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動症書籍長銷NO.1★ 面對過動兒,所有家長、專業工作者必備的案頭書 全方位幫助過動兒父母認識過動症,使其成為有原則、有執行力、有科學精神的父母,進而改善孩子的行為,同時也能照顧自己,並找回家庭和諧。 本書分為四篇: 1.瞭解過動症:正確認識過動症成因、打破錯誤迷思 2.如何成為成功的過動兒父母:建立評估與診斷的正確心態,並照顧好自己 3.如何調適家庭和學校生活:改善過動兒在家中和學校行為的實用方法 4.過動症的藥物治療:認識各種過動症藥物,建立正確的用藥觀念 本書可幫助過動兒父母: 1.理解過動症的成因 2.得到正確的診斷 3.與學校及醫療專業人員合作,尋求所需的支援 4.實施有效的八步驟行爲管理計畫 5.培養孩子的學習與社交能力 6.重建和諧的家庭 此新版本新增「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一章、提供關於過動症成因和藥物的最新資訊,並新增過動兒與手足相處的內容、提供給本身也是過動症患者父母的建議。 【審定】 林亮吟|心禾診所負責人
★ 孩子的情緒,就像一齣時而熱鬧、時而崩潰的小劇場—— ★ ★ 你是不是常常在旁邊看得滿頭霧水,不知該如何加入演出? ★ 《走進孩子的情緒小劇場》是一本寫給正在陪孩子長大的父母的情緒教養指南。本書結合戲劇與心理學,帶領家長重新理解孩子的行為背後,其實藏著豐富的情緒訊號與求助訊息。作者以自己從科技人轉身為戲劇心理學導師的生命歷程為起點,帶領讀者看見情緒與遊戲的深層連結。 在這本書中,父母不再只是指導者、解決問題的人,而是孩子情緒歷程的共演者與導演。透過戲劇心理學的概念,家長將學會: l 讀懂孩子在遊戲中的「情緒劇本」l 設計能化解壓力的角色扮演場景l 陪孩子演練面對挫折、表達情緒的方式l 在親子互動中,建立信任、安全與深刻的連結 每一場遊戲,都是孩子探索自我的機會;每一次陪伴,都是父母走進孩子內心的契機。這是一本讓你不再用說教,而是用「陪演」來教養的書。透過本書,你將學會如何成為孩子人生舞台上最值得信賴的情緒夥伴,一起演出勇敢、真誠、有力量的親子關係劇本。 本書特色★ 介紹戲劇心理學的概念,讓家長了解什麼是戲劇心理學。★ 針對兒童的各種常見情緒問題,透過戲劇的方法找出內在原因。★ 實際的案例呈現,簡單的遊戲教學,讓家長在家也可以自己嘗試。★ 在親子共同參與的過程中,父母們也學會了更了解自己的情緒。
關於霸凌真相的幾個事實,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進入校園看清真相,才能幫助孩子不再受凌,也不再霸凌 由於學校的獨特環境,幾乎可以說「有學校就有霸凌的存在」。 然而,霸凌的真相複雜,根植許多層面,包括個人、家庭、學校、文化等,「懲罰霸凌者」往往不能達到根本的效果。對霸凌真相有越深入的認識,越能理解霸凌絕不是學生之間的問題與惡行而已。 本書將深入探討霸凌真相,邀請親師攜手合作,打造零霸凌校園! 【詳細剖析校園霸凌的各個層面】-為何中小學校園容易出現霸凌?五個校園真相報你知!-關於受凌者:受凌者不一定是所謂的「無辜的天使」,也可能有一些激怒行為,在班上不受人歡迎?-關於霸凌者:霸凌者不一定是人人害怕的「魔鬼」,甚至可能在班上有好人緣?-關於旁觀者:是否只要旁觀者有去檢舉,霸凌就不會發生了?事情當然並非如此單純! 【為父母和老師提供暖心指引】-孩子成為受凌者或霸凌者,其實跟家庭教育有關。那麼父母可以怎麼教,才能避免孩子成為受凌者或霸凌者?-在校園霸凌事件中,老師在面對受凌者、霸凌者和旁觀者時,該怎麼做才能終止霸凌? 消滅眼前的霸凌,是重要的。然而更希望,讓還沒有發生的霸凌,永遠不要發生。「永遠不要發生霸凌」,是本書的起點,也是終點。──作者羅丰苓
產後在家也能安心坐月子!從懷孕到坐月子、從產檢到產後復原,全方位的生產坐月子最新資訊,就像婦產科醫師時時伴著你。 ※你知道產前檢查有哪些嗎?又有哪些是健保會給付的常規產檢項目?哪些是自費產檢項目?※懷孕時哪些是準媽媽最關切的問題呢?※如何吃才會營養均衡呢?※如何補充葉酸?※產婦的用藥安全※產兆會告訴你何時須入院待產? ※此書帶你認識3D、4D超音波、腸病毒和嬰幼兒過敏;教你遠離容易導致畸胎的物質;還有你知道減痛分娩的施打流程嗎?產後乳腺炎又該如何照護?寶寶副食品又要如何添加呢? ※產後坐月子,更是本書的精華:哪裡有好的產後護理機構?對新手爸媽的叮嚀,坐月子期間的保健──傷口照護,成功哺餵母乳的技巧,母乳的儲存,奶瓶選擇與消毒,甚至產後營養與瘦身,都一一告訴你。 ※每篇均包含,將常見的Q&A如同親臨診間問診般,幫你排憂解惑。 暢銷新版內容編排圖文並茂並增加了最新的資訊,新增單元如下:2-3用藥安全2-4孕婦少吃糖,好處多多4-3孕婦產後身體清潔4-6產後乳腺炎的照護4-9嬰兒安撫技巧4-12新生兒黃疸4-16兒童牙科保建 本書幫助新手孕媽咪在新生兒出生後便擁有照護新生兒的基本能力,並能自信的迎接新生命的到來。提供坐月子媽媽,擁有政府認證合格的產後護理之家嬰幼兒照護能力,在家就可以照護自己的心肝寶貝。
高度敏感的孩子需要不同的對待方式, 讓敏感的心在充分的安全感下,盡情發揮觀察力與思考力! 你的孩子是不是: ●太容易受到驚嚇 ●常常抱怨衣服粗糙扎人、襪子縫線不舒服、衣領標籤磨得皮膚癢 ●經過興奮的一天後,難以入睡 ●直覺強,好像可以看透你的心 ●總是有問不完的問題 ●沒有陌生人在旁的時候表現得比較好 ●喜歡安靜地玩耍,在吵雜的環境中會顯得焦躁不安 ●無論你動過家具或換了髮型,小細節的改變他都會注意到 如果孩子大致符合以上描述,或雖然只符合其中一兩項但表現得十分明顯,那麼就很可能具有高度敏感的特質。這樣的孩子可能讓人覺得貼心,也可以教人抓狂。如果你願意嘗試著接納孩子的感受,調整教養的方式,引導孩子適應改變的方法,保護他免於受到訊息風暴的摧殘及社交活動造成的壓力,你可以期待擁有一個懂事、觀察力敏銳又容易溝通的孩子。 大約有15~20%的孩子從小比較愛哭、容易發脾氣、會說出充滿哲思的話、常常獨處或顯得若有所思──這樣貼心卻難帶的寶貝,他們都有可能是高度敏感的孩子。這些孩子因為特別容易接受到環境中感官或情緒的刺激,而且處理訊息的方式也比較仔細、比較徹底,所以當各種管道的訊息大量湧入腦中,超出他們能夠負荷的範圍,就可能會因為反應不及而呈現當機狀態,或由於挫折和混亂而出現行為、情緒失控的現象。 本書詳細介紹這些具高度敏感氣質孩子的特徵,探討家長個性如何影響親職功能,也呈現出養育特定年紀(從嬰兒、幼兒、學齡孩童到青少年時期)高度敏感孩子可能遇到的挑戰。當這些與眾不同的孩子承受過大壓力時,言行也許出現幼稚退化;心情好的時候,舉止則又常有超齡表現。不同發展階段的孩子面臨的環境刺激有很大的差異,造成的影響及需要的協助也各不相同;如果家長能清楚孩子在每個階段可能出現的狀況,對於目前的教養會更加得心應手。 只要能夠瞭解、接納孩子的特質,用對的方式教養、引導,擁有一個高度敏感的孩子其實是一件幸福的事;但是如果抓不到要領,則很可能在無意中傷害孩子,導致親子關係的緊張。這本書提供了如何養育敏感孩子的方法,你可以也應該做為孩子的避風港,讓他自在的成長、肯定自我的價值,還能適應良好、勇於發揮獨特的創造力。 名人推薦 黃迺毓|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退休教授 王珮玲|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
