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稱藝術,藝本樹藝,術是道路,道形而上,藝成而下。畫之創造,古人經過之路,學者當知有以採擇之,務研究其精神,不徒師法其面貌,以自成家,要有內心之微妙。」──黃賓虹黃賓虹(1865-1955),名質,字樸存,別號予向、濱虹,中年更號賓虹,擅繪水墨山水、花鳥。早期作品多仿古,六十到七十歲間至蜀地、桂林遊覽,大有心得。八十歲患上眼疾,視覺漸失,八十九歲時已看不見,卻依然作畫不輟──九十歲接受手術而恢復視力,並重新審視盲眼時的作品,最後成就了一代大師。書中分為「《古畫微》」、「藝苑散論」、「畫史講義」三輯,蒐集整理黃賓虹論述歷代畫派傳承、畫家掌故軼事的文章,以及畫法、筆法、章法、虛實等書畫論,全面了解黃賓虹的繪畫理念。特別收錄徐文琴〈介紹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黃賓虹繪畫兼論其藝術的時代性〉一文,分析故宮所藏六件黃賓虹繪畫的構圖、筆墨等,並且探討當時的藝術思潮,以了解黃賓虹創作的文化背景。
經典曲目,全新詮釋!曲調柔和,旋律寧靜溫潤的〈搖籃曲〉聽來別具陰影與朦朧效果的〈月光〉表現形式多元,故事美麗動人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呈現胡漢關係,悲愁怨嘆的〈王昭君〉日治時期台灣人心聲的作品代表〈望春風〉新月派現代詩人的〈再別康橋〉〈童年的回憶〉、動畫、音樂……本書分為六個篇章:第一,西洋音樂小品;第二,西洋音樂歌劇;第三,中國音樂名曲;第四,台灣歌謠名曲;第五,新詩合唱名曲;第六,我的音樂論評。作者從曲式分析、歌辭賞析、音樂欣賞與音樂論評四方面點評賞析,考究樂曲的出處淵源、創作理念、流傳面向及論評唐代樂府詩所改編的清唱劇和台灣新編的童話故事音樂劇,引領讀者進入音樂與文學的深度交流之中。不同作曲家的同名樂曲有何差異的表現方式?同一首樂曲透過不同的表演形式又呈現什麼樣的面貌?隨著本書,一起感受音符的律動!
臺北,東亞大都會。她是屬於誠品書店、咖啡館、101、大都會商圈的,也是屬於寶藏巖、舊眷村、老建物、都更廢棄社區的。她的各式地景是臺北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透過電影,成為全球觀眾認識臺北的文化想像。作者黃詩嫻以21世紀臺灣電影為研究對象,採用電影研究與文化地理學跨領域研究的「電影繪圖」法,分析《不能沒有你》、《白米炸彈客》、《停車》、《醉‧生夢死》、《艋舺》、《大稻埕》、《麵引子》、《風中家族》、《臺北星期天》、《五星級魚干女》等十部代表性電影,討論「後海角時代」臺灣電影中的臺北都市再現,包含「影像臺北」在時間縱軸上的歷史深度與文化內涵,以及空間橫軸上的權力關係、階級差異、社會矛盾、多元流動、文化雜糅,重繪電影所建構出的「臺北」,呈現了「中心-邊緣」的權力分布地圖,不同族群記憶與歷史失落感的記憶地圖,還有全球流動下的族裔剝削、臺北主體認同等議題突顯的多元文化混雜地圖。特別收錄2008-2017年近百部臺灣電影中的臺北地景統計表,細數「影像臺北」的呈現與變遷。
江南才子陳定山(1897-1989),好京崑、工書畫、善詩文,又交遊廣闊,從上海到臺灣,長年在報紙副刊上寫稿,出版多部小說集、詩集、掌故集、畫論、畫冊等。《陳定山文存》由主編蔡登山先生集結定公發表於報章期刊上的文章,整理為詩詞、掌故、戲曲三編:「談詩詞」包含李商隱〈錦瑟〉新解、杜甫詩中的酒、評《人間詞話》等詩話。「說掌故」有別於以老上海為中心的《春申舊聞》,收錄了定公論沈光文詩、明鄭相關史略等。「說戲曲」則詳談歷史與戲劇之間的關聯,並將來臺的京劇演員分生、旦、淨、末、丑,並一一留存其劇話,是難得一見的梨園史料。
