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有句云:有人不具看花眼,惱煞飄蓬老病身(出自宋代翁元廣的《金雀花》)。於此可知中國之花卉在中國之人文世界中,究竟佔據了一個怎樣的地位。又《群芳譜》作者王象晉稱:「雖艷質奇葩,未易綜攬,而榮枯開落,輒動欣戚,誰謂寄興賞心,無關情性?」於此我人實亦不難見出中國花卉與中國特有之性情之教間的一大關聯。茲編所論,即著眼於此兩點。在花卉園藝學上,直到目前為止,猶無人從事此種工作。然此種工作,確可在花卉園藝學上,及對歷史文化之認識上,開出一個新的領域。
明人有句云:有人不具看花眼,惱煞飄蓬老病身(出自宋代翁元廣的《金雀花》)。於此可知中國之花卉在中國之人文世界中,究竟佔據了一個怎樣的地位。又《群芳譜》作者王象晉稱:「雖艷質奇葩,未易綜攬,而榮枯開落,輒動欣戚,誰謂寄興賞心,無關情性?」於此我人實亦不難見出中國花卉與中國特有之性情之教間的一大關聯。茲編所論,即著眼於此兩點。在花卉園藝學上,直到目前為止,猶無人從事此種工作。然此種工作,確可在花卉園藝學上,及對歷史文化之認識上,開出一個新的領域。
本書早於民國四十年冬,由新亞書院至台中農院講授「造園學」時寫成。目的在使研習「造園學」之大學生徒,對中國以前之造園,有較深之瞭解。此所謂較深之瞭解,即將中國以前之庭園,以至花木,與中國性情之教一併論列,俾知中國造園之一大文化精神之淵源,且由此以具體之事物,指點中國文化精義之所在。
本書早於民國四十年冬,由新亞書院至台中農院講授「造園學」時寫成。目的在使研習「造園學」之大學生徒,對中國以前之造園,有較深之瞭解。此所謂較深之瞭解,即將中國以前之庭園,以至花木,與中國性情之教一併論列,俾知中國造園之一大文化精神之淵源,且由此以具體之事物,指點中國文化精義之所在。
本書包括作者一九六○年代出版的《遐庵談藝錄》和《遐翁詞贅稿》,以及《遐翁詞贅補》三種書的影印件。《遐庵談藝錄》堪稱是半部中國藝術史,後二種合為葉氏詞作的全部,是這位近代大詞人詞作的首次影印。 《遐庵談藝錄》全書收文一百二十九篇,內容為遐庵自記其所知、所見、所得書畫、金石文物、金石碑版、文房四寶、佛門史跡、骨董鑒藏、典籍叢談、雪泥鴻爪等、大體反映了葉氏治學談藝、考古論古的主要成就。為文物考古學者重要參考資料,可與鄧之誠所著《骨董瑣記》比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