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相思莫相負 牡丹亭上三生路 二○○四年,白先勇集合兩岸三地文化菁英團隊悉心打造,歷時一年多規畫、製作排演的青春版《牡丹亭》在臺北國家戲劇院世界首演,吸引無數年輕人觀劇,風靡一時。二十年來超過四百場的演出,如今風華正茂、雍容成熟,卻依舊瑰麗青春。 青春版《牡丹亭》籌畫過程歷經艱辛,白先勇大病歸來後自謂「天命垂成」,為崑曲復興奔走呼籲不遺餘力,從策畫、選角、舞美藝術……乃至籌募經費,無不親力親為,唐吉軻德般一往直前,甘為崑曲永遠的義工。 本書是青春版《牡丹亭》二十年全紀錄,白先勇特撰近四萬字長文,娓娓道來崑曲情緣,製作青春版《牡丹亭》的來龍去脈──在全球各地巡迴演出、演講,於兩岸三地大學開設崑曲傳承計畫課程,培養青年演員及觀眾,展現結合古典與創新的崑曲新美學;主創團隊回顧二十年征程的行路之難;導演、藝術指導深度解析舞臺美學建構;更難得邀集演員們分享拜師學藝之路,其成長與蛻變、心血與淚水縱橫,從此崑曲藝術扎根入壤,冒芽,破土新生。書末附多篇重要學術論文及文獻,並有逾二○○幀全彩劇照及幕後工作照,多為首次曝光,融會學術思考與賞析寓樂之用,允為研究了解青春版《牡丹亭》及崑曲藝術最值得典藏之版本。
功夫巨星李連杰首部著作 60年人生歲月 25載佛法因緣 他是黃飛鴻、方世玉、洪熙官、霍元甲; 他是《笑傲江湖》裡的令狐冲、《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無忌; 他是太極張三豐、他是中南海保鑣、他是致命羅密歐; 從《少林寺》小武僧覺遠到《白蛇傳說》高僧法海…… 螢光幕前,鎂光燈下,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他的根本追問:我是誰? 我不論是在俗世的生活、電影工作、慈善事業,或是求學佛法的歷程中,都曾遭遇種種的問題與困難。為人兒女有其痛苦,為人父母也有其痛苦,這場生命的意義在哪裡?到底有沒有輪迴?而我又是誰? 這些年來,我深受藏地古聖、吟遊詩人、一位真正心靈自由的勇士──密勒日巴尊者(Milarepa)的啟發。密勒日巴尊者曾經懷恨而殺害許多眾生,但他經歷了偉大的佛法修行,最終可以成佛,相比我所做過的小壞事,我應該也有機會去超越生死吧?──李連杰 專文推薦 宗薩欽哲仁波切、慈誠羅珠堪布仁波切、詠給明就仁波切
功夫巨星李連杰首部著作 60年人生歲月 25載佛法因緣 他是黃飛鴻、方世玉、洪熙官、霍元甲; 他是《笑傲江湖》裡的令狐冲、《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無忌; 他是太極張三豐、他是中南海保鑣、他是致命羅密歐; 從《少林寺》小武僧覺遠到《白蛇傳說》高僧法海…… 螢光幕前,鎂光燈下,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他的根本追問:我是誰? 我不論是在俗世的生活、電影工作、慈善事業,或是求學佛法的歷程中,都曾遭遇種種的問題與困難。為人兒女有其痛苦,為人父母也有其痛苦,這場生命的意義在哪裡?到底有沒有輪迴?而我又是誰? 這些年來,我深受藏地古聖、吟遊詩人、一位真正心靈自由的勇士──密勒日巴尊者(Milarepa)的啟發。密勒日巴尊者曾經懷恨而殺害許多眾生,但他經歷了偉大的佛法修行,最終可以成佛,相比我所做過的小壞事,我應該也有機會去超越生死吧?──李連杰 專文推薦 宗薩欽哲仁波切、慈誠羅珠堪布仁波切、詠給明就仁波切
