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歐洲民族主義盛行,各國興起強烈愛國意識,期望用豐富的民族色彩復興長久以來被遺忘或被壓迫的藝術文化。捷克的作曲家們也加入這股熱潮,開始重視本土文化傳承,竭力從地方歌謠舞蹈、史實或民間傳說中尋找靈感,將之與西方古典音樂結合,在傳統曲式上創造出一種全新且獨特的音樂風格。本書所探討的五組樂曲中,以德弗札克《四首浪漫曲》與楊納傑克《小提琴奏鳴曲》較常被公開演出;史麥塔納《我的故鄉》、德弗札克《E小調馬祖卡舞曲》與蘇克《四首給小提琴與鋼琴的作品》則尚未普及、在國內樂壇相對陌生。即使如此,無庸置疑地,每組樂曲皆富有深厚的藝術涵養及帶有生命力的音樂語言,對兩個樂器而言,無論是自身演奏技巧或是室內樂合作詮釋上,亦處處充滿樂趣與挑戰,確實值得加以推廣,增加曝光度。為了讓更多室內樂愛樂者知悉此套曲目的崛起背景、相互關係與樂曲特質,本書將先說明國民樂派的起源與類別,再限縮至捷克地區,瞭解其歷史背景、音樂特色、作曲家生平、創作技法與風格特質。藉由這些內容的論述探究,期望能在捷克音樂、小提琴與鋼琴的範疇中,為鋼琴合作與二重奏室內樂的學術領域,提供不同的觀點與視野。
對於喜歡聽故事的朋友們──這本書將告訴您,劇場中我們都耳熟能詳的前輩們,挑戰過哪些事,又是如何面對挑戰。在看似有點迢遠的那個年代,前輩們塑造了台灣表演藝術的豐富面貌,對我們今日的生態產生一定的影響。那些前輩的風華,我們都該知道。 對於想知道表演藝術秘密的朋友──這本書將告訴你,成功創作的訣竅究竟在哪裡。專業舞團及劇團的作品,為什麼會那麼吸引人們矚目?它們的取材又是如何地扣合著時代的脈動?這些表演的形式是如何產生的?這些問題,每個編創者的內心都曾自問過。本書將提供一個經驗交流的機會,透過創作過程的剖析,讓不同時代、不同領域的人互相映射與關照。 對於想知道更多表演藝術理論的朋友──這本書將提供一個當代劇場中不可或缺的「雙筒鏡」,一邊是「現象學」,另一邊是「符號學」,當代表演藝術的各種理論就在這兩個基礎上延展開來,表演實務也透過這個「雙筒鏡」得以洞見蘊藏在形式之中的多元內涵。 這本書的內容,就是一場知識性的表演藝術的呈現!
對於喜歡聽故事的朋友們──這本書將告訴您,劇場中我們都耳熟能詳的前輩們,挑戰過哪些事,又是如何面對挑戰。在看似有點迢遠的那個年代,前輩們塑造了台灣表演藝術的豐富面貌,對我們今日的生態產生一定的影響。那些前輩的風華,我們都該知道。 對於想知道表演藝術秘密的朋友──這本書將告訴你,成功創作的訣竅究竟在哪裡。專業舞團及劇團的作品,為什麼會那麼吸引人們矚目?它們的取材又是如何地扣合著時代的脈動?這些表演的形式是如何產生的?這些問題,每個編創者的內心都曾自問過。本書將提供一個經驗交流的機會,透過創作過程的剖析,讓不同時代、不同領域的人互相映射與關照。 對於想知道更多表演藝術理論的朋友──這本書將提供一個當代劇場中不可或缺的「雙筒鏡」,一邊是「現象學」,另一邊是「符號學」,當代表演藝術的各種理論就在這兩個基礎上延展開來,表演實務也透過這個「雙筒鏡」得以洞見蘊藏在形式之中的多元內涵。 這本書的內容,就是一場知識性的表演藝術的呈現!