★OT莉莉當媽媽團隊首本著作★ 透過職能治療的觀點,幫你重新找回家庭生活平衡的主控權, 陪伴孩子一起好好生活! 面對無法標準化的教養生活,身為職能治療師爸媽的OT莉莉與鬍鬚張老師,將幫助你跳脫思考困境,擺脫「面對充滿問題的生活時,急於想要改變,卻又無能為力」的焦慮。 本書透過職能治療師的專業,一步步帶你重新系統性地理解生活、理解教養、理解自己。讓你能夠從更多以前並未意識到的角度,做出微小的調整,感受巨大的改變! ◎本書可以幫助你 1.覺察自己的狀況:意識到身為父母的自己,也是需要被照顧的。 2.從混亂中找到方向:從失衡的生活中,找出問題的根源。 3.在生活中馬上改變:從職能治療師臨床上常用來提升生活品質的PEO架構,找到可以立即調整的方法,用最省力直接的方式,改善生活。 “自己的需求與孩子的需求同等重要。一定要先把自己照顧好,才有能力照顧孩子。犧牲與奉獻、勉強與忍耐,並不是長久之道。”——職能治療師媽媽 OT莉莉 “利用PEO理論,幫助你做生活健檢,讓全家人一起重拾令人滿意的生活。不只孩子與另一半都能好好生活,你也更有餘裕照顧自己。”——職能治療師爸爸 鬍鬚張老師 ◎本書特色 1.以「職能治療師」的角度,協助父母進行自我覺察、改善生活面臨的問題,有別於其他教養書籍 2.提供一個PEO架構,父母可以運用此架構來思考和解決自身面臨的問題 3.書末附「你的生活急救小提醒」,忙碌的父母也可以直接從附錄開始看,快速找到問題解決的指引
京都橘高中管樂社傳奇顧問 23 年帶隊經驗淬鍊而成,培育年輕人才和團隊的關鍵核心! ── 不可思議!平凡高中生感動全世界 ── ★ 2022 雙十國慶驚喜來台!引發橘色惡魔旋風 ★ 美國玫瑰花車遊行!日本唯一且二度受邀參加 ★ 擄獲全球觀眾目光!亞特蘭大奧運會、迪士尼樂園耶誕遊行、夏威夷交流演奏…… ★ 全日本行進樂隊大賽!金牌常勝軍 ★ 活力出演!福山雅治〈甲子園〉MV、「一億人的爆笑大質問!管樂之旅」(日本電視台)、「同學表演秀」(NHK 教育台)、「好孩子俱樂部」(MBS 每日放送)…… ★ YouTube 影片總觀看次數破億! ★《吹響吧!上低音號》行進管樂強校「立華高中」(水色惡魔)原型 ── 實力最堅強 & 超人氣的行進樂隊 ── 「啊!就是那個京都橘」「簡直跟運動沒兩樣!」 「他們居然含著樂器跳舞!如果是我,一定會撞斷牙齒。」 「京都橘的演奏會讓人聽完之後還有熱情留在心裡,實在不可思議。」 「其他學校的學生只有在樂器離開嘴巴的那一瞬間擠出笑容,但京都橘的學生卻可以在演奏的同時,上半部表情還帶著笑意。」 無論在哪裡演奏,總會聽到來自觀眾的各種感動,甚至是驚訝的迴響, 這,究竟是如何達成的呢? ── 帶領橘色惡魔走出低潮的「弱弱指導法」 ── 成立於 1961 年的京都橘高中管樂社,自 1996~1998 連續三年大滿貫寫下創社以來最佳成績後,此後皆未能晉級全國大賽。直到 2007 年才重返榮耀,連續數年晉級全國大賽並屢屢獲獎。 不教導、不下指令、不接近、不過問,竟能造就京都橘成為日本行進管樂強隊! 裝聾作啞的指導方式所建立的弱弱指導,之後達成了怎麼樣的效果? 橘色惡魔敗部復活的經過又是如何? ❶ 「不教導的指導法」 ← 培養個人自律 ❷ 由弱者教導弱者的「弱弱指導法」 ← 培養團體自律 當團體產生自律,就能帶動個人的自律,產生成長的正向循環! ── 橘色惡魔不為人知的這些那些 ── *眾所期待的人氣演出曲目〈Sing, Sing, Sing〉,只要「咚咚咚咚咚」的鼓聲一下,現場就會洋溢一股「來囉來囉,終於來了!」的氣氛…… *京都橘核心肌群訓練:樂器拿好、一腳垂直舉起、另一腳站穩,演奏三分鐘,汗水和淚水交織而成的傳奇訓練…… *每當參加過「銅管博覽會」之後,管樂社社員的膚色全都變成了紅通通的番茄,一眼就可認出校園裡的橘色惡魔…… *面對學弟妹發起謀反、不合作運動,甚至拒絕跟學長姊同台,社長哭喊著「我沒有資格當社長」…… *努力到不能再努力了,卻仍面臨瓶頸,強勢回歸全國金牌的這條路走得好艱辛啊! *流傳在社團裡的無聊規矩超繁瑣,每屆社員都希望刪改得更簡單,但 23年來,沒有必要的規定還是像雜草一樣不斷冒出來……
【一個母親的堅心告白】 她的愛,因為艱難,必須強韌 「那個原本會任性耍賴、抱怨撒嬌、一悲傷就流淚的女孩的粉紅城堡瞬間傾塌了,另一個名之為『母親』的新世界卻還沒成型。一切才剛起步,我就感覺到當一個母親的艱難,但當時不知道的是,接下來的路,到底有多難,多漫長。」 作者李換,走入婚姻,期待孕育兒女,她的人生夢想如此尋常,卻未能順遂。孩子兔兔的誕生,讓她戴上「母親」的冠冕。然而,她逐漸察覺異樣,「床頭的育兒書一遍一遍的翻,對照著嬰兒發展表,他總是慢。」有時只因拿不到小球,就生氣地以頭顱撞地。求診各大醫院、小兒科診所,曲折輾轉,最後診斷為中度多重障礙。此際,艱辛且漫長的教養之路才剛啟程。 李換追記自兔兔出生至今三十餘年間,照護過程的點點滴滴。刷牙、穿衣、搭車、過馬路、買東西、獨自出門等生活技能,必須付出數十倍時間心力,一遍遍教導。而情緒、語言、社交、安置,各個面向的功課與挑戰,更是一個接一個。 【一位多重障礙照護者的教養實錄】 不是每個自閉兒都是高官能,都擁有偏才 ◎煎熬漫長的診療過程—— 因發展遲緩,兔兔兩歲半開始就醫,陸續被診斷為感覺統合失調、過動、學習障礙、自閉症及智能不足,最後以輕度智能不足加上輕度自閉,領取中度多重障礙手冊。 彼時醫界對自閉等症候的認識還不足,她茫然又忐忑的摸黑前行,除了持續就醫求診,還致電從事相關研究的醫生、自有限書籍期刊中汲取一點點概念、報名私人潛能發展中心、參與坊間才藝課程……。她嘗試各種可能,而它們像一根根浮木,來了又去,來了又去,還撞出了許多說不出口的瘀青傷痕。 ◎各種艱困抉擇迎面而來—— 養育多重障礙兒,會遭遇大大小小的艱困抉擇,在在考驗父母家長。例如扮演重要角色的教養與安置機構,該如何選擇?應看重規矩的養成、環境的新穎光潔;還是人情的濃淡,空間裡流盪的氣味?學習過程中,是要選擇成為特教班裡的「雞首」,或是普通班的「牛後」? 作者一路以來的經驗,可作為有相近境遇的照護者評估與判斷的參考,亦讓一般讀者從中理解多重障礙者與其家庭的生活情狀,以及所面對的社會處境。 ◎難以為外人道的「不正常」—— 多重障礙兒常顯現各種身心特性,例如自閉症的固著化行為。醫生的當頭棒喝,才讓作者如夢初醒,是她還沒有完全接納事實,總想要孩子與一般人一樣,以為那才安全,才不會被指指點點,「說穿了就是在乎別人的眼光。」 除了照護,作者還必須面對孩子的與眾不同,意識到既有視野的侷限,而此亦帶來自我成長的可能。 【一名女子的心靈成長歷程】 比成為一個母親更不易的,是同時成為自己 「二、三十年來,我點點滴滴向外求取與習得的,讓我把他教養得人模人樣,但我不討他喜歡,是一直以來的事實。心軟弱時,委屈與鬱悶隨之而來,付出與回報太不對等的苦訴說無門。」 因為多重障礙兒,照護者焦慮憂鬱、婚姻關係動搖、家庭出現裂痕等案例時有耳聞。作者在書中敘說一路以來的家庭情狀,包括孩子確診初期,如何面對長輩的難以接受;心疼另一孩子——兔兔妹妹的關愛被瓜分;乃至於與伴侶間,因長期壓力造成的齟齬與疏離等。 滿佈泥淖與荊棘的日常,對一名母親、一個妻子、一位家人而言,俱是險路;對一個「女人」,乃至於一個「人」,亦是一日日的顛簸。李換在此書中,述說一路以來的付出與回報、克服及成長;亦試著打開內在,道出不曾言宣的忍抑、失落與忿然,低頭看見不斷被磨礪的心,輕撫那隱然的傷口;進而生出更多力量,繼續前行。