「畫者,只是寫自己一片胸襟耳!」──陳定山書畫大家陳定山(1897-1989)談畫論藝,感逝憶往,從「摹、臨、讀、背」四字訣,剖析自身學畫經歷,認為作畫當「意在筆先,物色感召,心有不能自己,筆墨有所不得不行,然後情采相生,欣然命筆。」特別收錄「定山論畫七種」,深入淺出介紹中國歷代畫派、現代藝壇人物,反思筆、墨、紙的演變對於現代國畫的影響等。《談藝錄》同時集結定公散見於報章期刊的書畫論,如評元人畫竹到詳談畫竹筆法──立幹、生枝、立節等等,彷彿大師親炙。
木刻版畫藝術在中國源遠流長,成就輝煌,以「西廂」為題材的作品不僅數量眾多、種類豐富,且精品如雲,成為被廣泛模仿的經典,同時啟發了其他藝術媒材的創作與生產。16-17世紀,蘇州是明代文化與藝術中心,兼具文人、職業畫家雙重身分的吳門畫家們──唐寅、仇英、錢穀、盛茂曄、殳君素、王文衡、程致遠等,都曾畫過「西廂」題材的作品,或為《西廂記》版畫插圖畫過樣稿。繪畫真跡流傳至今者雖然十分稀少,但從明末版畫插圖落款「仿」或「摹」之作品,可見其與吳門畫家的關聯性,呈現出重視山水元素的吳門繪畫風格,表現「蘇州派」版畫插圖特色。18世紀蘇州版畫量產的特性,除了販賣給本地人、裝飾於會館、宅邸、宗教場所,以及酒店、茶樓等地之外,也能作為外來遊客的紀念品和工藝品,銷售、流傳到其它省份甚至國外。除了蘇州之外,天津楊柳青、山東楊家埠、高密、上海等地,也都曾製作、生產以「西廂」為題材的年畫、月份牌畫及「西洋鏡」畫片。18世紀著名法國畫家法蘭索瓦‧布雪(François Bucher)模仿了姑蘇版畫的故事及仕女圖,使得「中國風尚」在歐洲一時蔚為潮流。本書從西廂記繪畫開始,進入中國版畫、年畫、「西洋鏡」畫片世界,一窺明清蘇州的名士風流、印刷產業,上百幅彩色圖版見證明清以來東西貿易、文化交流下的藝術盛宴!
俄國著名的戲劇和表演理論家康斯坦丁‧史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 Stanislavski, 1863-1938)在長達五十年的表演生涯中,塑造了103個有血有肉的角色,並執導過數十齣戲,發展出一套獨特的「史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表演方法,對戲劇藝術的發展影響深遠。然而,「史氏體系」並非一成不變,史旦尼斯拉夫斯基會隨著表演經驗累積而調整內容,讓理論不斷向前邁進。本書蒐羅史旦尼斯拉夫斯基從童年、學生、成年至晚年各階段珍貴的舞台演出照片,由第一位將「史氏體系」引入華人世界的中國導演鄭君里(1911-1969)撰寫照片背後的故事,帶領讀者窺探史氏精采的演藝人生,以及他在每場表演後獲得的心得體悟,見證「史式體系」的發展過程。
你知道拍片為什麼要打板嗎?你知道好萊塢編劇為什麼不用WORD寫劇本嗎?場記要怎麼做?劇組便當要怎麼訂?格數、光圈、RAW、SSD……所有跟電影有關的概念,全都在這裡──作者李悟導演在多校傳播影視相關科系進行拍片實務教學,同時具備創作者/教學者的身分,他整理自身的教學和拍攝經驗,以工具書概念出發寫成此書,不僅有電影史及理論相關知識作為脈絡支撐,更包含美式製片實踐細則、劇本寫作模式、攝影運鏡內涵與導演創作觀點等五大範疇。從所有劇組工作人員職務到拍片時劇組訂便當實務,從劇本寫作軟體到編劇故事架構及大綱撰寫,完整收錄。全書各章節並無前後順序之分,讀者皆可獨立閱讀,適合喜愛電影、進而想了解電影製作的讀者,以及提供電影系、廣電系及其他大學影視科系學生當作工具書使用。隨書所附之劇組實用表單,皆可自行更改成為劇組所需之格式,不僅讓學生進入業界時不再盲目摸索,更能讓我國影視產業向制度化、產業化邁進。
