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在彰化,但為花蓮奉獻一生;他不是原住民,但在花蓮他的名字可以和原住民音樂劃上等號。林道生,是繼郭子究之後,花蓮重要的音樂家,也是二戰後第一批臺灣本土培育的音樂教師。他出生於日本殖民末期,才剛學了幾年日文,就必須改學南腔北調的中文。他選擇進入師範學校讀書、填補小學教師的空缺,畢業後第一次教的學生只小自己三、四歲。在求學的過程中,他受到張人模老師的啟發開始自學音樂,而且藉由幫老師顧宿舍得到練琴的機會。在外島服兵役,他身為色盲卻受訓當駕駛兵,因為長官說「戰場上沒有紅綠燈」;在部隊的枯燥生活中他打開了文藝創作的大門,因為胞弟在白色恐怖時期涉入匪諜案而創作愛國歌曲以示忠誠。日後,當他代表臺灣參加亞洲作曲家聯盟的國際交流會議,中國代表還對他說「請少寫一點罵我們的歌曲」。他一生在花蓮從事教職,但從亞洲作曲家聯盟的視野摸索現代音樂創作技法,最後踏遍200多個偏鄉部落,在原住民歌謠中找到創作的原點。除去在音樂方面的卓越貢獻,林道生80餘年的人生也反映臺灣社會走過的歲月。藉由姜慧珍的文字,音樂家對人生的幽默回望,和他活過的這段時代交響,回聲陣陣繞梁。「(林道生)對於花蓮甚至臺灣音樂界及原住民民謠的發展和貢獻難以用文字形容,無論在創作或教育傳承上皆為大家的典範。」──2012年花蓮縣文化薪傳獎特別貢獻獎評林道生
少小弱冠去國,瞬間已過古稀,往事如潮, 在地中海的曉風殘月下,記憶中的悲歡離合重新浮現…… 享譽國際世界的電影攝影師! 史蒂芬史匹柏、大衛林奇等大導力邀合作! 米格爾‧張,一位出生於中國後負笈西遊並揚名世界的優秀華裔電影人,一生曾參與上百部中外巨片的攝製工作。本書回憶了他與史蒂芬史匹柏、大衛林奇等知 名西方電影導演的合作經歷,以及與馬龍白蘭度、莎朗史東、阿諾史瓦辛格等電影明星的工作狀況和逸聞趣事,並講述了一個深受東方傳統文化影響卻生活在西方世 界的藝術家,對電影,對人生的感受和深情。 以深入淺出之筆觸讓讀者更了解電影實質製作,此外,還將螢幕後鮮為人知的點滴軼事曝諸予讀者眼前。 本書特色 米格爾多擔任攝影師和美工師任務,負責設計各不同時代和地區之佈景、道具、陳設。曾參加國際電影設計、製作之影片上百部,其中九成為美國好萊塢和英國巨片。茲將傑著者選列如下: 1.北京五十五天(Fifty Five Days at Peking,1963) 2.羅馬帝國覆亡記(The Fall of Roman Empire,1964) 3.爪哇之東(Al Este de Java,1967) 4.牧場決鬥(Duelo a muerte en el Ok Corral,1971) 5.四劍客(The Four Musketeers,1974) 6.王子與窮漢(Crossed Swords,1977) 8.巨人會仗(Clash of the Titans,1981) 9.紅色大革命(Reds,1981) 10野人柯南(Conan, the Barbarian,1982) 11.沙丘(Dune,1984) 12.大班(Tai-pan,1986) 13.太陽帝國(Empire of the Sun,1987) 14.全面挑戰(Total Recall,1990) 15.唐吉訶德的謀殺者(The Man Who Killed Don Quixote,2000) 16.天國(The Kingdom of the Heaven,2005) 另參與的西班牙影片有: 1.快樂年華(El Ano de Las Luces,1986) 2.瘋猴之夢(El Sueno del Mono Loco,1989) 3.吉訶德(El Quijote,1991) 4.瘋女璜娜(Juana la loca,2002) 此外,一九六五至六七年,在台任職臺灣製片廠總技師兩年期間,曾參加《西施》攝製工作,並在《天之嬌女》、《橋》、《王寶釧》上下兩集等片中任攝影指導。
花蓮富源鄉12位畫家阿嬤的生命故事,在花蓮縣瑞穗鄉的「拔仔庄」地區,有一群年屆遲暮的阿嬤們,因緣際會下拿起畫筆,面對一張張的白紙,勾勒、塗抹出她們各自的生命經驗,畫出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在林興華老師所成立的農村老人繪畫班,歷經多年,阿嬤們由遲疑轉而確立,透過圖畫娓娓道來她們的故事。這本書中的十二位素人畫家,在生命的波瀾轉趨穩定之際,透過手中的畫筆,於人生之海中舀起一抹浪花,躍然紙上,也躍出閃現的藝術靈光。 本書特色     將這這十二篇生命故事介紹給讀者,透過這些躍然紙上的故事,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拔仔庄阿嬤龐沛的生命力,也從她們身上窺見拔仔庄在地的土地記憶以及同屬於那個時代的某種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