紐約時報、時代雜誌、華盛頓郵報、書單、出版者周刊等 多家媒體一致好評推薦! 在教養路上,總會遇到各種問題、要做很多決策, 你覺得不知所措嗎? 經濟學教授媽媽教你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 透過建立大局和理性決策模式,帶來教養新視野, 讓你機智做決策、聰明當爸媽! 隨著孩子進入學齡階段,父母開始遇到很多以前沒有的問題,像是「要怎麼幫孩子選學校」、「孩子幾歲比較適合擁有手機」。然而,這些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那麼,到底該怎麼做出好決策呢? 在本書中,經濟學教授媽媽教你用經營公司的概念來打造企業化家庭,透過建構大局和理性決策模式,讓你機智做出最佳教養決策! 【建構大局】 你理想中的家庭生活,跟你實際的生活是否有落差? 你和另一半曾在教養上因意見不合而鬧得不愉快嗎? 以上這些,其實都與「家庭大局」有關! 如果你和另一半能先建立出家庭的核心價值、原則、權責分配,這有助於你們成為彼此的神隊友,共同打造理想的家庭生活! 家庭也可以跟企業一樣,有自己的使命宣言! 創建一個基本框架來決定你想如何經營你的家庭,並決定哪些事情對你和你的家人最重要。一旦這些基本框架就緒,許多小的決策就會顯得容易! ★貼心安排:書末附練習本,協助父母建構大局,包括:設立使命宣言與優先事項、制定日程表、飲食與就寢原則、權責分配等 【4F決策模式】 企業中做決策的架構,也可以用在家庭中! 界定問題(Frame the Question)、查核事實(Fact-Find)、最後決議(Final Decision)、後續評估(Follow-Up)的4F決策模式,幫助你理性做出好決策! ★貼心安排:透過案例來示範四F決策架構,包括: -八月出生的孩子,該延後入學嗎? -要送孩子去上私立學校嗎? -孩子想去參加過夜的夏令營,該讓他去嗎? -我的孩子是欺負別人的壞小孩,該怎麼辦? -孩子幾歲讓他擁有手機比較好? 【檢視相關研究】 針對常見的教養問題,幫忙碌的父母檢視相關研究、分析利弊,供父母做決策時參考。這些常見教養問題包括: -關於孩子的睡眠和營養,我該知道些什麼? -媽媽該去上班還是當全職主婦? -成為哪一種管教類型的家長比較好? -如何為孩子選擇學校? -該幫孩子安排哪些課外活動? -如何培養出自尊與自信的孩子? -接觸三C是否真的對孩子不好? ★貼心安排:附上研究結果的條列式重點整理,沒時間細看內容的父母也可直接看重點整理 本書特色 1.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教養問題,本書為父母提供一套架構,父母可將其運用在自己家裡的問題上,以更理性的方式做出好決策 2.針對父母常見的問題,檢視並整理了相關研究資料供父母參考,父母無需自行收集資料,就可吸收到這些資訊 3.內容上有許多貼心的安排,有助於減輕父母負擔、協助父母實踐書中的方法
幼年的財富課,塑造未來的大富翁 ★韓國最大網路書店YES24 9.8分超好評★ 孩子未來面對的是和現在完全不同的世界, 期盼孩子有美好的未來, 就要為孩子打造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致富的能力! 透過《塔木德》學財商,培養孩子的致富思維, 從小開始灌輸猶太人的理財智慧,讓孩子贏在起跑點! 猶太人是世界上最具創意、最會賺錢的民族,他們是如何取得這樣的成果?猶太人真的有什麼特別的教育法嗎?的確是有,那就是「哈柏露塔」(Havruta),這是一種強調提問與討論的教育方式。 哈柏露塔教育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從小就強調金錢教育,教導孩子理解經濟趨勢,傳授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和消費習慣,並加強孩子經濟獨立的能力。 本書幫助父母成為孩子的金錢導師,結合哈柏露塔教育與猶太經典《塔木德》的故事,為孩子上一門對未來很重要、但學校沒有教的財富課。 一起跟著這本書,為孩子打造致富思維吧! ◎想跟猶太人一樣教出有商業頭腦、能聰明消費的孩子?本書將告訴你: -父母應避免的六種說話習慣 -讓孩子致富的七種虎之霸精神 -培養賺錢能力的四種教育 ◎只要很有錢就是富翁嗎?本書幫你教導孩子真正的富翁應具備的思維: -不怕失敗 -把弱點轉化為優勢 -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未來做準備 -重視信用和承諾 -擁有正直的態度 -發展人際關係 -培養耐心 -不負面思考 -與金錢建立良好關係 本書特色 1.與其他兒童理財教育書最大不同在於,本書是向猶太人的智慧學習,包括運用「哈柏露塔」教育法,以及《塔木德》的故事。 2.金錢教育學校沒有教,父母的角色至關重要,然而父母可能不知道該怎麼教,甚至父母本身的觀念可能不太正確,本書可作為父母對子女進行金錢教育的指引。 3.每節最後附有「給父母的金錢教育錦囊」,提供父母金錢教育的小祕訣或實用方法。 4.精選數篇《塔木德》的故事,每篇故事附上可向孩子提出的問題,以及可參考的回答,父母可藉此與孩子進行提問和討論,實踐「哈柏露塔」教育精神。
為什麼我們要活著?要如何有自信?我也會死掉嗎? 為什麼我不喜歡輸?為什麼男生不能感到害怕? 對事物好奇、對大人問問題,是孩子認識世界的方式;而閱讀有助於開拓眼界和心境,讓孩子能好好長大。 這本書結合了問問題和閱讀,書中的問題都是與孩子生活相關的,透過閱讀關於這些問題的討論,能促進孩子思考、心智獲得成長。對苦於不曉得該怎麼回答孩子提問的家長來說,本書作者透過長年與孩子互動的智慧,提供給家長一個思考的方向。 現在,就帶著好奇心翻開書頁吧! ◎孩子從書中可以學到 .情緒管理:保持快樂、不亂生氣、克服恐懼與害怕、排解負面情緒、面對壓力 .人生智慧;努力付出才能成功、忍受痛苦的重要、把握當下、如何成為人生勝利組、建立自信、從失敗中學習 .生命教育:活著的意義、死亡使我們更珍視生命、面對心愛的人死亡 .人際相處:揚棄偏見、拒絕的藝術、尋找真愛、友情經營、待人處世之道 .家庭關係:與父母和手足的相處、與父母的溝通、如何看待父母離異、認識繼親家庭 .多元社會:理解與包容「不一樣」,並認識性別刻板印象 ◎與課綱三大核心素養接軌(引號內為該核心素養的具體內涵) .自主行動:問問題,開啟孩子探索的能力,但許多問題不一定有標準答案,鼓勵孩子去進一步思考,有助於培養「探索問題的思考能力」。書中有認識情緒、關於聰明、美醜等特質的討論,符合「認識個人特質,發展生命潛能」。 .溝通互動:閱讀文字可培養「基本語文素養」,活潑生動的插圖可促進「藝術欣賞的基本素養」。書中多篇文章涉及同理心的概念與人際相處,有助於發展「將同理心應用在生活與人際溝通」的能力。 .社會參與:孩子從書中學到不可說謊、不應帶有偏見、不可說難聽的話,可使孩子「具備個人生活道德的知識與是非判斷的能力」。多篇有關人際相處的文章,幫助孩子「理解他人感受,樂於與人互動」。也從同學與自己的不一樣中,學習「認識與包容文化的多元性」。 本書特色 1.問題來自孩子的家庭、朋友、學校生活,能引發孩子的興趣與共鳴 2.涵蓋情緒管理、人生智慧、生命教育、人際相處、多元社會等主題 3.不僅幫助孩子自我成長,也是有助於發展課綱核心素養的課外讀物 4.每個問題都在兩頁內結束,每篇內容約四百字,適合訓練孩子閱讀 5.全彩印刷,每篇搭配精美插圖,圖文比例各半,是橋梁書的好選擇
