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設計 類別 ,共計4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吉卜力即故事力:揭開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的奇幻敘事魔法

李努海  著
好優文化  出版
2025/06/05 出版

寫給故事創作者與吉卜力迷的一本敘事寶典向想像力大師宮崎駿導演經典作品學習無須生成式AI 您也能創作出具「吉卜力風格」的故事近來網路上掀起了一股風潮,許多網友紛紛以 ChatGPT 這樣的生成式 AI 工具,將自己的照片轉變成「吉卜力風格」。這類畫風給人濃濃的懷舊與溫馨的氣息,讓人一眼就能聯想到宮崎駿的經典動畫世界。但你是否曾經思考過,為什麼這樣的圖片會令您感受到這是「吉卜力風格」?究竟是哪些元素,使得一張圖片能喚起人們心中對吉卜力的聯想?這背後其實牽涉到許多視覺語彙的細節:柔和而飽滿的色彩、帶有手繪感的筆觸、角色線條的簡潔流暢、背景中富含自然氣息的景物配置,還有角色臉上那種不誇張卻蘊含情感的神情描繪,這些都組成了我們所熟悉的「吉卜力風」。而這樣的風格不僅體現在視覺層面,更深層地根植於它的敘事風格與世界觀設計之中。現在,不妨讓我們進行一個有趣的想像實驗:假設你是生成式 AI,當有人對你下達指令,要求「請寫出一個有吉卜力風格的故事大綱」,你會怎麼做呢?你會從何開始構思?又要納入哪些元素,才能讓故事充滿吉卜力的靈魂?打開這本《吉卜力的魅力敘事法》,你就能找到答案。本書的內容正是圍繞這個主題展開,從宮崎駿歷年執導的經典作品出發,深入分析其故事背後的創作脈絡與敘事技巧。透過目錄與章節安排,我們可以清楚地掌握到:若想創作出一個具備「吉卜力風」的故事,應該要從哪些面向切入,該如何塑造角色、設定衝突、建構世界觀,甚至連節奏與情感的鋪陳都不容忽視。創作的起點總是最艱難的。我們常常會好奇,像宮崎駿這樣靈感不斷、創意無窮的導演,他的構思是從何而來?那些充滿魔力又細膩感人的世界,背後的知識與靈感來源是什麼?其實,在現實的創作環境中,許多專業的創作者團隊會進行田野調查,也會依靠大數據來分析觀眾對於哪些題材與情節特別有興趣。這些都是重要的準備工作。以台灣的影視編劇團隊為例,在劇本撰寫前的前期作業中,他們不僅會親自走訪場景、做訪談、搜集歷史資料,甚至還會整理大量經典作品的敘事架構與角色設定,分析其中的成功因素。而這些看似繁瑣的過程,其實正是「打造好故事」最關鍵的基礎。透過實地體驗、知識整合與經典拆解,創作者才得以建立出屬於自己的獨特敘事語言。本書的精彩之處,在於它不只是理論的堆疊,更以實際的吉卜力動畫作品為例,深入剖析故事的每個環節。例如故事主角的設定是否具有吸引力?怎麼打造具有魅力的敵手與幫手角色?事件的鋪陳是否自然流暢?危機、衝突是否扣人心弦?高潮是否具有轉折性與情感張力?結局是否令人滿足又餘韻無窮?這些問題,書中都給出了詳盡的解析與範例。作者避開了艱深難懂的術語包裝。相反地,他採用了極為親切易懂的語言,搭配吉卜力作品中的具體片段來說明,讓讀者不僅能夠理解,更能直接應用於自己的創作中。不論你是初學者,還是已經有經驗的創作者,都能從中獲得啟發。若你是吉卜力動畫的忠實粉絲,那麼這本書也將提供你一個全新的觀賞角度。它不僅帶你「舊地重遊」,重新認識這些經典作品,還會解答你心中曾經浮現卻未曾深究的種種疑問:為什麼《神隱少女》裡的無臉男能成為一個讓人難以忘懷的角色?《魔法公主》當中各大勢力的衝突,究竟象徵了什麼樣的主題意識?原本《龍貓》中只設定了一位小女孩作為主角,為何最後改成了一對姊妹?這樣的改動對故事帶來了什麼樣的幫助?甚至連《風起》中那一幕,男女主角在車站短暫重逢的片段,僅僅是一分鐘的畫面,竟需工作室投入一年三個月的時間來完成。這不只是對畫面的堅持,更是對情感氛圍的極致雕琢。除了內容本身,書中還有一些就像是「幕後花絮」的小驚喜。例如,吉卜力工作室如何透過「形象圖板」來掌控整部作品的視覺走向?你知道動畫人物在轉頭時,有眼睛先轉,再到頭部身體的特定順序嗎?而這套規則,最早就是宮崎駿導演訂定下來的。在本書的最後,作者也特別提及了宮崎駿導演對生成式 AI 的看法。他引用紀錄片中一位藝術家對於技術變革的警覺與態度,對機器深度學習所創作出的動畫表示質疑,認為它缺乏對「痛苦」的同理。這樣的同理,仍然是來自創作者對生命、自然與人性的真誠感受與體驗。這也讓我們反思,生成式AI的學習模仿能力再強大,是否能取代人類在說故事時所投入的情感與共鳴?為了讓讀者更深入掌握書中知識,每一個章節後面都貼心地設計了「摘要」與「實戰練習」。摘要部分條列了該章節的重點,方便快速複習。而實戰練習則像是一張創作者的備忘清單,協助你檢視自己的作品是否兼具完整的敘事要素:不同角色塑造的類型?衝突與危機的安排?世界觀設定是否說得太多?故事主題是否鮮明?這些問題一旦釐清,你的作品就會更加緊湊與有深度。其實,說故事的技巧並不只侷限於動畫或小說領域。在公開演講、簡報設計、品牌行銷、甚至日常生活中,我們都不斷在說故事。懂得如何建構故事,不僅可以提升溝通表達的能力,也能讓想法更容易打動人心。這本書不僅僅是動畫創作的指南,更是一本充滿啟發的創意寶典,對任何對創作有熱情、有興趣的人來說,都是值得細細品讀的一本作品。無論你是動畫迷、創作者,或只是單純喜愛吉卜力溫暖畫風與豐富情感的觀眾,相信這本書都能帶給你不同層次的感動與啟發。從吉卜力的世界裡學會說故事,或許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需要的一門溫柔的技藝。

