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茶道是生活的藝術,也是一種自由的遊戲。── 解致璋 茶,是十分古老的飲料。對許多人來說,喝茶也是生活中最尋常不過的事,然而對某些人而言,喝茶則不光是為了解渴,而是追求一種解渴以外的東西,那不僅涉及眼耳鼻舌身五官細致的感受,甚至可以反映時代的生活文化與美學態度。 中國唐代的陸羽寫下世界上第一本茶書,將喝茶提升到「品茶」的境界;之後日本人將綠茶發展出一套嚴謹完整的茶道文化儀式,美學家岡倉天心喻之為「審美的宗教」;而英國人則以紅茶開啟了下午茶的世界性風潮。今天,我們更是有幸,能在台灣享受品飲烏龍茶獨特的樂趣,並且親身體驗多元繽紛的烏龍茶道美學正逐步開展成熟。 烏龍茶是台灣生活文化的代表。我們的茶葉製工獨特,品種花色繁多、品嚐起來香氣和韻味變化萬千,既有綠茶鮮爽的滋味,又有紅茶甜醇的特色。泡茶的方式,因此更需看茶泡茶,靈活的來對應。烏龍茶多樣的風貌,使得台灣茶人更能展現豐沛的創造力,這正也是台灣生命力的潛力和特質。 本書即是茶人解致璋數十年實踐探索台灣烏龍茶品飲美學的心得筆記,由攝影家廖東坤等人掌鏡,平面設計家霍榮齡美術規劃,歷時三年製作完成。作者深富中國藝術素養,不管是談空間茶席、說茶器茶儀、論品茶生活、爬梳飲茶的流變……,書法、繪畫、園林、禪學等藝術與哲學觀點穿梭交融,靈光處處令人驚喜共鳴,而其文字亦簡約純致,耐人咀嚼。 書中百幀茶席影像,涵概了季節的變化、晨昏的光影、晴雨的不同紀錄,搭配詩詞禪語,更是意象豐富,細膩動人,令人悠然神往。這不是一本飲茶的工具書,書中沒有絕對性的數字與步驟,但對於品茶這個結合了多重領域的生活藝術,卻有精彩的演繹與分享,為台灣的烏龍茶道展現出獨到的美感視野。 作者邀請大家,在生活中展開茶的五感之旅,藉由空間的塑造、茶席的佈置、茶具的選擇與搭配、泡茶的過程及品茶的體會,培養觀照自我,從容自在的定靜氣度,感受分享的愉悅。 一杯茶是靜心的源頭、是生命的滋味、是光陰的流轉、是創造的遊戲。一席茶是洞見的入口,是台灣與世界的心靈對話,當我們開始這樣的旅程,視野也將更加的遼闊與自在……。
如果你喜歡蛇,這本書涵蓋豐富的蛇類知識。 如果你畏懼或厭惡蛇類,這本書提供一個大和解的機會。 什麼是蛇?爬行動物、四肢退化、沒有眼瞼……,專家絕對可以繼續羅列一連串的特徵,但是這些字義恐怕都不及「令人驚慌尖叫的生物」寫實。長久以來,蛇備受誤解,背負著過於沉重的罪名,事實上牠不邪惡、不濕黏,也鮮少主動攻擊人,你怕牠,牠或許還更怕你呢!何妨鼓起勇氣看蛇一眼,你將發現,蛇的花紋如畫,身段優雅,可以上天下海,甚至潛遁地穴,其生態適應令人嘖嘖稱奇!本書透過55個令人目瞪口呆的認識主題,加上55種台灣蛇類圖鑑,邀你共享蛇類帶來的驚奇體驗。 【本書特色】 ▲ 首部本土自製蛇類博物誌:由研究蛇類多年的杜銘章撰寫,以淺顯易讀的筆觸,帶領讀者進入神祕有趣的蛇類世界。 ▲ 蛇類知識大寶藏:全書涵蓋豐富的蛇類知識,包括演化、感官構造、生活史、生態、文化各個面向。讀者想知道的、意想不到的,統統驚奇呈現。 ▲ 汲取知識零負擔:以主題方式呈現,內容深入淺出。讀者可隨意閱讀任一主題,甚至任一片段,盡情享受閱讀的隨興與快感。 ▲ 體紋比對超實用:除了主題認識,本書亦收錄48種台灣原生蛇類和7種常見的外來種蛇類圖鑑。依據蛇類的體紋分成四類查索,認識台灣蛇類輕鬆又容易。 ▲ 精采照片好驚奇:蒐羅400多張蛇類照片,包括令人驚異的特寫鏡頭和難得的生態行為,多采多姿的蛇類世界盡收眼底。 【各篇內容】 ▋ 演化大驚奇 脊椎動物從水中的魚類演化成兩棲類時,發展出四隻腳,這個演變非常有利於陸地上的活動,因此之後的脊椎動物,包括爬行動物、哺乳類,幾乎都具有四隻腳,而被統稱為「四腳類」。然而,蛇類卻是其中少數四肢又已退化的四腳類。是什麼樣的因素讓蛇好不容易產生的四隻腳再度退化掉?蛇類和其他四肢退化的四腳類有何差別?牠們是從什麼動物演變而來?又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在地球上?可知道全世界有多少種蛇類?牠們有何特徵?分布在世界的那個角落?……本篇將一一揭曉。 ▋ 構造大驚奇 蛇類快速抖動的舌頭、從不眨動的眼睛,和偶爾更替的蛇蛻,長久以來始終迷惑著人類,這些特徵和人類周遭的動物差異太大,再加上有些蛇類具有讓人致命的毒液,更加深了牠們神祕而恐怖的特質。在這個篇章,讓我們一起探索蛇的身體密碼,解開一個個根深蒂固的疑雲謎團,諸如:蛇是大怪物嗎?蛇可以倒退走嗎?蛇皮又濕又黏嗎?蛇吐信難道是在挑釁?蛇聽得到你的尖叫聲嗎?響尾蛇飛彈和響尾蛇有何關係?牠們的器官系統和一般的脊椎動物一樣嗎?哪一種蛇最毒呢?…… ▋ 生活史大驚奇 在缺乏附肢的狀態下,蛇的生活諸事變得和一般的動物很不一樣,捕食吞嚥時沒有利爪幫忙,爬行運動時少了四肢代步,爭風吃醋時無法拳腳相向,孵化破殼時也缺爪喙相挺。然而生命總是會找到存活的出口,在眾多四肢健全的四腳類環視之下,蛇,終究活出了牠們的獨特生命。本篇將引領讀者窺看蛇的生活紀事,瞧牠們如何搜尋與制服獵物、如何緩吞巨食卻不會噎死、如何因應不同的時空移動身軀、如何格鬥爭寵、如何傳承生命、如何破殼而出…… ▋ 生態大驚奇 幾乎沒有哪個生態環境找不到蛇類的蹤影!從海洋到陸地,從地底、樹上,甚至到空中,顯然缺少附肢並沒有阻礙牠們的生存競爭。當動物生存在不同的生態環境時,其形態、行為和生理構造常會因應特有的棲息環境做調整,以達到適應生存的結果。缺少附肢的蛇雖不能做大幅的調整,卻仍發揮微調的功力,適應了各類生態環境的考驗。此外,在和他種動物的交互關係上,蛇也善用了躲藏、逃脫、恐嚇、反擊,甚至假死等技倆,展現令人嘆為觀止的求生本能。 ▋ 文化大驚奇 蛇在人類文明中有兩極化的現象,不是被放在崇高的位置膜拜,就是被唾棄至陰暗的角落。何以至此?應該和人極度怕蛇卻又不了解牠們有關罷!所幸人類怕蛇並非與生俱來,因為四歲以下的幼兒多不怕蛇,錯誤的宣導才是導致人類普遍怕蛇的主因,只要透過正確的教育,即使平常連蛇的圖片都不敢看的人,最後也敢親近蛇類。除了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可怕外,蛇對人類而言其實極具價值,例如:蛇毒雖能致人於死,卻可提煉出去血栓、促凝血、降血壓、止疼痛等藥效,此外牠們在經濟、觀光娛樂、文化藝術、學術研究、生態平衡……各方面也都有其存在的重要性。 ▋ 台灣蛇類現場 台灣究竟有多少種蛇?毒蛇多不多?蛇類相有何特色?本篇探討台灣蛇類相的成因,並收錄55種詳盡的蛇類圖鑑,其中包含48種原生蛇類和7種常見的外來種寵物蛇,提供讀者一個認識台灣蛇類的最佳紙上現場。 ▋ 附錄 可知道,石灰和雄黃都不能防蛇!繃帶壓迫包紮法可能會使傷口惡化!在見識蛇類世界的驚奇之後,本篇附錄將告訴您如何與蛇面對面?被毒蛇咬傷怎麼辦?如何養蛇?台灣的蛇類是由誰發現和命名的?