鄭君里是中國著名演員、導演及表演理論家,同時翻譯不少表演理論著作,其中包含俄國戲劇大師史旦尼斯拉夫斯基所著的《演員自我修養》,對史氏表演體系理論瞭解透澈。著名美國男演員保羅‧牟尼曾說:「你並不在表演,你在做反應。」若演技太多會顯得矯情、過少又會讓觀眾感到無聊,演員怎麼在舞臺上做出恰如其分的反應是一輩子的課題。那麼是否有方法可循呢?本書即援引史氏體系中的觀點,並汲取當時代優秀演員的表演經驗,如袁牧之、唐叔明、陳凝秋等人,從演員與角色的關係及如何準備、排演與演出角色的方法,進行系統性分析,完整呈現一個角色從無到有的誕生過程,是中國最早研究表演理論的著作之一。
柯恩的感性與睿智,狄倫的流浪與不羈;布朗特的戰爭與和平,克萊普頓的天堂淚⋯⋯你心中是否有一首歌、一首曲子,會召喚出某些特定的場景、感情,乃至令你想起某個人?是否有一位歌手、一位音樂家,總能用嗓音或旋律撩撥、吸引、勾動你的心弦?《當音樂響起,你想起誰》是吳孟樵以音樂為主題的散文結集,記錄生活中時時刻刻飄進她耳朵、觸動她靈魂的電影配樂、電視劇主題曲、國外流行樂、華語歌手、音樂家朋友的音樂會演奏——音符構築出的日常如此悠揚,她的思緒在其中翩然起舞,而對友人的想念也就此啟航⋯⋯2011年8月,著名作曲家史擷詠於《金色年代華語電影劇場——電影幻聲交響SHOW》演奏會舞台後方昏厥,留下一場來不及謝幕的表演,也讓他就此成為一則傳奇。吳孟樵將他比喻為「音樂戰神」,同時也是這本書「十年輪軸」的紀念意義之一。當音樂響起,你想起誰?
資深影評人梁良曾任多屆金馬獎、電視金鐘獎、優良劇本徵選的評審委員,電影是他畢生的熱情所在。在疫情這一年多期間,他每週從當週的時事出發,將新聞熱點延伸到電影來談論、發揮,寫成了《台灣醒報》上「梁良談影」專欄的五十多篇文章,經過全面整理後,於此書結集。長年從事影評寫作、編劇、編輯、出版及教學等相關工作,梁良對時事與電影的交互評論,記錄、呈現了這一年來台灣乃至國際局勢的變化、疫情對台灣電影市場以及全球電影產業的影響;影視界五十年的資歷淬煉了他一雙觀影的眼睛,看這「計畫跟不上變化」的世界、「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時代,令人驚覺:當人生道路跟多采多姿的電影世界相通,就是「條條大路通電影」!另收入梁良悼念金馬獎特別貢獻獎得主黃仁先生的長文,共同懷念電影產業以及電影史上里程碑一般的前輩。
朱樸,字樸之,號樸園,晚號省齋。熱愛書畫,仿清人孫承澤《庚子銷夏記》、高士奇《江村銷夏錄》體例,收錄所見名畫法書,品評鑑賞,考其源流,並記錄其尺寸、後人題跋圖記等等。一生浸淫書畫,特請陳巨來為其刻章:「晚知書畫真有益,卻悔歲月來無多。」 《書畫隨筆》收入文章三十一篇,主題多為宋、元、明、清以來的書畫作品,以及畫家、賞鑒家等畫界重要人士之小記與軼事、評論等。各賞鑒文章,除了介紹源流背景、題跋典故,也包括作者的精闢分析,是為綜合面向了解諸多文物書畫的重要資料。 當代知名藝術家張大千,與本書作者朱樸正是知己,書中穿插朱樸與張大千的初識、兩人於海內外共同尋訪「絕品」的趣事,此外〈八大山人《醉翁吟書卷》〉、〈記大風堂主人〉、〈黃山谷《伏波神祠詩書卷》〉……等文中,均與張大千及其收藏有關,於研究張大千之鑒藏上具有相當參考價值。 本書特色 1.朱省齋系列絕版著作重新排版,書畫鑑賞家萬君超親撰導讀文章! 2.古今書畫作品典藏、當代藝術家軼事,多面向撰文評析鑑賞!
