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貞女、美女到才女以女性主義之眼,看見中國藝術史中的女性身影還她們一個真面目董小宛、薛素素、柳如是、習佩蘭、王玉燕、董陽孜⋯⋯從古至今,中國書畫藝術不乏女性創作者但為何她們的身影如此單薄?她們的創作在藝術史上具有怎樣的意義?另一方面,男性畫家筆下所呈現的女性,又是怎樣的面貌? 本書承繼西方藝術史學者諾克林、魏瑪莎的女性主義視角,探究明清至當代中國藝術史中的女性創作者及其作品,以及同時代男性藝術家筆下女性形象和意涵之變化。 緒論首先回顧中國書畫藝術中的女性形象演變:從唐代以前宗教、道德規訓意味強烈的「貞女」,到唐富感官性、宋內省深沉,卻皆不脫男性凝視意味的「美女」,最後到明清時「才女」輩出,女性創作者終於從男性手中取回詮釋女性意象的權力,一些男性畫家描繪女性形象時,也不再視女性為被動的玩賞對象。 〈才女出青樓〉聚焦於明末青樓才女董小宛,她因夫君的一篇悼念文聞名後世,主流詮釋卻忽略她在一段「才子佳人」姻緣中遭受的委屈,以及儘管為數不多卻盡顯才情的書畫作品。本文即試圖釐清、分析董小宛的傳世作品,並重構其才貌雙全卻命途多舛的一生。 〈跨越性別的界線〉將焦點轉往唐寅、陳洪綬兩位明代男性文人畫家,指出他們的作品如何顛覆傳統仕女畫:一生坎坷的唐寅率先把閨怨詩傳統帶入仕女畫,畫中女子往往暗藏其對人世的嘲諷和抗議,以及內心最深沉的悲哀,唐寅因此成為歷史上少見以仕女畫來言志與抒情的畫家;陳洪綬則以其自成一家的怪誕風格,顛覆傳統閨怨、育嬰題材,甚至挑戰神祇性別,打破女性形象成見,展現晚明藝術的創新與反動。 〈找尋明清女性肖像〉回顧明清時期女性肖像畫的整體發展:儘管晚明肖像畫風行一時、明暗立體技法誕生,連帶女性肖像畫開始出現,風格卻仍經常游移在「人物畫」邊緣,不若男性寫實;且即使留下肖像,其傳世形象也會受畫上題跋(觀者)影響而有所改變。另一方面,清代閨秀雅集的興起,也揭示女性在藝術中尋求自主的歷程。 〈慈禧太后的肖像〉深入解讀慈禧太后的多幅中西肖像畫,分析慈禧如何運用藝術作為政治工具,在皇權與個人女性特質之間拉扯。肖像不僅反映她的權力欲望,也展現其對外形象的經營,映照出清末宮廷藝術的獨特面貌與中西文化碰撞的火花。 〈女性與書法〉的時序則進入當代,董陽孜以其融合繪畫元素的書寫風格,大膽解構傳統字形與章法,為書法注入現代生命力,開創女性書藝的新境地。 回顧女性在中國藝術史中,由邊緣走向中心的漫漫長路,儘管千百年來,不論藝術創作或藝術史研究領域皆多由男性把持,此刻仍有待更多兼顧女性角度與視野的作品被創造、發現與書寫;但本書意不在批判此中父權枷鎖,而是展示更多元豐富的藝術史視角,補足藝術史中仍未被書寫的一頁。從邊緣到中心、從感性到理性中國古代藝術裡,女性的漫長顯影藝術史學者馮幼衡的思想旅途「如果今後藝術史的研究者都能以更開放的胸襟與包容的氣度,承認女性對藝術史的貢獻⋯⋯那麼未來將會有更多的女性畫家一一自傳統的陰影中走出,讓歷史還她們一個真面目。」
從貞女、美女到才女以女性主義之眼,看見中國藝術史中的女性身影還她們一個真面目董小宛、薛素素、柳如是、習佩蘭、王玉燕、董陽孜⋯⋯從古至今,中國書畫藝術不乏女性創作者但為何她們的身影如此單薄?她們的創作在藝術史上具有怎樣的意義?另一方面,男性畫家筆下所呈現的女性,又是怎樣的面貌? 本書承繼西方藝術史學者諾克林、魏瑪莎的女性主義視角,探究明清至當代中國藝術史中的女性創作者及其作品,以及同時代男性藝術家筆下女性形象和意涵之變化。 緒論首先回顧中國書畫藝術中的女性形象演變:從唐代以前宗教、道德規訓意味強烈的「貞女」,到唐富感官性、宋內省深沉,卻皆不脫男性凝視意味的「美女」,最後到明清時「才女」輩出,女性創作者終於從男性手中取回詮釋女性意象的權力,一些男性畫家描繪女性形象時,也不再視女性為被動的玩賞對象。 〈才女出青樓〉聚焦於明末青樓才女董小宛,她因夫君的一篇悼念文聞名後世,主流詮釋卻忽略她在一段「才子佳人」姻緣中遭受的委屈,以及儘管為數不多卻盡顯才情的書畫作品。本文即試圖釐清、分析董小宛的傳世作品,並重構其才貌雙全卻命途多舛的一生。 〈跨越性別的界線〉將焦點轉往唐寅、陳洪綬兩位明代男性文人畫家,指出他們的作品如何顛覆傳統仕女畫:一生坎坷的唐寅率先把閨怨詩傳統帶入仕女畫,畫中女子往往暗藏其對人世的嘲諷和抗議,以及內心最深沉的悲哀,唐寅因此成為歷史上少見以仕女畫來言志與抒情的畫家;陳洪綬則以其自成一家的怪誕風格,顛覆傳統閨怨、育嬰題材,甚至挑戰神祇性別,打破女性形象成見,展現晚明藝術的創新與反動。 〈找尋明清女性肖像〉回顧明清時期女性肖像畫的整體發展:儘管晚明肖像畫風行一時、明暗立體技法誕生,連帶女性肖像畫開始出現,風格卻仍經常游移在「人物畫」邊緣,不若男性寫實;且即使留下肖像,其傳世形象也會受畫上題跋(觀者)影響而有所改變。