透視神繪第一人.建築偵探超視野 ――李乾朗古建築巡禮35年經典代表作 我所選的皆是中國建築史上的最經典的作品, 並且是我親自到訪過,有臨場體驗,才能正確地畫出剖視圖。 以剖視圖與鳥瞰圖來表現古建築是本書最主要的精神! 為了深入地分析古建築的構造特色, 我採用局部切片,或掀頂或鳥瞰等不同角度, 將建築物內部的細節呈現出來,並拉出細線以扼要的文字說明。 這些方法看似在「解構」一座古建築, 但卻讓讀者可以用眼睛走進古建築。 ~~李乾朗 「李乾朗剖繪中國經典古建築」系列,是作者三十五年來中國古建築田野考察與研究心得之總結。涵蓋《眾生的居所》與《神靈的殿堂》二大面向,深入探索其中十八大類,共七十二座經典建築個案。 時空由秦漢以迄明清,從新疆、青海、北京到閩南。無論是尺度宏大的宮殿寺院,因地制宜的民居,或是亭台水榭的著名園林,還有體現藏傳佛教精神的喇嘛寺,帶伊斯蘭風格的清真寺喚拜塔等等,作者皆以最能彰顯各個古建築特色的手繪剖視彩圖,加上實景攝影圖像與特色導覽解說,引領讀者進入時光隧道,甚至穿牆破壁,領略古代匠師高超的工藝技術,體驗每一座古建築令人驚豔的空間美感。 在經典個案之後,另有同類型「延伸實例」的介紹與比較;而「延伸議題」則以簡練的文字、精細的手繪圖與大量的攝影圖片,歸納整理中國古建築之基本欣賞知識。最後,並附中國古建築常見之術語詞解。 《神靈的殿堂》一書涵蓋中國經典古建築中,屬於「神靈」世界的空間代表作,形式多元,類型多樣,包括佛寺、佛塔、石窟、喇嘛寺、道觀及清真寺等六大類,共三十八座經典建築個案,並延伸討論十六個相關實例與十五個重要建築議題。
透視神繪第一人.建築偵探超視野 ――李乾朗古建築巡禮35年經典代表作 我所選的皆是中國建築史上的最經典的作品, 並且是我親自到訪過,有臨場體驗,才能正確地畫出剖視圖。 以剖視圖與鳥瞰圖來表現古建築是本書最主要的精神! 為了深入地分析古建築的構造特色, 我採用局部切片,或掀頂或鳥瞰等不同角度, 將建築物內部的細節呈現出來,並拉出細線以扼要的文字說明。 這些方法看似在「解構」一座古建築, 但卻讓讀者可以用眼睛走進古建築。 ~~李乾朗 「李乾朗剖繪中國經典古建築」系列,是作者三十五年來中國古建築田野考察與研究心得之總結。涵蓋《眾生的居所》與《神靈的殿堂》二大面向,深入探索其中十八大類,共七十二座經典建築個案。 時空由秦漢以迄明清,從新疆、青海、北京到閩南。無論是尺度宏大的宮殿寺院,因地制宜的民居,或是亭台水榭的著名園林,還有體現藏傳佛教精神的喇嘛寺,帶伊斯蘭風格的清真寺喚拜塔等等,作者皆以最能彰顯各個古建築特色的手繪剖視彩圖,加上實景攝影圖像與特色導覽解說,引領讀者進入時光隧道,甚至穿牆破壁,領略古代匠師高超的工藝技術,體驗每一座古建築令人驚豔的空間美感。 在經典個案之後,另有同類型「延伸實例」的介紹與比較;而「延伸議題」則以簡練的文字、精細的手繪圖與大量的攝影圖片,歸納整理中國古建築之基本欣賞知識。最後,並附中國古建築常見之術語詞解。 《眾生的居所》一書涵蓋中國經典古建築中從庶民到帝王之「人」的居所,形式多元,類型多樣,包括民居、書院、戲台、私家園林、橋樑、城市、城郭、宮殿、亭台樓閣、皇家苑囿、禮制建築及陵墓等十二大類,共三十四座經典建築個案,並延伸討論十八個相關實例與十四個重要建築議題。