功夫巨星李連杰首部著作 60年人生歲月 25載佛法因緣 他是黃飛鴻、方世玉、洪熙官、霍元甲; 他是《笑傲江湖》裡的令狐冲、《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無忌; 他是太極張三豐、他是中南海保鑣、他是致命羅密歐; 從《少林寺》小武僧覺遠到《白蛇傳說》高僧法海…… 螢光幕前,鎂光燈下,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他的根本追問:我是誰? 我不論是在俗世的生活、電影工作、慈善事業,或是求學佛法的歷程中,都曾遭遇種種的問題與困難。為人兒女有其痛苦,為人父母也有其痛苦,這場生命的意義在哪裡?到底有沒有輪迴?而我又是誰? 這些年來,我深受藏地古聖、吟遊詩人、一位真正心靈自由的勇士──密勒日巴尊者(Milarepa)的啟發。密勒日巴尊者曾經懷恨而殺害許多眾生,但他經歷了偉大的佛法修行,最終可以成佛,相比我所做過的小壞事,我應該也有機會去超越生死吧?──李連杰 專文推薦 宗薩欽哲仁波切、慈誠羅珠堪布仁波切、詠給明就仁波切
坎城、威尼斯及柏林三大影展獲獎名導 波蘭電影大師奇士勞斯基唯一親述自傳 ★首度完整回顧成長求學歷程及創作脈絡、工作心法、思想 ★近百張珍貴奇氏家庭生活照、攝影作品、電影劇照與拍攝現場工作照 ★特別收錄:金馬影展執行長聞天祥傾力撰寫6000字專文導讀 出版30周年全新譯本,經典再版 2023金馬經典影展『奇士勞斯基導演全集』觀影必備! 「拍電影是一種苦行,是清早起床、徹夜不眠,是煩惱發愁、擔心下雨。這才是拍電影。而且感到滿足的片刻極少發生。」 涵蓋迷信、算命、預感、直覺、夢境的這個領域屬於人的內心世界,而這一切最難拍。即便知道不管我多努力嘗試,都無法用電影捕捉這一切,但這就是我選擇的方向,我要竭盡所能去靠近。打從一開始,我就試著要抵達那個領域。 我是個還有很多事不明白、持續在追尋的人。 ──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 奇士勞斯基是極少數能以「偉大」來形容的導演。 其早年紀錄片作品多著墨於底層生活的淒愴處境,藉以對政治、歷史提出批判與控訴,經常游走在電檢的刀峰邊緣;劇情片則深入探討道德困境和生命意義,並融入形而上、神祕主義,直視人生卑微的欲求和宿命的無奈。 奇士勞斯基的電影多以「愛」為基底,總能在細膩處泅入觀眾心脈與之共振,奏鳴成悲歡離合的生命交響曲,並以宛如女高音瀕臨破碎的美聲,詠嘆出人性光輝的最終樂章。 重要作品得獎紀錄: 《紅色情深》: 1995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劇本、攝影提名 1995 凱薩獎最佳電影音樂 1995 獨立精神獎最佳外國影片 1995 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1994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最佳外語片 1994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外國影片 1994 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外國影片 1994 坎城影展正式競賽 《白色情迷》: 1994 柏林影展最佳導演 1994 法羅島影展最佳劇本 1994 卡羅維瓦利影展 1994 芝加哥影展 《藍色情挑》: 1994 法國凱薩獎最佳女演員、剪輯、音效 1994 西班牙哥雅獎最佳歐洲電影 1994 瑞典金甲蟲獎最佳外國影片 1993 芝加哥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1993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電影音樂 1993 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最佳女演員、攝影 《雙面薇若妮卡》: 1992 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1992 