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設計:基礎舞台、服裝、燈光設計實務入門》以清楚簡明的案例及活動練習,詳述了劇場設計根生同源的三大主要領域——舞台、服裝和燈光設計。劇場設計師凱倫.布魯斯特爾和梅莉莎.莎佛向業界眾多資深劇場人——劇作家、演員、導演、製作人、舞台監督等請益,企圖在這本劇場設計指南裡寫盡所有實在懇切的建議與洞見深刻的做事方法。從設計初學者到有經驗的導演,所有對劇場設計有興趣的人都一定會欣賞本書獨特的撰寫角度。
本書始於定義、思考「兒童」開始,以求更清楚看透兒童的真實,有助於理解兒童戲劇的內涵。接著沿用以往大部分戲劇理論對戲劇起源於遊戲、儀式的概念,細究它們與兒童之間的關聯,視它們為兒童戲劇的原生型態。再從現代定義的兒童戲劇歷史與創作方法出發,探究其範疇、構成要素、美學特徵,藉以正本清源,導正兒童戲劇被當作兒戲、遊戲的操作謬誤。第三部分,則是從戲劇教育的實踐經驗,去反思教學策略,以及兒童戲劇對孩子身心的正面效益。 一言以蔽之,本書即架構在理論、創作和教育三大基礎上開展論述。以栽種植物的經驗過程比喻,就是先建造沃土,灌溉苗圃生長,再持續播種,這個過程恰是浪漫主義思維對藝術作品生成的習慣解讀,以及對兒童純真自然天性的熱切讚揚。唯有相信兒童戲劇不只要funny(有趣),更要fine(美好),所以Just to find(去找到美好)。帶著這把信念之鑰,才能走進兒童戲劇的祕密花園,拈一片馨香芳郁,一探驚喜與感動!
這本《戲劇導演》譯著是根據2010年的第七版,本書第一版於1971年發行,半世紀以來高居美國導演教科書榜首,因其內容豐盛、清楚、實用,每次再版作者必與時俱進加以修訂、更新和增添。此書標明是「導演入門」,強調導演創作過程的核心方法,闡明導演擔當的各種角色,從劇本的選擇和分析,到與演員和設計的合作,如何使一齣戲具相、發生、存活在舞台上,在演出現場與觀眾密切溝通;實質上,此書範圍相當全面且深入。作者法蘭西斯‧霍吉博士導演作品豐富,擁有戲劇文學、劇場史、方法論等紮實的學術背景。2005年第六版,霍吉博士邀請導演教授暨設計家邁可‧馬克連與他合著,2010年第七版,馬克連加強了導演與設計的合作,使本書在導演與各種藝術群合作之引導愈加完整。本書適用於各大專院校劇場藝術與戲劇文學相關科系作為教科書,也是劇場與影視工作者導演、劇作、設計、演員富見地非常豐實的藝術創作指引。
創作性戲劇是風行世界的創意戲劇形式,讓兒童或缺乏戲劇經驗的人,從初階的戲劇遊戲到進階的集體創作,逐步培養想像、思考及實作力。藉由「作中學」的概念,以戲劇模擬行動,增進對自我及生活各項知能的理解,是目前各國教育工作者用來進行戲劇以及跨科目統整教學的重要教學方法。本書包含創作性戲劇的基礎理論、操作技巧、實際教案,以及課堂活動參考,適合有志戲劇及統整教學的教師;對有志於表演的一般大眾而言,也是一本實用而生活化的戲劇入門。
書寫是起於不滿。與時下太強調技術面向的主流著作不同,本書從觀眾、可能性、結構、時間、缺席、表演、土地七個命題出發,重新對劇場中的敘事進行探索。有別於從小說、電影的敘事理論中援引觀念再延伸到戲劇中,這本書就是著眼在「劇場」中的敘事,也就是說,這本書是專門著眼於劇場的敘事,而非小說、電影,或電視。作為示例的劇本從古希臘悲劇、莎士比亞、現代戲劇,到二十世紀末期,以西方戲劇史中不同敘事的發展為經緯,在視野上力求開闊。書中並設計部分習作題目,供讀者可以在練習中對觀念有進一步的體會。本著作寫作期間,獲得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
