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建築之父」勒.柯比意劃時代驚論述作品,並啟發20世紀無數建築師、各領域藝術家、工業設計觀念與一般讀者。 *今年適逢此經典出版(1923)百年紀念。全書圖文配置致敬初版版型,並收錄原書200餘張豐富圖片與建築大師勒.柯比意設計圖稿。 *建築學界必讀教科書級經典。法文直譯。建築師、藝評家專文導讀。 20世紀最重要的建築論述經典 出版百年紀念 建築大師勒.柯比意(Le Corbusier)的13則百年留言 ◆2023最新法語中譯 ◆致敬1923年初版內頁版面 ◆建築師、藝評家專文導讀 ◆收錄勒.柯比意親撰第二版序(1924)、第三版序(1928)、 ◆勒.柯比意致老師,談論藝術觀的一封信(1908) 「為所有的人」, 找回人的尺度 找回根本的需求,根本的功能,根本的情感, 這就是重中之重,是建築的一切。 勒.柯比意基金會 主席 Brigitte Bouvier 法國在台協會 學術合作與文化處 處長 Cécile Renault(雷詩雅) 建築師、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創始人、美國建築師協會榮譽院士 姚仁喜 臺灣建築學會理事長 曾光宗 魯汶藝術花邊教主、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胡琮淨 漫畫家 建築大叔 文化評論人 詹偉雄 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博士、建築寫作者、策展人 謝宗哲、 藝評家、策展人、作家 謝佩霓──────有感推薦(依姓名筆畫序) ── 藝術評論家 鄭治桂──────深度閱讀 **** 1923年,三十六歲,逐漸在巴黎的文化藝術圈嶄露頭角的勒.柯比意,將他自1920年起參與編輯《新精神》(L’esprit nouveau)雜誌期間發表的十二篇稿子結集,加上〈新建築或革命〉一文,出版了《朝向新建築》一書,最初是對於美感、現實或是因循保守的建築圈前輩與同業們有話要說,希望指出一些(尤其在一戰後的氛圍)能解決社會與人們實際需求的可行路徑,並建立一些有所依據的美學標準--也彷彿以書寫作為他日後以多件更廣為全世界所知的建築作品實踐其理念的超前演繹。 Vers une architecture這部在整個20世紀都不可能被忽視、具有鮮明宣言色彩的先行建築論述經典,不僅是理解當代建築觀念與演化轉折點的重要路徑,尤其是重視機能性的集合住宅--如今那已是百年後我們的都市日常風景了--更像是回溯源頭般憂心提醒,能否對美感與居住環境留心提升,從來都是「人之所以為人」必須持續關注的課題。 而建築師正是能對此做出貢獻,並使作品具有藝術的質感與格局,成為一種純粹的心智創造成果,從而對人們的內在外在都造成影響。 本書展現了勒.柯比意對於建築志業與藝術觀的使命感、熱情,充滿智慧的靈光,只是他的倡議和提醒總帶著一些憤慨與嘲諷,但同時也是向讀者/大眾與建築師們發起衝撞陳腐習慣、搖撼沉睡感知的邀請。 如他在書中所述,建築是為普通人、為所有的人進行研究與服務,這本書也是所有關心居家住宅空間的讀者都能從中獲得啟發的生活與社會趨勢觀察筆記--不論是百年前的歐洲或是此刻;尋求身心安頓,創造自己與同代人各種意義上的容身之處,以共同理念為動盪的關鍵時代賦予秩序,對抗混亂,就算僅僅是一件能觸動人心的「美好的事情」,向建築學習,總有什麼可想可做。