法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外國影片 1991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電影音樂 1991 華沙影展觀眾票選獎 1991 坎城影展最佳女演員、影評人費比西獎、天主教人道 精神獎 《十誡》: 2000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傑出電影劇集 1991 丹麥波迪獎最佳歐洲電影 1989 威尼斯影展影評人費比西獎、兒童電影獎 1989 巴西聖保羅影展影評人獎 1989 聖塞巴斯汀影展天主教人道精神獎榮譽提及 《愛情影片》: 2000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傑出電影劇集 1991 丹麥波迪獎最佳歐洲電影 1989 威尼斯影展影評人費比西獎、兒童電影獎 1989 巴西聖保羅影展影評人獎 1989 聖塞巴斯汀影展天主教人道精神獎榮譽提及 《殺人影片》: 1990 丹麥波迪獎最佳歐洲電影 1988 坎城影展評審團獎、影評人費比西獎 1988 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 1988 波蘭影展最佳影片 1988 慕尼黑影展最佳影片 1988 法國電影筆記年度十大影片 《機遇之歌》: 1987 坎城影展 1987 波蘭影展銀獅獎、最佳男演員 1987 法羅島影展最佳劇本 《電影狂》: 1980 柏林影展論壇單元INTERFILM 獎 1980 芝加哥影展金雨果獎 1979 莫斯科影展金獎、影評人費比西獎 1979 波蘭影展最佳影片、男演員
戰後台灣培養的第一代傑出音樂家 維也納音樂廳獨唱全中文歌的第一人 七十一歲仍在國家戲劇院舉行獨唱會 她是今年九十歲的台灣國寶級音樂家──金慶雲 這是她的故事,台灣音樂史的一頁,也是那個快要被遺忘的時代裡,許多人的故事。 1931年生於山東濟南,十七歲到上海就學,因戰亂來到台灣,此生未再見過父母。1950年入師範學院(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畢業後從事音樂教育半世紀。1970年起隨蕭滋鑽研德文藝術歌,三次赴維也納進修。 1970年代率先在獨唱會中全場演唱中文歌,將當代作品及傳統民歌帶入音樂廳。是文化尋根風潮中的聲樂演唱引領者,亦是維也納音樂廳舉辦全中文歌獨唱會的第一人。1995年起,以專場德文藝術歌獨唱會向舒曼、舒伯特、布拉姆斯、馬勒致敬。直至七十一歲猶在國家戲劇院舉行獨唱會。 金慶雲也是建立音樂品味的重要樂評人,她筆下描繪的音樂世界令人神往。瘂弦「細細品味她的哲思樂想」,黃碧端「真要忍不住叫絕」,林懷民譽她為「傑出的散文家。濃烈的情感,華美的意象,節奏鏗然的音樂性,獨步華文世界。」 「所有的存在,都將成為記憶,被記憶,或不被記憶的記憶。」—金慶雲
戰後台灣培養的第一代傑出音樂家 維也納音樂廳獨唱全中文歌的第一人 七十一歲仍在國家戲劇院舉行獨唱會 她是今年九十歲的台灣國寶級音樂家──金慶雲 這是她的故事,台灣音樂史的一頁,也是那個快要被遺忘的時代裡,許多人的故事。 1931年生於山東濟南,十七歲到上海就學,因戰亂來到台灣,此生未再見過父母。1950年入師範學院(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畢業後從事音樂教育半世紀。1970年起隨蕭滋鑽研德文藝術歌,三次赴維也納進修。 1970年代率先在獨唱會中全場演唱中文歌,將當代作品及傳統民歌帶入音樂廳。是文化尋根風潮中的聲樂演唱引領者,亦是維也納音樂廳舉辦全中文歌獨唱會的第一人。1995年起,以專場德文藝術歌獨唱會向舒曼、舒伯特、布拉姆斯、馬勒致敬。直至七十一歲猶在國家戲劇院舉行獨唱會。 金慶雲也是建立音樂品味的重要樂評人,她筆下描繪的音樂世界令人神往。瘂弦「細細品味她的哲思樂想」,黃碧端「真要忍不住叫絕」,林懷民譽她為「傑出的散文家。濃烈的情感,華美的意象,節奏鏗然的音樂性,獨步華文世界。」 「所有的存在,都將成為記憶,被記憶,或不被記憶的記憶。」—金慶雲
