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1到2020,劇場編導演王靖惇在這九年間從自身生命經驗發想,陸續創作出《屋簷下》、《台北詩人》、《想像的孩子》及《如此美好》四齣剖析家庭核心的動人劇作,並多次搬演上舞台,獲得觀眾熱烈迴響。《如此美好:王靖惇劇本集》將多年創作集結成書,並收錄創作源起,窺見劇作家將生命故事創作轉化為劇本、不為人知的心路歷程。 《屋簷下》 一場大水,使家中長女生死未卜、行蹤成謎 父親過度悲傷而崩潰失智 原本安穩的家庭從此分崩離析 久未返家的姐弟,各自帶著秘密返鄉過節 為了解開這一道複雜難解的家庭習題 母親重新揭開屋簷下隱藏已久的真相 《台北詩人》 而若干年後,我們也要在人們的哭聲裡 笑著趕赴離開塵世的第一道光 我們出生時不帶來什麼,死時什麼也不帶走 至於身後的榮辱褒貶,我們什麼也聽不到 —王添源 如果在向世界道別前,可以重溫生命中重要的時刻,你,帶走甚麼樣的風景?一生文字為伍的詩人,在病床上簽下離婚協議書後,感到疲憊不堪,只想沉沉睡去。那裡,他遇見了自己的十七歲,青春正盛的年紀,卻在家族分崩離析的命運中茫然失措。再一次,面對從未老去的高中麻吉、守護著家的青春大姊、一心要復興家業的的弟弟和決心離婚的妻子,家庭的碎片是否能在這一段最後的旅程中彌補?用歡笑和淚水堆砌的生命詩篇最終章,「給你我所能給的,並且等待你的拒絕,流淚,是我想你時唯一的自由」。 《想像的孩子》 一對痛失愛子的中年夫妻,渴望在最後一顆卵子消失前生回孩子; 一位事業發達、享受單身的大齡剩女,嚮往懷孕生子獨立成家; 一對合法成家的男男「夫夫」,冀望一個共同擁有兩人血緣的小孩。 一場詭異的慶生party上,突然現身的男子宣稱自己是他們所有人期待的「理想小孩」, 但遊戲規則是,只能有一個小孩被生下來。 在與時間競爭的生子條件下,他們想出了一個計畫, ……一個可以生出同時具有五個人血緣小孩的瘋狂計畫! 《如此美好》 故事從在候機室等待兒子一同出發旅行的父親開始。這是父親期待已久的父子旅行,父親原先期待與兒子可以一同在機場的貴賓室用餐,但兒子卻遲遲沒有現身。父親想起了過去兒子還在念幼稚園時的第一杯咖啡,接著我們窺見父親在妻子過世後,他如何排遣一天的生活,去豐原吃早餐、去看醫生、去電影院、去以前常和妻子去的山上喝咖啡,甚至和樓上的新住客交朋友,父親努力地在只剩下自己的生活裡,用力地活著,盡可能地讓自己「遠離寂寞」,不讓自己的寂寞影響到在遠方的兒子。最終,父親是否能實現與兒子一同旅行的心願?
● 導演王嘉明劇本首度集結出版 ● 以料理過程呼應劇場創作的美味關係 ● 香港新銳插畫家柳廣成二十幅原創插畫 ● 旅日藝術家李漢強海報視覺、葉忠宜裝幀設計 如果莎士比亞的劇本是上等食材 有人忠於原汁原味 有人拿來做創意料理 王嘉明則選擇把它做成台式便當 台式便當的精神是 主菜份量大、配菜也不遜色 關鍵更在於,以味道決勝負 而且源自於日常生活與文化 煮一道菜和做一齣戲之於王嘉明 都得經過一道道繁複又細膩的工法 料理莎士比亞的時候 劇場大廚王嘉明是這麼想的...... 烹調秘訣之一:莎士比亞已經死了 我必須一直讓自己接受這樣的事實,「一直」,是因為莎士比亞飄蕩的幽靈,他會不斷變身、附身在各種有趣的論述觀點上。甩開,並非要回到一潔淨的處女地,而是盡量避免不屬於劇場性和各種誤導的路標。 烹調秘訣之二:莎士比亞是外國人 他真的是外國人。因為唯有視他為外國人,對話才有可能發生。經由扮演把這件事具體化,不用再支支吾吾地閃躲,因為有更重要的故事要說,直接亮出這距離反而更容易進入。 烹調秘訣之三:假如我是莎士比亞 16世紀在倫敦寫《哈姆雷特》時的莎翁,假設要在21世紀的台北重演《泰特斯》或者《理查三世》的狀態下重編。我想像我/莎翁以他對整個生活和劇場的感受,重新拿到這些劇本時,會怎樣改寫? 烹調秘訣之四:莎士比亞和我相互閃耀 死亡的終點,但並非一個時間終結點。這模式前提是很重要的創作根基,雖然莎翁在時間點上已死,但他實際上依舊來回在空間中運動,這讓我↹莎翁、倫敦↹台北、16世紀↹21世紀,平起平坐、相互尊重、亦師亦友,兩方相互照耀著彼此。 本書共分三輯,輯一「進廚房前的準備工作」,劇場大廚王嘉明自剖料理莎劇的獨門功夫;並邀來老饕側寫大廚的日常與料理的關係。輯二、輯三分別收錄《泰特斯》、《理查三世》二本以莎劇為食材的食譜書,帶讀者實際走入王嘉明的廚房,從食材備料、刀工作法、烹調技巧到擺盤上菜,深入了解一道劇場美食的料理過程。 ● 隨便當附贈筷套,請自行搭配筷子食用 ● 延伸閱讀—艾芙烈‧葉利尼克《邁向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