本書台灣之神農大帝、保生大帝、清水祖師、文昌帝君等四位神明之重要廟宇,包括三重先嗇宮、宜蘭五穀廟、臺北大龍峒保安宮、臺南學甲慈濟宮、嘉義仁武宮、臺北艋舺清水巖、淡水清水巖、三峽長福巖、新莊文昌祠、苗栗文昌祠、臺中四張犁文昌廟及犁頭店文昌祠,分成神祀事略、建廟沿革、空間配置及建築特寫進行介紹。透過本書可對臺灣廟宇建築有更深的認識。
整合觀點 在本書中,加速促進「整合」這項概念,乃是主要的訴求重點之一。而不僅侷限於文化、藝術、創意、設計或影視等單一產業。文創產業之整合行銷是必須研究的重點,因此,本書特別加入城市文創園區經營與行銷、文創整合行銷、國家文化行銷、文創產業故事行銷與體驗行銷策略、台灣地方特色文創產業等。本書為國內少見之整合理論與實務個案的文創產業經營與行銷專書。 創新思維 本書將介紹如何應用「創新經營行銷思維」於文創產業。本書介紹之創新經營行銷策略可使讀者有豐富的理論與實務來探索最新文創產業商業模式之運用。 內容淺顯化 本書深入淺出地介紹文化創意產業經營與行銷管理重要理論。共分為三篇及十五個章節,配合一學期課程之教學進度,除了適用一般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與設計學群,尤其適用技職體系、在職專班讀者及著重實務運用者。 教材豐富化 除提供授課教師教學手冊和投影片外,本書因應數位化時代,精心安排與各章內文相關之豐富照片,大都為筆者在國內外拍攝相關文化創意產業照片及對其經營行銷的觀察感受,讓讀者能有身歷其境的感受,搭配理論學習,體驗各國不同實況。 個案、照片與文創產業三管齊下 每章首、中、尾各有一到數篇文創產業實務個案,介紹相關之台灣或國際實務案例,以利讀者了解該章內容,舉例則盡量以台灣相關案例和文創產業實用性為主,亦有國際知名文創產業案例。本書「個案、照片與文創產業」三管齊下,為坊間現有文創產業教科書少見的方式。 清晰的架構與組織導引地圖 本書主要的強勢點之一,便是清晰的架構與組織。本書在組織架構上,係以「文化創意產業篇、文創經營管理篇與文創行銷管理篇」的模式為焦點。對同學們來說,在認識各種不同的文創產業經營行銷功能與技巧之間會有著何種關聯性方面,這項模式可以發揮「導引地圖」的功用。 專業術語 文化創意產業經營與行銷管理學是一門擁有本身之專門語言的學問。為了幫助同學們對於許多初次見到的辭彙與概念能夠應付自如,在每章內容都會以中英文並列一些專業術語的名稱。每一專業術語,首次出現於該章內容中時,也都會以粗體字顯示,並對其定義做一說明。 學習目標、學習評量與證照題庫 本書的每一章,都以一組範圍相當廣泛、並且針對該章所涵蓋之主要重點的學習目標開始。學習評量則可以讓所有同學針對與每個目標有關的內容,檢視他們自己究竟學到了多少。此外,本書也榮獲CIIP國際認證中心採用為證照教材與題庫,學習評量除了可以讓老師作為各種考試的題目外,更可以當成輔導學生考取文化創意產業經營與行銷管理師證照的題庫。 本書榮獲CIIP國際認證中心採用為文化創意產業經營與行銷管理師證照教材與題庫