朱省齋一生浸淫書畫,曾請陳巨來為其刻章:「晚知書畫真有益,卻悔歲月來無多。」 遂仿清人孫承澤《庚子銷夏記》、高士奇《江村銷夏錄》體例,就所見之名畫、法書,品評鑑賞,考其源流,並記錄其尺寸、後人題跋圖記,文筆簡練、記述詳實,一幅幅書畫如在眼前。 《省齋讀畫記》為朱省齋對於唐宋以來名家書畫真跡的鑑賞筆記,並抄錄名作之題跋、誌語,包含自藏的項聖謨《招隱圖》、文徵明《關山積雪圖》等作品,亦有張大千大風堂舊藏董北苑《瀟湘圖》、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等篇章,紀錄了1950年代,張大千在香港、日本等地鑑賞、購藏、交易古書畫的情景。書成之後,張大千特為繪一《高士讀畫圖》作為封面,並題曰:「省齋道兄讀畫記撰成為寫此。大千弟張爰。」 《海外所見中國名畫錄》同為中國古代繪畫鑑賞隨筆,收錄朱省齋1953年於日本關西地區所見之私人收藏,並在京都博物館島田修二郞引介下,前往大阪美術館參訪:「縱觀三日,因得飽覽全部梁、唐、宋、元、明、淸、名跡一百六十件,亦可謂生平之一快事也。」 本書特色 ★民初書畫鑑定家──朱省齋的中國書畫經眼錄! ★《省齋讀畫記》、《海外所見中國名畫錄》雙書合刊全新校訂本!
提到「百老匯」(Broadway),浮現在你腦海的可能是紐約市重要的南北向大道;可能是美國舞台戲劇的表演與創作重鎮;當然,它也非常有可能是《悲慘世界》、《歌劇魅影》、《貓》,或者任何一部「音樂劇」的代名詞。 本書收錄知名廣播人、資深樂評人宋銘的音樂劇解說專文,以及百老匯不同風格、不同時期的三大音樂劇作品評析,以其科班出身及長期觀察表演藝術的視野,將2010年代轟動全美的嘻哈音樂劇《漢米爾頓》(華文世界中首次正式出版的評析專文)、1990年代百老匯最賣座的音樂劇《西貢小姐》和1980年代後史上最成功的音樂劇《歌劇魅影》,化為一篇篇精彩動人的故事篇章! 本書特色 ★收錄《漢米爾頓》一劇在華文世界中唯一正式出版的評析專文! ★完整呈現百老匯三個世代的成功音樂劇,紙上觀劇精彩萬分!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乾坤。荷花的生長過程宛如人生,從出生、幼年、青年、壯年到老年,自有它的喜怒哀樂。荷花於冬天枯萎,春天復甦,枯萎並不意味著死亡,逝去的艷麗,必將生出奇葩;它既因繁茂而美,也因衰敗而美。攝影家吳景騰深受荷花的生命力所感動與啟發,以「四季如荷」為主題,從春荷、夏荷,到枯荷、雪荷,彙整近兩百幅精彩攝影作品,搭配優美文章及雋永詩作,將吳景騰的追荷美景與歐銀釧的文字意境完美結合,展現荷的四季之美,以及永恆不死的奇蹟。「景騰兄對荷花情有獨鍾欣於所遇,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正如同鄭板橋畫竹,景騰兄觀察、體驗荷花形象,始於『園中之荷』、『眼中之荷』,終於孕育出『胸中之荷』。他的人生因為荷花更顯富足喜悅,各地荷花風景也因為他的攝影作品而廣為世人所知。」──張譽騰(前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