另一方面,清代閨秀雅集的興起,也揭示女性在藝術中尋求自主的歷程。 〈慈禧太后的肖像〉深入解讀慈禧太后的多幅中西肖像畫,分析慈禧如何運用藝術作為政治工具,在皇權與個人女性特質之間拉扯。肖像不僅反映她的權力欲望,也展現其對外形象的經營,映照出清末宮廷藝術的獨特面貌與中西文化碰撞的火花。 〈女性與書法〉的時序則進入當代,董陽孜以其融合繪畫元素的書寫風格,大膽解構傳統字形與章法,為書法注入現代生命力,開創女性書藝的新境地。 回顧女性在中國藝術史中,由邊緣走向中心的漫漫長路,儘管千百年來,不論藝術創作或藝術史研究領域皆多由男性把持,此刻仍有待更多兼顧女性角度與視野的作品被創造、發現與書寫;但本書意不在批判此中父權枷鎖,而是展示更多元豐富的藝術史視角,補足藝術史中仍未被書寫的一頁。從邊緣到中心、從感性到理性中國古代藝術裡,女性的漫長顯影藝術史學者馮幼衡的思想旅途「如果今後藝術史的研究者都能以更開放的胸襟與包容的氣度,承認女性對藝術史的貢獻⋯⋯那麼未來將會有更多的女性畫家一一自傳統的陰影中走出,讓歷史還她們一個真面目。」
★中國藝術史入門必備★ 享譽國際的權威學者蘇立文經典之作! 歷經四十年擴充與更新,刷新實用性! 至今擔當美國大學與研究所用書重任! 最新第六版‧最終修訂版依時間軸推進,涵蓋從遠古到現代的中國藝術發展 廣度 × 深度 × 完整度 認識中國藝術的各個時代與各個領域 最佳工具書 作者Michael Sullivan,中文名蘇立文,在「中國藝術史」領域是享譽國際的權威學者。曾在劍橋大學、史丹福大學任教,牛津大學聖凱瑟琳學院榮譽退休院士。 《中國藝術史》是蘇立文傳世之作,也是「中國藝術史」經典,牛津、耶魯、普林斯頓等名校的中國藝術史課程指定用書,至今仍在美國擔當大學與研究所教科書重任。此次推出的最新版本(第六版)為最終修訂版,由牛津大學副教授、牛津大學阿須摩林博物館中國藝術研究員馬熙樂 (Shelagh Vainker) 協助改版。 這本書的書寫方式,不是把相關主題集中講述,而是依中國歷史的時間軸,從遠古的舊石器時代到現代,連續性的講述關於中國藝術一路發展的故事,剖析器物、繪畫、書法、建築等門類,在各個時期的表現形式、特點,以及與其他文明的互動。作者將藝術作品置於廣闊的歷史與社會背景中討論,強調藝術的主體性,倡導回歸藝術本身來理解藝術史的演變。全書以引人入勝、清晰易懂的風格寫成,一般讀者及藝術史學生都可以輕鬆理解。 新版與舊版的差異包括:一、反映新的考古發現,二、以更多篇幅關注書法藝術、現代藝術、當代藝術,三、增加對女性藝術家作品的討論,四、更新藝術品歸屬資訊與年代標註,五、修訂參考文獻,六、視覺增強,更新地圖以及新增約一百幅彩色圖片 (全書共計四百多幅彩色圖片)。 新版增補了近年中國考古發掘的重大發現。例如,八○年代的舊版對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描述,僅及於彩陶文化與黑陶文化。如今的新版則包含紅山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新石器時代晚期延續至青銅時期)等重大考古發現,刷新我們對中國新石器時代及上古史的認識。在青銅器方面,新版將青銅器由最早的形式出現在河南偃師二里頭,到鄭州二里岡,以至安陽時期的發展到全盛時期,井然有序的羅列出青銅器發展的脈絡與遺址,印證學者羅樾(Max Loehr)最負盛名的「商代青銅器可依其裝飾風格分為五期」的理論,而且作者清晰列出這五個時期的饕餮紋飾圖形,並依考古發現,將羅樾「五期依序先後發生的風格」,修正為「也有例外」。例如安陽時期婦好墓中的器形,同時具備三、四、五期三種風格。日後當讀者進入博物館參觀青銅器時,便有能力分辨出商代器皿的早中晚期,親身領略藝術史「風格分析」的妙用。 在歷代畫家作品選件方面,新版納入近年學界討論較多的作品及研究成果。對於陶瓷、工藝與建築的介紹也都汰舊換新,包含近年的考古發現,例如汝窯的遺址,外銷貿易瓷的途徑等等,讓讀者更容易理解東西藝術交流的歷史,以及相互交流所帶來的影響。 本書歷經多次改版,與時俱進,歷久彌新。放眼世界,它仍是內容最全面、讀者最多、藝術史學生最廣泛使用的中國藝術史入門書,也是認識中國藝術的各個時代、各個領域,最佳的一本工具書。