展覽,需要一定的空間、環境作為容器,本文即是從空間與設計的角度來思考展覽的各種可能。 設計是把一種計劃、規劃、設想通過視覺的形式傳達出來的活動過程。以空間為概念的展示設計,將所有的靜態動態、實體虛擬活動所需視為一個整體具有跨界、統合的概念。 本書以展覽的角度重新定義展示設計,並以空間作為統合的論述;以展覽活動的可能性為基礎,將空間與展覽兩個議題並置以設計作為論述的基礎。
音樂劇產業的蓬勃發展,也帶動了音樂劇教育的盛行。然而,目前在兩岸地區從事音樂劇教學老師們最大的挑戰,往往是不知從何著手。 本書從各種派別之歌唱法切入,搭配即興劇訓練,然後帶入音樂劇表演的專業訓練。著者於本書中,加入了角色功課表、行為選擇表以及各教學法的示範影像連結,並於附錄中附上一齣適合中小學音樂劇劇本。 本書可以提供願意踏入音樂劇教學的教師們作為教學手冊,有志於踏入音樂劇產業學生們,更能從本書中獲得學習方向的參考。
在資訊科技日新月異,社會快速變遷的二十一世紀,面對多元化的新世代,跨領域能力是當今社會各界在進行人才培育計畫時所強調的要點。年輕學子除了精進自己的學術專業能力與技能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具備進入未來職場所需的跨界、跨領域能力。在此潮流之下,跨領域學習已成為各國教育改革的趨勢,近年來國內教育界也積極地在各級學校推動與跨領域相關的教學計畫與課程發展。在此影響之下,音樂教育的教學目標,也逐漸由以往著重於認知與欣賞能力的培育,擴展到音樂跨領域能力的養成。 音樂美感的內涵不僅是感知、創作與欣賞,還包括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經驗與文化,以及各領域的知識與素養。音樂教育包容廣博,音樂活動本身即具有交叉和跨領域的特性,如何能將音樂與其他學科進行不同層次的整合,引導學生創意發想,而各學科在其專業知識發展中,也皆能與音樂進行橫向連結,達到合作交叉的跨領域精神,是音樂教學者應重視的議題。本書以結合跨領域與音樂教育兩方面的研究理論,彙整出跨領域音樂教學的方法與實行策略,讓身處於二十一世紀的音樂教育工作者,能突破原有的教學框架,建構以跨領域為核心的課程,培養出能尊重多元文化又具備跨領域能力的未來人才,發揮音樂教育的最高價值。
無論島嶼內外,「工藝」自文化範疇中的浮現,都經歷了一段從「名詞」到「動詞」的過程。「工藝」的定義與界限,在當代不斷地被重新修訂。「工藝」,不僅僅指稱名詞、物質的「工藝品」,其動態意涵更而受到強調。所謂動態意涵,包含「人的技術」、「文化承載」的特質,也包含工藝從原料到成品的「過程」(process)。更有甚者,「工藝」也是一種「行動」,在定義範疇協商的過程中,作為行動主體挑戰既有的權力關係,預期造成社會改變。「工藝」的浮現,除了後殖民認同的承載之外,是否能夠翻轉既定的認知,無論是何以為美的權威論述、勞動的人性意涵、資本和生命品質的關聯程度,或者是知識的階層性等,一直以來都提供給所在社會思辨的靈感。本書以「臺灣工藝」為主要探究對象,並以其他區域案例為映照,透過貫時性記憶脈絡的呈現,以理解「臺灣工藝」作為論述主題,在臺灣社會經濟環境及國際場域中浮現的過程。如同「文化遺產」是「現在的過去」(the present past),當代臺灣工藝的面貌,也是其時文化動態過程(cultural process)的產物。而多重記憶層理的清晰化,或將映照出後殖民臺灣工藝獨特的前行路徑。藉由工藝在當代社會所牽動的產業、文化遺產與社群發展、後殖民等課題,期待能夠回饋工藝的思辨性研究視角。
無論島嶼內外,「工藝」自文化範疇中的浮現,都經歷了一段從「名詞」到「動詞」的過程。「工藝」的定義與界限,在當代不斷地被重新修訂。「工藝」,不僅僅指稱名詞、物質的「工藝品」,其動態意涵更而受到強調。所謂動態意涵,包含「人的技術」、「文化承載」的特質,也包含工藝從原料到成品的「過程」(process)。更有甚者,「工藝」也是一種「行動」,在定義範疇協商的過程中,作為行動主體挑戰既有的權力關係,預期造成社會改變。「工藝」的浮現,除了後殖民認同的承載之外,是否能夠翻轉既定的認知,無論是何以為美的權威論述、勞動的人性意涵、資本和生命品質的關聯程度,或者是知識的階層性等,一直以來都提供給所在社會思辨的靈感。本書以「臺灣工藝」為主要探究對象,並以其他區域案例為映照,透過貫時性記憶脈絡的呈現,以理解「臺灣工藝」作為論述主題,在臺灣社會經濟環境及國際場域中浮現的過程。如同「文化遺產」是「現在的過去」(the present past),當代臺灣工藝的面貌,也是其時文化動態過程(cultural process)的產物。而多重記憶層理的清晰化,或將映照出後殖民臺灣工藝獨特的前行路徑。藉由工藝在當代社會所牽動的產業、文化遺產與社群發展、後殖民等課題,期待能夠回饋工藝的思辨性研究視角。
