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自傳〈半生〉、訪談(成長經歷、美術、音樂、文學與電影、陶藝、旅行、與他人的聯繫)、近年展覽、攝影作品、年表等內容組成。內文穿插從小到大的生活照、經典及近期新作品,由奈良美智本人親自述說關於自己種種的想法與人生。
「我對台灣的歷史和文化的興趣無止盡,以後也想繼續走歷史與文化的旅行。……除了更多私人的交流,對於歡迎我的眾多台灣人,我也思考著還能為大家做些什麼。」──奈良美智 一年內三度來台隔離超過一個月 為台日友誼的三地展覽全記錄 書中收錄此次展出作品、布展紀錄與幕後花絮 首度公開!奈良美智2021年於台灣拍下的照片 全球知名的日本藝術家奈良美智,對台灣抱持著深厚的情感,為回應台日友誼的邀請,在東日本大震災的十週年之際,2021年於台灣展開台北、高雄、台南三地美術館的展覽。 本書作為這次展覽的紀錄,除了有此次展出的所有作品,並將展出期間奈良美智發表過的作品創作理念,以及關於布展的想法等完整收錄於書中。同時也公開此次展覽的幕後花絮照片,以及奈良美智在來台期間拍下的攝影作品。 奈良美智也特地專文闡述對於台灣的情感。 從作品到文字,幕後照片,不管是看過展覽的觀眾或是因觀展人潮眾多向隅的人,都可以透過此書重新一窺展覽的盛況。對藝術有興趣的人也能在本書所收錄的展覽作品與相關文字,對奈良美智及其作品有更深的理解。
全面理解奈良美智就讀這一本! 「我認為持續畫畫這件事,是照亮我本身存在於此的明燈。 而在那裡被映照出來的,也絕對不是只有畫畫的我。」――奈良美智 ►奈良美智親筆自傳長文〈半生(暫)〉完整刊出 ►隨書附贈〈春少女〉(Miss Spring)大尺寸明信片 ►收入台灣旅行攝影、庫頁島旅記寫真 ►紐約個展《THINKER》紙上巡禮 為什麼畫女孩?閉眼是為什麼?張眼的又是為什麼? 為何展開雕塑創作? 為什麼攝影?又為什麼主題常關注北方地區? 各個時期的畫風有些什麼轉變? 本刊以紐約個展《THINKER》的影像記錄作為導引,由學生時代的舊識、現愛知藝大教授小西信之,長篇專訪奈良美智。集結藝術家村上隆對談奈良美智的陶藝、雕塑的藝術之路;小說家古川日出男對談創作的心路歷程;知名作家吉本芭娜娜、創意總監箭內道彥撰寫眼中的奈良美智。更有日本當代最具代表性及影響力的藝術評論家椹木野衣、藝術史學者加藤磨珠枝、藝術評論家羅柏塔.史密斯、藝術史學者官綺雲、佩斯畫廊創辦人阿諾.格里姆徹等專業解析文章。多位參與奈良美智展覽的日本各大美術館學藝員,對談奈良美智的展覽現場。特別收入奈良美智親筆長篇自傳、庫頁島旅記,以及造訪台灣所拍下的照片。 透過繪畫、文學、音樂、土地……等各個面向,帶你深入了解奈良美智的世界觀。字裡行間,奈良美智也提到許多生涯中難忘的故事與各時期的心情,不少是首次曝光的,是喜歡奈良美智創作的朋友,不可不讀的一本專刊。
86則森正洋的設計雋語 15位巨匠近身人士的專文回顧 讓您知悉一代陶瓷設計巨匠的設計觀與世界 森正洋與共同製作器物的夥伴之間交談所說的話語,有時像是嚴師的當頭棒喝,有時像是前輩親切的叮嚀,不時讓聽者在工作與日常上獲得力量與啟發。本書收入86則森正洋對話的精粹,以〈以設計人而生〉、〈造形〉、〈社會中的設計〉三個章節區分領域,各章節更邀請到白山陶器的松尾慶一社長、LIXIL的設計師崔宰熏、白山陶器設計室長阪本安樹、竹工藝作家宮崎珠太郎等與其親近的各界人士撰寫專文,透過他們的近身觀察與回憶,讓讀者更知悉這位陶瓷設計巨匠的設計工作與世界。 森正洋(Mori Masahiro,1927年11月14日- 2005年11月12日) 日本陶瓷器設計家,佐賀縣人。佐賀縣立有田工業學校圖案科、多摩造形藝術專門學校(現多摩美術大學)工藝圖案科畢業。 設計理念是「思考日常生活使用的器物、創作出造形,在工廠進行生產,進而讓更多的人在生活中使用,感受其設計的喜悅」。 