演員──戲劇角色扮演者;舞台行動執行者;表演的實踐者;藝術的創作者。作者朱宏章累積多年教學與創作的實務經驗,在從事表演工作三十年之際編寫此書,從近年的表演作品當中提出《台北筆記》、《Q&A二部曲》、《恨嫁家族》及《安平小鎮》四部作品為代表,分別含括了國際合作、翻譯文本、華文原創以及經典改編等不同面向的演出實務經驗。以上作品依照創作理念、學理基礎、內容形式、方法技巧、紀事分享等段落書寫,闡明表演創作時的應用技法,並在前述各段落小節當中,增補說明各項創作技法運用時所相關對應、相互支援的演員素養訓練。希望分享個人專業心得給表演的學習者、青年教學者參考。本書另收錄作者在兩岸戲劇院校的學習經驗、教學經驗與觀察所得之〈兩岸表演教學概況〉,整理兩岸在表演教學實施上的異同,並延伸探討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與葛羅托斯基兩位劇場大師的表演體系以及對演員的建言。
「現代戲劇之父」易卜生於十九世紀中葉起開始創作,共著有二十五部劇本。其中,《玩偶之家》不僅讓易卜生在世時即從「挪威作家」變成「世界作家」,至今仍是他所有劇作中最常被演出的劇目,主角諾拉更名列世界舞臺上最常被搬演、討論、激辯的女性名單。易卜生使用的書寫語言為今日書面挪威語(Bokmål)的前身──丹麥挪威文(dansk-norsk)。身處挪威脫離丹麥統治、獨立的語言正在演化的時代,易卜生創作劇本的挑戰在於:如何在菁英階級使用的丹麥文拼字和文法架構下,創造挪威中產階級的語言效果,寫出可信的對話──這也形成易卜生劇作語言的獨特新鮮之處:納入挪威方言,甚至自創新詞;使用重複的、稍嫌突兀或曖昧的字眼,以表達特殊意涵、形塑人物。然而,今日以書面挪威語為母語的人口僅五百多萬人,熟悉丹麥挪威文的人更是寥寥無幾。可以想見,人們認識易卜生的劇作,多半仰賴譯者扮演關鍵的中介角色。但易卜生這些高度自覺、高度政治性的語言實驗及運用,在英文譯本中卻往往被中和、淡化;轉譯自英文的中譯本,也因此更難將易卜生的良苦用心呈現給讀者。此版譯者林雯玲教授研究易卜生著作的語言特色,並將《玩偶之家》最新英譯本與原文逐一對照,仔細觀察原文的用字遣詞和語句結構,將所有發現反映出來,保留新創語彙和刻意重複的字眼,以期完整呈現易卜生的弦外之音和角色刻劃。希望透過此版譯本,可以讓讀者重新解讀劇中人物,重新認識易卜生。
初試啼聲便一鳴驚人的俄羅斯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的電影處女作《歸鄉》,展演一對兄弟的成長:從小生活在只有媽媽和阿嬤的家庭,自有一套娛樂和生活的方式,而一切卻在離家12年的爸爸返家以後,被完全打散、推翻。在看似冰冷的俄羅斯景致及鏡頭運動下,吳孟樵以獨有的觀察力探尋安德烈與伊凡這對兄弟的成長儀式,刻劃父權、拋棄與被拋棄、抵抗或服從、疏離與殘酷等議題,並從家庭異變中,延伸出蘇聯解體後,家國關係的瞬間改變。在「凝視」與書寫的演繹下,除了理性剖析電影,本書同時收錄作者回望自己生命經驗與家庭的感性抒懷:關於親子、家庭,以及懵懵懂懂的自我認識與成長;如同安德烈與伊凡,一段深度覺察後的重生之旅,正要開始……
「他的廣東書畫鑑藏,厚古而不薄今,從漢至元之金石到明清書畫墨跡,直到二十世紀的新國畫,甚至包括與簡又文同時的『嶺南畫派』、廣東『國畫研究會』和其他有名的書畫家作品都在他研究與收藏的範疇。這就使得他所垂注的廣東書畫發展史保持著難得的完整性與延續性。在廣東書畫研究方面,簡又文可謂篳路藍縷,與汪兆鏞(一八六一至一九三九)的《嶺南畫徵略》相比,各有千秋,居功至偉。」──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朱萬章〈簡又文與嶺南金石書畫〉簡又文的學術成果,一般為世人所知是太平天國史的相關研究,不過對熱衷於中國嶺南金石書畫的學者或收藏家來說,其成就與觀點同樣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身為道地的廣東人,簡又文的「斑園」珍藏中絕大多數都是廣東書畫。