★中國藝術史入門必備★ 享譽國際的權威學者蘇立文經典之作! 歷經四十年擴充與更新,刷新實用性! 至今擔當美國大學與研究所用書重任! 最新第六版‧最終修訂版依時間軸推進,涵蓋從遠古到現代的中國藝術發展 廣度 × 深度 × 完整度 認識中國藝術的各個時代與各個領域 最佳工具書 作者Michael Sullivan,中文名蘇立文,在「中國藝術史」領域是享譽國際的權威學者。曾在劍橋大學、史丹福大學任教,牛津大學聖凱瑟琳學院榮譽退休院士。 《中國藝術史》是蘇立文傳世之作,也是「中國藝術史」經典,牛津、耶魯、普林斯頓等名校的中國藝術史課程指定用書,至今仍在美國擔當大學與研究所教科書重任。此次推出的最新版本(第六版)為最終修訂版,由牛津大學副教授、牛津大學阿須摩林博物館中國藝術研究員馬熙樂 (Shelagh Vainker) 協助改版。 這本書的書寫方式,不是把相關主題集中講述,而是依中國歷史的時間軸,從遠古的舊石器時代到現代,連續性的講述關於中國藝術一路發展的故事,剖析器物、繪畫、書法、建築等門類,在各個時期的表現形式、特點,以及與其他文明的互動。作者將藝術作品置於廣闊的歷史與社會背景中討論,強調藝術的主體性,倡導回歸藝術本身來理解藝術史的演變。全書以引人入勝、清晰易懂的風格寫成,一般讀者及藝術史學生都可以輕鬆理解。 新版與舊版的差異包括:一、反映新的考古發現,二、以更多篇幅關注書法藝術、現代藝術、當代藝術,三、增加對女性藝術家作品的討論,四、更新藝術品歸屬資訊與年代標註,五、修訂參考文獻,六、視覺增強,更新地圖以及新增約一百幅彩色圖片 (全書共計四百多幅彩色圖片)。 新版增補了近年中國考古發掘的重大發現。例如,八○年代的舊版對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描述,僅及於彩陶文化與黑陶文化。如今的新版則包含紅山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新石器時代晚期延續至青銅時期)等重大考古發現,刷新我們對中國新石器時代及上古史的認識。在青銅器方面,新版將青銅器由最早的形式出現在河南偃師二里頭,到鄭州二里岡,以至安陽時期的發展到全盛時期,井然有序的羅列出青銅器發展的脈絡與遺址,印證學者羅樾(Max Loehr)最負盛名的「商代青銅器可依其裝飾風格分為五期」的理論,而且作者清晰列出這五個時期的饕餮紋飾圖形,並依考古發現,將羅樾「五期依序先後發生的風格」,修正為「也有例外」。例如安陽時期婦好墓中的器形,同時具備三、四、五期三種風格。日後當讀者進入博物館參觀青銅器時,便有能力分辨出商代器皿的早中晚期,親身領略藝術史「風格分析」的妙用。 在歷代畫家作品選件方面,新版納入近年學界討論較多的作品及研究成果。對於陶瓷、工藝與建築的介紹也都汰舊換新,包含近年的考古發現,例如汝窯的遺址,外銷貿易瓷的途徑等等,讓讀者更容易理解東西藝術交流的歷史,以及相互交流所帶來的影響。 本書歷經多次改版,與時俱進,歷久彌新。放眼世界,它仍是內容最全面、讀者最多、藝術史學生最廣泛使用的中國藝術史入門書,也是認識中國藝術的各個時代、各個領域,最佳的一本工具書。
★草間彌生最完整回顧專書★ ☆橫跨80年創作生涯、收錄近200幅代表作彩圖☆ 擁有這本書,就像擁有一座隨時為你敞開的草間彌生美術館 「時間終於向我投來善意的目光。但這已不再重要,因為我正奔向未來。」 ——草間彌生 你對草間彌生的印象是什麼? 是作品中的南瓜和無限圓點?是作風狂放不羈的前衛女王?還是那個總是堅持不斷手繪重複圖案的刻苦藝術家? 打開這本書,你將會走進草間彌生的世界: 〈訪談〉為草間與大阪國立美術館館長建畠晢的對談,草間自述如何因童年創傷及幻覺經驗走上創作之路,以及早年在紐約艱苦的創作生活;〈概述〉為藝術史學者蘿拉・霍普曼撰寫的專文,以兩萬字篇幅,回顧草間彌生於五零至九零年代的創作軌跡,以草間的重大人生事件,如移居紐約、重返日本為軸,搭配「無限之網」和「積累」系列、〈聚合:千船展〉、〈草間的偷窺秀〉、〈自戀庭園〉、「解剖爆炸」等指標性作品及乍現行動(happening),分析草間的創作動機,呈現草間在不同時期的創作風格及關注面向的流變。 〈焦點〉針對草間1966年於德國展出的環境作品〈壓迫意象〉進行小篇幅特寫,這是草間進入歐洲大眾視野的代表作,也是她在環境藝術上的一大突破;〈詩選〉精選六首草間喜愛的日本詩人石川啄木之作,可一窺草間與石川創作心境的互相映射;〈書寫〉收錄較少見於臺灣的草間文字創作,包含5篇小說節錄、23首詩作,以及7篇乍現行動新聞稿,讀者得以展望草間的不同面向;〈補遺〉同樣是長篇幅專文,更新草間彌生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的創作,及又一次的風格轉向。 正文結束後的「附錄」,則收錄超過500則與草間相關之專著、訪談、研究題名,收藏草間作品之博物館清單及全書作品圖片索引,最重要的是草間彌生的完整年表,詳列超過400件草間作品創作年份及展覽名稱地點,創作歷程一次掌握。 