戰後台灣培養的第一代傑出音樂家 維也納音樂廳獨唱全中文歌的第一人 七十一歲仍在國家戲劇院舉行獨唱會 她是今年九十歲的台灣國寶級音樂家──金慶雲 這是她的故事,台灣音樂史的一頁,也是那個快要被遺忘的時代裡,許多人的故事。 1931年生於山東濟南,十七歲到上海就學,因戰亂來到台灣,此生未再見過父母。1950年入師範學院(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畢業後從事音樂教育半世紀。1970年起隨蕭滋鑽研德文藝術歌,三次赴維也納進修。 1970年代率先在獨唱會中全場演唱中文歌,將當代作品及傳統民歌帶入音樂廳。是文化尋根風潮中的聲樂演唱引領者,亦是維也納音樂廳舉辦全中文歌獨唱會的第一人。1995年起,以專場德文藝術歌獨唱會向舒曼、舒伯特、布拉姆斯、馬勒致敬。直至七十一歲猶在國家戲劇院舉行獨唱會。 金慶雲也是建立音樂品味的重要樂評人,她筆下描繪的音樂世界令人神往。瘂弦「細細品味她的哲思樂想」,黃碧端「真要忍不住叫絕」,林懷民譽她為「傑出的散文家。濃烈的情感,華美的意象,節奏鏗然的音樂性,獨步華文世界。」 「所有的存在,都將成為記憶,被記憶,或不被記憶的記憶。」—金慶雲
「只要把自己歸零,就能創造無限。」 我們每天都在找尋可能,虛心學習這些事: 如何丟棄已有,如何歸零,如何使「人」沒有障礙,如何找到快樂。 「透過藝術,人們密切聯接,人們更放心、更自由。 我們期待,年輕一代可以回到最初的創作之心;不但發展人與藝術的無限可能, 終有一天可以做到:在藝術世界中,沒有障礙,沒有界限,不分階級,不談條件。 所謂的弱能者都在本書中或書以外的世界對所有人證明了: 他們在看似不可能的困境中揮灑, 把藝術的美慷慨送給曾經漠然對待他們的社會, 而且鼓舞著我們,注視未來,迎接改變。」——汪其楣 史文漢、溫慧玟、張蒼松身上所累積如「語言與文化學習」及「災變重建經驗」等深耕本土的參與;王婉容、楊璧瑩與盲人創作戲劇的扎實經驗,聾人演員輕鬆自如的表演;顏翠珍和「鳥與水」舞集、王滿玉和「小可樂果劇團」釋放綿遠的震撼力。黃聲遠倡導空間與人的互相呵護,于善祿主張「不分」美學觀,林絲緞以藝術統合為身心發展解鎖。 新版除了擴充領域和視野,更重要的是證明了未來並非遙不可及。我們需要更多內觀與外在的描述,丁立芬正好提示從心胸視野的無限,到科技未來發展的不可侷限。鄭黛瓊記述《我帶你遊山玩水》如何以聾人手語劇形式,讓盲人、聾人、輪椅演員及劇場演員一起合作而熠熠含光。謝鴻文探索兒童文學裡的身心障礙者書寫,帶領讀者進入這個影響孩童一生的領域。紀大偉開展「身心障礙與文學研究」新領域,希望藉由文學的力量,讓藝術無障礙更為深化和普及。
「只要把自己歸零,就能創造無限。」 我們每天都在找尋可能,虛心學習這些事: 如何丟棄已有,如何歸零,如何使「人」沒有障礙,如何找到快樂。 「透過藝術,人們密切聯接,人們更放心、更自由。 我們期待,年輕一代可以回到最初的創作之心;不但發展人與藝術的無限可能, 終有一天可以做到:在藝術世界中,沒有障礙,沒有界限,不分階級,不談條件。 所謂的弱能者都在本書中或書以外的世界對所有人證明了: 他們在看似不可能的困境中揮灑, 把藝術的美慷慨送給曾經漠然對待他們的社會, 而且鼓舞著我們,注視未來,迎接改變。」——汪其楣 史文漢、溫慧玟、張蒼松身上所累積如「語言與文化學習」及「災變重建經驗」等深耕本土的參與;王婉容、楊璧瑩與盲人創作戲劇的扎實經驗,聾人演員輕鬆自如的表演;顏翠珍和「鳥與水」舞集、王滿玉和「小可樂果劇團」釋放綿遠的震撼力。黃聲遠倡導空間與人的互相呵護,于善祿主張「不分」美學觀,林絲緞以藝術統合為身心發展解鎖。 新版除了擴充領域和視野,更重要的是證明了未來並非遙不可及。我們需要更多內觀與外在的描述,丁立芬正好提示從心胸視野的無限,到科技未來發展的不可侷限。鄭黛瓊記述《我帶你遊山玩水》如何以聾人手語劇形式,讓盲人、聾人、輪椅演員及劇場演員一起合作而熠熠含光。謝鴻文探索兒童文學裡的身心障礙者書寫,帶領讀者進入這個影響孩童一生的領域。紀大偉開展「身心障礙與文學研究」新領域,希望藉由文學的力量,讓藝術無障礙更為深化和普及。
