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橫跨香港過去四十年歷史,以流行音樂為脈絡,嘗試書寫關於身份、記憶、語言和政治的紀錄;以本土特殊性為起點,探討華語流行音樂領域究竟正在發生甚麼。作者之一周耀輝是從事流行音樂20多年的學者。兩位作者從歌詞書寫、視像製造到粉絲文化、唱片公司、表演場所等流行音樂產業的場域切入,逐步展現和分析香港流行音樂生產、消費和流通各環節。本書聚焦香港流行音樂,把它看作跨越本土,乃至於全球網絡流動的一部分,借此挑撥一些已經固化的名詞,在我們需要面對以至抗衡日漸令人窒息的「中國崛起」之時,尤為重要。──洪美恩,澳洲西雪梨大學文化研究教授作者對香港流行曲有深入認識,更具紮實的理論基礎,字裏行間又處處流露對香港流行曲的戀戀深情。本書實屬對香港文化、流行音樂、文化研究以至區域研究感興趣者必讀之選。──朱耀偉,香港大學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香港研究課程主任本書帶著局內的懇切與神經,也有局外的淡定和風景。可能我們要退後幾步,與這困局保持一段距離才能看清楚,究竟這個流行音樂工業的確步進夕陽,還是這個城市會再見黎明。──黃耀明,香港音樂人兩位作者提出鮮活的證據、集體的回憶、另辟蹊徑的論述和自己的故事,反駁「粵語流行曲已死」的說法,同時將中國音樂及粵語流行曲重置於全球化、中國化與重新國家化的交叉口。──馮應謙,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本書包含了何浩2003–2013年間的主要作品,及部分作品的創作手記。從2000年代開始至今,何浩作為一個獨立設計者,為包括艾未未、徐冰等數十位中國當代藝術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設計了超過百部的書籍。他的工作伴隨著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使本書成為了一部獨特的中國當代藝術文獻。從書中收錄的作品可以看出,何浩設計中蘊含的特質,既迥異於當下中國的平面設計流行範式,也與西方過度職業化下的設計形態相疏離,顯示出了一種生長於東方文化與本土之上的當代性,由此也提示了平面設計當代轉向的一種可能。何浩的設計是從內容中生長出來的,它只關心如何發現和呈現內容本身的價值,卻不露「設計」痕跡,這種設計理念不妨稱為「元設計」。——徐冰何浩是一位迷戀時空對話的設計家,他敏感於歷史的壓力,萬物的嬗變,他在沉思冥想中安身立命,成為商業化外的獨行者。——北島An independent print-media practitioner, He Hao has been working with distinctive and representative artists in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world, including Ai Weiwei, Xu Bing, etc., and designed more than 100 high-quality books and catalogs since 2003. Recording the current state of art development in China, his works have become an archive of significance. He Hao’s practice shows an Asian trend in today’s graphic design: the replacement of transplanted Modernism with a contemporaneity informed by the culture and lifestyle of contemporary China and the East.He Hao’s designs grow organically from the content. His sole concern is the discovery and presentation of the content, and his designs show no trace of his hand. This approach might best be called “essential design.” ——Xu BingHe Hao is a designer infatuated with the dialogue between space and time. Sensitive to both the pressures of history and the endless transformations of all life forms, he remains in deep and focused meditation, a lone sojourner outside the commercial realm.——Bei Dao
維柯(Giambattista Vico, 1668--1744)是意大利近代社會科學的創始人,主要著作《新科學》在1744年以後陸續在各地印行,內容範圍包括自然科學、歷史科學及社會科學。他研究歷史時強調窮本求源,以部落自然法為起點,論證人類及社會制度的發展。 本書作者朱光潛在垂暮之年翻譯維柯《新科學》,扼要地介紹了其中精髓,透視維柯的詩學及美學,並帶出自己對思想自由及人道主義的追求。
本書是作者探討中西藝術各個方面的論文的結集。每篇均從文學、哲學、詩歌及其他視覺藝術的角度就某一專題作審視,並運用比較的手法,嘗試瞭解為何這兩種藝術傳統看來竟如此迥然不同。書名為「之間」,既是採用文化?究中經常用到的概念;也用以介紹作者是一個在香港生活和工作的法籍藝術史學者及藝術創作人。本書大部分章節均聚焦於過往的藝術上,最後一章則探討二十一世紀初香港藝術創作的情?。
元王實甫作《西廂記》劇本,而依王實甫原作配合北曲者,稱為北西廂。北西廂弦索譜即唱北西廂時以三弦伴奏之樂譜。原著者沈遠,明末人,此曲譜定稿於清順治年間。張世彬先生於譯為簡譜時,有意將之改為歌唱譜,使全曲可以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