最終,闔上這本書,你會發現,這些都是草間彌生——或許也都不是,因為她從不願被定義、拒絕被貼上任何標籤;也許她仍是當年那個初次見到幻覺的小女孩,只想擺脫眼前的一切。而就在這不斷創作、不斷逃離又復返的過程裡,她早已為自己打造出一個可以忘卻肉身、拋開世俗羈絆的空間;她就像乘著一艘美麗的小船,緩緩駛向永恆,而我們只是幸運的站在岸邊,驚鴻一瞥。 「我為了活下來所追求的自我革命,實際上是走向死亡的手段。 我現在正處於為了讓靈魂安息而進行藝術創作的階段,而我擁抱這一切。」 本書收錄草間彌生近兩百幅代表作,範圍涵蓋雕塑、拼貼、平面畫作、乍現行動、環境藝術、裝置藝術、時尚設計等多種表現形式;然而本書卻不只是一本作品集或圖錄,透過藝術史學者、藝評家、藝術家的側寫及對談,讀者得以綜覽草間彌生近八十年的創作生涯,從創作的動機、過程、風格、手法,一直到草間如何一次次震撼世人,成為世界的草間。其中既有第三人稱視角條理分明的論述,也有來自草間第一人稱的真情流露。更加難能可貴的是,書中還收錄臺灣出版市場少見的草間文字創作,包含新詩、小說、乍現行動新聞稿,文字與圖像互相參照,草間的內心世界更加立體——於是本書的企圖心不言可喻:所有你知道與不知道的草間彌生,都在這裡。 本書特色: ★草間彌生最完整回顧專書最新修訂版 ★涵蓋草間彌生詩作及最新創作 ★集結訪談、側寫、研究專文、藝術家選詩,完整走入藝術家內心世界 ★厚磅大開本,涵蓋早期至晚期近200幅代表作 ★書後另附年表,草間彌生創作軌跡一目了然
現代貓畫大師 蘇珊.赫伯特 將貓咪融入藝術史 326幅典雅又可愛的貓咪藝術畫一次收藏! 【 隨書附贈 】 經典藝之貓明信片乙張 (14.8x10.5cm,二款隨機出貨) #收藏送禮兩相宜# 貓畫大師蘇珊‧赫伯特對貓咪的神態觀察入微,不論是中世紀或文藝復興時期巨匠的傑作、十九世紀印象派經典名作、莎士比亞名劇或好萊塢史詩大片,到她手裡主角都成了一隻貓。在這些眾人一眼就能認出的經典場景中,時不時還會露出粉紅肉墊或是毛茸茸尾巴,於是人的百轉姿態與貓的靈巧可愛恰如其分地成為一幅幅全新創作。 美術巨作裡的藝之貓 貓咪們穿梭於世界經典名畫,在文藝復興時期達文西的傑作裡,扮演面帶迷人微笑的蒙娜麗莎,走進米開朗基羅的巨作《創世紀》,上演貓咪版的上帝與亞當手指即將碰觸的瞬間,更隨著印象派大師在鄉村走動,漫步於莫內的罌粟花田。 曠世名劇裡的藝之貓 貓咪們登上舞臺演出歷久彌新的戲劇作品,超萌詮釋《馬克白》、《哈姆雷特》等莎士比亞知名劇作,優雅演繹貓咪版《杜蘭朵》、《魔笛》、《蝴蝶夫人》等精選歌劇。 經典電影裡的藝之貓 貓咪們擔綱主演好萊塢大製作的史詩大片與經典電影,化身為《窈窕淑女》的奧黛麗.赫本、《阿拉伯的勞倫斯》的彼得.奧圖、《真善美》的茱莉.安德魯斯⋯⋯再現電影黃金時代的榮景。 本書特色 ★ 赫伯特的藝術素養深厚,這本畫集將貓咪與99幅名畫、44齣戲劇、43部電影結合,堪稱一部濃縮版藝文歷史經典圖鑑。 ★ 印製精緻,圖畫清晰細膩。不論是送朋友,還是自己收藏,都是一份優雅、精緻的禮物。 ★ 每幅畫作說明均附上原作的原文名稱,方便讀者查詢與認識經典傑作,在趣味閱讀中學到藝術知識! ★ 獨家贈送經典藝之貓明信片乙張。模仿 米開朗基羅《創造亞當》/模仿 委拉斯奎茲《宮女》二款隨機贈送。 ★ 愛貓不分年齡──9~99歲都適讀! 得獎記錄 ★ 亞馬遜書店4.8顆星強力推薦 融化推薦 mily Chan|插畫師、作家 宋珮|圖像藝術研究者、本書譯者 李欣倫|作家 達姆|插畫家 謝佩霓|藝評家、策展人、《貓非貓》作者 (以上按姓氏筆畫排列) 名家專文推薦 「這部圖畫書可謂一部濃縮版的藝文歷史經典圖鑑。拜赫伯特在文學、美術、戲劇、音樂、舞蹈、電影各個範疇,跨領域的涉獵既博又雅之賜,我們一開卷如入寶山,捧讀展閱間,收穫俯拾即是。津津有味瀏覽眾貓亮相,得以見證她如何以考據翔實鑽研的深厚底氣,厚積薄發為接地氣的貓像。」──謝佩霓 藝評家、策展人、《貓非貓》作者 媒體好評推薦 「赫伯特在她又一力作中,毫不掩飾將貓咪融入藝術史的愛好。這聽起來像是一個搞笑的構想,但結果其實──說來好笑──相當嚴肅。從圖坦卡門的棺蓋到雷諾瓦創作的每一幅畫,赫伯特都沒有遺漏。」──《哈芬登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 「一本精美有趣的圖畫書,適合所有年齡層的貓和藝術愛好者。」──《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 「這些貓和藝術混搭得非常完美……這位英國畫家如此惟妙惟肖的捕捉每幅原作的氛圍,讓我們不禁為之著迷。」──Artnet