「只要把自己歸零,就能創造無限。」 我們每天都在找尋可能,虛心學習這些事: 如何丟棄已有,如何歸零,如何使「人」沒有障礙,如何找到快樂。 「透過藝術,人們密切聯接,人們更放心、更自由。 我們期待,年輕一代可以回到最初的創作之心;不但發展人與藝術的無限可能, 終有一天可以做到:在藝術世界中,沒有障礙,沒有界限,不分階級,不談條件。 所謂的弱能者都在本書中或書以外的世界對所有人證明了: 他們在看似不可能的困境中揮灑, 把藝術的美慷慨送給曾經漠然對待他們的社會, 而且鼓舞著我們,注視未來,迎接改變。」——汪其楣 史文漢、溫慧玟、張蒼松身上所累積如「語言與文化學習」及「災變重建經驗」等深耕本土的參與;王婉容、楊璧瑩與盲人創作戲劇的扎實經驗,聾人演員輕鬆自如的表演;顏翠珍和「鳥與水」舞集、王滿玉和「小可樂果劇團」釋放綿遠的震撼力。黃聲遠倡導空間與人的互相呵護,于善祿主張「不分」美學觀,林絲緞以藝術統合為身心發展解鎖。 新版除了擴充領域和視野,更重要的是證明了未來並非遙不可及。我們需要更多內觀與外在的描述,丁立芬正好提示從心胸視野的無限,到科技未來發展的不可侷限。鄭黛瓊記述《我帶你遊山玩水》如何以聾人手語劇形式,讓盲人、聾人、輪椅演員及劇場演員一起合作而熠熠含光。謝鴻文探索兒童文學裡的身心障礙者書寫,帶領讀者進入這個影響孩童一生的領域。紀大偉開展「身心障礙與文學研究」新領域,希望藉由文學的力量,讓藝術無障礙更為深化和普及。
「一直以來都是命運把我推向對的環境。」 ──舞者羅曼菲 從雲門舞集、百老匯,一路來到雲門2、台北越界舞團、北藝大舞蹈系…… 羅曼菲多元的身分與豐富的生命經歷,造就她不平凡的一生。 羅曼菲生前唯一認可傳記 逝世11週年緬懷再版 【特別收錄】電影書衣╳首刷限量酷卡╳ 20組珍藏彩照 林懷民讚譽羅曼菲為「天生舞者」,她的每一個步伐都為舞蹈而生,她的生命與舞蹈緊密相繫,即便在最早的時候,她還沒想過要成為一位舞者。 但是身邊的人,造就了今天的她:楊牧教授的提攜與愛護,林懷民老師的惜才,好友徐璐、李烈、平珩的陪伴,以及她的戀情和人生經歷,讓她的藝術生命得以精彩動人。 從出演雲門舞集的《白蛇傳》、百老匯歌舞劇《國王與我》,以及林懷民為她量身打造的獨舞作品《輓歌》……,到她編創的舞作《羽化》、《心之安放》、《騷動的靈魂》、《蘆葦地帶》等,不論表演或創作,都展現了她不同時期的特質與魅力,從歌詠青春的燦然,到從容自在的中年,乃至因病而淡然的晚期,舞蹈側寫了她的生命經驗,也呈現了她最真實而飽滿的生命力。 ◎曼菲語錄 「雲門是讓我真正成長的地方。雲門也是第一個令我感到挫敗的地方。」 「舞蹈是我人生最重要的選擇!」 「我寧願是電影《臥虎藏龍》裡的玉嬌龍,也不要做不敢把愛說出口的余秀蓮。」 「愛情是我人生經驗中重要的累積,這些經驗造成今日的我,也幫助我走向藝術。」 ◎他們眼裡的羅曼菲 「她連靈魂都充滿骨感,與她相處時,都能感覺到她靈魂的支架。她真是一個為舞蹈量身打造的人。」──羅智成(詩人‧作家) 「羅曼菲就是天生的舞者。」──林懷民(雲門舞集創辦人兼藝術總監) 「她從來都是率性而為,跟著感覺走,不在乎別人的想法。」──林克華(舞台燈光設計) 「她對舞蹈的全心投入,正是感情世界的反射。一個女人若不是在感情上有波折,不會這樣用生命投入工作。」──溫慶珠 「曼菲在藝術上不斷追求成長,迸出亮麗的火花。也許她最愛的不是哪一個人,而是舞蹈。」──羅伊菲 ◎羅曼菲人生紀事 1955年生於台北,成長於宜蘭。 1981年演出林懷民舞作《白蛇傳》中「白蛇」一角,為羅曼菲首次於雲門獲得的重要角色。 