新媒體藝術家/國際XR金獎導演=黃心健 虛實展演的前線實務 新媒創作的領航地圖 元宇宙世代的入門之書 創作心法 x 展品詳解 x 設計手稿x 國際經驗 x 實例應證 與黃心健一同登臨新媒科技的極境, 探索「登月」、手捧「星砂」、體驗「失身記」, 並在「輪迴」中,打造元宇宙的想像大未來! 這是一個虛實無縫的時代,XR技術為我們引入了無可比擬的沉浸感,人類也正在邁向元宇宙、超次元的路上跌撞摸索。多年來屢屢囊括國際 XR 設計大獎的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在新書《黃心健的XR聖經》中,揉合近期XR藝術的探索脈絡,以及在5G世代啟動的當下,對相關產業景況的深刻想法。書中條分縷析,完整呈現黃心健虛實展演精選作品的靈感源頭與技藝心法,以及他參與國際重要影視科技展會時所提取的珍貴經驗,藉由新舊思維的舒張與反芻,為新媒體藝術創作的前景引路:「當我們可以隨時處於夢境中,汲取豐沛無盡的集體夢之能量,人類的想像力勢必會激發更多奇思妙想!」 【黃心健的XR元宇宙】 特選作品個案剖析 《沙中房間》 《登月》 《高空》 《失身記》 《繪聲造影》 《望鄉三態》 《星砂》 《輪迴》 國際影展、專案合作精華 【威尼斯影展】 【坎城影展】 【奧地利電子藝術節】 【西南偏南影展】 【新影像藝術節】 【富川國際奇幻電影節】 【西班牙個展】 【NFT跨界共創《We Are What We Eat》】 本書特色 ●國際XR金獎導演、臺灣「元宇宙大聯盟」發起人、新媒體虛實展演藝術家黃心健,首度出版分享作品創意心鑰、靈感脈絡與技法策略! ●全書搭配上百幀精選彩圖及珍貴手稿,完整呈現黃心健創作元宇宙的瑰麗奇情、視覺震撼,以及國際展會現場前線實況! ●隨附多件XR作品與「食壤」NFT跨界合作案精華影片QR Code,即掃即看!
普普教皇安迪.沃荷撰述美國普普文化最迷人的黃金十年(1960-1969)。 「這是我對一九六○年代發生在紐約的普普風潮的個人觀點⋯⋯它是一個回顧,回顧我的朋友和我當時的生活情景——回顧繪畫、電影、時尚以及音樂,回顧超級巨星以及人際關係,它們構成了我們在曼哈頓閣樓裡的場景,我們管那個地方叫工廠。」 一場文化風暴席捲了1960年代——普普藝術、迷幻文化、巴布.狄倫、地下電影——而風暴核心就是安迪.沃荷。他的工作室,名為「工廠」的一間曼哈頓閣樓,是60年代文化場景的中心,就在這個銀色工廠裡,他創造出界定普普藝術的康寶濃湯罐頭以及許多的文化偶像。從地下絲絨、滾石樂團,到伊迪.塞奇威克,也都在這裡串門子、打轉、揮霍青春——這些特立獨行的年輕人,構成改變世界的一場青年震憾(youthquake)。沃荷在本書毫無保留、幽默地閒話這黃金十年的內幕故事。 青春爆炸的沃荷六○ ◎迷人的年輕人是不工作的 ◎聰明而缺乏紀律 ◎比起十年前許多人看起來都更顯窈窕和漂亮 ◎睡眠變得過時,因為有太多事情要做 ◎所有東西都需要「宣傳」,幾乎什麼都能免費弄到手 ◎強調事物的真實本質 ◎不必去讀一本書才能成為這種文化的一部分,只需要去購買它就可以了 ◎任何人不管他們是誰、穿著如何,都有權利去任何地方去做任何事 ◎衝突不斷的年代,最後直到所有社會障礙都受到衝撞為止 ◎跑歐洲是時髦事兒,每個人要不是剛從歐洲回來,就是正要去,或是正設法要去 ◎擅長廢物利用是一門技能、能引以自豪的本領 ◎在習以為常的東西裡看到它新的一面 要是沒有這群瘋狂的嗑藥者,在我身邊喋喋不休,做一些他們的瘋癲事兒,我可能會失去創造力。──安迪.沃荷
「我覺得現實生活才是假的。」 安迪.沃荷的複製與貼上哲學 在這本語錄式的自傳裡,A(安迪)喃喃絮語還有與他的B(朋友)們高談闊論不同話題,或小題大作或大題小作,坦誠地表達他對愛、美、性、工作、時間、死亡、經濟學、氣氛、成功、藝術、名氣、內褲、真實與虛無等等等的看法,言語流露他的尖酸幽默、糾結又神經質。 這位普普教皇已然去世三十年,但他對流行文化洞見觀瞻,使得他的哲學超越時空,在現今網路媒體與物質消費的年代仍然鮮活、適切。 【沃荷跨時空語錄】 A說愛 我第一次買電視之後,便不再執著於與人親近。〉〉〉〉宅男 A說美 各種瑕疵全部刪除,它們並不屬於你想畫的那幅美圖。〉〉〉〉