現代貓畫大師 蘇珊.赫伯特 將貓咪融入藝術史 326幅典雅又可愛的貓咪藝術畫一次收藏! 【 隨書附贈 】 經典藝之貓明信片乙張 (14.8x10.5cm,二款隨機出貨) #收藏送禮兩相宜# 貓畫大師蘇珊‧赫伯特對貓咪的神態觀察入微,不論是中世紀或文藝復興時期巨匠的傑作、十九世紀印象派經典名作、莎士比亞名劇或好萊塢史詩大片,到她手裡主角都成了一隻貓。在這些眾人一眼就能認出的經典場景中,時不時還會露出粉紅肉墊或是毛茸茸尾巴,於是人的百轉姿態與貓的靈巧可愛恰如其分地成為一幅幅全新創作。 美術巨作裡的藝之貓 貓咪們穿梭於世界經典名畫,在文藝復興時期達文西的傑作裡,扮演面帶迷人微笑的蒙娜麗莎,走進米開朗基羅的巨作《創世紀》,上演貓咪版的上帝與亞當手指即將碰觸的瞬間,更隨著印象派大師在鄉村走動,漫步於莫內的罌粟花田。 曠世名劇裡的藝之貓 貓咪們登上舞臺演出歷久彌新的戲劇作品,超萌詮釋《馬克白》、《哈姆雷特》等莎士比亞知名劇作,優雅演繹貓咪版《杜蘭朵》、《魔笛》、《蝴蝶夫人》等精選歌劇。 經典電影裡的藝之貓 貓咪們擔綱主演好萊塢大製作的史詩大片與經典電影,化身為《窈窕淑女》的奧黛麗.赫本、《阿拉伯的勞倫斯》的彼得.奧圖、《真善美》的茱莉.安德魯斯⋯⋯再現電影黃金時代的榮景。 本書特色 ★ 赫伯特的藝術素養深厚,這本畫集將貓咪與99幅名畫、44齣戲劇、43部電影結合,堪稱一部濃縮版藝文歷史經典圖鑑。 ★ 印製精緻,圖畫清晰細膩。不論是送朋友,還是自己收藏,都是一份優雅、精緻的禮物。 ★ 每幅畫作說明均附上原作的原文名稱,方便讀者查詢與認識經典傑作,在趣味閱讀中學到藝術知識! ★ 獨家贈送經典藝之貓明信片乙張。模仿 米開朗基羅《創造亞當》/模仿 委拉斯奎茲《宮女》二款隨機贈送。 ★ 愛貓不分年齡──9~99歲都適讀! 得獎記錄 ★ 亞馬遜書店4.8顆星強力推薦 融化推薦 mily Chan|插畫師、作家 宋珮|圖像藝術研究者、本書譯者 李欣倫|作家 達姆|插畫家 謝佩霓|藝評家、策展人、《貓非貓》作者 (以上按姓氏筆畫排列) 名家專文推薦 「這部圖畫書可謂一部濃縮版的藝文歷史經典圖鑑。拜赫伯特在文學、美術、戲劇、音樂、舞蹈、電影各個範疇,跨領域的涉獵既博又雅之賜,我們一開卷如入寶山,捧讀展閱間,收穫俯拾即是。津津有味瀏覽眾貓亮相,得以見證她如何以考據翔實鑽研的深厚底氣,厚積薄發為接地氣的貓像。」──謝佩霓 藝評家、策展人、《貓非貓》作者 媒體好評推薦 「赫伯特在她又一力作中,毫不掩飾將貓咪融入藝術史的愛好。這聽起來像是一個搞笑的構想,但結果其實──說來好笑──相當嚴肅。從圖坦卡門的棺蓋到雷諾瓦創作的每一幅畫,赫伯特都沒有遺漏。」──《哈芬登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 「一本精美有趣的圖畫書,適合所有年齡層的貓和藝術愛好者。」──《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 「這些貓和藝術混搭得非常完美……這位英國畫家如此惟妙惟肖的捕捉每幅原作的氛圍,讓我們不禁為之著迷。」──Artnet
——|張大千的藝術之旅|—— 他慧心獨具,以巨匠之手,鎔鑄古今 以明清為師,上追宋元,直至唐與六朝 入古既深,復能超脫而出,開一代風氣之先 將中國古典繪畫推向現代 作者是海內外研究張大千藝術的權威學者,本書將張大千置於中國繪畫史的脈絡中,從時代背景、山水畫、人物畫,勾勒出張氏繪畫與中國藝術史千絲萬縷的關係,以及他的復古與創新,剖析一代大師進行創造性「仿古」與「集大成」的藝術之旅。 ▎〈卷一〉張大千的崛起與時代 審視張大千崛起的歷程與藝術道路 張大千是中國繪畫的集大成者,也是傳統的突破者。自上海藝壇出道時,適逢中國美術界傳統派與革新派之爭,張氏雖捨革新而就傳統,卻在其後追本溯源的藝術道路上屢屢創新,晚年開創極具現代感的潑墨潑彩技法,將傳統繪畫美學和宇宙觀與世界潮流接軌,以巨匠之手鎔鑄古今,完成中國繪畫的革新。 張大千於一九二○至三○年代因學習及模仿石濤,在上海聲譽鵲起,帶動了一股二十世紀的石濤風潮,他自己則藉石濤開啟早期別出心裁的布局和秀逸靈活的筆法。彼時他與另一位傳統型畫家溥心畬齊名,被稱為「南張北溥」,作者以二人畫作的一系列對比,說明因藝術道路上的選擇不同,二人日後所代表的時代意義也就迥異了。抗戰期間,張大千因個人獨到的歷史眼光,在戰火中遠赴敦煌臨摹壁畫,使唐代寫實風格重生於他的人物畫(仕女)中,唐人濃豔的用色也深刻影響他日後的潑彩山水。後來寄寓海外,感受到抽象表現主義的世界潮流,催化了他的潑墨與潑彩風格相繼誕生,開中國山水畫「前無古人」之新境。 ▎〈卷二〉張大千的青綠山水 探究張大千早、中、晚期的青綠山水 張大千是中國畫家中用色最成功也最獨特的,對顏色的使用大膽、敏銳,無人能及。