1949年,簡又文歷經抗戰結束、移居香港九龍仍堅守藏品,從事廣東文獻研究和整理收藏。其所藏橫跨中國嶺南地區之明、清以降作者,合計約250人、作品約1300件。《簡又文談藝錄》即簡又文於廣東書畫的鑑藏、重要藝術家論述和金石碑刻考究之研究成果集結,諸如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高劍父、嶺南奇才蘇仁山與高劍父之師居廉的生平、藝術風格與成就之探查,以及嶺南地區早期的金石碑刻如《劉猛進碑》、《黃腸木刻》和《南宋石刻》等考訂、校誤等鑽研尤深。簡又文收藏之字畫,多以「真」品為最要,期能以所得之文獻資料,以自身史學專長考究演進。除了呈現嶺南文化於中國文化史之地位與貢獻,也能深刻感受到簡又文對於家鄉文獻、文物與書畫的摯愛,期盼本書能成為後世研究廣東藝術史之指引明燈。
●齊白石親自口述+張次溪貼身採訪、記錄,完整記述齊白石的一生。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齊白石齊白石,出生困苦農家,一生與勤勉相始終;持家和律己,處處不忘「勤儉」兩字。其一生屬「大器晚成」型,二十七歲開始學畫,六十歲後筆法爐火純青,畫風獨樹一格;八十歲後達到登峰。其書畫不局限於傳統的山水與花鳥,而是反璞歸真,回到個人的生活與真實。張次溪,史學名家,與齊白石為忘年之交,兩人在一九二○年相識,當時張次溪十二歲,齊白石五十八歲。兩人往來了四十個年頭,亦師亦友,一直保持著深厚情誼。一九六三年,由齊白石自述、張次溪記錄,以第一人稱視角的《白石老人自傳》出版,全書僅記敘到一九四八年。一心想為齊白石作傳的張次溪,為補前傳缺憾,改用第三人稱的觀點,以《白石老人自傳》為基底,補記一九四九年後的齊白石生平,寫成《齊白石的一生》。無奈一九六六年,文革開始,張次溪在東莞會館的住所遭查抄,一萬七千多件書冊資料被封存,當時尚未出版的《齊白石的一生》手稿也一同遭劫。經過多年波折,《齊白石的一生》終於一九八九年出版,這不僅是目前所知記述齊白石生平最完整的傳記,也讓讀者對享譽國際的國畫大師能有更全面的認識。
多幅經典畫作,彩圖重現大師風采;追隨藝術家的生命足跡,漫遊歐洲重要藝術之都。帶領讀者看見一幅幅藝術品背後的精神肖像。--------------------------譜出《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普羅高菲夫,在長途巡迴演出、顛簸的火車車廂中,能夠寫下一篇篇閃耀藝術光輝的小故事。但他同樣也是棄髮妻於勞改營的人……普羅高菲夫另結新歡後,他那有著西班牙血統的聲樂家妻子,因冤獄流放西伯利亞,捱了八年的風霜,瀕死而歸。「美」,是藝術上的亮處;「暗」,則是背後的祕密。藝術家創作的過程或許綻放出不凡的花卉,卻也往往伴隨著人格上等同的隱晦與黑暗作為代價。文過於實,則趨於華;畫過於美,則耽於溺;真理隱忍怯懦之旁,則喪於格。作者洪雯倩旅居歐洲三十餘載,浸淫藝術領域多年,繼《歐洲人文行板》後,本次以歐洲經典畫作的「人物」為主,自文藝復興時期開始,依序介紹歐洲不同時代的畫家、文學家、音樂家與思想家,帶領讀者看見一幅幅藝術品背後的精神肖像。
