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們如此相信呈現澳門在回歸初期那種不確定的文化氛圍似有還無的人文環境作者留下的是一個又一個的詰問一次又一次的奮力爭取《一切安好?》內的文章同樣出自當年《澳門日報》的副刊專欄「優質混沌」。該專欄自一九九四年開始出現,李銳奮(Frank)持續書寫十年有多。這一本是這批文章的最後一本結集出版,之前兩本是《意猶未盡》(2023年05月出版)、《用文化請客吃飯》(2023年12月出版)。本書文章為編輯所選,一共六十八篇,從一九九九年回歸到二00三年,作者發病的前一年。所選文章集中在李銳奮在專欄裡書寫得最多的,澳門的文化藝術發展狀況。回歸初期的澳門,雖然社會大致看來沒有什麼不同,管治體制卻猶如新天新地。由於整體社會在回歸前陷入極度低迷,因此許多澳門人對回歸是帶著期望多於懷疑與不安的。人們對社會新聞多了一些留意,期待有什麼改變即將到來。藝術工作者心中或多或少都會抱著一絲夾著懷疑的期望:澳人治澳之下,會否擺脫過往葡人治理時期,對本地文化發展的不聞不問狀態?文化藝術,會得到更多重視嗎?藝文資源會增加嗎?會有更多藝術空間、文化設施出現嗎?藝術工作者會受到更多關注嗎?會得到更多發展空間嗎?文化政策,會有嗎?懷抱積極想像的一群,期望這一刻不來,下一刻總會來了吧。在一個聲稱由澳門人自己治理的地方,文化認同,總要開始建立了吧?沒有文化認同,何來身分?我們,到底是誰?此書通過六十八篇雜文,呈現澳門在回歸初期那種不確定的文化氛圍,似有還無的人文環境,作者留下的是一個又一個的詰問,一次又一次的奮力爭取。良辰好景,稍縱即逝。回歸的嘉年華過去後,世人對這個地方的認知仍然只有大三巴和葡國雞(那時還沒有開始流行葡撻),澳門重又變回那個沒人想看清楚、想了解多點,甚至覺得逗留一天都嫌太多的地方。「一切安好?」誠惶誠恐地,作者關切地問著。其實大家都知道答案,只是沒有人想回答,就讓問題在空氣中懸浮。
南音是古老的廣東曲藝,唱腔簡潔,避免使用太多音階,影響所唱曲目失卻整潔和莊嚴的味道。南音腔口有蒼涼感,也有激情。南音的板式、旋律,皆要配合並以顯露曲詞意思為要。 南音曲詞中大量保存了廣東話的語言之美,廣東話有九聲六調,是現存罕見保留有入聲字的方言。 「粵俗好歌⋯⋯其歌也,辭不必全雅,平仄不必全叶,以俚言土音襯貼之,唱一句或延半刻,曼節長聲,自回自復,不肯一往而盡,辭必極其艷,情必極其至,使人喜悅悲酸而不能已已,此其為善之大端也。」--屈大均《廣東新語》(1678) 本書以區均祥師父的南音藝術為主體,以南音、生平、樂器、唱本這四部份,深入認識這項古老的廣東說唱藝術,細味這份極具感染力的澳門文化遺產。該書由區均祥粵劇曲藝社策劃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