本書收錄了他早、中、晚期的諸多代表性作品,透過大量代表性畫作,作者帶領我們細看他早期青綠山水畫作中的仿古與創新,中期青綠山水畫作中的敦煌影響與他對傳世古畫的復古,及至晚年大開大闔、開創天風海雨般的潑彩。一路深入剖析,搭配畫作實例,讓觀者得以一步步領略張大千不同時期的青綠山水之用色、布局、筆法、胸臆。 ▎〈卷三〉張大千的人物畫 探究張大千的人物畫:自畫像、仕女畫 張大千是近代畫家中首見,長期大量的創作自畫像,用於社交及自我宣傳,數量逾百幅,為歷史之最。本書收錄他自年輕到壯年乃至老年的自畫像,不僅讓觀者了解他的一生,同時還可從中連結到大半部中國人物畫的歷史,因此這些自畫像除了反映出畫家個人的心理狀態,也深富時代意義。透過作者解析本書收錄的諸多張大千仕女畫,可以清楚看到張大千將仕女畫在傳統中加入許多現代新元素的創舉,這些元素包括攝影、京劇、浮世繪等等。 ★全書收錄了張大千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不同類型的畫作精品計有160幅,高清精美呈現,重要作品更以跨頁呈現。 ★作者對圖片一一進行精闢解析,帶讀者深入觀察畫作細節,如同身歷一場規模空前的張大千大 展現場。 ★作者以其深厚學養旁徵博引,帶讀者重溫一部上追六朝、唐、宋、元、明、清的中國藝術史。專業精闢的見解、流暢優美的文字,搭配精美圖片,是藝術愛好者必讀必藏的經典之作! 本書特色 揭印底乾坤 ★ 特別收錄作者精采專文〈大千用印〉,解析藏於張大千各式印章內的思致與情懷,是如何體現「直造古人不到處」的精神。 ★ 特製精美摺頁〈大千印輯〉,從張大千用過的三千方章中精選45枚,包含名號、堂號、收藏、閒章四種類型,製成三折彩色拉頁以饗讀者。 展詩畫洞天 ★ 全書收錄300餘幅張大千與歷代繪畫巨擘的畫作,供讀者對照作品與詮釋,深入鑑賞大師筆觸。 ★ 書中所刊書畫,均詳錄原作尺寸,便於研究參考。 ★ 19x26公分大開本印製,採裸背線裝,可攤平閱讀、跨頁不壓圖。 一致推薦 董 橋|作家 汪榮祖|歷史學家 傅 申|藝術史學者 林百里|廣達電腦集團總裁 黃光男|前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 吳文隆|張大千文獻收藏家 朱惠良|前國立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盧慧紋|國立臺灣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 這部大書不是一般的人物傳記,而是聚焦於藝術議題,探究張大千借古開今的藝術創作之旅。所選的視角、理解的深度,於大千的藝術道路,呈現獨到的見解。書中所述張大千從傳統邁向革新的歷程,最引人入勝。──汪榮祖(歷史學家)
★☆~印象派畫作 × 全面喵化~☆★ 創造出當代最具代表性的「藝之貓」 英國藝術家 蘇珊‧赫伯特 獻給藝術愛好者與愛貓人士的禮物 11位印象派藝術大師 × 32幅印象派貓咪畫作 史上最美的貓咪藝術畫集 萌.翻.你.的.心 【 隨書附贈 】 印象派貓畫明信片乙張 (14.8x10.5cm,二款隨機出貨) #收藏送禮兩相宜# \喵喵喵~印象派畫作中的人物,全部都變成貓咪了!/ 安靜打牌的貓、跳著芭蕾舞的貓、在草地上悠閒吃午飯的貓、在河上划船的貓…… 這些都是最可愛優雅的印象派貓貓,他們在最喜歡的地方,過著慵懶愜意的生活。 \搶先透露書中參照的印象派藝術家,粉絲請勿錯過!/ ○ 愛德加.竇加 ○ 瑪麗.卡薩特 ○ 保羅.塞尚 ○ 保羅.高更 ○ 文森.梵谷 ○ 愛德華.馬內 ○ 克洛德.莫內 ○ 貝絲.莫莉索 ○ 卡米耶.畢沙羅 ○ 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 ○ 亨利.德.土魯斯-羅特列克 本書特色 ★ 一本令人無法抗拒的貓咪藝術書。 ★ 印製精緻,圖畫清晰細膩。不論是送朋友,還是自己收藏,都是一份優雅、精緻的禮物。 ★ 每幅作品說明均附上原畫的原文名稱,方便讀者查詢與認識經典畫作,在趣味閱讀中學到藝術知識! ★ 獨家贈送印象派貓畫明信片乙張。模仿 莫內《撐陽傘的女人─莫內夫人和她的兒子》/模仿 雷諾瓦《划船會的午宴》二款隨機贈送。 ★ 愛貓不分年齡──9~99歲都適讀! 好評推薦 Emily Chan|插畫師、作家 宋珮|圖像藝術研究者、本書譯者 李欣倫|作家 達姆|插畫家 謝佩霓|藝評家、策展人、《貓非貓》作者 ──融化推薦(以上按姓氏筆畫排列) ★ 英國亞馬遜書店4.8分高評價 ★ 風靡無數讀者,好評不間斷 「這可能是我最喜歡的赫伯特以貓為主題的藝術書籍,不是因為我特別喜歡印象派藝術,而是因為這本書中描繪的貓咪……畫得異常出色!具有非凡的細節。」──Michele C. 「任何貓咪愛好者都會喜歡上這本書!」