1983年赴美習舞,參與百老匯歌舞劇《國王與我》巡迴演出,與知名美國影壇巨星、奧斯卡金像獎得主尤‧伯連納同台演出。 1985年獲紐約大學舞蹈碩士學位。 1985年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原為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任教,後任舞蹈系主任、研究所所長,創辦該校舞蹈系七年一貫制。 1986年發表舞作《羽化》,同年應香港城市當代舞團邀約演出黎海寧《謫仙記》。 1994年與雲門第一代舞者吳素君、鄭淑姬、葉台竹共同創立「台北越界舞團」,發表創團作品《失樂園》。 1998年發表舞作《蝕》,並演出林懷民作品《白》。 1999年獲頒第22屆吳三連藝術獎;推出舞作《騷動的靈魂》;同年,雲門舞集2成立,獲邀任藝術總監。 2000年獲頒第4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舞蹈類獎;發表舞作《蛇的練習三種》及參與黎海寧《愛玲說》、何曉玫《捉畫》演出。 2002年發表作品《蘆葦地帶》。 2006年逝世。 ※酷卡共有三款樣式,採隨機出貨(隨書附贈酷卡一張)。 ※《曼菲》MANFEI獲選2017年台北電影節閉幕片後,將在2017年9月15日正式上映,綺麗起舞。台北、中壢、宜蘭、台中和高雄均會上映,詳細資訊請見《曼菲》電影粉絲頁(https://goo.gl/5E8yVi)。
紀念莎翁逝世400周年, 【相聲瓦舍】年度鉅獻之五幕悲喜劇! 好笑、感動、或許發人深省, 故事說完了,幽默卻不留痕跡。 莎劇,沒有絕對的形式!莎劇,也可以很相聲! 以莎士比亞為主題,結合瓦社經典段目, 展開前所未有的想像,用笑聲傳承莎士比亞! 《沙士芭樂》各以演員的名字拼貼莎劇人物,假造了「五幕」的規格。 看黃士偉「年紀小」時如何聯誼,排演《羅密歐與朱麗葉》。 兩位年輕的新人孫韻甯、巫明如,各以伶俐的精靈法術「比壞」。 范瑞君以「馬克紅夫人」之姿,訴說「三個女巫乘著飛天掃帚排成一列」的典故。 最最超絕的,是宋少卿這顆驢子頭,拐帶了逃婚少女, 進行「暗殺希特勒」、「行刺林肯」、「行刺秦始皇」的艱鉅任務! 是不是?懂莎翁的會心一笑,看熱鬧的也能歡暢爆笑。
紀念莎翁逝世400周年, 【相聲瓦舍】年度鉅獻之五幕悲喜劇! 好笑、感動、或許發人深省, 故事說完了,幽默卻不留痕跡。 莎劇,沒有絕對的形式!莎劇,也可以很相聲! 以莎士比亞為主題,結合瓦社經典段目, 展開前所未有的想像,用笑聲傳承莎士比亞! 《沙士芭樂》各以演員的名字拼貼莎劇人物,假造了「五幕」的規格。 看黃士偉「年紀小」時如何聯誼,排演《羅密歐與朱麗葉》。 兩位年輕的新人孫韻甯、巫明如,各以伶俐的精靈法術「比壞」。 范瑞君以「馬克紅夫人」之姿,訴說「三個女巫乘著飛天掃帚排成一列」的典故。 最最超絕的,是宋少卿這顆驢子頭,拐帶了逃婚少女, 進行「暗殺希特勒」、「行刺林肯」、「行刺秦始皇」的艱鉅任務! 是不是?懂莎翁的會心一笑,看熱鬧的也能歡暢爆笑。
紀念莎翁逝世400周年, 【相聲瓦舍】年度鉅獻之五幕悲喜劇! 好笑、感動、或許發人深省, 故事說完了,幽默卻不留痕跡。 莎劇,沒有絕對的形式!莎劇,也可以很相聲! 以莎士比亞為主題,結合瓦社經典段目, 展開前所未有的想像,用笑聲傳承莎士比亞! 《沙士芭樂》各以演員的名字拼貼莎劇人物,假造了「五幕」的規格。 看黃士偉「年紀小」時如何聯誼,排演《羅密歐與朱麗葉》。 兩位年輕的新人孫韻甯、巫明如,各以伶俐的精靈法術「比壞」。 范瑞君以「馬克紅夫人」之姿,訴說「三個女巫乘著飛天掃帚排成一列」的典故。 最最超絕的,是宋少卿這顆驢子頭,拐帶了逃婚少女, 進行「暗殺希特勒」、「行刺林肯」、「行刺秦始皇」的艱鉅任務! 是不是?懂莎翁的會心一笑,看熱鬧的也能歡暢爆笑。