高度敏感的人有可能不僅僅是好父母,而還能育養出偉大的孩子。 這本書深入了解面對高敏感父母的五大問題,以及如何解決問題。 有許多爸媽總呵護著孩子,對於和孩子有關的每件事總想思慮周全,並夾帶著強烈的正向或負向情緒。這些高敏感的父母卻比一般家長更深感有壓力和沮喪。 這本書作者接到並引用了 1200個父母的回應。 做一個爸媽是世界上最有價值和回饋的工作,而且也是最具挑戰性的。對於高敏感父母而言,家長這工作非常的具有壓力,但好處是敏感性其實也是做個好父母最珍貴的資產,帶領我們增加個人的愉悅,並擁有更緊密和快樂的親子關係。 內有家長問卷,可供讀者更加了解自己是否為高敏感族群。 ◎ 這是一本 父母Self-help的書。 親職是世界上最有價值、最有回報的工作了,同時也是最有挑戰性的工作。對於高敏感父母,尤其如此。高敏感父母對孩子特別能夠心領神會。對於每一個會影響孩子的事情都會深思熟慮,並有很強的情緒。這是優點,也是缺點。對於高敏人,親職提供了獨特的壓力——好消息是敏感度也能成為父母最有價值的資產,導致更多的個人喜悅,以及更親近、更快樂的親子關係。 依蓮·艾倫博士是世界知名作家,著有經典的《高敏感族自在心法》以及其他關於高敏感的暢銷書,現在寫了這本無可或缺的書,指引高敏感父母。她運用非常多的研究結果以及她的個人經驗,協助高敏感父母辨認並面對高敏感帶來的影響。本書提供: *自我檢測,協助父母了解自己的敏感度 *協助適應過度刺激的工具 *如何處理親職中的負面情緒 *如何管理因為親職而增加的社交刺激和互動 *如何處理和別的父母相處時的害羞 *關於高敏感父母面對伴侶的五大問題,以及如何處理 高敏人深具潛力,不只可以成為好父母,還可以成為非常棒的父母。這本具有開創性的書又實際又溫暖、正向,父母可以看到如何建立自信、覺知和重要的適應技巧,他們——和他們的孩子——能夠在親職路上的每一個階段都發光發熱。 名人推薦 王珮玲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 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曾心怡 臨床心理師
作者演講時說 :「我告訴他們使孩子疏離學校(甚至疏離生活),疏離真實世界的奮鬥、成就和失落的五個因素,我告訴他們,我們如何可以反轉這個趨勢,鼓勵更多的男孩邁向成功。」 這本書充滿了感人的真實故事案例,可以激勵老師和家長,並指出年輕男性邁向新未來的路。 全新增訂版補上最新的研究,特別補強了電玩和男孩動力不足的篇章。 全新增訂版新增了以下的內容: .由生理研究證明性別差異之篇章 這些年來有許多新的研究,顯示女孩和男孩有重要的天生差異。一些很驚人的新研究顯示,男孩女孩在嗅覺、聽覺和視覺上的差異非常大,而這些都反映在親職與學校教育的實務觀察上。大腦發展的研究顯現男生和女生有著巨大的差異,老師和校長會努力去調整教學方式來適應男生和女生在學習上的不同。 .現代家長最關心的社交媒體與電玩遊戲,如何對男孩與女孩造成不同的影響 俠盜獵車手系列(Grand Theft Auto)和決勝時刻(Call of Duty)是最紅的電玩遊戲,它吸引孩子的地方是不停的改換任務挑戰、場景和人物。在這裡,分心是必要的, 難怪研究者發現玩電玩的時間越多,越不能專注在一個項目上,容易在課堂上的分心。而沉迷於玩以反社會行為和犯罪行為為主的電玩遊戲的人,將來也更有可會有犯罪行為出現。 你必須知道你的孩子在玩什麼遊戲,沒有人可以替你做這個工作,你必須站在他的肩膀後面知道他在玩什麼,這裡沒有什麼叫隱私權,你得確定他玩的遊戲符合你的標準。 我們必須創造一個對他們來說,陌生看法的文化來對抗: 1.真正的男人喜歡閱讀 2.真正有關係的不是你的外表而是你是個什麼樣的人 3.真實世界的成就比虛擬世界的成就更重要 強力推薦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主治醫師 邢小萍 台北市永安國小校長
既是醫生也是心理學家Leonard Sax 增訂最新資訊, 討論性別差異在孩子學習上的重要性 在本書中,心理學家薩克斯醫生帶領著父母走過許多性別差異的迷思,他解釋孩子如何思考、如何感覺、如何學習、如何反應。他從紀律、學習、冒險性、攻擊性、性和毒品等諸多主題切入,讓我們看到男生和女生在遊戲上不同、在學習上不同,他們衝突的型態不同、辨識方位的策略不同、看外界的方式不同、連聽力敏感度都不同。 薩克斯醫生是性別教育的主要領導者,他提出許多男女分班上課好處的例子,非常有說服力。不同於許多教育學家和教養專家都認為性別差異應該被忽略或被抹滅,他主張父母、老師應該要超越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認識並且利用這個生物上的差異,來使女生成為女生,男生成為男生。我們的任務是創造一個鼓勵和珍惜男女天生性別差異的社會,並且同時讓每個孩子都有相對公平的機會。 全新增訂版新增了以下的內容: ˙由生理研究證明性別差異之篇章 本書第一版出版於2005年,而接下來有許多新的研究,顯示女孩和男孩有重要的天生差異(但是很少家長和教師知道這些研究,因為新聞媒體很少做這方面的報導)。一些很驚人的新研究顯示,男孩女孩在嗅覺、聽覺和視覺上的差異非常大,而這些都反映在親職與學校教育的實務觀察上。作者分享了他觀察了400多間學校與課堂上的男女差異,說明為何我們應該重新考慮男女分班與分校的操作。 ˙關於「性」的男孩女孩差異之最新研究結果 女孩如何和男孩以不同的方式體驗性衝動,並擁有不同的性期待。大部分的男孩和大部分的女孩之間,浪漫和性的建構似乎不同,了解這些,你也才能了解他們在踏入青春期時表現出的行為,以及該如何引導或保護孩子。 ˙性別在受到毒品與酒精影響的不同呈現 女孩和男孩都會對毒品與酒精上癮,但是方式不同,路徑也往往不同,新版也提供了許多研究與最新數據。你對於男女差異知道得越多,越能夠保護你的兒女遠離成癮的傷害。 ˙現代家長最關心的社交媒體與電玩遊戲、如何對男孩與女孩造成不同的影響 初版上市時,當時還沒有Snapchat和Instagram。那時候的電玩還是使用控制面板,和使用同一套控制面板的另一個人對打,或和電腦對打。今天的網路遊戲當時尚未出現。關於電玩和社交媒體,過去十年發表了很多研究。女孩在社交媒體上花的時間越多,越可能變得焦慮或憂鬱。男孩比較不會。此外,男孩比較容易每週多花好幾小時玩電玩,因此社交技巧可能發展不足。 ˙針對雙性人和跨性人的研究 作者花了三個章節討論不合乎典型性別模式的女孩和男孩。先是檢視最新非典型性別女孩和男孩的研究(以前,他們被稱為「男人婆」和「娘娘腔」)。女孩們不盡然相同。男孩們也不盡然相同。女孩之中的差異和男孩之中的差異不僅僅是統計數字而已。這些差異是有意義的,而且也有其後果。性別非常複雜。 ˙即便性別確有差異,二分法為什麼依然有錯? 作者表示,身為家長,我們可以如何運用這些知識協助孩子成長,成為自己。但我們不能回到糟糕的一九五○年代,女孩和男孩被塞進粉紅色和藍色的格子裡就完事了。在現代社會,女孩和男孩都可以成為他們想要成為的任何人。我們肯定和珍惜性別差異,但是這一切意味著什麼呢?