本書與一版不同的是,因應行政院組織改造計畫,將文化主管機關由原來合議制的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改組為首長制的文化部而配合修訂;另外增加「建築文化觀光」及「運輸文化觀光」兩章,讓文化觀光的內涵更具完整性。 二版也增列了著名的、具代表性的世界遺產、歷史建築、地方美食、著名的鐵路、公路、重要節慶活動或古文明城郭等,希望藉由這些介紹,幫助讀者更豐富文化觀光意涵,惟為避免流於景點介紹的一般旅遊書,因此仍然堅守「文化觀光」領域,將之定位在「原理」與「應用」兩個主軸。 這一版更重要的是每章的文化觀光主題,不但朝「全球化」充實內容,藉以增強領隊人員世界觀光史地知識;更在每章大量「本土化」地增加了臺灣本土文化觀光內容,希望有助於充實有心準備應考導遊人員的常識,以及可以加強導遊人員執業的解說導覽能力,善盡臺灣主人的角色。
電影隨著殖民文化進入台灣,走過風雨歲月進入到新世紀,在百年電影史的背後,即投射台灣百年來的興衰與榮辱。本書以散文形式,深入淺出帶領讀者進入台灣電影的精神核心,進而領略台灣電影從早先的政治附屬品,逐漸轉為商業與藝術作品的過程。 奇妙的是,台灣電影的體質脆弱,又韌性十足。在國民黨專政時期曾創下輝煌成績,動人畫面與歌曲,是一代人的心靈印記。卻在解嚴後,社會走向民主道路的歷程中,面臨幾乎解體的危機。如此乖謬的現象,更印證台灣電影的生命力,在充滿變數與挑戰的困境中逆風前行。在新世紀時代,富含草根文化養分的台灣電影,是否能夠風生水起再造光華,令華人電影界與大眾拭目以待。 作者以深刻敏銳的視野,摒除官方語言與晦澀理論,以縱橫的時空座標,深入台灣歷史的背後,記錄台灣電影嬌豔容顏下無奈的掙扎。亦以台灣兒女的情感,書寫一群為大眾忽略的藝術工作者和演藝前輩之列。因為他們默默地貢獻心力,才有今日的台灣電影。 《百年台灣電影史》不僅是本台灣電影史,更是一本台灣史書。它呈現人文懷舊與瞻前勇氣,透過銀幕交錯的光影人生,找尋到反省與思想。
市面電影劇本寫作教材各有所偏,或重理論而輕實務,或偏實務而缺理論。《實用劇本寫作》(電影篇)學(理論)、術(方法)兼備,既參考最新的中外書籍,又介紹大量的實例,內容豐富、針對性強、實用有效。自一九九二年出版以來,一直是大學電視或電影系所教科書,以及電視、電影公司、寫作班的訓練教材,歷經多次增訂改版,與時俱進。
【相聲瓦舍】是台灣當代社會的肺腑與良知。馮翊綱、宋少卿也從熱情奔放的青年,成長為穩重憂鬱的中年人,凝聚八方助力,邀請黃士偉等多位菁英劇場創意人,共同創作演出一齣又一齣家喻戶曉的名劇,儼然已成一家之言。 延續《這一本,瓦舍說相聲》的型態與精神,《第二本,瓦舍說相聲》呈現2001至2004年間,【相聲瓦舍】的代表劇作與研究論述,為相聲在二十一世紀的新發展,留下見證。
《音樂的美學風景》是詩人簡政珍在「電影閱讀美學」、「詩美學」之外的另一個美學天地。音樂美學,是聽者從樂曲中敞開心靈的風景,是想像的延伸,也是哲學對自我的觀照。 本書第一部分是美學的核心,處處是剔透的意象思維。「假如音樂讓我們看到自己最原始的自我,「聽音樂」變成對生命原鄉的凝視。」論及現在作曲家,作者說:「不願在浪漫的餘溫裡孤芳自賞緋紅的雙頰。」論及印象音樂,作者說:「不是歌頌英雄一生的奇峰異谷,而是微風過境的波光帆影。」 本書的第二部分是以音樂基礎的「知道」與「瞭解」作為美學底層的支撐,是一部結合「知識」與「哲思」的精心之作。
