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集結了2014年到2016年淡江建築系學生優秀的作品以及系所活動,,從每一年學生的作品中可以了解學生無限的創造力及想像力…..
淡江建築系有幸承辦二屆在台灣所展開的「海峽兩岸建築院校學術交流工作坊」,主要由大陸八校與台灣八校建築系合辦活動,透過建築學人交流學會支持與工作坊的積極意義下,能夠在不同的文化經驗中去挖掘自身的獨特。 工作坊邀請黃聲遠建築師出題,在李祖原大師與崔愷院士二位建築師的激盪下,定調了「邁向自由」的題目與相關說明內容。選擇淡江校園作為操作基地,真實的生活作為設計討論的展開,透過在地學生的解說,彰顯了空間形成邏輯的重要性,來自於人與環境經過時間所形成的習慣,「參訪者」扮演不斷質問的角色,而建築專業作為最後的確認,指出了設計的提案與方向。所以每一個提案的設計都是敏感的、不拘的、與基地對話的、邀請參與的,也是暫時性的。 另外指出了經驗中的思想出走,在真實世界中設計的征戰視野是重要的。不只是對於生活世界的真實改造,也是一本對於還在成長中的建築學子重要的提示作用。
過去一年多的時間,淡江大學建築系邀請了部分傑出系友回來演講,主題自行訂定。由於演講內容多元且頗具時代意涵,略加整理之後,便成為本書的基本雛形。這些講者的就學時期,皆逢校園民歌時代,台灣的社會有著與今日截然不同的氛圍,因而養成這些氣質獨特的建築人。這些當年的建築系學生對未來充滿的各種想像,正好於今日與他們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相互映襯。 為了能夠更為清楚的顯露出講者就學時的時空背景,我們另外安排了兩場精采的對談。對談的內容針對當時在學校求學的生活記憶以及對社會環境理解的回顧。他/她們共同生動的描繪出了當年在建築系求學的時空氛圍與學習狀態,因此跨越時間而立體的呈現出今日站在台上的講者曾經有過的年輕歲月。
建築的理由有很多,從最基本的「房屋不能漏水」到「台灣建築未來是什麼」,都是非常好的理由。無論是冠冕堂皇的理由,或是具體務實的理由,他構成建築專業的全部。建築師不斷的對人事與涵構提出問題,開出藥方,這個試煉與答問的機制,定義每個時代建築專業的綱要和細目。然而,不知何時開始,這種持續答問反覆定義的專業機制,逐漸演變成「有答無問」,或是「答問無關」的狀態,甚至更多的時候,答問已然完全停擺……
二戰前的台灣,紅磚(現在稱清水磚)曾經是非常普遍的建築材料。城市裡的街屋,是紅磚承重牆與木作樓板,形塑二三層樓「住商街屋」的典型。在天候與商業功能的需求下,經常可見的磚拱成列尺度親切的騎樓空間,成為台灣城市特有的風貌。而合院的型制或大小,普遍是以一層樓高的紅磚承重牆,抬起木構屋架的斜屋頂,屋面常用紅瓦,與紅磚牆身賦予台灣農村的主要建築風貌。但隨著時代演進,開始追隨現代化的腳步,建築外牆,由鋼筋混凝土外牆延伸的面磚飾材和假面粉光幾乎無所不在,設計邏輯愈益趨於視覺化和表皮化,亦即貼皮化(laminated)。凡此說明了我們慣用的建築工法,早已背離氣候環境的邏輯,也背離了節能減碳的宗旨。建築工法是人類文明的表徵之一,建築工法直陳建築與天候,人工與自然的協商結果。在不斷的摸索答問,調和沉澱中,直至彼此相互接受,共生加值,它累積了寶貴的民間智慧與環境智慧。磚造工法在台灣由演變失調,到現在的付諸東流,實在是一頁滄桑的營建史。
最害怕失去感知,任人操控。 戲如人生,作者用旁觀者的角度看見過往生活的悲哀。當時的女性被男性沙文主義壓得喘不過氣,無法訴說心底的話語,甚至於絲毫沒有自覺。 女主角諾拉婚前如洋娃娃般地受父親控制,婚後更脫離不了丈夫的掌控。諾拉偽造簽名的事件,帶來一連串的變化,諾拉的丈夫只看到事件的結果,只擔心 「他」的聲望受到影響,並未仔細思考背後的因素;「她」為了救丈夫的命,用盡心思,結果卻換來丈夫的譴責與漠視。諾拉的女性意識抬頭,進而選擇離開,是代 表新時代女性的覺醒亦或是一場艱辛的路途呢?