「提問」比「給答案」重要 有層次的提問,提高孩子的專注力、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連續六年榮獲「全國教師創新教學競賽」獎的宋慧慈老師,如同教改的先行者,在三十年教學期間,秉持著「帶起每個孩子」的教育信念,揚棄了以分數為評量標準的填鴨式教育,因材施教,並率先引用「提問式」對話教學,啟動學生思考的引擎。宋老師說,人的一生無時無刻不在對話關係中,尤其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最怕的是沒有對話的獨白,同時還要身為師長或家長謹記「提問比給答案重要」,唯有「不急著給答案」,才能激發孩子源源不斷的創意。 在台灣教育現場,老師們各自以獨門的功夫帶領孩子,開發孩子的各項潛能。過去,在「考試領導教學」、填鴨式教育的情況下,孩子根本無法樂在學習。現代的教育目標,就是期待給孩子更多元、開放的學習環境,並透過教改來逐漸落實這個目標。走在教改之前,宋慧慈老師便開始將「提問式」對話教學帶到教育現場,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課程,宋老師看到了孩子們因為有層次的對話教學,眼睛亮了、笑容多了、心也開了。即便對話教學耗時費力,也看不到立即的成果,但宋老師仍積極地推動分享,引導學生說出內心話。透過有層次的提問,不但能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同時也能啟動了孩子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 怎麼問,孩子願意說? 怎麼說,孩子願意聽? 怎麼問,孩子願意說?怎麼說,孩子願意聽?只要能啟動孩子思考的引擎,建立彼此的信賴關係,就有對話的機會。其中建立「信賴關係」的關鍵,必須修練「有效的問」「接納的聽」「到位的應」: 【有效的問】 「提問」比「給答案」更重要,只要問題問對了,理想的答案就會接踵而至。 【接納的聽】 學習放下「自己的想要」(預設的立場),才能看到「對方的需要」(真正的尊重)。 【到位的應】 先回應「心情」再回應「事情」,當對方的心情被接受了,事情往往也就解決一大半了。 《用心,與孩子對話》,是一本對「提問、傾聽、回應」再學習(relearn)的書,本書內容也連結到教改議題「一○八課綱精神」的落實,期待老師的課程規劃都能「以學習者為中心」,透由「有效對話」,教師們的教學習慣,能從過去「教師教什麼,學生就學什麼」轉變為「學生想學什麼,教師就教什麼」的靈活教學。當每一位師長都「用心,與孩子對話」,就能呈現「學生愛上學,老師愛教學」的教學歡樂境界。 本書特色 一、 四層次提問的對話應用無時空、語言與年齡限制,宋慧慈老師推廣的足跡從台灣跨越非洲、緬甸、馬來西亞等地。 二、 搭配108課綱,提供教育者最實際、任何人皆可操作的練習方法。 三、 「四層次提問」的對話方式,適合學校、家庭、讀書會、演講……等各種需要跟孩子、大人建立良性互動的場域。 四、 本書整理了「四層次提問」對話常見的O&A,包括: 1.|自己有情緒時,如何展開對話? 2.|孩子不願對話,或退縮恐懼時,如何打破僵局? 3.|當對方給的答案自己無法接受時,怎麼應對? 4.|無法感同身受時,如何接話? 5.|提問技巧不熟練,如何快速精進? 6.|如何設計會談的問題? 7.|如何結構化會談的內容? 8.|如何從前一個層次抓重點,並且不著痕跡地引導下去? 9.|當與談人的認知與我們原先準備或想引導的方向不同時,要如何處理? 10.|如果現場的回應冷淡,要如何刺激回應? 11.|面對與談人不願意分享(或過度熱情)時,該怎麼辦? 12.|當與談人無法回應提問時,如何轉換成其他角度來提問? 13.|在與談人不習慣(不敢)發言的場合,如何引導發言? 14.|在人數較多的場合,如何調整帶領的方式,確保會談的效果? 15.|如何帶領讀書會? 真心推薦 (依姓氏筆畫序)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林曜聖│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教授 柯雅玲│阿彌陀佛關懷中心史瓦帝尼院區院長 張正芬│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退休教授 許芳榮|中華民國激勵協進會理事長,逢甲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 馮仁厚|群仁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前中華民國激勵協進會理事長
以研究者敏銳的觀察力,深度向師生立體學習。 一起跟著作者直接到芬蘭教室觀察吧! .由一假新聞談起--芬蘭廢除學科教學?作者正巧幸運地獲得科技部的獎助學金補助,帶我們一起直接到芬蘭教室觀察! .芬蘭2016實施新課綱,揭示七大橫向能力(Transversalcompetence)的新課綱目標,介紹此七大能力。 .作者課室觀摩的所在是一間來自19世紀中的公立學校。有著:個個能說流利英語的學科教師、「一生一課表」學生課表客製化、小學就有選修課------ .第二篇首先談芬蘭教學現場觀察: 芬蘭課室觀察:正式課程篇。 包含語文課室(芬蘭語、瑞典語、英語),數學課室,科學課室(環境研究、生物),藝術課室(音樂、視覺藝術),設計課室(家庭經濟),體育課室,社會課室(宗教、歷史),以「現象」為學習之網的跨領域學習。 .再談芬蘭課室觀察:非正式課程篇 由參與全校郊遊日、學生代表會議和家長夜,來看師生之間的溝通情況,以及家長老師的互動現場觀摩。 回到臺灣後作者完成了她的博士論文--「立體學習地景–芬蘭赫爾辛基一間學校的現象為本學習」,更榮獲108學年度賈馥茗教授教育基金會博士學位論文優良獎、108學年度田培林教授博士學位論文優良獎,年度唯一雙料冠軍! 一份珍貴的教育禮物要送給關心臺灣教育和教育現場的老師專家們! 內容特色 第一位博士候選人親身到芬蘭學校體驗芬蘭師生課室教學365日 此書為作者寫下在芬蘭一年課室觀摩教學的所見、所聞、所學和所感 作者本身是新北市清水高中的數學教師,以臺灣教育為基礎,撰述在芬蘭中小學課室觀察的心得。在臺灣108中小學課綱開始實施之際,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將為臺灣中小學教育提供未來教育的願景。
