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會隨機表徵價值、突顯傾向,並容納各方論述所帶來的形塑或改變。本書以「公共領域」為定位,從最開放的議題範疇出發,凝聚「文化公共領域」的特質,並開啟嶄新的論述切點,不僅有作者們在專業領域的長期投注和敏銳觀察,也包含對文化政策的評論和建言。   全書分三大主題:   第一、記憶文化: 國家人權博物館在轉型正義和人權教育的實踐經驗;以及金馬地區的政治軍事重地轉化為戰地文資及觀光據點的決策和公共討論過程,讓公共領域持續具有辯證力。此外,文化資產觀念的落實和知識化,主要途徑在編整進知識體系,才足以形成保存及應用的政策永續性。使讀者對公共領域不同方向的聚斂或延展,產生更大的想像。   第二、街市動能: 公共領域的形成離不開消費場域。當傳統市場面臨市區重心轉移、歷史街區在都市開發與文資保存間拉距,以及現代化及城市資本化的速度遠不及其他地區時,必須找出文化公共領域發展的先決條件和挑戰,進而啟動具有消費性質的文化公共領域概念,始能啟動這些區域與產業的質變。   第三、策略工具: 文化的可現性和象徵性在不同時代的運用,以及在鄰接各專職領域時如何建立可測量的選項,企業社會責任無疑的正在發揮影響力。而文化公共領域的多角化和專業化,必然會拉開文化精英和文化弱勢間的差距,「共融設計」將是解方,善用適合工具才能創造出平等的公共領域。 (※此書為「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系列書)  
比較「文化創意產業」與「地方文化產業」二者,最大差別之一是「文化創意產業」主要的產業對象為「企業」(文化企業等),也因而出現許多離根、跨國的文化產品生產與消費現象,而「地方文化產業」的對象卻是「地方」(社群、社區、城市等),因此更強調在地紮根及「土味」。   本書重新檢視過去社會對於「土味」的刻板印象,「土味」並不是「俗氣」且反而是一種由在地的「地方性」(the locals)所散發出來的風格特質,更是構成特有地方文化價值的重要基礎。而在一整套地方文化產業中,「地方文化」是「原料」而「產業」是「經濟」,也就是說,地方文化原料是重要基礎,而且先有地方文化「價值」其部分才有可能轉為產業經濟「價格」,然而地方文化價值卻一部分來自於重要的「土味」特質。 目前全世界各地(包括台灣)邁向「全球化」的世界潮流發展,「全球化」與上一個現代社會發展的「國際化」不同之處,包括了「國際化」其實是全世界各地向西方「標準」的主流文化學習及仿製,而「全球化」下的地方卻是一方面深化自己「差異」的地方性;並同時與世界各地方展開連結、合作或對話,「全球化」並不是「國際化」的2.0版。換句話說,在全球化潮流之下是「愈在地、愈國際」。 另外,《博物館法》今已實施,因應過去各地大量自己「認定」的博物館(及蚊子館),可能更無法適用法規成為「法定」的博物館,本研究希望也能促進各地方博物館結合社區營造,並轉型為發展地方文化及產業的核心。 本書跨越了文化研究、地方理論、文化行政、環境規劃、博物館、社區營造、地方品牌、文化行銷、地方產品計畫等面向,亦兼具有地方文化產業的學術研究與實務操作之特色。 本書特色 「土味」並不是「俗氣」 在一整套地方文化產業中,「地方文化」是「原料」而「產業」是「經濟」 本書重新檢視過去社會對於「土味」的刻板印象 剖析地方文化「價值」與產業經濟「價格」的相互關係 全球化潮流之下的地方是「愈在地、愈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