榮獲第1回Good Design獎(1960年)、第1回大倉和親記念財團表彰(1971年)、九州工藝設計協會第11回展覽協會獎(1973年)、第1回國井喜太郎產業工藝獎(1974年)、第20回每日產業設計獎(1975年)、義大利法恩扎國際陶藝展工業設計類金獎(1975年)、Long Life Design Award(1977年)、西班牙瓦倫西亞國際工業設計展陶藝類金獎(1977年)、西班牙瓦倫西亞國際工業設計展陶藝類年度大獎(1983年)、日本陶瓷協會金獎(1999年)、佐賀新聞文化獎(2002年)、勝見勝獎(2004年)等獎項。 簡歷| 1944年進入岩尾磁器擔任學徒勤務員。 1946年師事陶藝家松本佩山。 1952年進入學習研究社編輯部工作。 1954年,進入長崎縣窯業指導所(現長崎縣窯業技術中心)設計室。 1956年進入白山陶器,後開設設計部,展開長達22年的白山陶器工作生涯。 1958年受商工省產業工藝指導所招聘,並參與芬蘭設計師卡伊・法蘭克(Kaj Franck)於東京的工作坊。成為日本設計師工藝人協會(現日本工藝設計協會)會員。 1961年九州工藝設計協會創立,擔任常任理事。視察歐美設計。前往美國猪熊弦一郎宅邸與野口勇會面。前往芬蘭拜訪凱伊・佛蘭克。 1965年擔任日本設計委員會委員。 1966年參與日本陶瓷器產業代表團,視察中華人民共和國陶瓷器產業與設計教育。 1970年擔任佐賀縣立有田工業高校約聘講師。參與有田陶瓷器使節團視察歐美陶瓷器。擔任日本陶瓷器意匠中心之出口陶瓷器設計委員會審查員。 1971年擔任九州工藝設計協會理事長。 1973年出席第8回世界工業設計會議京都分組會議。 1974年九州產業大學藝術學部教授。Global Eye '75「地中海的火與土設計展」,擔任藝術指導選定歐洲作品。 1975年愛知縣立藝術大學約聘講師。 1976年每日設計獎選考委員。 1978年離開白山陶器。成立森正洋產業設計研究所。第8回世界工藝會議京都分組會議。參與日本設計委員會,視察韓國設計。 1979年參與日本設計委員會,視察中華人民共和國設計。擔任國際陶藝奧斯卡會員。 1980年擔任九州藝術工科大學講師。參與日本設計委員會,視察台灣設計。 1981年擔任西武百貨店商品本部顧問,視察中華人民共和國陶瓷器產地。 1982年出席國際陶藝奧斯卡匈牙利總會。視察希臘、土耳其、匈牙利、捷克、東德、西德。出席第3回日本文化設計會議金澤分組會議。 1983年應國際交流基金之邀於印尼「現代日本工藝展」演講,以及泰國清邁的藝術大學等地演講。擔任'83朝日現代工藝展審查員。日本設計學會總會演講(九州藝術工科大學)。 1984年出席國際陶藝奧斯卡波士頓總會,並至美國各地視察。擔任石川縣立九谷燒技術研修所講師、多治見市立陶磁器意匠研究所講師。 1985年Global Eye '85「地中海的火與土設計展」,擔任藝術指導選定西班牙作品。前往西班牙瓦倫西亞與法恩扎視察。擔任佐賀縣立有田窯業大學講師。擔任愛知縣立藝術大學設計工藝科陶瓷專門客座教授。參與第6回日本文化設計會議九州・熊本分組會議。 1986年朝日現代工藝展審查員。第1回國際陶瓷器展「美濃」陶瓷器產業設計部門審查員長。 1987年前往德國、英國、美國、加拿大進行市場調查。接受西武百貨公司商品本部家庭用品部的委託。 1988年前往泰國陶瓷設計調查指導。前往韓國視察陶瓷器產業。參與日本陶瓷器設計聯盟。前往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研究伊斯蘭陶器。並在景德鎮、宜興、上海博物館等地視察。 1989年就任愛知縣立藝術大學設計工藝科陶瓷專門教授。前往土耳其進行陶瓷器產業視察。擔任第2回國際陶瓷器展「美濃'89」陶瓷器設計部門審查員。 1990年7月西班牙陶瓷器產業考察。前往中華人民共和國各地研究伊斯蘭陶器。 1991年再度前往中華人民共和國各地見學。愛知縣立藝術大學設計工藝科陶瓷專修生研修。