以科學依據為基礎、從神經科學視角出發, 傳授時下父母一種新教養, 培養出健康自信的孩子。 你在尋找能教養出對世界有貢獻的優秀子女的方法嗎? 神經科學家暨身為人母的愛琳•柯拉博告訴我們,為了成為卓然有成的大人,孩子必須學會自我調整的能力,而這個重要的生活技能乃奠基於同理心、創造力、自制力。幾乎我們所面對的一切教養難題的根源,都來自於缺乏這些緊密相關技能中的某一項。 好消息是,無論孩子的年齡大小,從襁褓到成年,家長都可以為孩子培養這些能力。現在,運用大腦發展研究的關鍵真知灼見,你會知道該怎麼做。 愛琳用深入的科學知識與簡明的語言,讓你理解神經科學發現的最新趨勢,理解這些新知如何能夠幫助你優化教養。練習這些技能需要新的思維,然而《孩子的第二天性》教養方法只要些許努力,就會產生很大的功效。每天只需花幾分鐘來培養孩子所需的技能,只要運用不同的方法來面對每天的日常生活。 身為一名社會人,我們需要更努力傳授這些技能,而不是過多關注學校應付得不錯的學術能力。在這本書中,提出這些開創性的理念以及實用可行的技巧,而不是倡導天生的才能。 這本書從實務中探討: 同理心、創造力、與自制力–三種密切相關的關鍵技能,有益孩子的決策、情緒調節、快樂、獨立。 自我調整–整合上述三種技能,讓孩子有力量另闢蹊徑,朝個人目標前進,同時維繫良好的人際關係。 本於神經科學原則的各種教養方法–從「適用各種場合」的遊戲到長程的策略–以建立永續的正向習慣。 如何更瞭解孩子鬧脾氣、衝動、缺乏注意力、吵架、霸凌、與其它常見的教養難題。 深入指導如何培養孩子的動力,增進批判性思考技能、鼓勵承擔責任、創造遊戲與反省的空間、培養同情心、解決問題以及更多其它能力。 名人推薦 洪蘭教授導讀推薦 邢小萍|台北市永安國民小學校長 黃瑽寧|馬偕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田耐青|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系副教授 小劉醫師(劉宗瑀)|阮綜合醫院乳房專科醫師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3歲起,阿德勒式的育兒術 -- 不獎賞、不斥責、多鼓勵 ◎此書是30多年來一直秉持著阿德勒心理學基礎,而設立的日本育兒學習講座 (Parent Study System on Adlerian Group Experiences的簡稱) 首次出版的育兒書籍。 ◎作者認為要設定目標教養孩子 : l先理解孩子 : 孩子發生讓你困擾的行為必定有其緣由 l不要過度的獎賞或責罵,容易造成孩子的偏差行為 l當孩子碰到困難, 不要獨自為他解決而要一起面對 (非主導) l失敗是培養孩子建立勇氣的機會 ◎自從<被討厭的勇氣>獲得廣大讀者的熱烈迴響,也改變了很多讀者能更正面地面對各種難題。書中介紹媽媽育兒上常面臨的難題,從阿德勒的思想提供解決妙策。 3~10歲兒童的勇氣教育 書中介紹關於親子之間相互理解、暢通的合理溝通方式,以阿德勒心理學的思想為基礎,介紹阿德勒式教養計畫的「課程」,課程內容完全針對孩子設計。用簡單的文字,每天持續進行,讓讀者感到「養育孩子是很快樂的」為最終目標。 育兒課程設計中 提供給爸媽「課題作業表」。依據父母所填寫的內容,思考如何讓孩子感受 「我有能力」、「大家都是我的夥伴」具體對策。「課題作業表」將列出正向情緒和負向情緒傾向,讓爸媽可以更了解自己的教養作為。提醒父母要不斷的在日常生活中尋找正向的行動 就是在賦予孩子勇氣。 版面活潑,文字易讀。每單元,進入主題敘述後 ◎加入1-2頁的漫畫 (了解問題所在) ◎媽媽和友人的對話 ◎分析和解決方法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吳毓瑩|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 理事長 曾心怡|臨床心理師 趙介亭(綠豆粉圓爸)|可能教育創辦人 誠摯推薦 李家雯|諮商心理師/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 副理事長 蔡淇華|作家/教師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讓「閱讀」, 不再只是填寫一張張枯燥乏味的「心得記錄單」而已, 而是一趟又一趟充滿歡聲笑語的美麗旅行! 師鐸獎得主呂嘉紋(紋紋阿桑)在教育現場多年的寶貴經驗,設計出「閱讀甜甜圈」讀書會指導工具書。活動的座位排列方式,是在帶領人旁邊圍成一個大圓圈,整個過程充滿了樂趣,可以讓人彷彿吃了鬆軟可口的甜甜圈一樣,留下齒頰芳香的好味道,所以,才會把這個共聊讀書會的名稱,取名為「閱讀甜甜圈」。 在舉行共讀聊書會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清楚知道──這是一個觀念溝通、想法交流、集思廣益和創意激盪的美好過程,而不是一種思想的複製、知識的灌輸或是某種知識信仰的獨尊,更不可能像長官對部屬、大人對小孩的訓話一樣,強勢的一方,不斷讓言語像滔滔河川一樣不停的怒吼,而較弱勢的那一方,只能唯唯諾諾、不敢吭聲的低頭默默承受。 而「閱讀」不只是「讀書」而已,除了書籍以外,舉凡一張海報、一部電影、一首歌曲、一朵鮮花或是路邊的一棵樹,全部都可以變成我們閱讀的材料,而我們也應該如同美國詩人布萊克所形容的:「在一粒沙中,我看到了一個世界;在一朵花中,我看到了一個天堂。」 在閱讀這本書的同時,請您不要誤認為它只適合在國小的校園內複製推廣,舉凡各種類型的讀書會、成長團體以及工作坊,甚至它也可以深入到每一個家庭,幫助我們建立一個學習型的書香社會。
美儒老師的文學故事 + 翁醫師的醫學和科學視野 師生首次聯合著作,薪火相傳探索青少年的內心世界 作者美儒老師擁有近四十年的教學經驗,由最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專業資深教師及神經科學醫學博士,分享教學現場及診療個案的第一手經驗。 * 16個關於青春期的案例故事,包括求學、交友、同儕關係、升學壓力、網路誘惑、詐騙應對……等,可能發生在每個青春期孩子身上的案例,能引起讀者高度共鳴。 * 每篇文章後皆有收錄「美儒老師深情寄語」、「DR翁小錦囊(三不三要)」,從理性與感性的角度探索青少年的內心世界,再輔以簡明的小守則,兼具提醒與實用功能。 除了青少年的情緒與生活探討,更有過動症等個案解析,讓父母了解如何引導具有相關特質的孩子,也能讓青少年知道如何和有此特質的朋友相處。
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以書信的方式,向女兒娓娓道出自己一路走來所累積的成功經驗和生命歷練。 成功投資家這融合投資財管智慧和為人父的愛,傳授小女兒們面對未來世界,應該抱持怎樣的生活學以及投資學態度,才能建立屬於自己的成功人生。 羅傑斯的12箴言,成功人生最受用的智慧 (1)不要讓別人影響你――假如每個人都嘲笑你的想法,這就是可能成功的指標! (2)專注於你所愛――在真正熱愛的工作上努力,就會找到你的夢想 (3)普通常識並不是那麼普通――大眾社會相信的常常是錯的,不要盲目聽信別人的話 (4)將世界納入你的眼界――保持開放的心,做個世界公民! (5)研讀哲學,學會思考――訓練自己去檢驗每一種概念、每一個事實 (6)學習歷史――因為以前發生過的事,以後也還會再發生 (7)這是中國的世紀,去學中文!――參與一個偉大國家的再現,購買這個國家的未來! (8)真正認識自己――了解你的弱點和覺察你的錯誤,才能找到對的路 (9)認出改變,擁抱改變――改變的功能就像催化劑,保持覺知是重要的功課 (10)面對未來――看得見未來的人可以累積財富 (11)反眾道而行――檢視事實和機會,不隨烏合之眾心理起舞 (12)幸運女神只眷顧持續努力的人――用功讀書,學得越多你才知道你懂得越少