美圖秀秀 A說性 幻想的愛勝過現實的愛,不做愛最令人興奮。而最令人把持不住的引力,就是明明相吸,卻永遠不得碰頭的兩極。〉〉〉〉Cybersex A說氣氛 也許到時候會有派對的實況轉播,任何人想要身歷其境,只要靠全息攝影就能達成,在家也能舉辦3D宴會,假裝自己人就在現場和大家一起出席,甚至可以自己租一個派對,安排自己坐在名人旁邊,想要哪個名人就安排哪個名人。〉〉〉〉虛擬實境 A說名 要是我也可以光靠對方的節目就完全摸透一個人,那就太棒了,如此一來我就可以洞悉他們的人生出了什麼問題〉〉〉〉真人秀 A說刺刺的感覺 我把大部分的時間都拿來和這個B或那個B講電話。我把這個行為,叫作「查勤」。因為我很想知道這些B們從前一天早上開始所做的每件事,我問他們去了哪些我沒去的地方,見了哪些我沒見到的人。〉〉〉〉臉書News Feed
*本書為行為藝術教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的自傳。 *本書有「三個瑪莉娜」:戰士的、靈性的,還有狗屁一樣的瑪莉娜,這部自傳是她50年以來最赤裸、最疼痛的自我審視。 *斯巴達式軍人家庭長大,紀律比愛重要;意志力造就了她的藝術生涯,渴求愛影響了她的人生。 *昔日與同是藝術家的情人共同創作,又戲劇性地分手;在表演現場再度重逢彷彿宣告和解,然而最終還是要對薄公堂;六十歲時再次被另一個藝術家情人背叛,終於醒悟「藝術家應該避免愛上另一名藝術家」。 *她的《藝術家在現場》於2010年為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創下開館以來觀展人次的最高紀錄。她的「阿布拉莫維奇方法」如可讓她成就每次長延時的表演藝術、連Lady Gaga都成為她的學生? *全球售出13種語文版本 *獲得2016年《書目雜誌》年度好書(Booklist Editors' Choice)、亞馬遜當月選書 *2014年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被《時代雜誌》選為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 你以為你會從地球的邊緣墜落,結果你發現了新大陸。 「我必須把自己丟入這種狀況之中,給我自己帶來這麼大的情感傷痛,才能擺脫這一切,才能把他從我的生命中驅除。而我確實這麼做了⋯⋯在那一刻我不再喜歡他的氣味。而當我不再喜歡他的氣味以後,一切都結束了。」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 1946-)再度選擇以疼痛的方式去表達自己,只是這次不是明刀明槍的藝術表演,而是要離開她的情人,也是她藝術上的合作伙伴烏雷(Ulay)。這本自傳的心臟是一齣歌劇般的愛情故事,而他們的故事終於在中國長城畫下戲劇性的句點。 愛與痛一直佔據了阿布拉莫維奇生命的重要部分,父親離家出走,與別個女人另組家庭;她那當過解放軍、有嚴重潔癖的母親,從不曾親過或擁抱過她,以斯巴達方式進行管教與精神控制。當阿布拉莫維奇將躋身國際藝術家行列時,她還是得遵守每晚十點回家的宵禁。她才剛用刀割自己、用火燒自己,但這些都得在晚上十點前完成。 阿布拉莫維奇以身體作為媒介,進行各種觸目驚心的表演,挑戰了社會認知。「我體驗到了絕對的自由——我感到自己的身體毫無束縛、毫無限度;痛楚一點也不重要,什麼都不重要⋯⋯那一刻我知道我找到了自己的媒介。沒有任何繪畫、或是我能夠做出來的物件曾帶給我這樣的感受。」她繼承母親「穿牆」般的意志,超越身體與精神的極限,拋出生命議題邀請觀看者共同參與、思索。 選擇自殘的表演方式,不代表她無所畏懼,恰恰相反,但是「去做我感到害怕的事、去做我不懂的事、去沒有人到達過的領域。如果你用同樣的方式去做事,不斷地重複自己,什麼事情都不會發生。」阿布拉莫維奇的故事時而觸動人心、時而轟轟烈烈,帶有冷冷的幽默,道出了一段將自己推向恐懼、痛苦、筋疲力盡的極限,所成就的無人能敵的藝術事業;以及追求情感與靈性轉化、絕不妥協的危險旅程。本書就是一個傑出的表演,清晰有力地描述了一名超凡藝術家的傳奇人生。