──Happy Traveler 「我女兒花了無數個小時沉浸在這本書的書頁中,她非常喜歡它!」──Heather ★ 名家專文推薦 「本書悉心剖析印象派運動,一方面服膺這場藝術革命共通的突破性見解,另一方面可又恪遵大師各自的創新技法,掌握貓影貓蹤,繪製出與原作維妙維肖的印象派浮世繪。尤其印象派專擅的光影駁雜分明、色彩鮮明妍麗和『剎那即永恆』的這些旨趣,蘇珊巧妙地與貓族特有的眼瞳眼色、表情動作、毛色質感,無違和地相結合,因而掌握表現得淋漓盡致。」──謝佩霓(藝評家、策展人、《貓非貓》作者) ★ 媒體好評推薦 「無論你最喜歡的印象派畫家是誰,你都會被赫伯特的手法吸引。」──WAG 「無法抵擋的魅力。」──《每日快報》(Daily Express) 「巧妙的捕捉原作中的情感,以至於我們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Artnet
★☆~印象派畫作 × 全面喵化~☆★ 創造出當代最具代表性的「藝之貓」 英國藝術家 蘇珊‧赫伯特 獻給藝術愛好者與愛貓人士的禮物 11位印象派藝術大師 × 32幅印象派貓咪畫作 史上最美的貓咪藝術畫集 萌.翻.你.的.心 【 隨書附贈 】 印象派貓畫明信片乙張 (14.8x10.5cm,二款隨機出貨) #收藏送禮兩相宜# \喵喵喵~印象派畫作中的人物,全部都變成貓咪了!/ 安靜打牌的貓、跳著芭蕾舞的貓、在草地上悠閒吃午飯的貓、在河上划船的貓…… 這些都是最可愛優雅的印象派貓貓,他們在最喜歡的地方,過著慵懶愜意的生活。 \搶先透露書中參照的印象派藝術家,粉絲請勿錯過!/ ○ 愛德加.竇加 ○ 瑪麗.卡薩特 ○ 保羅.塞尚 ○ 保羅.高更 ○ 文森.梵谷 ○ 愛德華.馬內 ○ 克洛德.莫內 ○ 貝絲.莫莉索 ○ 卡米耶.畢沙羅 ○ 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 ○ 亨利.德.土魯斯-羅特列克 本書特色 ★ 一本令人無法抗拒的貓咪藝術書。 ★ 印製精緻,圖畫清晰細膩。不論是送朋友,還是自己收藏,都是一份優雅、精緻的禮物。 ★ 每幅作品說明均附上原畫的原文名稱,方便讀者查詢與認識經典畫作,在趣味閱讀中學到藝術知識! ★ 獨家贈送印象派貓畫明信片乙張。模仿 莫內《撐陽傘的女人─莫內夫人和她的兒子》/模仿 雷諾瓦《划船會的午宴》二款隨機贈送。 ★ 愛貓不分年齡──9~99歲都適讀! 好評推薦 Emily Chan|插畫師、作家 宋珮|圖像藝術研究者、本書譯者 李欣倫|作家 達姆|插畫家 謝佩霓|藝評家、策展人、《貓非貓》作者 ──融化推薦(以上按姓氏筆畫排列) ★ 英國亞馬遜書店4.8分高評價 ★ 風靡無數讀者,好評不間斷 「這可能是我最喜歡的赫伯特以貓為主題的藝術書籍,不是因為我特別喜歡印象派藝術,而是因為這本書中描繪的貓咪……畫得異常出色!具有非凡的細節。」──Michele C. 「任何貓咪愛好者都會喜歡上這本書!」──Happy Traveler 「我女兒花了無數個小時沉浸在這本書的書頁中,她非常喜歡它!」──Heather ★ 名家專文推薦 「本書悉心剖析印象派運動,一方面服膺這場藝術革命共通的突破性見解,另一方面可又恪遵大師各自的創新技法,掌握貓影貓蹤,繪製出與原作維妙維肖的印象派浮世繪。尤其印象派專擅的光影駁雜分明、色彩鮮明妍麗和『剎那即永恆』的這些旨趣,蘇珊巧妙地與貓族特有的眼瞳眼色、表情動作、毛色質感,無違和地相結合,因而掌握表現得淋漓盡致。」──謝佩霓(藝評家、策展人、《貓非貓》作者) ★ 媒體好評推薦 「無論你最喜歡的印象派畫家是誰,你都會被赫伯特的手法吸引。」──WAG 「無法抵擋的魅力。」──《每日快報》(Daily Express) 「巧妙的捕捉原作中的情感,以至於我們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Artnet
∥張大千的生活與藝術∥ ——在筆池墨海中橫掃千軍,在畫布上揮灑生命激情,在生活中從不停止對美的追求—— 藝術巨擘張大千,是跨世紀的文化明星,是國際藝壇注目的焦點。 ◢徐悲鴻讚嘆:五百年來一大千!◣ ◢臺靜農推崇:他,為藝術立心!◣ ◢董橋:他的一生故事比誰都多。◣ ☆作家——董橋: 歷來寫張大千的書很多,但寫得好的很少。 這本書寫得很好看!寫得真切,寫得紮實。 我羨慕馮幼衡有緣在摩耶精舍給張大千做事。 ☆臺北故宮「張大千百年紀念展」策展人——陳筱君: 張大千一生的內涵太豐富了, 不論是他的塵世生活或是藝術生活,絕對不是一本書可以說完道盡的。 現今大千先生的知交故舊幾乎都老謝凋零了, 眼下最有資格為文著述的,也只有馮幼衡了。 作者為學養深厚的藝術史學者,也是文采斐然的散文作家。 