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的三大悲劇之一 考利歐雷諾斯是莎士比亞的偉大的悲劇中之最後的一部,他寫過這齣戲之後他的寫作生涯便進入了最後的那一個階段,這部作品也是他的以羅馬故事為題材的三齣戲之一,其他二劇是朱利阿斯西撒與安東尼與克利歐佩特拉。 此劇的故事來源是普魯塔克的列傳,普魯塔克是希臘人,生於Boeatia之Chaeronea,生平年代不詳,約在紀元後46-120之間,本劇的故事結構上,莎士比亞將故事安排的相當緊湊,例如:麥匿尼阿斯對民眾的演說,改在羅馬,而不在聖山,以求地點之集中。或者,高利貸與精荒是一前一後使人民怨憤的兩大原由,但莎士比亞將他合而為一,使劇情簡化...。 此書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各篇傳記的主人都是有豐功偉績的豪傑之士,都是行為上突出的人物,而本戲劇的目的即是行為。將傳記的題材變成戲劇的資料,是莎士比亞在伊利沙白時代相當優秀的散文。
泰蒙 「雅典的泰蒙」在藝術方面不是一部完成的作品,不論此劇的作者是莎士比亞一人或莎氏之外另一人參與著作,劇本本身顯示許多不和諧和不夠標準的地方,和同一時期的其他悲劇無法相提並論。一般批評家都承認,泰蒙不是莎士比亞的偉大人物之一,因為在劇中沒有充分的「人物描寫」,泰蒙好像是「揮霍金錢」和「嫉妒人類」兩種精神之「擬人化」,而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但是此劇之所以停來在這樣粗糙的狀態下與是人相見,可能不是由於莎士比亞江郎才盡,而是泰蒙的故事先天的不易發展成為偉大的悲劇。泰蒙是恨世者,他詛咒人類,他罵盡世人,他把人看做畜生,他認為人全是壞的,他自己是全然孤立的。 他沒有妻室兒女,他沒有朋友,他甚至也沒有孤單的仇敵,泰蒙的心理單純得恨。他沒有躊躇,沒有顧忌,沒有反省,沒有希冀,總之,他心理沒有矛盾衝突。
朱利阿斯.西撒 朱利阿斯西撒是莎士比亞的偉大的悲劇中的一部,這部作品也是他的以羅馬故事為題材的三齣戲之一,其他二劇是考利歐雷諾斯與安東尼與克利歐佩特拉。 西撒的故事可能在莎士比亞以前即以小說、詩歌或戲劇的形式而流行於世,但是主要是以西撒與龐沛的戲劇為背景,但莎士比亞寫的朱利阿斯.西撒,其主要故事來源只有一個,那就是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列傳。 劇中最偉大的一景,安東尼發表演說煽動群眾暴動的一景,莎士比亞的匠心獨運。把布魯特斯寫成為一個斯多亞派哲學家,把凱西阿斯寫成為一個伊比鳩派哲學家,也是有趣而獨創的寫法,本書也是英國劇場中相當常上演的劇碼。
喜劇的孚斯塔夫 「亨利四世」分上下兩篇。其中故是是聯貫的,而且就劇情的發展而論,無論在享利王子或孚斯塔夫任何一角色的性格與命運的演變方面來看,這上下篇都像是一個完整體,但下篇僅是上篇的廷續。 在這一齣戲裏,有不少極出色的詩與幽默的段落,但是就全部而論,下篇較上篇不無遜色,就上篇與下篇來比較可以發現,上篇大部分只用歷史來描述,下篇雖然大部分也是在描述歷史,但描述孚斯塔夫的故事,確佔了大半部,下篇包含歷史中的九個景,而九景之中,有二個給了波西家人,三景給了垂死的國王,兩景給了北方的判軍,一景給了新王登位後的措施,本篇可說是孚斯塔夫的喜劇,而非亨利四世的悲劇。