「圖說中國藝術史叢書」推出的這六部專史:《圖說中國繪畫史》《圖說中國戲曲史》《圖說中國建築史》《圖說中國舞蹈史》《圖說中國陶瓷史》《圖說中國雕塑史》,自然還不是中國各門類傳統藝術的全面概括。 但是,如果從中國藝術的發展軌跡及其特有的貢獻來看,這六大門類,又確具代表性,它們都有著琳琅滿目的藝術形象的遺存。即使被稱為"藝術之母"的舞蹈,儘管古文獻中也留有不少記載,而其能使人們看到先民的體態鮮活、生機盎然的舞姿,卻還是1973年在青海省上孫家寨出土的一只彩陶盆,那五人一組連臂踏歌的舞者形象,喚起了人們對新石器時代藝術的多麼豐富的遐想。 秦的氣吞山河,漢的囊括宇宙,魏晉南北朝的人的覺醒、藝術的輝煌,隋唐的有容乃大、氣象萬千,兩宋的韻致精微、品味高雅,元的異族情調、大哉乾元,明的浪漫思潮,清的博大與鼎盛,豈只表現在唐詩、宋詞、漢文章上,那物化形態的豐富的遺存--秦俑坑,漢畫像石、磚,北朝的石窟,南朝的寺觀,唐的帝都建築,兩宋的繪畫與瓷器,元明清的繁盛的市井舞臺,在藝術史上同樣表現得生氣勃勃,洋洋大觀。
「圖說中國藝術史叢書」推出的這六部專史:《圖說中國繪畫史》《圖說中國戲曲史》《圖說中國建築史》《圖說中國舞蹈史》《圖說中國陶瓷史》《圖說中國雕塑史》,自然還不是中國各門類傳統藝術的全面概括。但是,如果從中國藝術的發展軌跡及其特有的貢獻來看,這六大門類,又確具代表性,它們都有著琳琅滿目的藝術形象的遺存。即使被稱為”藝術之母”的舞蹈,儘管古文獻中也留有不少記載,而其能使人們看到先民的體態鮮活、生機盎然的舞姿,卻還是1973年在青海省上孫家寨出土的一只彩陶盆,那五人一組連臂踏歌的舞者形象,喚起了人們對新石器時代藝術的多麼豐富的遐想。秦的氣吞山河,漢的囊括宇宙,魏晉南北朝的人的覺醒、藝術的輝煌,隋唐的有容乃大、氣象萬千,兩宋的韻致精微、品味高雅,元的異族情調、大哉乾元,明的浪漫思潮,清的博大與鼎盛,豈只表現在唐詩、宋詞、漢文章上,那物化形態的豐富的遺存--秦俑坑,漢畫像石、磚,北朝的石窟,南朝的寺觀,唐的帝都建築,兩宋的繪畫與瓷器,元明清的繁盛的市井舞臺,在藝術史上同樣表現得生氣勃勃,洋洋大觀。
「圖說中國藝術史叢書」推出的這六部專史:《圖說中國繪畫史》《圖說中國戲曲史》《圖說中國建築史》《圖說中國舞蹈史》《圖說中國陶瓷史》《圖說中國雕塑史》,自然還不是中國各門類傳統藝術的全面概括。 但是,如果從中國藝術的發展軌跡及其特有的貢獻來看,這六大門類,又確具代表性,它們都有著琳琅滿目的藝術形象的遺存。即使被稱為"藝術之母"的舞蹈,儘管古文獻中也留有不少記載,而其能使人們看到先民的體態鮮活、生機盎然的舞姿,卻還是1973年在青海省上孫家寨出土的一只彩陶盆,那五人一組連臂踏歌的舞者形象,喚起了人們對新石器時代藝術的多麼豐富的遐想。 秦的氣吞山河,漢的囊括宇宙,魏晉南北朝的人的覺醒、藝術的輝煌,隋唐的有容乃大、氣象萬千,兩宋的韻致精微、品味高雅,元的異族情調、大哉乾元,明的浪漫思潮,清的博大與鼎盛,豈只表現在唐詩、宋詞、漢文章上,那物化形態的豐富的遺存--秦俑坑,漢畫像石、磚,北朝的石窟,南朝的寺觀,唐的帝都建築,兩宋的繪畫與瓷器,元明清的繁盛的市井舞臺,在藝術史上同樣表現得生氣勃勃,洋洋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