* 本書是以紀念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為主題的訪談集。 * 十七位台灣當代重量級莎劇專家學者和藝術工作者,暢談他們與莎士比亞「同工」的經驗和人生體會。 * 莎士比亞為什麼會跟得上現代?台灣莎劇是怎麼煉成?每一次的改編,都是一種背叛!但正因如此不斷賦予了莎士比亞新生命,從古到今他一直與我們悲喜同行。 東西衝撞・改造融入・調戲莎劇 與17位莎士比亞同行者一同解「迷」 英國老婦人看完《李爾在此》後激動地說「你把莎士比亞救活了!」——莎翁逝世四百年後,飄洋過海化身萬古的靈魂,活在豫劇裡、京劇裡、台語戲劇裡,也在兒童夏令營裡⋯⋯與這裡的人悲喜交融、探論矛盾——他始終與我們同行。 劇場學者梁文菁,訪問了台灣當代十七位舉足輕重的莎劇專家學者以及藝術工作者,暢談莎士比亞迷人之處,並對他們的著述、演繹和人生產生何種影響與領悟;印證了莎士比亞與他的作品不屬於一個時代、一種文化,而是屬於全人類永恆的文化傳承。 他們怎麼說莎士比亞? 「翻譯完才發現《暴風雨》劇本對台灣算是個預言,情境對台灣的現實有象徵意味,幾乎可以說暗喻台灣的社會現象。」──李魁賢(詩人) 「一個劇本可以演出的方式可能是無窮盡的,也因此這四百多年來大家還一直可以看莎士比亞,沒有一個什麼叫作定本。你要用我的劇本,我其實是心存感激。就像一個劇作家寫了一個劇本就是希望有人演。」──彭鏡禧(翻譯家) 「之所以叫作跨文化,就是要趨近local的在地文化;在地文化是什麼想法,應該也是這樣改寫。就像《李爾王》在日本被黑澤明導演改編成《亂》,絕對不會是三個女兒,而是三個兒子,因為日本重男輕女的背景,王位是不可能傳給女兒的。」──陳芳(學者) 「閱讀莎士比亞,再閱讀其他人的著作成為你自己成長的、作為一個學生、有深度的學生、乃至一個學者的必經過程。」──胡耀恆(翻譯家) 「我認為莎士比亞作品是很重要的社會縮影。我自己認為,做台灣莎士比亞資料庫就是在寫一部台灣的文化史。」──雷碧琦(台灣莎士比亞學會創會理事長) 「只是想為所謂的傳統戲曲豫劇的表演打開另外一種面向,讓豫劇團的演員有機會去挑戰一些在他們的原本定目劇裡頭,不可能挑戰到的人物。當他們要去處理這樣的角色時,他們不得不突破行當、跨行當去演這些角色。」──呂柏伸(台南人劇團藝術總監) 「莎士比亞是看到他眼前這些人、這些事情,他就雕刻了劇本。用聲音去表現真的很厲害,紋路、下手的地方,我覺得就是看到一個很厲害的雕刻作品的高手。」──王嘉明(劇場導演) 「莎劇對人性的刻畫,跟傳統戲是不一樣的。像傳統戲曲,演青衣就是溫柔婉約,沒有什麼特別的內心戲,沒有太高的起伏,而是從唱功去詮釋角色。但是夏洛的角色很全面性,我沒有辦法以傳統戲曲的單一行當去詮釋他。」──王海玲(演員) 「莎士比亞把悲劇還原到人類衝突而有的廝殺,不論結果,都是非常可怕的:你不是跟外來人打仗,而是跟自己人。妒忌來妒忌去,猜忌來猜忌去,自己人把自己人不是毒死就是殺死,可怕到極點,是一種沒有辦法解救的悲法。」──吳興國(演員) 「在西方的戲劇當中,用一個鏡框式的方式,把他的好與壞演出來給你看。但京劇不一樣,他把主要的角色變成是非善惡的化身,目的在教忠教孝,充滿忠孝節義、天地君臣民這樣的階級。」──魏海敏(演員) 「如果說當代傳奇一九八七年的作品,是台灣做莎劇的重要里程,那果陀在一九九四年做了《新馴悍記》,則是另一個濫觴,把莎士比亞的《馴悍記》變成受歡迎的演出。」