她以靈性動人的文筆,從生活、藝術到內在精神與思想, 忠實且具深度的刻畫國畫大師張大千有形及無形的世界。 ▍在藝術的領域裡,他是一名造物者▍ 他的畫,大的山水氣魄驚人,元氣淋漓……小品更令人愛不忍釋,總有一股靈氣流注其間…… 他的小品《大千狂塗》,筆觸是現代的,意境卻是最中國的,寥寥幾筆,包含了多少灑脫和不羈, 那真是天才之筆。李白的灑落飄逸,杜子美的雄奇沉鬱,盡在其中! ……在藝術的領域裡,他是一名造物主,將混沌的墨色化為各種壯麗的景色,為世人再創了一個宇宙。 ▍他的生活風格,正是他藝術心靈的折射▍ 大千先生的園林成就,雖然朋友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戲之,但殊不知此即大千居士之 畫稿也。正如他的知己臺靜農所說:「居士治園如作畫,不肯輕易下一筆,園之雄渾絢麗處,或奇峭清逸處,莫不如其畫然。」 他對飲饌的熱愛與講究,把宴飲一事從菜單、宴客名單書寫,餐飲內容的設計,裝成器皿的搭配,當成儀典般華美的過程,豈不是他藝術心靈的折射?……他以中國古代衣冠形塑個人風格,及作為自己畢生文化認同之宣告,堪稱前衛!晚年他所到之處必造成風潮,人們往往以「文化英雄」或「文化明星」視之,幾乎令我想起今天的LadyGaga。 ◢二十二篇精采好文+逾八十幅珍貴書畫圖片及歷史照片,為讀者打開探看大千世界的一扇窗◣ 作者曾追隨大千先生多年,親身領略「大風堂」的繁華藝術盛宴, 以感性的文筆、忠於事實的態度,寫下她在大師身邊的見聞觀察, 從大千先生的書畫創作、鑒藏、造園、飲食、處世……層層開展, 勾勒出最真實的大師形象,生動呈現一位天才藝術家的情味人生。 【內文選摘】 ◇看他作畫是一大享受。那一筆荷花桿鉤下來一氣呵成,力道十足,令人看得目不轉睛……潑墨的葉子氣魄大,表現了剛健之美;荷花的線條則又婀娜有致,無比柔美和嬌嫩,尤其花瓣的淺紅色暈,經他彩筆點染,更有那流動的美……。 ◇他畫山水需要較長的時間,因為近年他喜歡慢慢的、一層層的渲染,由淺而深,使畫面更醇厚、更深遠。山水畫難在造境,偏偏他每幅畫都有不同的布局和意境,從不雷同。 ……他畫潑墨畫就更費事了,非畫十天半個月不能完成一幅,往往先要畫畫師傅把紙搨在板子上,作畫時由他拿著一盤墨灑於其上,他的門生或晚輩一人手持木板的一頭隨易搖晃(這個做法很現代)……他再命學生將畫擺在遠處,這時他從各個角度觀看一下,便胸有成竹了;於是這一堆混沌的墨再經他的畫筆細細經營,就變成了遠山、近水、懸崖峭壁、孤帆、山寺種種奇絕的山水。由於潑墨的情形沒有兩次是完全相同的,因此他構思的景致也無一幅相同。 ◇鑑賞這門學問是極難的……大千先生看「元四大家」是一眼便能分辨出是誰的作品;明代沈周、文徵明、董其昌的作品,真偽看得出,年代倒不見得有把握。石濤、八大則不消說,他只要看一眼「八大山人」簽名的這四個字,所說出的年代不會有三年的出入……他說真畫假畫不只看筆觸,重要的是氣韻,真畫有一股真氣,像要對你說話。 ◇有一回,大千先生在美國某鄉村俱樂部請客,一行人有六輛大車子開進去,氣派很大。大千先生戴東坡帽,穿綢服,才下車,一排美國人圍觀起來,問:「這人是不是東方某國的皇帝?」隨行弟子答以:「他是東方藝術界的皇帝。」……他住加州時,那陣子嬉皮都在學寒山、拾得蓄長髮,還曾三度送玫瑰花致意,要尊大千先生為王。 ◇大千先生在此(指摩耶精舍),日復一日積極展開他對中國園林美學的實踐——就如他在巴西八德園時期一樣。他花費不亞於作畫的時間,殫精竭慮的在庭園中選取、布置大小錯落的石頭,蒐羅種植四季當中各式各樣的花木,並為之造景造境……不知多少深遠的文化歷史蘊涵其中。 ◇大風堂的飲食,也是大千先生生活藝術中,最令人神往的一門「技近乎藝,藝近乎道」的學問……每次宴客前,他必興致高昂的親自書寫食單與宴客名單,使得飲饌與書法之美結合在教人愛不忍釋的菜單上。他總能使飲食一道,既是日常生活也是藝術——既有尋常百姓熱鬧活潑的生命力,也有化日常菜餚為精食美饌的巧手與妙締。 ◇大千先生的老師清道人說:「錢是雅根」。他也做如是觀……因此他用錢的豪情,是一般人所不能想像和企及的。他從不顧慮「家無餘糧」的問題。別人用錢是左手進、右手出,他則是左手還未進,右手已出了。他用錢的氣度正和他作畫時大開大闔的創造力一樣,「非恆流所能夢見」,也不是規矩方圓所能限制……他花錢的哲學,與他藝術上的創造力有著極大的關係。 ◇大風堂所收藏的歷代名蹟,包括董源的《瀟湘圖》、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郭熙、趙孟頫、元四大家、仇英、石濤、八大……其中《江堤晚景》可說是最富傳奇性的一幅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