代表作,對於許多次要作品也盡量勾勒出輪廓。二、劇場史。介紹各個時代與戲劇表演有關的場地、設備與人員,並配合適當圖片輔助理解。三、戲劇理論。擇要介紹西方從遠古至當代的主要戲劇理論,並且針對它們的文化特徵與歷史淵源作全面的探討與深入分析。例如,古典希臘亞里斯多德的《詩學》,以及法蘭西學院關於「新古典主義」的論述,均曾發生過劃時代的影響,遂以相當的篇幅予以詮釋;至於其它時空的理論,也多有著墨。作者以深入淺出的筆法,多聞闕疑的治學態度,寫就這部規模龐大、體系完備的巨著,實為探究西方戲劇的經典之作。
他是個全方位的天才。不但會唱歌、作曲、作詞、吹口琴、彈吉他、彈鋼琴,還會畫畫、寫詩、寫散文......他組了一個搖滾天團「披頭四」,他們的歌曲充滿創意,顛覆既有的流行樂曲形式,讓粉絲們為之瘋迷!他深情可愛、機智幽默;年輕時叛逆,個性衝動;然而追求「愛與和平」是他畢生的信念。他在創作曲〈想像〉中,唱出他對四海一家的憧憬。這首歌是他送給世界最偉大的音樂禮物。他是誰?
他拍的《驚魂記》、《迷魂記》、《北西北》等電影,都是驚悚片的經典。他喜歡在自己執導的電影中跑龍套、過過戲癮,成了全世界最紅的臨時演員。他腦中總有各種恐怖點子,能用生活中的場景,如鳥、浴室、旋轉木馬等,營造懸疑、緊張、恐怖的氣氛,嚇得觀眾尖叫連連。他拍攝電影的手法,每每走在時代尖端,有「電影院代名詞」的美譽,寫下電影史上輝煌的一頁。他是誰?
經過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浪潮的衝擊,十七世紀的歐洲開始朝向社會文化多元開放的方向發展。然而,在新的道路未成、舊的蒺藜未除的時代,藝術、宗教與個人都避免不了要面對種種激烈的歷史衝擊,並試著在其中繼續摸索前進。這本結合宗教文化史與藝術史的小書,希望透過林布蘭特這個深富啟發性的個例,帶領讀者深入探討兩個重要的問題:第一,經歷過宗教改革浪潮的劇烈沖刷,歐洲近現代藝術與宗教如何找到繼續對話的基礎?第二,透過林布蘭特這位創造性格極為強烈的藝術家,檢視「個人」在剛開始走向多元化的歐洲社會文化環境中,必須面對的歷史情境。林布蘭特對藝術創作始終保有真誠與堅持,敢於想像創新與勇於探索真我,這一切都為近現代荷蘭藝術文化的嶄新開創了里程碑。透過林布蘭特,荷蘭社會開始學習瞭解何謂「個人」的主體價值。只有當一個社會願意開始學習尊重、並且接受「個體」存在的差異性;願意肯定、並且欣賞一個真誠的創作主體在自己生命裡坦率揭露的心路歷程,成熟多元的近現代文化才算釘根在可以健康茁壯的堅實土壤上。且讓我們透過這本書的引領,一起走入林布蘭特宗教藝術作品向我們揭示的十七世紀歐洲社會文化。
本書為作者歷年來對工作及生活的感懷之作。作者以深厚的音樂素養和經歷,娓娓細訴生命中的點點滴滴。一把琴,陪伴走過半世紀的歲月滄桑,樂音寄託壯志,也撫平了激越胸懷。
國內外知名作曲家友棣教授親撰的這部〞音樂創作散記〞,是他學習音樂一生從事音樂教育工作的實錄。主要內容:樂教經驗與樂曲創作海外求師與詳研理論各類樂曲創作的過程舞蹈劇與清唱劇的創作編作組曲構想之實 踐民歌串珠與兒童歌曲的設計音樂理論與音樂隨筆;共60篇。古典音樂的欣賞要用心靈,至少要用腦子,純用手足則不夠樂味耳。該書勿論是音樂教師,學生,或愛好者,允宜人手一冊,極具參考價值。
國內外知名作曲家友棣教授親撰的這部〞音樂創作散記〞,是他學習音樂一生從事音樂教育工作的實錄。主要內容:樂教經驗與樂曲創作海外求師與詳研理論各類樂曲創作的過程舞蹈劇與清唱劇的創作編作組曲構想之實 踐民歌串珠與兒童歌曲的設計音樂理論與音樂隨筆;共60篇。古典音樂的欣賞要用心靈,至少要用腦子,純用手足則不夠樂味耳。該書勿論是音樂教師,學生,或愛好者,允宜人手一冊,極具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