介紹露克利斯 一五九三年刊行的「維諾斯與阿都尼斯」獻詞中說:『願利用一切閒暇,期能以較有分量之作品為大人揚名。』翌年,「露克利斯」出版,可能「露克利斯」是莎士比亞所謂之『較有份量的作品』,其行數較多,其內容亦較嚴肅。 「露克利斯」的故事很簡單的:露克利斯被皇子強姦,羞愧自殺,激起公憤,推翻塔爾昆王朝,改共和,相傳是紀元前五○九年在羅馬發生的事。但是其中細節,各家常有出入。 「露克利斯」的詩體是最流行的敘事詩的形式,所謂「御體」(rhyme royal),因為相傳用此種形式寫成的The Kingis Quair乃是蘇格爾王哲姆斯一世所作。然而詩中重心,時而在露克利斯,時而在塔爾昆,未能收人物統一之效,當然也是可議之處。
關於辛伯林... 「辛伯林」在莎士比亞生時沒有付印,初刊於一六二三年之第一對折本,被列在卷末,作為「悲劇」之一。 實際上此劇應該是與「暴風雨」,「冬天的故事」,(有人還加上「波里克利斯」一劇)屬於同一類型的故事,既非喜劇,亦非悲劇,通常被稱為「羅曼史」,因為裏面的故事離奇怪誕,常不在普通人生經驗範圍之內,而作者處理材料的態度也是極其浪漫而自由的。 「辛伯林」一劇的劇情,有關歷史方面者,其來源是何林塞的「史記」,這是莎士比亞常用的一本書。它的重點在於佈局,其故事穿插之離奇變化,已近似鬧劇,唯因其在佈局方面刻意經營,在人物描寫方面反而未能充分深入。
故事評論 本劇的故事自西撒被刺後四年開始,即紀元前四十年,到安東尼之死,即紀元前三十年,前後十年。再開始時,安東尼是羅馬三巨頭之一,統治著富饒的東方,正是他的全盛時代,普魯塔克有相當完備的記載,但是莎士比亞照例的選擇幾個片段加以安排,有時候非常忠於普魯塔克,幾乎是翻譯North的精緻的散文為更精緻的無韻詩。 例如安東尼初次會見克利歐佩特拉之一段絢爛的描寫,預言者與安東尼的一段對話,最後克利歐佩特拉死的情節,都明顯地表示出莎士比亞在這一部戲裡缺乏創作性,相反地,莎士比亞在這戲發揮了高度的創作性,他創作人物創作對話,他創作深刻的人物描寫。沒有一部戲曲再細節上這樣的忠於史實,同時在很少的作品裡這樣深刻的令人感覺到一種美妙的力量.....。
利查二世的悲劇 「利查二世」與「亨利四世」上下篇和「亨利五世」合起來成為一個三部曲。其中的歷史故事是實貫的,而且每一部都吐露出一點下一部的端倪。不過當初莎士比亞撰寫這幾部歷史劇的時是否胸有成竹,想要一氣呵成,就不能確定了。 但是至少可以說的是「利查二世」的寫法和以後的有關亨利的戲2寫法是頗為不同的。「利查二世」是莎士比亞的較早的作品,有人曾指陳「利查二世」對於其他歷史劇的關係有如「羅密歐與朱麗葉」對於其他的悲刻的關係,這一觀點是很正礭的。 「利查二世」此劇政治意味甚為濃厚。戲的本身寫的是利查二世的被癈,在本劇當中莎士比亞並不同情利查二世所迷信的「君權神授說」,他盡量的把到利查二世的失政,但是在他的筆下利查還不失為一個有豐想像與柔情的人物,這不僅是一齣歷史劇,也可說一齣有高尚情調的悲劇。
約翰王 「約翰王」在舞台上演時是相當成功的,不過在近代舞台很少上演,其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此劇是一齣近於時事劇,這是莎士比亞唯一的劇本觸及當時的宗教問題及英國君王與羅馬教皇的衝突,在一五九○年至一六一○年間有時候對觀眾有很大的號召力,但是時過境遷,我們如今不可能再有那樣親切的感受。 就文學的觀點而言,此刻有急就之嫌,不能算是莎士比亞的精心之構,約翰孫的批評,『我們不大感覺它的筆端蘸的是他的心血』,是有見地的。 此劇刊於一六二三年之「第一對折本」,標題為The life and Death of King John在歷史劇部分列為第一齣,佔一至二十二頁。事實上這標題並不甚恰當的,因為劇中情節開始於約翰王之第三十四年,所包括的情節僅僅十七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