79 特價37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神采飛揚

林學榮  著
好優文化  出版
2021/10/08 出版

⍣台灣插畫的明日之星⍣348位台灣新一代優秀插畫家550幅獨一無二的作品作者林學榮教授長期培育、訓練年輕插畫人才,本書收錄348位插畫家之作品,他們將豐富的想像力,透過油畫、壓克力顏料、不透明水彩、彩色鉛筆、水彩等不同媒材,恣意揮灑於畫布之上。本書除了介紹許多年輕插畫家之作品,也希望未來台灣的插畫設計,能夠普遍應用至當代設計領域,並期待未來有更多優秀的人才,能夠繼續撼動我們的心靈。

79 特價106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刻畫入微-插畫創作的思維與表現III

林學榮  著
好優文化  出版
2013/12/02 出版

這本《刻畫入微》的插畫作品集, 蒐集了許多臺灣新一代的優秀插畫創作者和他們的作品做為紀錄, 在插畫設計尚未普遍應用於設計領域的當代, 希望藉由此拋磚引玉,期許有更多的作品可以陸續的呈現。   也期望臺灣的設計界,擁有這麼多的插畫精英能改變些許設計風貌。 插畫的本身即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與特色,在強調「獨創性」設計取向的當前,應該有許多發展空間。 臺灣目前大學以上,學習插畫的年輕人不在少數,但是應用在設計領域的表現,仍然有所局限。反觀國外在平面設計、商業廣告、報章社論、書籍封面、繪本產品設計及各式的海報設計、包裝設計、禮品、服飾、動畫、遊戲設計、公共藝術,以及各樣的文化創意產業,都可以看見插畫的身影。觀察臺灣各層面的設計,應用插畫表現,仍然較為保守,或許業界知名的設計主管,不甚熟悉插畫的使用範圍與表現方式。然而隱藏在設計界的年輕插畫高手雲集,或許有機會讓他們發揮創意,台灣的設計風貌會因此而有所不同。 身為一個長期培養、訓練年輕插畫人才的教練與老師,覺得有必要將這些優秀的插畫創作者介紹給大家,讓他們也可以在此專業領域有所發揮。或許他們目前已經是成功的設計師,但是仍然有許多的潛力,可以改變當代設計的風格與表現。本書中有許多精彩的作品,充滿了創意與活潑的表現,可以感覺到當代臺灣新一輩的插畫創作者的才華與能力。個人曾在臺灣數所知名的大學任教,發現有超過上百的年輕插畫學子,如果好好堅持在這個領域發揮他們的專長,假以時日,未來成為世界級的插畫家是可以期待的,他們所擁有豐富的想像力與驚讚的技法,長期耕耘之下,必然會有所成就。 文化的傳承需要不斷有新的人才加入,改變設計風貌的創新,更需要新一代的年輕人群策群力發揮自己的專長與創意,堅持努力在插畫與設計的領域耕耘與創作。相信不久的將來,必定可以看見豐碩的成果。臺北想要提昇成為世界設計之都的同時,我們需要思考,到底我們的文化特質是什麼?如何表達臺灣的文化、臺北的文化,與世界各國各個大小都會的文化差異在何處?或許當代的風格,有程度上的相似性。因為世界各地的人,或多或少都同樣受到全球音樂、藝術、好萊塢電影文化,以及各國美食、精品、服飾等的影響,自然而然融合、形塑出一些共同的喜好與看法。但是每個地區、民族和國家都有他們獨具的特色、如何將這些特色凸顯、是一個關鍵。 