掙脫「樣板戲」的重重枷鎖,再現起心動念的創作初衷。以破曉的光芒照亮黑夜,讓「恢復時期」回歸歷史本位。普遍來說,電影為大眾提供了現實解釋與精神慰藉,是非常重要的大眾娛樂。在中國的文革時期,電影卻成為歌詠讚頌政府官員的工具,也就是俗稱的「樣板戲」。對於勇敢活躍於檯面上的中國電影創作家們而言,如何描述剛剛逝去的歷史,把握此刻上演的故事已不僅是藝術問題,而是關係到大時代下小人物們的個體命運。通過電影敘事上的諸多悖論與徵候,最終抵達話語與現實不相契合的社會真相。本書探討中國1977-1979年期間約一百多部電影。此時期的電影嘗試跳脫「樣板戲」的固定套路,在明確的目的和模糊的歷史之間小心地閃轉挪移,對歷史進行選擇性記憶和重述,並在審判「他者」和自我神化的文字遊戲中放逐恐懼、救贖自我。作者用清晰的思緒配以精湛的文筆,從創作格局、語法表徵與意識型態出發,完整分析這些電影創作的時代背景與表達意涵。
電影觸動人們的感官,延伸心靈與思維層面的敏銳度,引領觀影者從不同的角度檢視自己與社會的關係。本書討論了五部電影:在《雙面勞倫斯》中,探討「跨性別」者在生活中實質困境與自我印象形塑的兩難,從社會各層面敵意與歧視的眼光,來檢視當代社會文化中的規範與行為體制;而《完美陌生人》是由人性弱點、窺視欲望、個體與他人互動、和諧與真實等面向切入,解剖的是婚姻長久經營的疲乏真相與各種困頓障礙;《悲慘世界》則是由影片思考社會中無處不在的偏見及對權力的傲慢,引出社會真實與假象的防護機制,釐清善惡與權力的界線;《飛越杜鵑窩》揭露體制衍生的社會議題與意識形態,本片的意涵早已跨越時空的限制,值得當代社會再行反思;《東京奏鳴曲》以普羅大眾「夾縫中求生存」的敘事內容,展現父權違建以及家庭與社會的偽善,揭露現代社會的壓抑與苦悶。
|本書集結作者近年發表的專論文章,內容涵蓋東西方戲劇研究,分析各種戲劇獨特的美學與藝術表演體系。|作者嘗試從傳記、歷史、心理學、人類學、符號學等視角,跨領域分析藝術文本,提供藝術研究者另闢蹊徑的研究參考。本書收錄作者近年來發表的論文,除了從戲劇內在本質分析外,亦自傳記、歷史、心理學、人類學、符號學等各種不同的視角切入。其中有兩篇是古希臘的悲劇和喜劇的探討,其他則是現代或當代劇本的研究。〈海達蓋伯樂的笑容〉最是微觀的分析;而〈歷史劇的語言〉則涉及宏觀問題;至於〈鏡框式舞台與京劇戲台人物上下場之強調方法比較〉係屬導演領域,且涵蓋兩種不同的劇場與文化,各有其獨特的美學與藝術表演體系。集結作者近十年發表的九篇論述,研究題材貫穿古今,並以多元角度剖析戲劇蘊含的美學及藝術性,是戲劇藝術研究學者值得參考的書籍。
「行腳」二字,根源於宗教情懷的行旅,親身實踐的踏查。游方之僧,稱為行腳僧;行腳,就是不假舟車,兩腳不停地移動、徒步旅行。其後逐漸演變為身體力行的精神象徵,透過一步步辛勞修行,徒步參道,廣遊四方,體驗人生。旅行的意義,在於探索人生、體驗未知的趣味,行腳節目的多元議題與開展性也正在於此。行腳的「主題」可能是旅行的目的,也可能是推動旅行的動力。如最常見的「美食」主題,享受美食為主,旅行反成其次。透過美食看見在地文化,由美食引導出製作料理的人,進而能懂得品味美食、品味生活。又如行腳節目的「探險、冒險」主題,並非叢林探險或荒野求生,更多是軟性溫暖地探索未知的旅程,其歷險的重點在於「探尋、摸索、體驗」,只要是未曾經歷過都是一種歷險。作者何懷嵩以製作《悠遊台北》、《台灣文創遊》、《城鄉印記》三部行腳節目共38集節目的豐富資歷,結合紮實的學理基礎,系統性彙整田野調查、影視企劃設計、主持徵選、攝製與後製技術、節目定位風格、視覺氛圍等行腳節目製作所需的實用內容,是有志於電視製作的從業人員不可錯過的重要參考書!