文字是一種療瘉 1936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歐尼爾,花了二年的時間,將將塵封了三十多年的一段傷心往事,透過文字寫下被喻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寫實劇《日暮途遠》; 藉由寫作的過程,他饒恕了自己和家人不再被苦毒綑綁。據他的妻子描述,那段創作的日子裡,歐尼爾重新檢視那段不堪回首的記憶,他會淚流滿面,終日無言,甚 至情緒翻騰、悲傷難抑;一夕之間,彷彿蒼老了十年。 歐尼爾毫不隱瞞地揭露家人之間糾纏不清的愛恨和恩怨,他更進一步探討造成家人思想及心理隔閡的因素。原生家庭的對一個人的成長影響之巨,甚而使一個家分崩離析,讓一家人陷入悲慘的漫漫長夜。 歐尼爾在劇本之中毫不隱諱地描述他的家庭和家人,所以在一九四一年此書完成後,歐尼爾要求出版社,必須等到他死後二十五年才能出版。一九五三年歐尼爾因病過世。三年後,耶魯大學出版社獲得歐尼爾遺孀同意,予以出版。 不久,《紐約時報》指耶魯大學此舉違法,因為歐尼爾的二十五年限期未滿。耶魯給《時報》的答覆是:「既然歐尼爾把版權遺贈給他的遺孀,她當然有權決定何時何地出版或上演。」 愛是了解、寬恕和憐憫 藉由這齣戲,劇作家歐尼爾娓娓道出自己「家」裡的故事。場景從早上到夜晚、從天氣晴朗到濃霧瀰漫。主要劇情從母親瑪麗的毒癮重犯和得知二兒子艾德蒙的 罹患肺結核,之後有了新的轉折。兒子們了解到父親的辛勞,父子們相互傾訴傾聽;母親耽溺於毒品帶來的快樂,藉此尋回當年天真爛漫的時光。霧漸漸濃密。 而這看似平凡幸福的家庭,卻慢慢走向幽暗長夜。在這我們找到了共鳴,家庭是無法突破的藩籬,濃烈的關係使我們彼此相愛、相恨;在最後,我們也學會互相體諒、寬恕和憐憫。這不就是現實生活中家庭的寫照嗎?最親密又最陌生的一群人。
2006年的淡江大學建築系國際工作營,經過與學生與老師的討論後,我們決定要到戶外做一些身體力行的設計與施工。國際工作營的主持人和我們的芬蘭籍客座 教授卡馬可先生討論之後,決定邀請挪威奧斯陸來知名的建築團體3RW Architects的成員之一河康(Haakon Rasmussen)先生與卡馬可教授共同來淡水主持這個工作營。 國際工作營主題由卡馬可教授策劃,主題是「城市禪園」(City Zen Garden),原則上每一組學生得實地建造一座5.0公尺長,2.5公尺寬約一個車位大小的「禪園」。這次的工作營採自由報名參加的方式,參加的同學非 常的踴躍,大約有200位,我們將這些學生分成了18組,除了建築系的專兼任老師之外,我們邀請了幾位研究所已經畢業的學長回來共襄盛舉,擔任各組的指導 老師。 基地位於竹園捷運站的後方,介於淡水河和台北捷運淡水線的軌道之間,經過系上黃瑞茂教授與當地農民的溝通後,免費提供我們使用這個場地。經過討論後, 河康教授所帶領的九組(01-09組),在靠北邊的荒地上進行城市禪園的設計;卡馬可教授所帶領的九組(10-18組),在靠南邊的河邊潮間帶上工作,遙 望著觀音山。經過四天的努力,各組的成果收集在這本小冊中。
1994 年教育部授權各校自定必選修課,啓動了新一波的課程改造計畫。淡江建築在當時任系主任的周家鵬教授的帶領下,透過系務會議共同決定了新的課程綱要,同時在無數次熱烈的系務會議的討論中,持續精進。 除了設計課的垂直分工的整合機制之外,也將課程依據知識與技術系統分成不同的系列每一個系列由專任老師負責召集與討論,試行幾年之後,階段性的成果記錄在2002 年「課程:建築專業的教育」一書的出版。 2001 年淡江建築系刊開始使用以「Document」為名,在編輯上有一個固定的格式。十三年下來,已經成為一份重要的建築教育發展文件。作品集中累積的教學成 果真實的記錄與呈現了這段時間中科技與社會轉變下,淡江建築系專兼任老師透過設計教學,累積了對於建築議題的探索與種種的努力。 基於過去所累積的教學經驗。本年度的作品集將持續嘗試關於建築教育的「文件」意識,提供清楚的設計教學構想的說明,也嘗試讓學生工作成果的說明性提高。這是一個起點,建立「設計教學」的行動研究,成為專兼任建築設計教學的經驗累積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