近年來「室內樂中鋼琴的角色(含二重奏)與其他樂器同等重要」的觀念一再被強調,鋼琴合作藝術家卻仍時常被認為是次要角色,很少享有鋼琴獨奏家般的鎂光燈及優越感;而蕭頌這首《D大調協奏曲》融合了「室內樂合作分享的精隨」以及「獨奏的氣勢與音樂內涵」,演奏時得以淺嘗「獨奏家」所得到的關注與掌聲,又可以與合作夥伴進行更深層的音樂交流,充分享有契合、愉悅與滿足感。 蕭頌這首樂曲出神入化的創作技巧與崇高藝術價值令人讚嘆,而曲中引起共鳴與憾動人心的力量,更使這部作品偉大而巂永。探究蕭頌《D大調協奏曲》的過程就像在深入接近一個人的真實生命,愈深入研究,愈能感觸作曲家本人及作品所蘊含的巨大能量;深入了解樂曲創作的同時,也是更勇敢的與自己對話、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進而奇妙的因用心理解作品而自我省思生命的樣貌、從中獲得鼓舞。
近年來「室內樂中鋼琴的角色(含二重奏)與其他樂器同等重要」的觀念一再被強調,鋼琴合作藝術家卻仍時常被認為是次要角色,很少享有鋼琴獨奏家般的鎂光燈及優越感;而蕭頌這首《D大調協奏曲》融合了「室內樂合作分享的精隨」以及「獨奏的氣勢與音樂內涵」,演奏時得以淺嘗「獨奏家」所得到的關注與掌聲,又可以與合作夥伴進行更深層的音樂交流,充分享有契合、愉悅與滿足感。 蕭頌這首樂曲出神入化的創作技巧與崇高藝術價值令人讚嘆,而曲中引起共鳴與憾動人心的力量,更使這部作品偉大而巂永。探究蕭頌《D大調協奏曲》的過程就像在深入接近一個人的真實生命,愈深入研究,愈能感觸作曲家本人及作品所蘊含的巨大能量;深入了解樂曲創作的同時,也是更勇敢的與自己對話、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進而奇妙的因用心理解作品而自我省思生命的樣貌、從中獲得鼓舞。
原住民族藝術教育,是近年來深受重視的教育核心,著者以其藝術史博士背景,投入相當多的心力在第一線教學,並在學術上的研究與發表卓有成果。本書即為其成果的集結。 這本學術論文集,以原住民族與藝術教育做為主軸,共有三大面向:族群藝術課程設計與當代原住民藝術研究、原住民工藝展示與博物館課程、十八世紀西方旅遊札記中的原住民圖像與意象的研究。著者除了有理論上的探析,也有從實務面的操作來印證理論,並且透過課堂上與學生共同的實作,來達到藝術教育的目的。因此,本書實為理論、實作與實務上的多面向結合。 著者的主要研究,為藝術史與人類學交集的領域,本書價值實有助於拓展國內原住民藝術與文化研究的新視野,並且將理論實際應用於原住民族的藝術教育。
徐樂眉,台灣的知名演員,十多年前,她拋捨明星光環,隻身前往大陸,浸身書堆,在戲劇觀賞與文字的悠遊裡,度過悠悠時光。這些經歷,都變成這本書的情感文字。徐樂眉,豪氣中帶有細膩的敏銳,她總是能看到不同的細節,從個人情感到戲劇美學,乃至於博大的歷史文化。每每在理性的論述裡,卻又闖出細如髮絲的悠然情感,她細細娓娓地訴說在大陸求學的點滴,有回憶的惆悵,有當下的感動,有未來的嚮往。徐樂眉的文字非常細膩,每個轉折裡,總是會突如其來的出現澎湃的熱情。這也是一本讓人回味無窮的散文。引言:歷史,是在稍縱即逝的時光中,建構出一種回憶與念想,讓後人銘記不可回溯的「曾經」。戲劇,是在人類豐沛的情感中,體現動作的力量與節奏,捕捉住令人嘆為觀止的「剎那」。中西方的歷史皆然,沉澱過後,均成為無與倫比的戲劇範本。無論是正本或野史,均篩選自悠久的歲月長河,淬煉後成為精彩可期的戲劇劇目。以鏡為器,可知面容。以史為鍳,可知興替。以戲為本,可見人生。透過「戲劇」文本或展演,觀者或能感悟出哲理思維,從中檢驗現實與反饋自我的道路。「戲劇」不僅只是一種情節或情緒,它是一種文化載體,記錄人類行走的步履。它的身影,正如同太陽的爍爍光芒,是日不落的永恆定律。不論經過時代的久遠,它總能以不同的面貌與您對話…。
本書是翰蘆圖書與國立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共同合作的「文創樞紐」第一本藝術管理教科書。討論的範疇包含:藝術節及其表演節目;廟會陣頭到電影;古典音樂的新視野;舞蹈與科技的關聯應用;戲劇型態的新體現;科技藝術跨領域劇場演出;作曲與互動視野藝術整合創作;音樂工業的營運模式創新等等。本個案集,可做為藝術管理學的授課使用。透過本書,能瞭解表演藝術產業價值網路的伸展,讓藝術家懂得管理者的語言,管理者懂得藝術家的語彙,也可以提供跨領域創意、藝術工作者彼此轉譯能力的精確傳達,讓表演藝術透過這個系統,成為可消費的商品與永續發展的產業。翰蘆出版公司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共同合作的文創叢書,是翰蘆全力進入藝術管理與劇場、音樂表演叢書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