續任九州工業設計協會理事長。前往伊朗研究伊斯蘭陶器。 1992年芬蘭赫爾辛基藝術設計大學發表「Farms of Nature and Life」演說,「陶瓷器在藝術與設計的交互作用」研討會。前往國際陶藝學院土耳其伊斯坦堡總會。 1989年陶瓷公園(長崎縣波佐見町)委員會設立。設計「陶瓷之路」陶壁、「簡易地圖」、休憩所等。指導公園內野外博物館「世界的窯」的復元。 1996年越南河內、鉢場社等陶瓷產業、窯結構等考察。 1999年擔任愛知縣立藝術大學客座教授。 2004年「和之食器―無印良品」開始發售。勝見勝賞,並擔任日本設計委員。
一個背包旅人的攝影,帶您橫跨22個國家44個城市, 透過一面面街頭巷尾的塗鴉牆,打開望向世間萬象的世界之窗。 美術館裡的展品總是給人孤傲的錯覺, 拉起禁止跨越的分隔線、貼上請勿觸碰的標籤、隔著無堅不摧的透明盒子, 一再表明著身為貴族般高不可攀的地位與卡在你我之間那遙不可及的距離。 現身街頭巷尾的塗鴉似乎親切得多了。 創作者可能是住在對街苦惱著考試的學生, 也可能是常去巷口雜貨店買報紙的大叔, 或許他就是這座城市裡再平凡不過的存在, 也或許因為這樣讓聽起來遙不可及的藝術更貼近真實的樣貌。 塗鴉是旅行路上唯一的收集,只送不賣的紀念品。 看著每張照片似乎又回到了拍攝那個瞬間, 皮膚感受著來自太陽的微刺,聞到空氣中被車子掀起的塵土味混著路邊攤的香, 牆前過路人的影像與隔著鏡頭的四目相接,塗鴉因一切的發生而完整。 塗鴉照片成了回到那個當下時空的任意門。 ********** 「一年在生活中旅行,下一年在旅行中過生活」的李怡臻走遍了全球,每回帶來的分享,總是打開大家的眼界。 首作《誰需要腳?我用翅膀飛翔》,從美洲出發,在充滿毒梟槍枝、警察比盜匪更危險的中南美洲讓人長見識兼添膽量,一路遍遊墨西哥、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哥斯大黎加、哥倫比亞、祕魯;抵達北美橫過美國大陸,穿越加拿大,直直深入動物比人多阿拉斯加荒原……,充滿驚奇意外卻無比豐富的冒險旅程,帶讀者身歷真實也更無法預期的新鮮行腳觀察! 續作《就從再見開始吧!》,她帶著半箱王子麵,獨自飛向英國鄉間小鎮在療養中心擔任藝術治療志工。每日面對新的挑戰;假日則帶著少少的旅費和滿滿的友情,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相遇,遊走歐洲四處,腳步遍及北愛爾蘭、蘇格蘭、挪威、荷蘭、德國、捷克、波蘭、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匈牙利等地。從交換青年志工的服務付出,到旅途上接受異國朋友與陌生沙發主人的關懷與分享,對生命充滿熱情和活力的她分享自己看見的世界,以及生命可以何等不同與豐富。 《白馬換鐵馬:重返西遊記》則分享了與哥哥一同以自行車橫跨4000公里絲路,並再深入印度探訪玄奘足跡,經歷了數千公里旅行與冒險的歷程。 這回,她要帶來的是行旅全球,在個個牆面與轉角不意遇見的塗鴉藝術。 旅行的當刻並沒有特別的想法,她說:「喜歡吃喝的饕客會拍下眼前的美好食物,喜歡塗鴉藝術,所以相機裡就有了一堆塗鴉的照片,這樣而已。」 然而,整理起來,卻讓人從這些散於世界各地的一面面塗鴉牆,與周邊生活的人物和地景,產生對於一地的新觀察與感受。 於是,透過這本集子,要分享給讀者精選自22個國家44個城市的塗鴉藝術。 英國 / 挪威 / 法國 / 義大利 / 西班牙 / 德國 中國 / 印度 捷克 / 荷蘭 / 波蘭 / 匈牙利 / 奧地利 / 義大利 / 薩丁尼亞 / 德國 阿拉斯加 / 美國 / 墨西哥 / 瓜地馬拉 / 宏都拉斯 / 尼加拉瓜 / 哥斯大黎加 / 哥倫比亞 / 秘魯 冰島 / 丹麥 / 德國 / 荷蘭 / 比利時 / 法國 / 西班牙 / 土耳其