記得數年前,有一次在日本的旅行,從東京到九州。東京是世界著名的都會,有其特別的風格與特色,代表著當代的日本都會風貌;京都則仍然保有傳統的日本特色,包括建築、禮品、服飾與美食等。有一天在九州的街角看見彷彿是東京的縮影,或許這是日本都會高度開發的結果,使得九州的街頭,也出現類似東京的街景。設計的領域,有時也會有類似的景象,在各類文化的衝擊之下,會相互影響。如何凸顯個人的風格、文化的特質,卻是每一個藝術創作者需要思考的議題。在人才輩出的社會及族群中,每位設計師、插畫創作者,只要能表達出個人創作的風格與特色,就是一位成功的藝術創作者。 當代的年輕設計師、插畫創作者,有許多豐富的想像力與創意,或許和現代資訊的普及與豐富的資源有關。參考國內外設計名家的作品,加上本身的創意靈感與技法的訓練,要成為好的林學榮插畫創作者及設計師並不是很困難的事,在於如何自我要求達到專業的水準。至於如何才能達到具有國際的競爭力?我時常提醒在校的學生,要多看、多想、多做,要「敬業才會專業」。美國正規的大學美術、設計相關科系,需要修習四門「美術史」,包含「設計史」在內共計十二個學分,並且須熟記總共四百個畫家、設計師,再加上一千幅以上的作品,作為自己相關領域的常識背景。談到創意,是超越那至少一千幅作品以外的創作,須具有個人風格,沒有抄襲的作品,才算是創作;研究所以上的課程,每三十個學分,需再修六個學分的「美術史」相關課程,主要是要培養具有個人風格素養,並且能夠獨立創作的藝術工作者。國外的正規大學,要求學生要敬業,也要專業,訓練的過程有一定的嚴謹與要求。國內「專業課程」的時間顯然不足,個人以為可以再增加三至四小時的「專業課程」,實有其必要性。在臺灣雖然訓練的過程不盡相同,但是臺灣年輕的插畫創作者與設計師仍深具潛力與創意,值得進一步提攜。 這本《刻畫入微》的插畫作品集,蒐集了許多臺灣新一代的優秀插畫創作者和他們的作品做為紀錄,在插畫設計尚未普遍應用於設計領域的當代,希望藉由此拋磚引玉,期許有更多的作品可以陸續的呈現。也期望臺灣的設計界,擁有這麼多的插畫精英能改變些許設計風貌。插畫的本身即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與特色,在強調「獨創性」設計取向的當前,應該有許多發展空間。 編輯過程當中,受限於篇幅及創作者的資料不全,難免有遺珠之憾。本人非常感謝這些青年才俊的熱心參與,提供作品供大眾賞析,也期許自己可以陸續蒐集更完整的資料,持續呈現臺灣青年的插畫創作力。這是一本很好的資料,紀錄下臺灣新生代的插畫創作實力,並期許他們在這個領域中發揮所長,繼續發光發熱,能改變臺灣設計的現況與風貌於萬一。

79 特價94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繪聲繪影

林學榮  著
好優文化  出版
2009/07/03 出版

名家的推薦與一本值得收藏的好書  林學榮的插畫作品,發現了他個性上的幽默與詼諧,以及細膩的思維與創意,二十多年的創作生涯與六十多幅的作品…開拓了我們對插畫欣賞的角度與認知…在此也期許他有更多的優良作品持續展出.

79 特價43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