如何幫助孩子培養健康的數位習慣, 運用科技身心健康發展! 很多家長擔心這些科技會影響孩子身體的健康和身心發展,對於孩子花在看電視和玩iPad的時間覺得很有罪惡感,現代父母面對的孩子是還沒學會穿鞋和騎腳踏車前就已經在滑手機、拍照、玩電玩。只是當父母想把孩子手裡的3C產品拿走時往往是家庭大戰的開始。 ◎本身是母親而且對兒童學習科技有研究的Kristy Goodwin博士,要告訴新手父母如何讓科技幫助你的小孩以健康安全務實的方式學習發展。她從全世界的研究告訴新手父母什麼科技小孩可以用,什麼科技是不建議小孩接觸。 ◎透過學齡前幼兒發展的7個基礎,克莉絲堤•古德溫說明父母能如何幫孩子培養健康的數位習慣、運用科技保障孩子的身心發展。這本書可以幫助爸爸媽媽有自信的在數位時代養兒育女。
如何在孩子五歲內 培育擁有未來21世紀贏得成功的能力! 腦科學成功育兒 這本作者的最新力作在談孩子的成功起點,幫助現代父母瞭解存在於我們本身的親子教養準則、期待及我們的孩子將來要進入二十一世紀職場的需求之間的關聯。 ◎對於「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教養觀,知名小兒科醫生暨暢銷親子教育作家Dr. Laura Jana對此提出新的詮釋,精闢解析嬰兒大腦科學與早期學習的基礎要點。書中同時揭露遊戲與好奇心、想像力與同理心的重要性,以及在孩子五歲內有策略地強化他們的神經連結。這是一本集結孩子大腦科學發展、早期學習的教養叢書。 ◎作者從小兒科、神經科學、社會科學及兒童照管領域的研究調查與臨床故事,還有現代商業與創新的世界,教導所有父母如何訓練孩子擁有七個關鍵技能「QI 氣」:自己(Me)、我們(We)、為什麼(Why)、意志(Will)、扭動(Wiggle,是建立於「為什麼」與「意志」之間的行動)、搖晃(Wobble,面對與克服種種問題,以及從錯誤中學習)、如果(What If)。 這些技能不是建構於「智力」(IQ),而是作者提倡的「QI」,這代表著一種力量,如同電影【星際大戰】中的名言:「願原力與你同在」(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符合新世代父母需求的育兒聖經 ★網友、媽媽社群齊聲推崇 ★按月檢索,清楚易查 新生兒的來臨充滿刺激、趣味,卻也帶來種種焦慮。初為人父人母的天職,壓力似乎大得嚇人,然而,只要得到適切的忠告、充分的情報以及偶有的一個好覺,所有的擔憂都是可以化解的。《新生兒父母手冊》針對父母在寶寶第一年可能碰到的種種情況,藉著過來人的體會與同理,加上最新的醫學資訊,代理老祖母的經驗與小兒科醫師不能時刻關照到的地方。 ●〈每月重點〉逐月描述寶寶睡眠、飲食、玩耍的概況; ●〈哺餵你的寶寶〉提供詳實的營養資訊,讓寶寶吃得健康; ●〈你會關心的各種狀況〉列出愛子/女心切的父母所可能遇上的各種難題與憂懼――你並不是自己所想像那麼「不稱職」的爸媽; ●〈不可不知〉則是嬰孩生理與心理發展上,關於安全、健康的注意事項,需要照顧者特別留意。 其他關於旅行準備、四季保健、常見疾病、急救措施、早產兒與有問題寶寶的特別照顧、產後母親的身心調適、父親角色等各種挑戰,也都有深入討論。透過作者周詳的考量、體貼的叮囑與細膩的指導,你必能成為孩子的最佳守護神! 剛成為新手父母,除了關心寶寶每個月各方面的可能進展之外,你還需要知道更多照顧寶寶的小訣竅: □怎麼做可以讓餵奶順利些 □破解寶寶的哭泣密碼 □怎麼跟似懂非懂的寶寶說話 □將寶寶交給保母照顧,要提醒哪些事 □如何讓寶寶愛上運動 □為開始爬行的寶寶打造一個無毒的安全環境 □帶寶寶外出用餐應該做的準備 □幫寶寶和自己找朋友 □教寶寶守規矩應該注意什麼 □寶寶漸漸長大要怎麼鼓勵他學習 有了這些貼心又實用的經驗與知識,加上你與寶寶的親密相處,「手忙腳亂」期很快就會過去,你也會理出頭緒,成為最了解寶寶的守護者,陪著他邁開人生中的第一步,吹熄蛋糕上的第一根蠟燭,一起迎接未來更多的驚喜與挑戰。
在充滿期待及未知的學前階段,特殊兒家長到底應該做好哪些準備? 身為父母的你是不是也有同樣的疑問: ★孩子可以上學了嗎?應該加強哪些方面的能力? ★選擇幼兒園須考慮哪些條件?哪一種教學法比較適合孩子? ★上學之後是不是要繼續療育課程? ★如果孩子跟不上學校進度該怎麼辦? 小寶貝要去上幼兒園了,真的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幾乎所有特殊兒的家長都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孩子能像其他孩子一樣到學校學習、交到好朋友、不要受到差別待遇。正因為如此,不管孩子目前在哪個發展階段,期待孩子能回歸主流的教育體系,特別是能融合在普通班級,和同齡孩子一起成長,是許多慢飛天使的爸媽最終的目標。 這樣的理想非常美好,但並不是將孩子送到學校,一切就會自然發生。特殊兒上幼兒園前,家長應該先了解和釐清的事情包括── 迷思:孩子去上學就能模仿同齡孩子的行為。 真相:沒有「模仿」及「觀察性學習」能力,孩子上了幼兒園也不能從老師與其他同學身上學習。 迷思:早點讓孩子上學,就可以早點適應團體生活。 真相:適應並不是真正的問題,能力夠不夠才是。就算能適應學校生活,並不表示孩子能聽得懂老師上課的內容,也不代表他能自動與其他孩子互動。 迷思:只要不幫孩子貼標籤,別人就不會發現他有什麼不一樣。 真相:當孩子缺乏社交能力、對同學沒反應,或經常做出不適當的行為時,其他孩子會自動幫他貼上標籤。 早療專家袁巧玲博士以多年來輔導特殊兒的經驗,一步一步陪伴爸媽認識幼兒園的環境,了解孩子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並建議如何在家中幫助孩子以遊戲方式培養不同的學習技能。除了掌握各種可能造成孩子不適應的因素,父母自己也要調整好心情,增強維持良好親師關係的溝通技巧,做好充足的準備,期待每個孩子都能順利融入校園生活,快樂學習。
學習如何教導你的青少年孩子, 最大的挑戰其實是:需要改變的是你! 父母效能系統訓練(STEP, Systematic Training for Effective Parenting)是依據阿德勒學派觀點發展的一套親職教育實用方法,藉由探討錯誤行為背後真正的目的,正確回應孩子的需求,讓孩子在包容接納的氛圍中,學會以獨立自主、負責的表現來肯定自我。 青春期是成長必經的人生階段,但是對父母和青少年都可能是一段艱苦期。面對孩子交友、學業、生活習慣等問題引起的親子衝突,除了《阿德勒的父母成長課》中的STEP原則及方法,還需要《阿德勒的青少年教養課》協助你解決煩惱: .「下一步他又要做出什麼來?」──了解青少年不良行為的七種目標,引導他以正面、積極的方式達到目的。 .「可是他什麼都不跟我講呀!」──學會反映式傾聽、問對問題、以身作則,開啟真正了解兒女心思的機會。 .「要講幾次他才會聽呀!」──運用「我」的訊息,溝通彼此的感受,探索多種選擇,以互相尊重的態度共同解決問題。 .「可是我知道他可以做得更好。」──要求完美可能會造成反效果。表達你對孩子的信任,強調努力和改進,重視他的長處和優點才是有效的鼓勵方法。 《阿德勒的青少年教養課》提供關於如何思考、傾聽、溝通、行動等有系統的方法,可以幫助你建立互相尊重、彼此信任的親子關係,陪伴孩子學會自尊自重、為自己負責,自信面對未來的挑戰。