Musée de ________ ________博物館 這是一份不存在的文件紀錄 或者一本不存在的博物館目錄 每一件館藏品 討論失去、討論缺席、討論不再擁有 圍繞著「 」的核心 親密而疏離 11位文字創作者 ╳ 11位影像藝術家 ╳ 設計師 聶永真
「住的好設計」創空間希望能夠建立清晰且明確的聯想,成為「住」的領域的專家,不只提供室內設計規劃,更會仔細掌握從室內出發的空間、傢俱、家飾到生活物件,打造符合屋主需求與期待的住宅,將屋內的元素與消費者的風格合而為一,替屋主思考任何可以改善環境品質的細節,貼心的室內空間設計,讓每個細節角落,都能處處感受到創空間的用心以及巧思。追求的是好的設計而非因設計而設計的觀念。室內設計通常被歸類為設計業或是營建業,不過室內設計其實也是一種服務業。提供客戶所需的住宅空間是基本的工作,但是做出站在客戶立場設想的使用需求,就是一種服務業的精神。日本極致的服務業如老鋪旅館或是料亭,無不強調「□□□□□」(款待心),也就是除了提供應有的服務,更有讓顧客意想不到的貼心、滿意服務。創空間也把這樣的服務精神用在室內設計上,提供用「心」的設計美學。透過室內設計實例將告訴讀者,不論從風格或是住宅類型,甚至傢具等分類,都可以在一些地方看出設計的用心,而這些用心之處,就是讓家成為舒適空間的重點。本書不僅可以提供室內設計業者參考,一般大眾在構築一生一個重要的家時,這些也可以是畫入夢想藍圖的元素。
我想持續創作直到雙手無法使喚為止。我已有自信,不再迷失自己。──奈良美智回歸原點奈良美智2012年,奈良美智重返橫濱美術館,舉行「奈良美智:有點像你,有點像我」個展(後續將巡迴青森、熊本等地) ,相對於2001年也在橫濱美術館的「I DON’T MIND IF YOU FORGET ME」個展(奈良美智首度日本個展,亦是其成名奠基的開端),「奈良美智:有點像你,有點像我」個展透過攝影家川內倫子的鏡頭、攝影家荒木經惟的攝影與對談,呈現了奈良美智11年來創作風格與概念的改變。他的作品都是自畫像,跟小孩並沒有關係,這是所有人的誤讀;奈良從起初獨自創作,2001年後與團隊合作創作,現在又再次回到自己本身;風格也從近處的細寫,變成宏觀的畫法(一部分是因為老花了XD),他也認知到自己是社會人,開始由個人走向社會,這本書可以讀到奈良美智現在非常清楚自己的定位與方向,也可將本書視為「奈良美智的蛻變之書」。或許您無法親炙橫濱美術館,攝影家川內倫子也將透過鏡頭帶您一窺2012個展的現場。而11年前因為旅行而與奈良美智結緣的國際當代藝術家村上隆,也再度與奈良美智一同出遊,進行一場關於創作的溫泉對談。本書也收入年逾八旬依舊創作不綴的草間彌生,與奈良美智在創作路途上互相打氣的往復信件。特別收錄直擊奈良美智雕刻創作現場。十多年前創作、近期在反核運動經常出現的奈良美智反核女孩故事。奈良美智的工作室風景。帶給奈良美智影響的個人唱片收藏。知名藝術評論家椹木野衣的精采評論。
Jill 與 Ruru兩個素昧平生也未曾謀面的女子,一個在加州,一個在台灣,兩地隔著16個小時的時差。同樣是媽媽,同樣是設計師,同樣熱愛攝影,也同樣擁有GRD Ⅲ。因為欣賞彼此的部落格而開始建立了友誼。除了聊家務雜事,也愛天南地北地聊創作。某日,她們決定一起向2011年挑戰,祇用GRD Ⅲ,兩人一天一張照片的結合(週末休歇)。上傳前沒有討論,上傳後沒有修正,全憑彼此透過相機傳達每日的生活感受。於此,將她們的生活故事分享給您,也希望您能從中感受屬於自己的故事。本書呈現相隔兩地的兩位創作者,365 Days一整年的攝影創作。特別收入每月遺珠相片輯。更邀請兩位攝影者深入對談這一年相隔兩地創作的幕後故事。Blog:http://jillandruru.pixnet.net/blog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16hoursdifference