──李惠美(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 「莎劇裡面有很多可以讓兒童接近的角色,像是很多在談母子或父女之間的關係,所以小孩子對《李爾王》,尤其是女孩子對《李爾王》非常有感覺。」──耿一偉(台北藝術節藝術總監) 「莎士比亞他悲喜交錯跟悲喜交融這一點真的是滿厲害。後來在我大概所有的劇場創作裡,都在走這麼一條路,就是說,即使是一個非常沉重的主題,但我都在中間找到一種側面切入。」──鴻鴻(劇場及電影導演) 「為了表示自己跟得上莎劇的程度,或是讚許台上的背書功力而鼓掌?不必!很有可能是因為他們演得太爛,或者太自以為是,所以你聽不懂、看不懂。千萬不要有莎士比亞迷思。」──姚坤君(演員) 「因為女性角色,『女』是重要的,『性』不是真的『性』,所以一定要露,看你露哪裡。瑪格莉特是露胸、伊莉莎白是露背、安是露兩條腿。」──靳萍萍(劇場服裝設計師) 「我小時候看世界的角度,就有點像哈姆雷特,我從來都不相信大人世界所講的規則,他們講的都不是實話,大人講完之後,一轉身卻不是那一回事。後來才回想起來,為什麼哈姆雷特說的話,我會很認同。」──施冬麟(演員) 「我對理查三世向安求婚的片段,一直有很大的想像。我一直在等哪一個男演員可以把那個片段詮釋出來,因為他必須要能夠說服所有在場的人,不管是對手、女演員或者是女性觀眾,看完那段以後,真的相信自己會願意嫁給他。」──謝盈萱(演員)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莊子.養生主》 即使堅硬如石,篆刻家亦能以心神意念,從容不迫地在方寸之間雕刻出圓潤流動、舒密細膩的一片天地:那是山川流水的靜謐,是母親哺育幼子的安好,也是君子剛正的氣魄。作者任安專研銅器、古文,並從事書法篆刻創作,日日與銅器、銘文、璽印、篆刻、漢字、書法為伍,久而久之,已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暇時讀書有得,便欣然奏刀。本書為任安的治印集粹,集吉祥語、《詩經》、唐詩與古文,共分四個主題: 【以受多福】說吉語印 集祈福吉語、勵志箴言,流露中國人深切又普遍的價值觀與生命觀。 【穆如清風】詩經頌歌 《詩經》擷英,歌頌有德長者與新婚夫婦。 【閒情逸致】詩文佳句 集古文唐詩,幾許「閒情」偶發「逸致」,都在在流瀉著印人與古人的對話。 【惟吾德馨】陋室銘、愛蓮說 集(唐)劉禹錫與(宋)周敦頤的代表作,以道德彰顯陋室的「不陋」和蓮花的「出淤泥而不染」。 【本書特色】 *本書為古文字專家、書法篆刻家、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任安的篆刻作品集。 *詩文佳句入印,是以另一種視角啟發讀者對詩文的想像。 *書中各印均加附印說,陳述選字與布局之創作歷程,讀者可感受篆刻家的匠心獨韻,領略漢字工藝之美。 *篆刻小辭典,提供篆刻基本知識與概念。 *禮物套書包含《以受多福》禮盒,內含「以受多福」印章(附印泥)、「諸事皆宜」紅包袋(三款共六個)、「游刃有餘」紙膠帶、「福逸滿蓋」印譜,組合成精美禮物套書,送贈親友就是一份最好的祝福。
從原始的歌到樂器的發明;從留聲機時代的爵士樂到錄音帶音樂;從隨身聽、MTV到數位化的iPod,聽音樂的模式一直在改變。本書談的是音樂的力量,情歌、爵士樂、Hip hop……不同種類的音樂是如何感動不同的人。經歷民歌、情歌、台語搖滾時代,每一個年代的流行樂都有它的代表人物,這些人物在文化和社會層面上是如何影響過去以及今天的人們?今天創作者走在獨立音樂的路上又是怎樣的情況?未來的音樂產業如何去想像?其他內容還包括:「2004年第一屆硬地音樂展」紀事、流行音樂以外的六種音樂介紹、成英姝音樂小說、音樂創人分享創作心得、建築、文學以及旅行中的音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