超過40個國家400萬家長推崇 父母能給幼兒最有價值的愛的禮物,就是成長的機會。 有朝一日孩子將成為樂觀、合作且有自信的人。 父母效能系統訓練(STEP, Systematic Training for Effective Parenting)是依據阿德勒學派觀點發展的一套親職教育實用方法,藉由探討錯誤行為背後真正的目的,正確回應孩子的需求,讓孩子在包容接納的氛圍中,學會以獨立自主、負責的表現來肯定自我。 本書以許多實例說明《阿德勒的父母成長課》中的STEP原則及方法,如何應用在教養嬰幼兒及學前兒童。為了做好陪伴孩子成長的準備,你需要: .了解孩子不同階段的發展重點:以合理的期待看待幼兒的思考、感覺及行為,發現並珍惜孩子的特點。 .熟悉教養幼兒的技巧:以鼓勵、自然合理的後果、反應式傾聽、「我」的訊息等方法解決孩子大小便訓練、不好好吃飯、干擾父母工作、爭奪玩具等問題。 .掌握培養自尊心及信心的正確態度:讚美或壓力不會增加孩子的自信,從小以接納、信任的態度表現尊重,才能建立孩子面對困難的勇氣。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不害怕犯錯,相信努力就有收穫,學習紓解壓力、管理情緒和增進溝通能力,照顧好自己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阿德勒的幼兒教養課》可以成為父母在教導孩子合作、負責、勇敢這些理念及行為時的良伴,讓嬰兒有安全感、幼兒嘗試獨立、學前兒童展現創造力,為孩子打好終身積極學習的基礎。 【修訂版《幼兒期教養法》,2003年出版】
自閉症孩童家長及相關專業人士必讀── 核心反應訓練(PRT)是一套增強動機及主動與人互動技巧的治療模式 幫助孩子參與社會溝通,自然展現出快樂的感受,培養學習的興趣與熱忱 自閉/亞斯兒在語言溝通、人際社交與各種特殊興趣等領域的表現,往往與其他人有顯著的差異,這也使得這些孩子需要特別費心教導。協助自閉兒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如果在幼兒期不良習慣出現前進行早療加以阻止,培養孩子改善社會互動的關鍵能力,就能避免許多成長過程中的困難。 柯格爾博士夫婦融合二十多年來對自閉症的研究與實際治療的經驗,發展出「核心反應訓練」(PRT)這套整合治療模式,透過增強動機、減少干擾行為、訓練主動與人互動的技巧,有系統地加入順著孩子的選擇、用直接且自然的方式獎勵、變化學習項目及難易度、鼓勵孩子的嘗試意圖等等原則,成功提昇孩子在語言、學習與社交等不同方面的能力,為自閉症孩童帶來整體生活的改善,造福了許多家庭。 這本容易理解、循序漸進的問題解決手冊中,作者釐清許多關於自閉症的迷思,清楚解釋PRT讓孩子迅速且持續進步的原因,讓家長及老師對於孩子的改變能更有信心。書中也提供了各種實用的評估表格,幫助瞭解孩子的狀況;每章都有孩子的生活故事,描述訓練的情境及處理問題的訣竅;「落實於日常生活之中」「問問你自己」單元更提醒檢核應該特別注意的事項。是想要學習PRT整合治療的家長、老師和醫療輔導等專業人員,立即可以上手的最佳指引。
美好的教育並不複雜,「費盡心機」不如「簡單樸實」 放下培養完美孩子的想法,尊重與接納才是自信從容的基石 兩岸知名教養專家以學者的嚴謹、媽媽的親和,為讀者寬心與打氣! 你是生命之弓 孩子是生命之矢 幸福而謙卑地彎身吧! 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遠方 送往無際的未來 愛──是孩子的飛翔 也是你強健沉穩的姿態 成功的教育,是幫助孩子發展內在力量、成為一個身心和諧的有用之人,不過,許多家長的願望和努力,不但沒有轉化成生產力,反而變成了破壞力。而且關於教育的新概念、新名詞越來越多,專家意見和廣告話術比比皆是,家長因此無所適從,感歎教育孩子這件事好難。 其實難題不一定難解,掌握原理就是掌握教育的萬能鑰匙,可以打開無數癥結之鎖。尹建莉以學者的嚴謹和媽媽的親和,對時下常見種種教養問題和盲點,提出鞭辟入裡的觀察與解答。《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中每個主題或案例的切入點可能很小,所陳述的道理卻很大;想傳達的觀念是:美好的教育並不複雜,有效的教育往往是樸素而簡單的。 作為父母,留給孩子一些消耗性的財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給孩子留下生產性的、可持續性的財富,才是真正的負責。至於什麼是我們能送給孩子、保障他們幸福健康的可靠寶物呢?第一是「閱讀」──閱讀不但可以塑造孩子的智力,還可以塑造他的心理品質;第二是「自由」──必須給孩子選擇權、嘗試權和犯錯權,他才可能成為一個自尊自覺的人;第三是「良好表率」──不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麼樣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處時是什麼面貌。 如何以「無痕」的教育之法,達到「有跡」的教育之效?從保衛孩子的純真童年、回歸自然養育到完善家長自身,你可以選擇成為什麼樣的父母,以正確的方式愛孩子。
新增<<父母求救篇:怎樣才能讓寶寶一覺到天明!? 不要再當冤大頭!破除坊間迷思,掌握關鍵技巧 ‧提升寶寶大腦發展:準媽媽務必謹記的四項原則 ‧教養聰明寶寶:智慧的七種作料,四種養分 ‧培養快樂寶寶:情緒調節取材自六種香料 ‧陶養道德寶寶:規則和紀律需要三足鼎立支撐 在懷孕時,哪些是你可以做到、有助孩子大腦發育的重要的事?看電視對孩子大腦的影響是什麼?對付正在大發脾氣的孩子什麼方式最好?本書把「科學家所知」變成「父母可為」的實際方法。 從各個打破沙鍋的研究和令人莞爾的小故事中,沉浸於父親角色的腦科學專家麥迪納,聚焦在0~5歲的嬰幼兒成長階段,將孩子大腦發展的祕密展現給我們看,同時也提供實用的點子給父母參考。 你會從全新的觀點來看孩子,並調整教養方針: →為什麼你不需要浪費錢去買增進孩子大腦能力的玩具。 →為什麼爸爸應該多做一些家事。 →當孩子情緒很激動時,你應該跟孩子說什麼、怎麼說。 →電視對於二歲以下的幼兒有不良影響。 →為什麼讚美努力比讚美聰明好。 →為什麼對學業表現最好的預測因素不是IQ,而是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 孩子的能力有一半來自基因這個事實很難改變,但是還有許多方法可以讓孩子大腦發展到它的極限:餵母乳、有引導的遊戲、跟孩子說話、很多的親子互動和同理、注意孩子的情緒等。我們對孩子行為的影響可以遠超過百分之五十,你現在怎麼做──在懷孕時和寶寶最初的五年──關係著孩子的一生。 孩子是種子,父母是土壤;要怎麼收穫,就該那麼栽。父母提供怎樣的環境、是否以身作則,可以對寶寶產生深遠的影響──快樂的婚姻,會有快樂的寶寶;安全的寶寶,才是聰明的寶寶;而聰明快樂的孩子,也是最有品德的孩子。 教養孩子重點不只在「腦」的發展,其實更是「心」的發展,這是本書給父母最重要的一個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