【八道特殊工法印製,重現安森.萊爾作品震撼力】德國藝術家安森.萊爾台灣個展作品集,或許您無法親眼蒞臨觀展,又或許您無法買下收藏他的作品,但是透過這本使用特殊工法印製的作品集,您也可以感受安森.萊爾作品的震撼力。萊爾善於利用PVC-foils、壓克力、鏡子與混擬土,作為浮雕、繪畫以及雕塑作品的媒材。萊爾在創作繪畫與雕塑之前,對於景觀設計和音樂十分著迷。他作品的特色在於用使用多樣的現成物,使其脫離原本功用,放到新的脈絡之下重新詮釋。他嘗試不同的媒材,有計畫性地創作出一系列的繪畫、雕塑與裝置作品。藝術家用了大量與對比的素材,像是傳統藝術領域與商業領域。商店所展示所使用的彩色錫箔、壓克力、雕像、汽車用漆、還有來自郊區的日常廢棄物。藉著移除這些物品原本脈絡與功能,萊爾不同程度的保留了其視覺參照。萊爾最為著名的系列作品有:貼箔繪畫、數字繪畫、條紋繪畫等等。從閃亮的材質運用,到選擇數字著色畫構圖或非洲雕塑造型,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也受過正統美術學院創作訓練的安森.萊爾,卻拋開訓練框架的限制,堅持以自己的品味與遵循直覺指導開創出自己藝術的獨特性,不畏他人眼光想法, 這正是瑞爾反骨精神的所在,同時也是他作品的魅力所在。安森.萊爾,對亞洲而言,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但這位42歲的當代藝術家,已經在菁英薈萃的柏林打響知名度。在歐洲,柏林取代了巴黎與倫敦,成為當代藝術家最喜愛的聚集創作之地。萊爾的藝術品目前在亞洲或許較鮮為人知,但你若是迪奧(Christian Dior)的愛用者,一定知道迪奧的豔彩螢光系列包款,以及限量彩妝系列,背後的合作藝術家正是這位留著性感落腮鬍的安森.萊爾。1970年出生的安森.萊爾,正處於最年富力強的創作黃金期,也正是這個年代出生的藝術家,主宰著當前全球藝壇。萊爾已經在歐美擁有成功的聲名,村上隆的Kaikai Kiki畫廊,如何與萊爾結合,將這位歐陸代表藝術家之一順利打入亞洲藏家的心,將會是今年亞洲藝壇的重要指標展覽。
華人藝術圈第一位女性策展人的藝術人生與藝術觀點將「策展人」由Curator一詞定譯的陸蓉之,不但以華人圈第一位女性策展人的身分為大家所知,許多近代華人藝術圈的相關重大事件,更是在其穿針引線下於焉促成,若要說工作是一項比賽,那麼也僅有極少數人可以與之匹敵,「藝術工蜂」這樣的一個稱號,正足以標記陸蓉之數十年來的生涯。在轉往藝術傳播與演藝、告別「策展人」身分之時,大藝出版與合作陸蓉之,出版《藝術工蜂│Viki LuLu遇見未來》一書,並將以多國多語言版本陸續發行。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藝術工蜂〉描述了陸蓉之不可思議的藝術人生。從早年在台灣起步,前往比利時深造,1970年代在洛杉磯開設畫廊、策展經歷,一直到2011年在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推出的《未來通行證》作為策展生涯的終站,一個個階段經歷的每個事件,不僅是陸蓉之個人藝術職涯的回顧,更是為台灣近代藝術圈側寫了一部切片史。藝術評論的撰寫,也是陸蓉之長期深耕的領域,第二部分〈Viki Lulu遇見未來〉是陸蓉之多年來對於亞洲藝術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理論觀點文集,本部收入許多根基過去、放眼未來的精彩論述。譬如,她解釋著「動漫美學」(Animamix)這個她所自創的英文字,用以討論數位化年代動畫與漫畫對全球流行文化的影響,動漫美學之於21世紀,就像抽象美學對20世紀的影響。前半部的憶寫,後半部的宣言,合訂為令人難忘的專著,是華人當代藝術世界第一位策展人、藝評家一生的寫照,更是所有關注藝術的讀者們不可錯過的重要出版大事。