3種觀察視野,9種剖面透視,148幅精彩手繪 古建築偵探李乾朗 上天入地,穿牆透壁,直探匠心原點 解構最Top台灣經典古建築! 匠心賦予建築靈魂,時間累積其深度,知音則點亮其光采。 李乾朗是古建築的知音,被譽為台灣古蹟的解碼人,除了豐富的學養與修復經驗,他最為人所稱道甚至稱奇者,是具有獨到的建築透視眼與神乎其技的手繪圖工夫,而其現場導覽的功力也是一絕,總能引人穿越時空,看見每一棟古建築的前世今生與最精妙亮點。 本書中,李乾朗嚴選出最鍾愛的的三十五棟台灣經典古建築,含括原住民建築、宅第、寺廟、城塞、書院、牌坊等多種類型,他運用三種繪圖視野,九種剖透技法,以上百幅精緻手繪圖,直探匠心之原點,將每棟古建築給予解構,巧妙展露出之所以成為他心目中經典的理由。精彩獨特,值得珍藏。 建築剖視圖的形式有無數種可能性,之所以要剖開牆壁或掀起屋頂,其目的是要直視內部虛實,讓觀者看到更多的細節。祕密就藏在細節裡,建築的智慧也藏在細節裡。 建築是人工造物,人將諸多材料集結,再予編成。透過剖視圖可使讀者明瞭其集結的動力與奧祕,甚至可以想像建造的過程,這種思維對我們理解或欣賞建築是極為重要的! ──李乾朗
本書以在不同時期進入台灣的101種植物,帶出台灣島上各種花草樹木與人長期互動下,所形塑出的特有植物文化。藉著台灣古典詩作與地理志書等的賞析,不僅介紹各單種植物的文化歷史意涵、生態意義、民生利用等,同時擴及與植物相關的27則議題的討論,如歲時禮俗、地景地貌、諺語、產業,以及不同時空或不同族群對某一植物的觀感與好惡,閱讀起來頗具文化比較、對照的樂趣。 全書圖文並茂,在圖像表現上也相當豐富多元,除植物生態攝影,並輔以繪於一八二○年代、設色典麗且工筆細膩的《本草圖譜》彩圖,《臺灣樹木誌》(一九三○年代)、《植物名實圖考》(明代)等植物文獻線圖,以及清代〈番社采風圖〉、日本時代的彩色明信片、老照片與古地圖等。 【圖鑑篇】羅列101種台灣史上具代表性的植物,按原生植物、荷前時代、荷蘭、鄭氏、清朝、日本、中華民國七個分期,每兩頁為一單元,介紹該種植物的文化歷史意涵、分布與生態意義,以及民生利用等。每篇並附植物檔案。 【議題篇】涵蓋27則重要的台灣植物文化議題,歸整為:植物與地名、植物與民俗、植物與諺語、植物與文獻、獨特的竹文化、重要植物產業等6大主題。 *非常適合作為鄉土教學跨界的/整合性的讀本與參考資料 本書特色 ‧主題獨特:第一本在「台灣史」的時間舞台上以「植物」為主角的跨界書籍。 ‧內容多元:涵蓋台灣古典文學、地理志書、俗諺等文史內涵,與台灣植物、生態等自然科學知識。 ‧形式新鮮:在理性的自然科學圖鑑架構中,展現人文氣息濃厚的植物個論與綜論議題。 ‧藝術精到:書中搭配50幅繪於一八二○年代的《本草圖譜》珍貴植物畫,深具欣賞收藏價值。