梨園世家出身,秀立社當家名旦 投身臺灣京劇界,作育英才無數 梁秀娟(1920-2000),自幼生長於梨園世家,其母梁花儂出身田際雲所創的崇雅社,在其栽培下,轉益多師,十幾歲便粉墨登場,一鳴驚人。數年之間奔走青島、上海、南京、西安等地,巡迴演出,風靡各地,為「秀立社」當家花旦。唯因中日戰爭,演藝生涯中止,來台後投身教育界,以豐富的舞台經驗、紮實的功底,化育台灣無數文化界、演藝界人才。 本書由梁秀娟次子所撰,蒐集大量珍貴老照片及第一手資料,點滴記錄尚派名旦梁秀娟為戲曲奉獻的一生! 本書特色 蒐集大量珍貴老照片及第一手資料,尚派名旦梁秀娟之子點滴記錄母親為戲曲奉獻的一生! 好評推薦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系系主任劉慧芬,專序推薦 「與一般藝人教學相較,梁秀娟著重理論方法,體系清楚明確。盡可能將戲曲表演身段,步驟分明地傳授學生。……梁秀娟標竿式的精神與研究方法上的啟發,則是她無可取代的偉大成就。」
用劇場帶領被壓迫的群眾革命與發聲 將市民變成演員,讓加害者同理受害者 他是被媒體譽為「不朽的巴西戲劇大師」 翻開他的生平,翻轉改變社會人心的魔幻力量 奧古斯都・波瓦(Augusto Boal, 1931 - 2009),巴西戲劇大師,深受左派與拉丁美洲解放思潮的影響,將劇場藝術視為改變社會與替底層人民發聲的方式,進而推動將表演與人民生活相結合的「民眾劇場」。一九六四年,巴西發生軍事政變,進入軍政時期,而波瓦那替底層人民發聲的劇場教學方式,也逐漸被政府視為威脅。一九七一年,波瓦被新政府逮捕刑求,最終流亡他鄉十餘年。流亡海外期間,波瓦提出了具有巴西特色的「被壓迫者劇場」理論,強調所有被壓迫的人民都可以透過劇場進行肢體與心靈的解放、激起被壓迫者內在意識、認清自己所處的被壓迫環境,進而設法解決問題。 如今,波瓦所開創的被壓迫者劇場已是拉丁美洲與亞洲社區劇場、教育劇場、公民運動與社會服務的指導方法,亦是世界民眾劇場的先驅。在台灣、新加坡、香港與中國大陸等地,被壓迫者劇場逐漸被視為社會改造與心靈治癒的方式。 本書以波瓦的人生歷程與劇場理念主軸,深入淺出地講述其如何從一位巴西的劇場運動先驅者與本土音樂劇創始者,因為政治關懷與流亡異鄉的經歷,進而發展出「被壓迫者劇場」的傳奇一生。 本書特色 ★用劇場帶領被壓迫的群眾革命與發聲;將市民變成演員,讓加害者同理受害者。他是被媒體譽為「不朽的巴西戲劇大師」。翻開他的生平,翻轉改變社會人心的魔幻力量! ★我們都是這個社會的演員:被壓迫者劇場不只是一種演出,還是社會改革的實踐行動與心靈療癒的重要方法,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孫過庭的兼通思想與尚法本質+米芾抑唐崇晉的批評意識+趙孟頫的古法精神+董其昌求淡的尚意書學+王文治的帖學史觀+沈尹默對帖學文化的重構+王靜芝抑碑崇帖的審美取向 ──無論尚法或尚意,他們都體現了以王羲之為典範的帖學傳統中,「意」的共性與「變」的特質── 自唐宋到清代前期的書法史,幾乎是以學習王羲之為主的帖學史,進而形成難以動搖的傳統,此即本書所謂的「帖學傳統」,承襲王羲之系統的代表性書家,也就自有其書史上難以動搖的典範意義。本書深入探析孫過庭、米芾、趙孟頫、董其昌、王文治、沈尹默與王靜芝等人的書學觀,據此建構出一套以特定觀念為主軸的書學體系,試圖提出一個有別於無所不包的書學史論著。 本書特色 以王羲之書法美學為核心,建構自唐代到近現代的典範系譜!
追荷之路:台北、新北、桃園觀音、嘉義、台南白河、上海、南京、淮安、北京、哈爾濱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乾坤。荷花的生長過程宛如人生,從出生、幼年、青年、壯年到老年,自有它的喜怒哀樂。荷花於冬天枯萎,春天復甦,枯萎並不意味著死亡,逝去的艷麗,必將生出奇葩;它既因繁茂而美,也因衰敗而美。 有感於荷花的旺盛生命力,攝影家吳景騰以「人生為荷」為主題,彙集一百多幅精彩攝影作品,並特邀作家歐銀釧撰寫詩作,圖文並茂,一同闡述生命的輪迴與四季永恆不死的奇蹟。 「吳景騰花數十年拍荷花,他的作品展現荷塘生態的豐富畫面。荷的紋理經過他的心思,構圖或幽靜或繁華,都有獨特之美。春荷清雅,夏荷嬌美,秋末殘荷枯蓬,都在他的鏡頭下,訴說著生命故事。//吳景騰拍荷花,搭配歐銀釧的詩句,她的詩有著靈氣,融合東方與西方的文學美感,描繪出荷的四季,敘述荷的哲思。」──張譽騰(前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 本書特色 ★張譽騰、丁躍生、馮佩韻、楊宗翰──好評推薦 ★上百幅荷花攝影作品搭配主題詩作,吳景騰數十年追荷精華結合歐銀釧的文字意境,圖文並茂,領略荷花與生命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