雙書衣隨機出貨,隨書附贈「莎妹劇團十五年作品輯冊《S》」林書豪Jeremy Lin如何從板凳球員變身NBA巨星,Steve Jobs怎樣讓Apple從谷底攀升,Lady Gagaㄧ夕成名的心路歷程,Madonna縱橫歌壇30年的祕訣,Mark Zuckerberg成功的幕後故事,Adele何以讓全球樂迷為之瘋狂......這本書通通不會告訴你。Damn Useless Art!用途說明:本書重達兩公斤,外出可裝氣質,居家用於健身,殺人足以滅口。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紙上写真剧場影像+拼貼+文學+設計的混種策演、跨域暴動Interpretation Not Available不良,沒什麼好解釋的Be Wild 不良Theatre on Paper by Shakespeare's Wild Sisters GroupRiots and Hybrids of Images, Montage, Writings and DesignPhotography Ting ChengCollage Art Yi-hsuan LinGraphic Design Aaron Niehand 47 Authors攝影 鄭婷 X 拼貼 三色井 X 平面美術 聶永真 X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以及夏宇的離騷,紀大偉的文本分析,陳俊志的迷幻經驗,鯨向海的診療室,楊佳嫻的愛情清單,個人意見的時尚報告,駱以軍的夢,李維菁的房間,胡淑雯的啦啦啦,童偉格的外勞紀事,王盛弘的食譜,伊格言的科幻物語,零雨的逃亡路線,陳宏一的閱讀高潮,孫梓評的百無聊賴,黎煥雄的啓示錄,隱匿的經痛,阿米的在路上,夏夏的氣象預報,葉覓覓的外星人奇遇,林蔚昀的戀人絮語,林婉瑜的相親相愛,小西的宅女日記,宋國臣的戀物癖,蔡仁偉的拼圖,李時雍的回程,唐捐的往事風景,王榆鈞的夜遊,印卡的餓,阿芒的婦科掛號,黃羊川的方向感,章芷珩的斷代史,張雍的物理學,崔香蘭的畫畫課,張雪泡的無言歌,簡莉穎的拉子讀本,張午午的體操,潘家欣的星座命盤,崔舜華的備忘錄,吳億偉的分手擂台,顏忠賢的神祕教派,萬金油的養樂多,廖偉棠的煉獄,丁名慶的連鎖信,吳俞萱的手足情深,陳允元的剃刀,郭一樵的後青春期,鄭智源的遺書從台北、香港、澳門、北京、上海、釜山、東京、柏林、新加坡、神戶及巴黎、紐約,走遍國際各大城市,征戰大小藝術節,創團至今17年,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不僅是國內前衛劇場代名詞,也是台灣最老字號的小劇場團體,屢次走上國際舞台深獲矚目,帶動潮流的美學品牌。「Be Wild」是莎妹創作的核心精神,不僅意味著小劇場的「野生」性格,更象徵莎妹的酷異於主流與傳統劇場路線,不是模範生、不打安全牌,百無禁忌,挑釁卻不冒犯,瘋狂玩耍的狂野姿態。「Be Wild」是對正典的叛逆,是莎妹作品風格與美學態度上的指標。厚達664頁,歷經2年不斷自我推翻與否定的編輯過程,在出版形式上堅持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一貫追求創新實驗美學,讓出版成為行動,演出,觀念,更是一場紙上策展。本書不僅集結記錄了莎妹自1995年創團以來的41齣作品,更以「開放文本,命題作文」的概念,找來新銳攝影師鄭婷、拼貼藝術家三色井、平面設計師聶永真,與四十七位作家詩人,以影像,文字,拼貼與設計等混合媒材,互文衍繹,賦予劇場作品全新而多元的解讀與觀看角度。全書分為兩大單元,「How to be Wild」(不良示範),宛如一個紙上寫真劇場,參與的藝術家和作家與莎妹的作品平行創作,以多元表述的自由書寫,提供另一種閱讀形式的想像與可能。