小心!緋蝶就在你身邊! 我們不斷變形,變形,變形……直到完全變態。 相聲怪傑馮翊綱的創意主張,不正統地混合西方形式與東方精神,拼貼幽默對話與角色語言。 本書收錄《緋蝶》及《下次手冊》兩劇本。 《緋蝶》的首演,是2015年元旦,在新光三越台北站前店的十二樓。隱身在藍天綠地花園裡的一隻紅色蝴蝶,是「緋蝶」劇名的由來,劇名的諧音讓人對故事充滿聯想。 《下次手冊》並未以這個劇名及形式演出,當時創作,馮翊綱同步規劃成兩個分身,以荒謬劇場情境呈現的《下次手冊》,因個人偏愛,故出版時以這個樣貌問世。另一個分身即是五段相聲形式的《情聖阿弱》,2013年10月4日在台北「新舞臺」首演。
小心!緋蝶就在你身邊! 我們不斷變形,變形,變形……直到完全變態。 相聲怪傑馮翊綱的創意主張,不正統地混合西方形式與東方精神,拼貼幽默對話與角色語言。 本書收錄《緋蝶》及《下次手冊》兩劇本。 《緋蝶》的首演,是2015年元旦,在新光三越台北站前店的十二樓。隱身在藍天綠地花園裡的一隻紅色蝴蝶,是「緋蝶」劇名的由來,劇名的諧音讓人對故事充滿聯想。 《下次手冊》並未以這個劇名及形式演出,當時創作,馮翊綱同步規劃成兩個分身,以荒謬劇場情境呈現的《下次手冊》,因個人偏愛,故出版時以這個樣貌問世。另一個分身即是五段相聲形式的《情聖阿弱》,2013年10月4日在台北「新舞臺」首演。
寂靜的世界居然可以如此美麗--在這本自傳裡莎拉揭露了身為失聰者的心路歷程,以及如何在無聲的世界裡用眼睛代替耳朵來傾聽世界。「對我來說,聽覺只不過是另一種感官感覺而已,和視覺或觸覺沒有什麼不同。」莎拉.奈夫用眼睛讀唇語,用身體感受音樂的脈動,一般人覺得稀鬆平常的感官感受,在她的世界裡色彩截然不同。八年前,德國紀錄片導演Claus Hanischdorfer為剛完成高中會考的莎拉拍攝了一部紀錄片,紀錄這位失聰的女孩如何走向職業芭蕾舞者之路。她從六歲起便學習芭蕾舞、彈奏鋼琴、吹奏長笛,在寂靜的世界以自己的方式沉醉於音樂與舞蹈中。而今二十七歲的莎拉親手寫下自己的故事,讓讀者得以一窺神祕又美麗的寂靜世界。
我們每天都在找尋可能,虛心學習這些事:如何丟棄已有,如何歸零,如何使「人」沒有障礙,如何找到快樂。 北藝大「歸零與無限」講座邀請了特殊藝術領域中,長期從事創作的專業者,和心無障礙的觀察家現身說法。他們言行展現出來的生命視野豐富多樣,讓未來可能愛上藝術的年輕一代,有機緣跳出框架來思考,來體驗。 史文漢、溫慧玟、張蒼松身上所累積如「語言與文化學習」及「九二一經驗」等深耕本土的參與;王婉容、楊璧瑩與盲人創作戲劇的紮實經驗,聾人演員輕鬆自如的表演;朱萬花和視障音樂人、顏翠珍和「鳥與水」舞團、王滿玉和「小可樂果劇團」釋放綿遠的震撼力。黃聲遠倡導空間與人的互相呵護,于善祿主張「不分」美學觀,林絲緞為身心的整合活動解鎖。 「透過藝術,人們更密切聯接,人們更放心、更自由。我們期待,年輕一代可以回到最初的創作之心;不但發展人與藝術的無限可能,終有一天可以做到:在藝術世界中,沒有障礙,沒有界限,不分階級,不談條件。所謂的弱能者都在本書中或書以外的世界對所有人證明了:他們在看似不可能的困境中揮灑,把藝術的美慷慨送給曾經漠然對待他們的社會。」──汪其楣
本書收錄施如芳六齣歌仔戲的創作劇本《帝女.萬歲.劫》、《大漠胭脂》、《人間盜》、《梨園天神桂郎君》、《無情遊》、《凍水牡丹》,寫的雖是古人古事,卻取材新穎,意境動人,鋪陳了人性的溫度與生命的深度。不論是父王殺女的血淚掙扎、北周公主大漠和親的愛恨情仇或醜惡的音樂奇才受世人嫌棄的憤恨不平,這些舞台角色在精心布局的劇本中精采呈現,一向通俗的歌仔戲,在施如芳冷靜卻深情的筆下,表現出不同於一般傳統戲曲的文學性與精緻性。在光影交錯、氤氳迷濛的戲曲舞台謝幕後,我們仍然可以見到劇中人在文字裡活靈活現、如泣如訴……
