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距離我們不遠的現代歷史當中,權力菁英從早先多以精緻昂貴的穿著打扮及配件,或者身處於高貴家具及裝飾的環境之中留下他/她們的身影,到後來明顯地轉變為以現代或當代藝術作品為背景來拍照,這種身分地位象徵的典範轉移是如何發生的?而藝術又是如何創造出它具有獨佔性的、無法被複製的,以及能與其他事物的意義嚴格區分開來的概念,並經由宣稱某種精神性的特質以及智識上的主權,以此成為一在權力場域裡佔有核心地位的角色,並且在歷史上幾乎是前所未有地於諸多層面上發揮其影響力?甚至是擴張延伸出如同品牌商品一般的價格與價值? 這些由權力及其修辭、圖像與藝術相互纏繞出的文化樣貌,即在本書關於一個個大人物圖像的解析當中被細緻地剝開而逐漸明朗。 本書特色 本書主要是針對現代/當代藝術作為權力場域當中一種新的身分地位象徵所做的歷史演變與圖像意義的爬梳。
表演在今日,與過往最大不同之處可能就在於發生場域及觀演關係的大幅改變:從鏡框式舞臺空間或者黑盒子式的劇場空間,擴張/遷徙至當代藝術領域裡以美術館為主要代表的白立方展覽空間當中。從1960年代的行為與身體藝術,到1990年代興起的委託表演,再到今日許多「在展覽空間中」的舞蹈展演,美術館對於表演藝術的興趣某種程度上已弱化了視覺藝術表演的力道,使得表演不再必然與逾越、抗爭或體制批判有關,取而代之的則是這些表演節目如何運用場域/空間與當代科技的特性,建立新的展演方式,並重新形塑觀眾的感官經驗——亦即去塑造一種新的觀演關係模式。而本書即是參與性藝術和表演理論家畢莎普針對此種表演的現場及其歷史脈絡所做的田調觀察與深度論述。 本書特色 本書是參與性藝術和表演理論家畢莎普針對在美術館等公眾場域中的當代表演,其現場及其與視覺藝術之歷史脈絡所做的田調觀察與深度論述。
「模糊的圖像常常不就是我們需要的嗎?」哲學家維根斯坦的這句話現在看來仍舊不過時,透露出「模糊」於我們之中存在的必要性。 本書以不只是藝術史的角度,詳細地考察梳理了「模糊」這個至今仍為當代所熟悉與慣用的圖像/影像特徵及技法術語,其類型與承載的意義,以及所衍生出的跨越圖像史、科學史、感知史與文化史的種種問題。例如19世紀末的圖像史何以發生了從「清晰」轉向「模糊」的範式轉移;文學家歌德為何抗拒配戴眼鏡,並認為眼鏡讓人只能停留在事物平庸、膚淺而無足輕重的表面;攝影技術發明之後,「模糊」又是如何成為攝影師用以證明攝影也是一門藝術的手段;以及直至今日,我們仍透過LOMO相機與商業攝影手法去追求「模糊」效果究竟又是為了什麼…… 「模糊」本身其實並不模糊,而且它還甚為有趣。 本書特色 本書主要探討「模糊」這個自西方文化史與科技史,擴散到現今全球包含繪畫、攝影、乃至動態影像的視覺藝術領域之重要媒介與美學問題。
在新自由主義經濟價值指標的壓力下,當代的美術館在闡述自我文化價值方面顯然受到了嚴峻挑戰,如何找到確實可行的替代性方案,成為其迫切的文化任務。 畢莎普在本書中以三座美術館:荷蘭凡艾伯當代美術館、西班牙索菲婭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以及斯洛維尼亞梅特柯瓦當代美術館,來說明21世紀一種更具實驗性的激進美術館思考:「辯證式當代性」(dialectical contemporaneity)——這些美術館都致力於重新思考「當代性」的範疇,並將當代性理解為一種辯證方法與帶有政治色彩的計畫,一種對於時間性(temporality)更為激進的討論。這讓我們得以重新思考當代的美術館功能、美術館典藏範疇,以及這類美術館所形塑出的觀賞樣態。 本書特色 本書是知名英國藝術史與藝術評論學者畢莎普(Claire Bishop),針對21世紀藝術與博物館領域中所迫切關心的美術館如何彰顯自身文化價值的重要問題,以西方三座不同規模層級的當代美術館為案例,提出了簡明且精闢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