「Born to be Wild」(不良紀錄)則以「簡史」、「文本」、「工法」、「元素」、「評論」、「訪談」拆解剖析論述,並佐以創作手稿,後設式地解構莎妹作品美學。穿插其間的「妹妹們時態變化」,則召喚出10餘位古今中外以S為名的不良妹妹,「明貶暗褒」其敗德行徑。本書特色◎先鋒文化,潮牌美學的不良行徑: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15年41部作品集結回顧╱拆開解構╱分析詮釋╱各自表述。◎紙上劇場,視覺策演的不良衍繹:攝影鄭婷┼拼貼三色井┼平面美術聶永真的重新創作╱蓄意挑釁╱直覺美感╱圖像對位。◎聚眾滋事,集體犯規的不良組合:47位作家詩人的命題作文╱平行書寫╱斷章取義╱撒野掃射╱精準噴發。◎煽動革命,跨界暴動的不良形式:影像、拼貼、文字、設計,史無前例的文本開放╱意義互詮╱媒材混種╱閱讀雜交。莎士比亞的妹妹跟莎士比亞一點血緣關係都沒有。Shakespeare’s Wild Sisters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Shakespeare.
佐藤玲一顆藝術世界正在躍昇的新星,18歲即受國際當代藝術大師村上隆的賞識,曾於紐約、巴黎等重要畫廊展出作品,更在紐約古根漢美術館創作舞台劇。出版過《SUN》攝影集的佐藤玲,創作方式是先將照片輸出至畫布或相紙上,再以壓克力顏料、水彩等作畫。初看佐藤玲的作品,可別以為僅是巧妙的可愛插畫,如同她總是探問著生命中的種種意義,一幕幕生活風貌,經過她的觀察、畫筆與哲思,都將轉換為一幅幅富含深意的故事場景。2011年,佐藤玲帶著尋思已久的問題──「會綻放嗎?會蛻變嗎?會閃耀光芒嗎?」來到台灣,展開台北個展與創作之旅。佐藤玲獨自進行了為期九天的小小環島之旅,而照片拍攝到展品製作皆於台灣完成。這趟旅途中的人、事、物,讓她對於藝術創作與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想法與體悟,透過這本書要與您分享。
真心想以專業為目標的藝術家必讀!藝術家養成的基本知識村上隆親自傳授!Kaikai Kiki創作者養成方法論讓你脫穎而出的實踐術!完整呈現作品集、工作室、駐村、藝術家簽證、著作權等相關知識。《美術手帖》每隔幾年就會以〈成為藝術家的基本知識〉為題,觀諸眼下的藝術環境,並編引最新參考資訊,提供所有藝術相關的從業者與後起新秀,作為藝術生涯規劃與實務工作的參考。本次專題,特別與當代藝術家村上隆的Kaikai Kiki Gallery合作。Kaikai Kiki Gallery,在村上隆希望能夠幫助藝術家發光的出發點上,在藝術家經紀與新秀發掘、育成上,投入相當大的努力,此次分享了培育新生代藝術家生涯規劃的每個階段,為這次的專輯提供最實際的參考例證。
書封特殊感溫設計,伸出你溫暖的手觸摸,你將會看見藝術的繽紛與美好!我欣賞、收藏每個有意思的小小物件,唱片封面上的奈良美智畫作、站立街角的那頭繽紛銅牛,髮廊、銀行與咖啡館裡的迷你展覽……,原來只要多加留意,藝術處處可見,請與我一起Feel Arts!Mickey Huang過去二十年的身分與形象是演藝界人士與媒體人,私下從小熱愛設計感強烈之物品,再誤打誤撞栽進潮流、時尚、公仔、設計與當代藝術的華麗陷阱,各類商品邊買邊學,還結交各國跨領域友人與參與相關活動!更不停在主流媒體或網路分享與介紹,不務正業但奮戰不懈。稟持「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之共生心態,本書要和大家探詢21世紀藝術的人性與輕鬆面向,畢竟除了博物館裡的大師作品與拍賣場裡的高貴鉅作外,生活裡處處都有藝術品。
※本書共有兩種不同顏色封面,內容完全相同,森林綠與水泥灰,同時上市。(隨機出貨) ※這些隱身於巷弄間五金行、雜貨店各個角落任由老闆恣意堆疊的日常生活用品沒有耀眼奪目的品牌加持也非知名設計師的得意傑作但經過日復一日時間的淬鍊人們使用經驗上的悠久累積幻化成現在這般純粹美好的形狀