依依 是什麼樣的奇女子 值得呼朋引伴 是婊子 妃子 馬子抑或僅僅剩下一對 藍綠有別的 奶子人 什麼不可以忘光 什麼又必須丟光相聲怪傑 馮翊綱驚世駭俗 碧血丹心樹倒猢猻散 常懷千歲憂之世紀代表作◎《惡鄰依依》、《兩光康樂隊》相聲劇雙玦合璧,全文收錄!◎隨書附贈:《惡鄰依依》、《兩光康樂隊》兩部作品的主題曲CD,動心典藏!*雪盒《惡鄰依依》主題曲詞曲作者:張婷鈞編曲演奏:蘇彥菁主唱:陳至柔1.演唱版2.交響樂3.鋼琴演奏4.水晶音樂5.旋轉木馬*兩光康樂隊《兩光康樂隊》主題曲詞曲創作、演奏、主唱:施儒瑾6.我不是美女7.我愛她8.言論自由9.好聲一點點
依依 是什麼樣的奇女子 值得呼朋引伴 是婊子 妃子 馬子抑或僅僅剩下一對 藍綠有別的 奶子人 什麼不可以忘光 什麼又必須丟光相聲怪傑 馮翊綱驚世駭俗 碧血丹心樹倒猢猻散 常懷千歲憂之世紀代表作◎《惡鄰依依》、《兩光康樂隊》相聲劇雙玦合璧,全文收錄!◎隨書附贈:《惡鄰依依》、《兩光康樂隊》兩部作品的主題曲CD,動心典藏!*雪盒《惡鄰依依》主題曲詞曲作者:張婷鈞編曲演奏:蘇彥菁主唱:陳至柔1.演唱版2.交響樂3.鋼琴演奏4.水晶音樂5.旋轉木馬*兩光康樂隊《兩光康樂隊》主題曲詞曲創作、演奏、主唱:施儒瑾6.我不是美女7.我愛她8.言論自由9.好聲一點點
孫正華「風格時代」節目中最受矚目的13位風格藝術家訪談藝術│建築│美食│旅遊│時尚│家飾│設計│創作│表演生活風格,是一種個人經驗與美感的展現。當在生活的細節上多留心、多觀察、多想像,就能開發您的時尚新美學!13位最受矚目的風格藝術家的美學經驗01 郭倩如 睿芙奧藝術集團總經理02 黃永洪 黃永洪設計顧問公司及禾力設計工程公司負責人 03 黃宏輝 黃宏輝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04 林裕森 專業葡萄酒作家05 劉永智 葡萄酒及飲食自由作家06 韓良憶 生活美食家07 葉怡蘭 飲食旅遊生活作家08 吳東龍 自由作家及設計師09 歐陽應霽 橫跨多元領域的創作人10 林奕華 編劇、導演、專欄作家 11 許心怡 資深文字工作者與流行文化觀察者12 張光民 財團法人臺灣創意設計中心執行長13 郭廷瑋 資深出版業人士 藝術與時尚的當代關聯?名牌成功的關鍵?奢華產品背後的祕密?「美學」和「風格」是新世紀經濟價值最高的產業? 文化創意觀察家孫正華在1998年至2008年間,遊遍時尚之都,看遍頂尖設計,對於流行創意與生活美學,有其獨到的品味與觀點。她認為,風格存在於生活,藝術、建築、美食、旅遊、服裝、家具、設計等,都值得細細品賞其中樂趣。本書精選13位文化創意人與孫正華在「風格時代」節目中的對談內容,披露他們如何結合專業與創意,開創自己對生活的想像與樂趣,形塑個人別具一格的風格美學。
著名的戲劇家、小說家馬森在《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提出了兩個對現代戲劇極關重要的論點:「兩度西潮」與「擬寫實主義」,廣受海峽兩岸學界以及從事現代戲劇研究的師生們的注意。 其實這兩個論點不獨適用於兩岸的現代戲劇,同樣也適用於兩岸的現代文學,甚至於廣義的文化。 近幾年來也曾有不少兩岸的學者或發表論文或提供意見加以呼應、討論這兩個論點,不啻視其為正確理解海峽兩岸現代戲劇與文學的關鍵。
「做一名戰士,要死在戰場;做一名畫家,要倒在畫架旁。」席德進這個人,粗頭亂服,不修邊幅,天生是來當藝術家的。這位有著蜀人辣椒性格的畫壇怪傑,愛憎分明、直言無忌,敢於做自己。他出生四川南部縣,歷經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在動盪的大時代裡成長、壯實。他曾經狂飆現代藝術,鼓吹抽象畫,卻在由歐美回國後,大力提倡最不為人重視的台灣民間藝術與台灣古建築,帶動日後各界對本土文化的認同。他的身分證職業欄填的是「畫家」,他無妻無子,孑然一身。即使晚年因胰臟癌需一日三飲苦膽汁,他仍然拖著膽汁瓶南征北討,畫出他眼中「不朽的台灣」。他將短暫的一生完全奉獻給藝術,留下無數美麗的畫作,成就不朽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