2011 法國PX3國際攝影比賽Portraiture/Wedding 金獎Fine Art/People_FA 銀獎Book Proposal(Series Only)/People 銅獎Fine Art/People_FA 榮譽獎知名Lomographer DINGDONG十年作品選輯只因恐懼隨時可能發生的瞬逝,所以我不斷地拍……買不起昂貴的攝影器材,絕對也能拍出動人作品,我認為攝影最重要的是──愛與熱情。隨書附贈:《傻瓜攝影術》底片攝影密技手冊!不需讀覽艱澀的技巧書籍,即可輕鬆窺知堂奧。「我真的不是攝影師。只是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記錄,留下與她共度的快樂、美好與傷悲。轉眼,就過了十年……。」買不起昂貴的器材,但從不擔心不如預期,DingDong用底片攝影,記錄生活,也品嚐生活,他把與另一半Cheese共度的美好生活況味,與Cheese抗癌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都用攝影,濃縮進這本作品中。用最簡單的器材,也能捕捉讓人動容的影像,DingDong希望透過《十年》,與所有讀者分享,他生活中最真摯誠實的種種感受。
我願我拍的每張照片都這樣充滿我的動盪不安溫柔暴烈充滿我那些沒有辦法完全宣洩出來的情感──張雪泡有人說,看張雪泡的攝影作品就像讀詩,你會看到自己的故事;有人說,看張雪泡的攝影作品一定要加上她的文字,你會真真確確的體受到溫度!22歲開始拍底片23歲辦首次個展,同年以自拍拿下法國巴黎PX3國際攝影比賽第3名被網友喻為「殘暴的療癒系」「同時帶有男性和女性觀點的攝影師」「既悲傷又美麗,每張照片都帶著濕意」年輕又矛盾的存在2010最受矚目的攝影新銳人生大部分的時候我都想不起自己做了什麼但依稀記得那個時候很黑暗也很光明給我一首歌就能在腦海畫出整個故事只是所有的故事都沒有結局每完成一張照片就看見一半的對方與一半的我拍照僅是我的遺忘獻給我曾經的青春與那些在我生命中出現、又離我而去的人──張雪泡
與其說是裸體創作,應該說他把生活空間裏的人赤裸地表現出來。 ――龜井誠一 日本建築藝術雜誌《Casa BRUTUS》總編輯2010美國IPA國際攝影賽三項第一(台灣第一人)GEISAI TAIWAN藝術祭「龜井誠一評審獎」法國PX3國際攝影賽美國PHOTOGRAPHY Masters Cup日本寫真家協會JPS攝影賽……多項國際攝影賽肯定一次記錄舞蹈演出的經驗,讓他放下畫筆、拿起相機,一部紀錄片的觸發,讓他展開藝術家生涯的旅程。王建揚,要用攝影來實踐他的藝術夢。《宅》系列作品──裸身與私密空間的幻想家,是拼湊及組合物件的場所,看似不變的場域意義,卻有極具變化性的表象。人,可以幻想在這屬於自我私密的空間,正在發生一件件非日常性的可能。2009年《宅》系列作品獲得GEISAI TAIWAN的龜井誠一評審獎後,2010再度於美國IPA國際攝影獎,獲得非專業組純藝術總類首獎、裸體項及人物類其他項第一。另獲得法國PX3國際攝影賽專業組表演藝術類二獎、日本寫真家協會JPS攝影賽優秀賞、Photography Masters Cup非專業組裸體類二獎、Artists Wanted攝影賽TOP 50、入選The Art of Photography Show國際攝影賽等肯定。並先後獲邀於台北、東京、名古屋、京都、廣島、聖地牙哥等地展覽。特別收錄:我的創作歷程相片的故事本書特色身為攝影界新銳,作者近年在展覽與相關活動中,不時接到許多攝影愛好者對於出版的期待與請求,擁有一定的族群擁護與支持。在許多獎項的加持下,出版時機已然成熟。本書將配合2010 GEISAI活動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